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类传播理论:第 9 版/(美)李特约翰 (LittleJohn,S.W.)等著;史安斌译-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书名原文: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第一部分基础第 1 章传播理论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种类科学的研究对科学研究来说,标准化和可复制性十分重要。迭是由于科学家们假设世界具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形式,他们的任务便是发现世界原本的形式。换言之,世界有待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精确地观察和阐释世界。人文的研究科学研究是与客观性紧密联结的,而人文研究与主观性密不可分。科学旨在对观察的过程进行标准化,而人文研究旨在寻找个性。如果说科学
2、研究的且的是尽可能介绍人们在所观察的事物主的差异性,那么人文研究出目出则是尽可能去理解个性化的、主观性的反应。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将人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的模式。第 2 章理论的意义理论的维度哲学假设哲学假设主要分为三类:(l)有关认识论的假设,即与知识有关的问题; (2)有关本体论的假设,即与存在有关的问题; (3)有关价值论的假设,即与价值观有关的问题。概念理论最基本的维度是其概念或门类。我们按照忻观察到出特征,来把事物归为不同的概念和门类。忻谓“概念”即术语及其定义实际上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理论家观察的是什么? (2)他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解释理论中的下一个维度是“解
3、释” 。它是指对可变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和模式进行识别。原则拥诊的最后一个维度是“原则” 。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闻释某个事件,如何对现状做出判断,以及在这一情境下如何采取行动。 “原则”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它识别出某个事件或某种情境;(2)它包括了一整套规则或价值观;(3)它阐明了一系列行动及其后果之间的联系。普遍性理论所谓“普遍性理论”是指那些具有普遍性和总体性的法则。送一理论取向旨在精确地描述社会生活及其运作过程,但是并不对此做出判断或提建议。换言之,研究者的任务只是提供关于某今事物和现象的知识,留给别入去决定如运用这些知识。哲学假设从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普遍性理论(即昕谓科
4、学理论“) 具有其独立场。从认识论的兔度来看,普遍性理论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立场上的,把“现实”和“人类”严格区分开来。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普遍性理论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主张科学是高于价值观的。慨念限据普遍性理论的要求,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精确观察,的基础上。因此,在送一理论2传统中,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解释根据普遍性理论传统,所有的解释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因果性;换言之,信奉普遍性理论的研究者通常会“大胆假设,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然后再对此加以“小心求证” 。实践性理论实践性理论代表了与普遍性理论完全相反的理论和研究取向。实践性理论旨在把握不同情境下韦富的差异性。 ,罗宾.
5、-潘曼 )提出了“实践行动 ”取向的五个原则。第一,行为完全是出于自愿的。I 第二,知识是在社会中创造出来的。第三,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第四,理论会对其所涉及的现实产生影响。第五,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哲学假设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性的理论取向认为,人类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知识。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性的理论取向认为,每个人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代理人”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实践性理论大都具有“价值观意识” 。这类理论大都是描述性的理论。概念实践性理论中的概念通常不具有普遍性。相反,这类理论主张,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解释根据实践性理论,研
6、究者应当把所谓“实践必要性”用作解释的基础。换言之,传播者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准则或规范的指引下,才能达到他们的目标。原则(实践性理论与普遍性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原则”这个维度,而后者则没有。)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实践性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做以下四项工作: (1)聚焦于其所面对的“真正的情境;(2)探索这一情境的独特之处; C3)全面考虑其行动的优势与局限;(4) 采取行动来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也获得积极的成果(5)从其所面对的情境和亲身体验中学到经验,为今后迎接新的挑战做好准备。如何评估传播理论理论视野所谓“理论视野,就是指其综合性或包容性。理论视野依赖干普遍法则。这就是说,理论应当具有一
7、定的概括性,可以涵盖范围很广的事物。理论视野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性。适用性某个理论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上的假设,是否符合我们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适用性,是指理论和假设之间在逻辑土的一致性。启发性价值某个理论能够为学术研究和创造新的理论带来新的想法吗?合理性作为理论评怙标准的合理性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价值。这种类型的合理性指的是“重要性”或功用。第二种形式是一致性。第三种形式是概括性。简洁性所谓“简洁性”是指逻辑土的简明扼要。开放性3最后,我们还可以用开放件的标准来评估理论。这一标准对实践性理论而言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理论仍然具备新出可能性。第
