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与自私人都是自私的。或者说动物都是自私的,或者说生物都是自私的,或者说生命体都是自私的。有人看到上面这段话,可能会不同意,反驳道:我就是个无私的人。有人可能会同意:对啊,人都很自私。滚滚:我那么可爱,一点也不自私,把可爱散播到全世界, 。为什么会突然插入这么可爱的图片,因为没有为什么,就是觉得可爱。话归正题,人都是自私的,这么说很多人听了可能觉得不舒服,那我们换一种说法,人类是自私的,是不是觉得要好了很多。自私,引用百度的词语解释,是: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言外之意,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为他人打算,不考虑他人利益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并不全面。因为如果这样解释,自私就是个贬义词,但
2、在笔者看来,更倾向于把自私当做一个中义词。看到这,可能有人又觉得不舒服,觉得笔者是要为自私翻案,继而为自私的人和行为洗白,然后就是颠覆一些固有认知。其实并不是,笔者为什么倾向于把自私定义为中义词,且听慢慢道来。首先,无论是贬义还是中义, 自私这个词的中心都是自 ,自私由自和私两个字组成,自的含义是自我,私的含义是私人、私密。所以,单独说私,并没有贬义,但把私与自放一起,就具有了贬义(狭义上的) ,无论是自私还是私自,这两个词,在字面意思上都是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比如说自私自利的人、私自行动,这样的语句,任何人看到,都知道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表达。自私这个词,在很早就有使用,比如, 吕氏春秋忠廉:“若
3、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 ”再如,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兴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 ”(摘自百度百科)这些古文中,自私都可以理解成是为了自己,也就是图自身利益。这在古人看来,无疑不是君子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笔者认为这些表达里,还有隐藏的表达没有显示,那就是只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说,如果只单纯说一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这样的话,是没有什么错的,一个人,为了自己,并没有错。关键是在于这个人在图自身利益的时候,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狭义上的自私,是这个人对于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不好的气氛
4、,使他人对其的认知中,形成了自私这个印象,很显然,要说一个人自私,那么这个人必须是群居性、社会性的,一个人不与任何人有任何接触,只有孤独一身,也就无从说自私(狭义)了。即便是中义词意义上的自私 ,也就是自我、自己,要形成这个概念,也要与之对应的他人、外部。作为中义词自私 ,如何定义呢?笔者觉得,自私若作为一个中义词,所形容的是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其出发点都是由自身开始,一切思考都是以自身为参考,他的行为无论好的、坏的,当我们去找寻他做某件事情的理由时,我们总会在他自身找到原因。也就是说,中义词意义上的自私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好事、无私的事,也可能是坏事、自私(狭义)的事。举个例子,小明走
5、在河边,看见有人落水,他为了自身安全,并没有出手施救,这是不是自私,要是被人报导出来,贴上个见死不救的标签是没跑了,但这样的事肯定会引起争论,因为,假如小明并不会游泳,他去救人就是在冒险,结果可能是没救到人,反送了自己的性命。假如小明会游泳,那么肯定就有很多人指责他了。但是,即便他会游泳,出于自身情况考虑,不去施加援手,在道德社会受谴责,在法律层面并不违法。再例如,小明又走在河边,看见有人落水,他因为上次没救人,受了谴责,这一次,他考虑之后,毅然跳入水中,救了落水之人。咦,怎么又是小明,但这次我们的小明同学,发扬了大无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尽管自己水性不佳,但依然跳下水去救人,这是什么境界,这
6、是无私的大爱境界呀。围观群众鼓掌相迎,送上一面见义勇为的锦旗,撒花撒花。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后一次小明的行为,应该算是无私的了吧。笔者认为,算,也不算。小明舍命救人,我们仍然可以将他的这次行为称作是自私(中义)的,看到这,别急着跳脚,要和笔者争辩。笔者如此说,自然会有解释。小明第一次见人落水,出于对自己生命爱惜的考虑,不敢贸然下水救人,其行为可以评为自私。小明第二次见人落水,因为受过谴责,出于害怕再次被人谴责的考虑,下水救人,其行为也可以评为自私。在这两次过程中,小明的外在行为,都是由于其内心世界的考虑导致,虽然是不同的行为结果,但是其思考过程的逻辑是想通的,第一次是害怕失去生命,第二次是害怕
