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407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此处指太极拳而言。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

2、为其根。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释: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所以能“后发先至” 。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释:过:逾越。及:到达。随:顺随。就:即、去、薄近。过与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

3、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 ,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释:人:指敌方。刚:刚猛有力。柔:柔顺,不抗劲。走:化敌来力。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此之谓粘。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敌手运动速度快而我应对缓慢,则反应迟钝,必被敌所制。敌劲尚未运到,我过于急噪,抢先发力,往往不能有效节制敌手,敌反而有机可乘。这

4、些都是应着力克服的弊病。在与敌交手中,虽敌方动作千变万化,但只要我能与之急缓相随,便可纯任自然,无丝毫的凝滞,定会胜券在握。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注释: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 “参天之木起于毫末” 。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习练太极拳,往往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从模仿师傅的姿势开始。姿势正确后再求势与势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套路熟练。着法熟练后再行实践,学习各招势的实战用法。如能使用得当,敌不落空,才算着熟。着熟后以推手验之,以求懂劲。研究对方动作轻重缓急,及方向、大小、作用点。久而久之便

5、会由微懂而至无微不觉,无处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劲。懂劲后不求用劲,而劲自合,逐渐达到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就到了神明的阶段。这样层层递进,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注释: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练神。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

6、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气沉时应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要用力憋气,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会导致肠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注释: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隐匿;现:显露。忽隐忽现神明难测。外指身体姿势,内指神气运劲。神气意力全身贯彻。无过不及,忽隐忽现,令人不可捉摸。虚颌顶劲、气沉丹田须含活泼之意,为自然之趣,过于矜持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劲不能虚灵,所以要忽隐忽现。 原文:左重则左

7、虚,右重则右杳。 注释:杳(yao ):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进一步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敌接手后觉左边重,那么我左边与敌接触之处,即变为虚,使敌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随其意而变化,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右边亦然。虚与杳同义。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注释: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压。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敌欲压我使下,我即顺势而下降,如探深渊,敌反失其重心,因势变迁,潜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注释:我前进击敌时,敌差顺领我劲,我则长身以随之,使其无可退避。敌乘胜前进时我即收缩后退,使其追之

8、不及,力到尽头。自不再得逞。太极拳以柔静为主,但不是一味避让,而是以退为进,以退为攻。全在因势利导,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注释:羽、蝇虫都是份量极轻的。加:增加;着:附着。言练太极拳进入高级阶段的人感觉极其敏锐,稍触即知。稍纵即逝。即就是轻如羽毛,如蝇虫,稍近我体就会立即有知觉,马上做出避害趋利的动作,而不容一羽,一蝇虫附身我体。 “守静笃,致虚极”方能寂能不动。非经久锻炼,肢体软灵,感觉异常灵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注释:孙子 。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又曰“善攻者敌莫能御之,善守者敌莫能攻之” 。精于太极拳术

9、的人,因能虚静而阴阳相合;因感觉灵敏而能刚柔相挤。敌方任何一个微小动作我都了解在胸,而我行动意图敌方却浑然不知。拳术家所向无敌都经由这一途径。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注释:斯:代词。此这。斯技:这种技艺,泛指各种门类的拳术。意为:就武术而言,门派种类很多。流派不同,当然姿势也各有区别。但除太极拳外,其它拳术都特别重视力量与速度的训练。以壮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劲、轻灵、以静制动等决。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所为也。注释:力气大的打赢体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败反映迟钝的,这都是天赋的能力,不是因勤奋学习而达到的。 原文:察

10、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注释:古称七十为耄,八十为 耋。意为年老之人力量匮乏,行动迟缓。“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推手歌决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称千斤全赖杠杆、斜面之理。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与物理学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御众人围攻,绝非依仗手脚速度快而已,全靠多年修炼的太极功夫。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注释: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灵敏。太极拳中正安静,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畅通。秤敌来力大小精确无误。太极拳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转动如同车轮。 原文: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注释:偏沉:因倾斜而倾覆。太

