1、118、孟子两章一课一练姓名 学号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二、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寡( )助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胶鬲( ) 畎( )亩 法家拂( )士 域( )民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 )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 )之城(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 )而( )不胜者(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 )非不(
2、)高也( ),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 )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 )多助( ),失道者( )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
3、,必先苦其( )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 )能改;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 )。入( )则( )无法家( )拂士( ),出( )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指出下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同( ),义( )动心忍性( )同( ),义( )曾益其所不能( )同( ),义( )衡于虑( )同( ),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义( )2五、一词多
4、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4、策之不以其道(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固众人,又不受之于人( ) 4、固以怪之矣(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国破山河在( ) 4、天府之国( )城:1、三里之城( ) 2、城非不高也( )拂: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而:1、衡于虑,而后作(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环而攻之( ) 4、委而去之( )5、行十日十夜而之于郢( ) 6、邻有
5、敝舆而欲窃之(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 )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荆国有余于地( ) 6、胡不见我于王( )六、古今异义。1、得道多助 2、池非不高也3、亲戚畔之 4、故君子有不战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七、词类活用。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威天下 5、苦其心志 6、劳其筋骨 7、空乏其身 8、乱其所为 9、动心忍性 10、人恒过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八、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
6、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九、回答问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主旨句是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论点是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有什么作用? 6、生于忧患,死
7、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七)文意理解1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 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A. 古
8、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4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
9、“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 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