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_采薇_课例赏鉴_张继辉.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379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_采薇_课例赏鉴_张继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采薇_课例赏鉴_张继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采薇_课例赏鉴_张继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采薇_课例赏鉴_张继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 版主持 /201278/A【课例回放 】课前准备:1结合初中学过的 关雎 蒹葭 和 氓 ,进一步熟悉 诗经 的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的内容,扫清文字的障碍,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作为征戍诗,本诗对后代边塞诗歌的影响 。3通过反复阅读,进一步感受 诗经 重章叠唱的形式以及四言诗的韵律特点 。4培养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重点:1.诗歌的阅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对诗歌中文化内涵的认知和体悟 。3.对诗歌中重点语句的鉴赏和品评 。教学难点:1.对诗歌重点语句的鉴赏 、

2、品评 。2.对 采薇 所代表的 诗经 的魅力的审美感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学生齐读课文,检测预习效果 。2.教师强调一些重点字的读音:狁( xin) 、载 饥载 渴( zi) 、靡盬( g) 、骙骙 ( ku) 、小人所腓 ( fi) 、象弭( m) 、雨 雪( y)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4讲授一至三章内容 。请一位学生朗读前三章。教师适当点拨:注意节奏、重音、情感。诗经是以四言诗为主,杂以二言至八言。因此,朗读时可采用二二式节奏,如“雨雪霏霏”,可以这样读,“雨雪/霏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结合课下注解,疏通字句。教师补充 、强调个别词语 :“

3、薇亦作止”:“作”字书下注释只给出了该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教师补充:其本义应为“生长”。“ 狁”:书下注释为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教师补充:到春秋时代称为戎、狄,秦汉时期称匈奴,隋唐时期称突厥。由此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幻灯片出示)毛诗序认为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 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 、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 采薇 以遣之, 出车 以劳还, 杕 杜 以勤归也 ”。这个看法有一定的争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是一首征戍诗。5.问题探究(一至三章) 。(1)诗歌前三章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这体现了诗经形式上的哪个特点?学生明确: 重章叠唱。(2)这种重章叠唱是不是内容上的完全重

4、复呢?学生很容易能够作答:不是 。(3)那么,前三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学生默读前三章,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学生交流解决: 前三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来行文的。(4)怎样看出是时间的推移呢?(结合诗歌的内容)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写“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5)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来行文和诗歌表达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是“ 狁”害得他有家难归。第

5、二章则说他因思乡而心中烦古 月获 奖 课 例课堂该课例荣获2010年吉林省第七届高中语文新秀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筅执教筑张继辉观察筑卢军良张玉新采薇课例赏鉴张继辉99201278/A本版主持 /闷,好像火烧一样,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安定,连个捎家信的人也没有。”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6)诗中人物的内心为何如此痛苦?学生回答: 直接来看,是因为战事紧张,始终不能回到故乡。教师补充: 根源则在于我国自古的农业文明中的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情怀,千百年来延续至今,成为了文学创作百说不厌的乡土情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6、,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7)学生齐读第三章,教师再次强调重章叠唱在音节上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体会情感的百转纠结。过渡到第四、五章。6.讲授四 、五章内容 。(1)齐读四、五章内容,教师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借助注解疏通文意,教师作适当补充。(幻灯片出示)彼路斯何: “路 ”,注解注释为“高大的战车 ”,“路 ”本无此义,通“辂 ”字更能说通 。四牡业业: “牡 ”字书下未作注解,指鸟兽的雄性,此处指雄马 。一月三捷: “捷 ”,注释为 “胜利 ”;也有一种理解,认为 “

7、捷 ”通“接 ”。(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三捷,多次接战 。捷,借作接 。”)这样更符合诗歌的上下语境 。联系上下文,有 “不遑启居,狁之故 ”,“岂不日戒, 狁孔棘 ”,“接 ”解释为两军交战的过程比解释为胜利的结果要更好 。7.问题探究(四 、五章) 。(1)请学生概括此两章的内容和诗中人物的情感。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出了战事的紧张,(“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岂不日戒, 狁孔棘 。”)也体现出必胜的战斗豪情。(“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 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写战备精良,兵强马壮,军容严整,充满

8、战斗的豪情 。)(2)这两章中人物的战斗的豪情同前三章人物内心的痛苦是否矛盾?(学生思考,探究解决)不矛盾。战争破坏了家园的安宁,使士卒们常年在外征战,有家而不能归,内心有痛苦也有愤懑。但是士卒们也很清楚,正是因为外族的入侵,他们“启居”“启处”的和平生活,才不幸被中断。因此,当他们走向战场时,正是出于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自觉,出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国家的安宁才是家庭安宁的基本保障,因而他们能够将这种痛苦和愤怒转化成战斗的动力和激情,也使诗歌具有了超越自我的崇高的美感。(3)再次朗读第四、五章,读出激情,读出气势。8.研读诗歌最后一章 。(1)朗读最后一章,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内容。(2)鉴