11、极拳讲求中正平圆,不可前俯后仰,左右倾斜。不正则偏,偏则易倾。双重;双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极拳要双腿灵话,分清虚实,不宜太死板。 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讲两腿叉开平均着地,不如倒换虚实,就是无法走路,所以犯双重之病的人,行动必然迟滞,要想解除双重之病,就 要懂得分清阴阳虚实。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注释:制敌劲为粘,化敌劲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离不开化,化的同时就是制。原文: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挤,方为懂劲。注释:阴阳请参阅第六部分名词解释。阴阳互为消长,二者如磁铁之两极,不可分割。得太极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刚柔虚实。阴阳虚实相辅相成,

12、不失其机,才是真的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注释:只有懂劲后,方能愈练愈精。若不懂劲,则越练越不精。懂劲后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细处揣摩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文: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注释:在与敌交手时不可强行以我为中心,一意孤行,过于执着,固执已行,而要随机应变,不拘成见,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从人就会逆势妄动,动则得咎 原文: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释:太极拳就是在矛盾对立中求得统一,在运动变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极其精微细密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谬误.真心修炼太极拳的人不能不审慎辨别正误,否则会在谬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是(代词)

13、:此为(动词):著述。为了广大太极拳修炼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写了这篇论著,是全文的结束语。 练拳时,忌用蛮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成内功。与敌交手,以手之圆转劲化解敌击来之直劲,而不采取以硬碰硬的打法,以脚之走来避开与敌互相顶撞的打法。但贵柔守雌不是武当内家拳之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武当拳法手诀一书中言:“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元,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这表明,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上讲究以小力胜大力,以速快打速慢,以圆转劲打直劲,以柔弱胜刚强。在技击过程中,要求达到身似游龙,步踏九官,手运缠裹,出手软如绵,上身硬似铁。对抗时,以变应变,随意而动,

14、似攻似守,似发似收,如水之流,似云之绕,奠测端倪,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5)后发制人的战术观。张三丰根据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思想,结合孙武的“后发先至以制人”的兵家战术原则,在武当内家拳技击上强调“后发制人”,认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做到在对方后出招而抢先击中对方。老子在“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见解基础上,提出了喜欢逞凶者死、善于退让者生的观点,故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中强调退避三舍,礼让三招,以圆转变化相周旋,不以蛮拼硬抵相抗衡,待敌攻击之劲用老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时,乘势反击而胜之。故武当内家拳在技击原则上,忌争忌先,讲避讲后,讲的是后发制人。(6)惩恶扬善的武德观

15、。武当内家拳在传承过程中,恪守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提供惩恶扬善、与人为善、扶弱抗暴,匡扶正义的武德,强调“不争”“持戒”“化解”,要求习武先习德,练武以德为本,以养生健体,帮助他人为重,不以武技逞凶欺压良善。与人交手,从不主动出手击人,不到垂危不发,发则使对方不伤为上策,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道家强调为善始能保真,人性本善,只因后天习染,坠恶途,必耐心化解方能使其返本归善。 三、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传承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传承,恩师万籁声老师已有详尽阐述。万老师言:“太极拳传于北宋末年张三丰,张三丰为辽宁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后于湖北武当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张、陈、李、王

16、、杜之五大派别。又有名劈太极者,闻其艺业,尤属精湛,然甚罕遇。但相传太极拳在唐代许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张三丰又阐明,再至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总式歌等书。温州有陈州同从学之,故又流传至温州。叉过百余年至明嘉靖年间,则以张松溪最为著名。张松溪为浙江鄞县人,师孙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之王皋、季化南、叶继美(字近泉)、张松溪,以近泉为独优。近泉传单思南,思南传王征南。征南为明末人,名来咸,有声于时。至清时,又传河南蒋发,蒋传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长必传杨露禅,露禅传子班侯、健候。近南北习太极拳者,多为杨氏所传,然以便于体质单弱者练习之故,于原式多