8、 3 章传播理论的传统符号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的主要思想结这一传统的基本概念是“代码,(sign)一一即指涉或代表其他状况的刺激因素。另一个基本概念是“符号”(symbol)一一即包含多重意义的、更为复杂的代码。符号学的基本主张是“意义的三元素论。具体来说,意义是在“物体”(或“指涉物”) 、人(或“阐释者,)和“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因此,符号的意义就依赖干语言使用者脑海中的形象和思想一一即符号和其所指涉的事物。现象学传统现象学传统的主要思想所谓“现象,(phenomenon)就是人类感知当中物体、事件或者情况的外观。因此,现象学(phenomenology)研究的是人们如何通过直接的体
9、验来认识世界。现象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知识是在有意识的体验中直接被发现的。换言之,我们是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第一,事物的意义是山该事物在人们生活山所具有的潜在性构成的。换言之,你与该事物有怎样的联系,就决定了它对你具有怎样出意义。第三,语言是意义的工具。我们运用语言来定义和表现世界。阐释,这一过程是现象学思想的核心。阐释是一个主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人们通过阐释来对个人的体验进行分类。阐释也是指人们在“体验一个事件或情境”和“赋予该事件或情境一定的意义”这两个过程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一般”到“普遍”再回到“一般”出循环。控制论传统控制论传统的主要思想“系统”
10、这一概念构成 r 控制论传统的核心。所谓 “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零部件”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而不仅仅是这些“零部件”的简单纽合。正是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把这些元素“组织”成了一个系统。系统是从其外部环境中吸纳“输入元素” ,经过处理后产生“产出元素” ,再将其返还到外部环境中。 、系统除了具有“依赖性,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另外两个特征“自我管理性”和“控制性”。换言之,系统监督、管理和控制其“产出元素” ,旨在保持系统的稳定和达到相应的目标。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的主要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传统中,心理学的阐释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可以通过仔细的研究来发现支配人类行为
11、的普遍性机制。 。传播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聚焦于“劝服” 、 “态度改变”和“信息处理”等主题。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的主要思想社会文化传统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而不是思维模式的个性化特征。所谓“互动”是人们获得意义、角色、规则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和场域。4批判传统批判传统的主要思想虽然批判传统具有许多不同的分支,但它们具有以下三种共同的本质特征。首先,批判传统聚焦干那些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体系、权力结构和信念(或意识形态)一一尤其关注的是哪些利益是为权力结构而服务的。 ,其次,最令批判理论家感兴趣的是揭示压迫性的社会状况和权力分配,从而促进社会出解放即建设一个更为自由的
12、、更有成效的社会体制。最后,批判理论家有意识地将理论和行动结合起来。修辞学传统修辞学传统的主要思想修辞学传统的核心是修辞学的五个经典要素一一立意、布局、风格、表述和记忆。第二部分理论第 4 章传播者社会心理学传统特征理论所谓“特征”是指某种具有区分作用的品质或特点。它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下,一个入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为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方式。特征可以被用来预测行为。因此,从组织学的角度来说,把有关特征和行为的理论放在一起加以讨论是适当的。当今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特征和情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好争论”性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喜欢参与对各种敏感话题的争议,千方百计地支持自己的观点和驳斥各
13、种反对意见。社交/传播焦虑从总体上看,社交/传播焦虑包含心理层面 (例如心跳加速和脸红)、行为表现例如逃避和自我保护)和认知层面(例如自我中心和消极思维。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认知因素是这三个层面中影响力最大的,这就意味着社交/传播焦虑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根据特定的传播语境来看待自己。特征一因子模式这些模式当中最为著名的是迪格曼提出的“五因子模式” 。该模式归纳出了五类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个入更为具体的那些特征。这五类特征分别是: (1)神经质,即具有消极情绪或沮丧的倾向;(2)外向性,即具有喜好群居、愿意表达自我和积极思考的倾向(3)开放性,即具有喜好反思和想象、注重内在情感和
14、独立思考的倾向;(4) ,随和性,具有欣赏和同情他人、乐千助人和避免发生对抗的倾向;(5)良心,即具有自我约束、抵制冲动、有条理、按时完成任务的倾向。特征、性情和生物学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在探寻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基因决定论来解释人类的特征。认知和信息处理理论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人们试图通过观察个人的实际行为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弗里茨.海德尔概括出了几种人们经常采用的归因方式:情境原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效应 (从个人的角度影响事物)、能力(能够做某件事情) 、努力(试图5做某件事情)、愿望(要做某件事情)、情感( 情愿做某件事情)
15、 、归属(继续做某件事情)、义务(觉得应当做某件事情)和准许(被允许做某件事情) 。社会判断理论对干任何一种事物,通常都会有一系列不同的观点表述一一从支持到反对,你可以容忍其中一些;但对另一些,你会坚决反对。人的接受或者拒斥范围受到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一这就是“自我介入” ,它指的是个人与特定事物的相关程度,即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我概念或者是他对该事物重要性的估价。深思概率理论(ELT 理论)所谓“深思概率,是指对论点进行批判式评估的可能性。它是一个可变量,这就意味着“深思概率,有大有小。深思概率取决于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深思一一即批判式