7、被人谴责,这两次的思考的主角都是小明的内心,也就是小明的自我,他考虑问题是从自我出发的。但小明这两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第一次是见死不救,自私!第二次是见义勇为,无私!那么,小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笔者认为,不应该用非常确切的词语去描述一个人,因为一个人表现出什么样子的形象,取决于他在那一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当然是有长期的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但小明是怎样的形象,会在他生命中的时时刻刻表现出来,了解到他行为举止的人,就会根据其行为作出判断,但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准确,笔者认为是无法定论的。有一个成语叫盖棺定论,指一个人死后,才能对他进行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行为可能会随着
8、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他死了,他的行为活动与思想也就永远停止了,他的行为不会再产生动态的变化,所以,这时候对他进行评论和总结,也是可以的了。当然,在现实里,要对一个人盖棺定论,远不是那么容易,越是思想改变巨大,人生经历丰富的人,对他的评价就要复杂的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是非曲直,并没有那么容易断定。滚滚:是的,我又来卖萌了。不要问为什么又突然插入图片,笔者就是这么自私的人,任性。自私的中义定位,有点像推己及人,也就是遇到一件事情,如何对待、处理,其思考时,以自己为核心,向外部扩散,呈环状发散形态。无论其行为、举止、价值观是怎样,在一个人作出一个决定,完成一个行为后,他所呈现出来的内部逻
9、辑,就是他的行为参考,是他内心思想的总纲,这就是一个人自私的过程。当你这样想以后,把自私定义为一个中义的行为,以人皆自私的角度去看待万事万物,很多事情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作出这样或者那样奇怪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爱在网上浏览新闻,或者喜欢收看电视新闻的人,那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社会新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震惊你三观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这样说,但震惊只是表象,如果你花点心思去深入关注某个事件,发现这些事件中的当事人的处境、思想观、价值观,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利益相关,然后,你再回头去看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可以理解他为
10、什么那么做,为什么?因为他是自私(中义)的,他的行为、举止都是根据他内心的思考来进行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心是复杂的,我相信没有人反对这句话,可能有人说,有的人很单纯呀,笔者认为,单纯归单纯,人心就是复杂的。人心复杂,有的人,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并非一定是其所想,人会伪装自己,这时候如果从其外部行为来匹配其内心思考,是严重不相符的。但其实,这与我们所说自私的定义并不违背,我们前面说,中义的自私,其定义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基于其自身为核心,呈环状发散,外部表现符合其内部预期。现在,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小明和小红在一起散步,看见一个红苹果,小明尽管内心非常想吃,但一看到身边的小红已经两
11、眼发光,快要流口水了,一咬牙,把苹果给了小红,并说自己不爱吃苹果。小红拿了苹果,迫不及待咬了一口,觉得非常好吃,但突然看到小明的眼中的渴望,就把苹果又给了小明,并说苹果不好吃。小明拿到苹果,也咬了一口,感到非常好吃。他思考了一会,还是把苹果给了小红,什么也没说。小红咬了一口,又递给小明,也什么都没说。最后,两人吃完苹果,欢欢喜喜散步去了。我们分析一下,按照时间顺序,1、 小明得到苹果,非常想吃,但没有吃,而是给了小红。这个过程,小明的行为与其内心想法相悖,原因是小明虽然想吃苹果,但他也喜欢小红,因此,当看到小红快流口水后,选择把苹果先给小红吃,其考量是觉得苹果虽然好吃,但跟小红想比,价值就不够
12、了,但他并不想显得刻意,因此以自己不爱吃为借口。2、 小红得到苹果,吃了一口,觉得非常好吃,但看到小明的眼神后,就把苹果还给了小明。这个过程,小红得到苹果,咬了一口,知道苹果非常好吃,她很想再吃,但看到了小明的眼神中的渴望,心里知道,小明其实也喜欢吃苹果,小红也很喜欢小明,不愿意看到小明没苹果吃,于是就把苹果又还给小明,并以不好吃为借口。3、 小明接过苹果,吃了一口,又给了小红。这个过程,小明接过小红还回来的苹果,咬了一口,知道这个苹果非常好吃,但小红却说不好吃,很明显是在撒谎。小明了解小红的心意,他在吃了一口之后,又将苹果递给小红。之后,两人在默契配合下,将一个苹果吃完。上面三个过程,就是两
13、人大致的思考过程。小明和小红在这整个过程里,都考虑到对方,并作出了与自己内心不符的行为,说了违心的话,可以称为善意的谎言。现在,我们来看,小明想吃苹果,但他知道小红也喜欢吃苹果,他喜欢小红,当他决定把苹果给小红吃,并说自己不爱吃苹果后,他的思考是基于自己喜欢小红的,在他目前的思考状态,小红对于他来说,显然比很多东西(包括人、物)都重要。所以,在比较苹果和小红后,决定将苹果给小红吃,并且在行为和话语上伪装自己,这并不是与他内心相悖,这正是符合他内心决定的,小明的思考,其基础就是建立在他目前最大的利益(小红)上,他所说所作看似与内心违背,但其实,只是违背了他当前较小的利益,符合他目前最大的利益诉求