17、所更易,于足名之为新架。而张三丰之原式太极,名之为老架,已如风毛麟角,不易见之。余适擅于张传,爰解之以供高士之指诲焉。”(太极拳源流)据史料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的有劈太极、太和拳八式、八门五步十三势、太极十六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等。万老师认为: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练张三丰嫡派原式太极拳的人却很少。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经蒋发传至陈长兴,均称老架,至陈氏第十四代陈有本,方改老架为新架。实际上新架源自老架,只不过新架较老架身法高些,手法简略些,容易学会,其行拳原理,原本都是一样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由沧州“神枪”刘德宽师祖传至赵鑫洲师爷,赵师爷传其高足万籁声老师。万师于 1982 年 12 月参加北京

18、首次武术工作会议后,回闽开始传授此拳,此前只有少数师兄弟学到此拳。第二节张三丰原式太极拳风格特点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又名长拳,亦名十三式。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十三者,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此八卦,与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之合称。究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之风格特点,有如下九点:一、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旨在于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成为练此拳的目标和追求。四、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学说作为探讨此拳原理的依据。五、讲究神气合一,凝神聚气。三丰太极拳注重内丹修炼与行拳走架的结合

19、,以深、长、细、匀为呼吸要求,以气宜鼓荡为呼吸特征,要求将呼吸与练形结合起来。六、以腰带动,整体发劲,强调腰不动,手不发。七、含而不露,蓄而不发。八、形体动作要求:1、头顶肛提。头宜用顶劲,提气贯顶才能拿住丹田内气;肛宜用提劲,使气机逆转,采后天以补先天。2、含胸拔背。两肩宜松沉,两肩微向里扣,则气自任脉下行归于下丹田内。背宜圆撑,则气自督脉卜行注于头顶泥丸宫内。含胸拔背易于开通任、督二脉。3、沉肩坠肘。肩与肘相互连带,肩松沉则肘自下坠。能沉肩坠肘则气自达指梢,内劫弹力易于外发。耸肩则气必滞于胸;肘不沉则力难透于指梢。4、松胯屈膝。胯不松则腿必不灵,膝不埘则下盘必不稳固。屈膝时膝尖不宜超过脚尖

20、。架低松胯屈膝。架高则功力必不能自然长出。5、扣足松踝。弓步时足尖有微向内扣之意,内扣则桩稳步实。踝宜松活,踝关节放松,则足尖在上翘、下点、外撇、内扣时,均能旋转自如。6、尾闾中正。尾间位处脊柱骨末端,称尾骶骨。尾间中正,加背部圆撑,则神自贯顶;尾间不正,脊椎不直,则下丹田内气必难于充分上贯头顶泥丸宫。7、上下相随。手动、足动、腰动、眼动四者须连贯一气,同进同退。8、分清虚实。步法讲究的足分清虚实,防止双重。一腿落实以求稳固全身重心,另一腿虚步以求删伸白如,可进可退。9、式式连贯。内之神意,外之招式,务须连贯一气,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一泻千里,气贯长虹。10、效法自然。不憋气,不喊叫,不用蛮

21、力、拙力,拳打千遍,身法自然。书多读则熟,拳多练则精。熟能生巧,巧则白然。九、张三丰太极拳讲究腰、裆、腿三功。练起来有慢的招式,也有快的招式,快慢适中,步法灵活,运行白然,档法可高可低,气随意运,身随神行,随屈就伸,集巾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展,劲断意不断。初习此拳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凑于紧密,要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练到迈步有如猫行,运劲有如抽丝,气势有如长汀大海,滔滔不绝的境界。或如蛟龙人海,有昂首色腾之气概,名曰顶头悬。本书所介绍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共有七十二式,取名七十二式,究其本义,正如张三丰在拳经中所说的:“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浑七十二之数,浑然成太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太极成。”这正是张三丰创七十二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从原式的创拳雏形看,此趟拳只有低架,实无高架、中架之说。换句话说,低架属嫡传原式太极拳,属太极老架,高架、中架属太极新架。老架练习难度大,但能增长功力,适于实战技击;新架练习难度小,长功不明显,适于健身强体,而很难用于实战技击。由此看来,低架松胯屈膝是区别老架与新架的关键。再者,老架因从少林拳衍来,故其行拳,有慢的招式,也有快的招式,并不是整趟拳全都是慢的动作。习此趟拳法者对这两点当再三玩味,则庶几不失此趟拳法之原貌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