9、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明代王夫之曾经评价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谈谈你的理解。(学生思考,探究解决)参考:杨柳依依是春光明媚之景,但大好的春光里却要从军远征,越发让人觉得凄凉 。雨雪霏霏是冬季肃杀之景,而历尽艰难生死终于安然归来,更添无限的安慰 。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感情的写法,收到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是这两句诗能够千古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导学生谈出以上艺术感受最佳)(3)采薇之后的出车篇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都是以乐景衬哀情,但两相比较,哪个更好?(学生思考,探

10、究解决)参考:前者更为出色 。A. 前者有谐音双关, “柳 ”谐音 “留 ”,既写春光之景,也表达了不舍之情 。(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 “柳 ”的意象传统)B 前者使用叠音词, “依依 ”“霏霏 ”,既给人音律上的和谐之感,同时也能更为形象地让读者感知到具体的情景 。教师总结: 诗中这两句诗,对于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去“柳”作为一个送别的意象被广为使用,还有很多诗人模仿类似情境来表情达意。(幻灯片出示)如宋人范 晞 文 对床夜话 :“诗 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东坡谓韩退之 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 蚻 与 诗 意同 。子建云: 昔我初迁,朱华未

11、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又: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 晞 。王正长云: 昔往仓庚鸣,今来蟋蟀吟 。颜延年云: 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 。退之又居其后也 。”9.课堂总结 。学生再一次带感情地齐读文本 。教师设疑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畅所欲言,体味采薇古 月获 奖 课 例课堂100本 版主持 /201278/A古 月获 奖 课 例课堂的文学魅力,说说其动人之处都有哪些。(学生思考,探究解决)参考:语言的音律美:重章叠唱,回环反复,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的意境美:采薇的图景,“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当时的场景中,在阵阵 “采薇 ”声中,感受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的忧伤美

12、:诗歌中人物远离家园的痛苦的抒发,历尽艰辛回归家园的感伤,都是那么引人同情 。精神的崇高美:为国为家的忘我牺牲精神,保卫国土的豪迈情怀让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肃然起敬 。10.课后作业 。(1)对课文熟读背诵。(2)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诗经中的征戍诗。【执教感言 】一 、重视课堂的诵读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诗歌教学的课堂 。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对于 诗经 的教学,就应当以这种最为原始的学习方式回归,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先民的语言 、先民的生活 、先民的情感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安排了不同时段 、不同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文本朗读,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二 、注重文本

13、的细读文本的理解是进一步体会诗歌主题 、人物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魅力的基础 。对于这样一篇时间距离相隔遥远的古诗来说,忽视文本的细致解读而去把握诗歌的深层次内涵,很容易使学生流于肤浅,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体悟文本,达不到教学难点的解决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安排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相关资料对文本自主解读的同时,教师又适当地加以补充强调,答疑解惑,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 。三 、教师应该有对教材的质疑精神教材是教学的材料而已,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绝不能一味盲从,教材至上的观念是要不得的 。本课的教学中,课下的注释应该说是综合了各种比较权威的注疏之后提供给学生的,但是有些地方对于学生理解文本仍然存在不足

14、 。因而,为了更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又查阅了诸多的相关资料,在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对某些语言点重新进行了补充和阐发,学生收获的同时,自己也获益颇多 。四 、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1.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有效的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在提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文本,更加及时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也就更能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落实,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2.适当介入参校式阅读 。在对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进行品评和鉴赏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诗句魅力的感受,我适时引入了同在 诗经 中的另一篇 出车 中的诗句 “昔我

15、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中诗句的艺术效果的感受 。同时还将后世中受这两句诗影响较大的诗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到这两句诗在诗歌史上的巨大影响 。3.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色彩 。让语文课堂具有文化情怀,这是很多语文教育者正大力提倡的一个方向 。我将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设定为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家园之思 ”不是一种简单的想念,而是远古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先民形成了对于土地的依恋情怀 。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世界中,乡情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文化根源 。4.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感受 。

16、本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上,我均考虑到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审美教育 。比如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在前三章的总结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加深的思乡之情,体味其中的情感之美;在四 、五章的教学中通过比较,赞扬人物精神的崇高之美 。最后在品评鉴赏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将这种审美体验自己总结,水到渠成 。( 张继辉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由校区; 130021)【名师观察 】课 堂 如 诗 : 无 非 是 好 的 情 感加 美 的 形 式诗歌能移人性情,因为诗主情;诗歌能悦人心目,因为诗尚形,最凝练的情感出之以最简约的语言 。诗歌的情感美