14、。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在所说、所做时,无论其外部表现,其内心的思考都是基于其当前情况下,最大的利益诉求下,才进行的行为过程。无论是表里如一,还是心口不一,无非是取决于这个人当前的最大利益,比如说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那些人,说他们自私,合适吗?笔者认为可以,当然,这个自私是中义的,你可能会问,这些人并没有为自己着想,都是从家国天下来考虑的。但其实都是一样,在这些人的心中,家国天下就是他们最大的利益,所以,他们的无私行为是符合他们内心的预期的。再比如,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明知犯罪违法,若被逮捕,可能被执行死刑,但他们还是会犯罪,这不是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吗,这样说,他们并不是自私的人了?其实,还是
15、一样,只不过在这些恶人心中,与生命相比,他们所做的事才是他们最大的利益诉求。在这里,笔者解释一下,虽然用利益诉求这样的词,但并不想将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利益化, 利益诉求可能表达的不够准确,毋宁说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可执行性判断的最大值。也就是在当前的状态,这个人会去做的事,在他心中的判断,是最大值,是值得优先去做的,无论这个最大值所对应的行为,在外部看来或客官表现是否是最佳,亦或就是最坏的,但这些都是结果,这个行为在被判断出来并实行时,就是这个人内部预期的最大值。滚滚:嗨,又是我。笔者写的题目是爱与自私 ,说了这么多关于自私的,再来说说爱 。爱是美好的字,大家都喜欢爱,愿世界充满爱。一个人有
16、爱,那么他必然是个自私的人。这句话,是笔者的推导,也是笔者的思考结果。可能很多人不同意,容笔者作出自己的解释。爱这种事,首先分很多种类,如关爱、疼爱、喜爱等。就拿恋人之间的爱来说,小明喜欢小红,小明爱小红。那么小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肯定是一个中义意义上的自私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爱作为一种行为来说,是一种包含付出的行为。小明为什么爱小红?而不是小绿、小紫,当然小明也可能爱别人,但在当前,他爱的是小红,小明爱小红,那么,他对于小红肯定是有好感,否则他也不会爱小红了。小明对小红有好感,进而爱上她,这是一个自私的行为吗?是,当然是,小明爱小红,首先这肯定是小明的自私行为,如果小红也爱小明
17、,那就是两个人的自私行为,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强行解释,我们来回顾一下自私的中义定义,是一个当前状态内部预期的最大值,外部行为由这个最大值决定。小明为什么爱小红,是因为内心的好感。这种好感的产生,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种愉悦的状态,令他非常舒服,使他进一步去加深这种好感,发展成为爱。小明去爱小红,他在考虑时,或许综合了很多其他元素,或许只有单纯的生理冲动,但是,无论怎样,他目前的思考结果,是内心的最大值判断,导致了他的行为,就是爱,爱的对象,是令他产生好感的小红。反过来,对于小红也一样,她若是也爱小明,其过程是相似的。以关爱为例,你的母亲给你做了一顿好吃的,你非常高兴的吃完,并抹了抹嘴,拍了拍肚子。
18、这是关爱的行为,也是你母亲和你自私的行为。不要跳脚,我们来分析一下。从母亲的角度,她为什么会为你做一顿好吃的,而不是其他人?因为你是她的子女。这个理由充分吗?笔者觉得不充分,因为这只是表象,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你怎么回答,有人可能说,母亲为子女做一顿好吃的,有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的,破事真多。任何事情都有原因,那么母亲为什么愿意为自己子女做一顿好吃的,而不是陌生人,或者说其他人的子女,因为在母亲的考量中,她爱自己的子女,与子女之间有感情的牵绊。子女与母亲之间,有一种因为长时间相处而产生的关系,这是亲情,对于母亲来说,亲情在她做判断的时候,占据了最大值。也就是在母亲的内部预期中,在为子女做一顿好吃
19、的,和为陌生人做一顿好吃的,之间做选择时她的内心预期,因为亲情的影响,最大值判断产生的外部行为就是倾向于子女。子女并不是原因,母亲的自私判断才是原因,如果,这个母亲在自己的判断中,与子女间的亲情并不占据最大值,那么,即使你是子女,母亲也可能为另外一个人做一顿好吃的,我们可以假设,母亲与子女之间亲情牵绊不多,却受到邻居子女的照顾,那么在母亲的判断中,邻居子女很有可能占据最大值,那么这顿饭就是做给邻居子女吃的,而不是身为子女的你。爱并不会无缘无故,也并不虚无缥缈,这是由每个人内心经过判断产生的,但这个判断的过程,你自己也不一定察觉,毕竟生理与心理上的许多进程,是一种长时间的综合,涉及一个人的思想,很多东西在很短时间都有判断,这种判断,就是基于内部预期的最大值。其实,笔者考虑一件事,有一个核心就是,人是自私的。这是一条总纲,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待所有事情与人,在笔者看来,这能让人看清很多东西。当然,个人是很容易受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错误的判断而导致的错误行为,也是符合这种内部预期最大值的,因为一个行为的对错只是结果,而它的产生是不分对错的。人是自私的。这是笔者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并且笔者认为自私是一个中义的词,它可以解释很多行为,然而,笔者并不奢望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每个人对于世界都有自己的认识,也就有自己的解释。活在世上那么累,简单点就好。滚滚: 玩骑马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