17、与形式美可以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借鉴 。接下来围绕上述两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 、好的授课内容是充溢着美好情感的一部具体的作品不等于授课内容,就一部作品提取出什么来传授,才构成授课内容 。张老师撷取了三点作为教学重点:感受韵律,认知和体悟文化内涵,鉴赏和品评重点语句 。这是好的内容:它是属于诗的,它是属于语文的,它是学生需要的 。101201278/A本版主持 /古 月获 奖 课 例课堂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韵律是它的显著特征,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更离不开对韵律的认识 。张老师在课堂点拨中注意到的复沓的形式 、行文的节奏 、诵读的重音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又是重要的 。文化内涵也应该是语文的内

18、涵,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千百年来被不断地强化,成为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教学中不是将一首诗孤立地审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诗歌主题的源头来认识,可谓思接千载 。鉴赏和品评,是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关键 。本课在阅读探究和比较辨析中有意增强学生的鉴赏和品评能力,超越了就事论事的解读,体现了用一个例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这或许暗合了叶老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的本意 。二 、好的课堂形式体现为简约中蕴涵着丰富简约容易被误解为简单,我们倒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绚烂中的一份朴素,丰富背后的一种凝练 。简约,如一幅写意画,善于留白,善感的人们正可以透过它,体味绚烂与丰富 。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中,张老师对诵读给

19、予了充分的重视,这在诗歌教学中是简约而有效的 。四溟诗话 有一则说: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实际上,教学中我们面对许多 “不必解 ”的地方,糟糕的做法是 “非要解 ”。本课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由学生做了解读的工作,而课上的反复诵读,正是涵泳深化的过程,诗的韵味与内涵在自然而然中会给学生打下烙印 。又一个例子是 采薇 与 出车 篇中类似诗句的比较 。采薇 的末一节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很多学生在学习前都背得出 。若只停留在景语情语的认识中,谈不上更深入的理解 。而在参校式阅读中凸显了 “杨柳依依 ”等句谐音双关的含蓄美,使用叠词的音韵美;又参照宋人范 晞 文 对床夜

20、话 所记述的后世名家模拟之句,体现出一个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意象千古不衰的生命力 。小结一下:透过这一堂解读诗歌的课,我们能看到施教者教学风格中一些诗的特质 。以下要说个 “但是 ”了,这倒不是为了更强调,只是按照我们点评时先主后次的逻辑,有两点商榷意见,也围绕情感与形式展开 。一 、授课内容在选择上要注意辨伪课堂上提出了一个探究题目:这两章中人物的战斗的豪情同前三章人物内心的痛苦是否矛盾?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但张老师最后给的参考提示有 “精神的崇高美:为国为家的忘我牺牲精神,保卫国土的豪迈情怀让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肃然起敬 ”。这一种高调是在挖掘作品思想时经常遇到的,比辨析词句更可贵的对

21、观念的质疑精神就在这些美丽中被淹没了 。这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 。如果不是在美学意义上来探讨, 采薇 所表现的 “战斗的豪情 ”也只能说是悲壮了 。民歌的可贵就在于它并不想 “崇高 ”,“小人 ”们有的是无法自知的命运,与世浮沉的辛酸,忧伤痛苦,疾病衰老,剩下的就只有嗟叹 。出于对个体生命哀歌的尊重,还是要放到当时的背景中,从人物的境遇着眼,设身处地地作出更接近真实的判断 。由此联想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个目标中,后两个得到了落实,第二个教学中没有得到呼应(且不论) 。第一个目标为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是不是因为追求 “崇高 ”而有些架空呢?语文课要具有文

22、化情怀,这是不错的,我们以为,尊重历史,感悟生命就是最好的文化情怀 。二 、“探究 ”要指向学习方式的培养“探究 ”已经 “深入师心 ”了,作为一种课堂设问形式,有时会存其名,无其实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本课在 “问题探究 ”名下有10 道题目,研读一至三章时有 7个题目之多 。如此多的题目是无法在一节课 “探究 ”完的, “探究 ”大约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且不论 。回到简约上来,我们看看这 7个题目,第二个问题倒是一个很好的探究题目 。“这种重章叠唱是不是内容上的完全重复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时间推移的顺序 、久戍不归的愁苦 、一唱三叹的效果等等并不难被学生认识到 。这样,一个题目可以囊括 7 道题目,使学生对 “重章复唱 ”的艺术形式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再小结一下:透过这个课例,我们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在技艺之外应该注意的东西,那个东西或许叫做 “道 ”吧 。(卢军良 吉林省特级教师,吉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玉新 吉林省特级教师、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