16、思考一一往往出现在中心路线上,而一般性的思考一一或者说缺乏批判的思考一则出现在边缘路线上。深思概率的大小一一即你进行批判式思考的程度的高低一有赖于两个因素:动力和能力。当你有较大的动力时,你会采用中心路线来处理信息;当你的动力较小时,往往会采用边缘路线。控制论传统信息整合理论信息整合的理论取向聚焦于传播者是如何积累和组织有关人、事物、情境或思想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态度。所谓“态度” ,是一种性格趋向,这种趋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个事物是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式采取行动。期望值理论人们通常具有两种信念:一种是对事物的信念。当你相信某种事物时,你就会坚信它的存在。另一种是有关可能性的信念。当你相信某种
17、可能性时,你就会坚信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与信念不同,态度具有评估性。态度与信念是紧密相连的。信念也会导致你以特定的方式对某个事物(即所谓的 “态度对象, )采取行动。另一方面,态度是有组织的,因此,人们对具体事物所持的特定态度经过累加,便产生了“总体态度” 。推理行动理论行为部分地是由意图引起的,而意图是各种态度的复合产物。具体来说,你愿意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一方面取决干你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你所推断的别人对该行为出看法。一致性理论各种一致性理论都是以同样的前提作为起始点的: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一致性,消除不一致性。因此,一致性就成为认知处理过程中首要的组织原则。些打破平衡
18、的信息通常会引发态度上的改变。认知不和谐理论传播着具有一系列种类繁多的认知因素包括态度、感知、知识和行为,等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一个系统中彼此相连的。它们之间必定会产生以下三种关系中出一种;第一种是无效关系,或称毫不相干第二种是一致的关系,或称和谐;第三种是不一致的关系,或称不和谐。当一个因素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接在另一个因素之后出现,便产生了不和谐。不和谐理论受制于两个首要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不和谐会产生压力或者张力,从而导致变化。从第一个前提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第二个前提:当系统出现不和谐出时候,人们不仅会努力去减小它,而且会设法避免更多的不和谐现象的出现。问题整合理论6
19、(1)人类具有一种自然倾向,,将“期待”( 即你认为会发生的)与评估”(即你想要看到的) 相互统一起来。(2)“期待”与“评估”的整合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换言之,把 “期待”与“评估”统一起来并不总是那么轻而易举的。(3)“问题整合 ”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可以通过传播来进行管理。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理论的前提包括:(1)传播者应当被视为一个既具有个体差异的,又具有统一性的存在;(2)传播者的个体差异不是由固定不变的心理或生物机制听决定的,而是一种社会建构;(3)个人的社会交往历史为他提供了一种工具,以便于他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境来调整其身份。符号互动主义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就是个人针对
20、自身所进行的行为规划,还包含了个人的身份、好恶、目标、意识形态和自我评价。此外, “自我”概念还是个人对其他事物做出判断时最常采用的参考框架。因此,它对态度起着引导的作用。哈瑞论“人”和“自我”在哈瑞看来, “入”(person)是在公开场合中展示的存在,它体现的是在特定文化肯景下和社群内建立起来的属性和特征。与“人,相比, “自我”是你对自己作为人的整体性、个人化的概念。情感的社会构建理论哈瑞指出,与人类体验的任何一个层面一样, “情感”也是构建出来的概念。这是由于情感是内一定文化和社群内的地方性”语言和道德准则所决定的。自我展现理论厄文-高夫曼) 是 2O 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最
21、为著名的是在社会学理论中运用了有关“戏剧”的隐喻。 ,为了吸引听者,说话人要把某种特征展示给他们。高夫曼指出,说话入与舞台土的演员一样,用特定的角色来展示某种性格特征;而听者通常能够接受这种“人物塑造”的手法。他相信,自我实际上是由这种戏剧化的过程所决定的。有关身份的传播理论迈克尔.赫克特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有关身份的传播理论”简称 CTI 理论。该理论整合了上述三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一一即个人的、群体的和社会的语境。CTI 理论把“身份”视为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点;而个人与社会的连接和交汇正是通过传播得以实现的。实际上,你的身份就是用来界定你在不同群体当中的“会员资格,的一个“代码” 。具体来说,这
22、个代码包括了符号(例如,某种特定的服饰或占有物 、词语(例如,自我描述或口头禅 )以及你和他人给这些符号和词语赋予的特定意义。身份协商理论丁允珠的理论聚焦于文化和种族身份,尤其是在同一文化群体内部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中出现的“协商”过程。她指出,身份是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传播当中构建起来的。无论是来白哪个文化群体的人,其个人和社会身份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当你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群体内进行传播,你会具有更高的安全感、归属感、可预测性、联系和一致性;但如果你是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进行传播,那么你的体验则正好相反;你会更容易受到伤害,会具有更高的疏离感、不可预测性、自治程度和改变
23、。这些体验会导致你缺乏稳定性,冈而更有可能改变白己。批判传统立场理论7立场理论所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是如何影响他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与构建的?因此,理解个人体验的出发点不是社会状况、角色期待或性别化的界定,而是个人构建社会状况以及相关体验的独特方式。 立场应当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得一一或者说争取到:通过对权力关系出批判性思考和通过加人构建对抗性姿态的斗争当中。立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层级化理解”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一一包括种族、阶级、性别、性行为和性取向等各个层面相互交叉形成了这个人独一无二的立场。身份的构建与表演理论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当中,没有哪一种
24、身份可以独立于社会建构之外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都是从自己所属社群一一包括家庭、社区、亚文化群体和主流意识形态一一所提供的社会建构中获得自己的身份的。如果我们不考虑身份的各个层面一一包括种族、阶级、性别、性行为和性取向等,那么身份也是人们按照一一或违反一一特定的规则或期望“表演”出来的。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有意颠覆现存的各种有关性别、性行为和性取向的意义、类别和身份。它试图“使符合异性恋成规的知识和机制显得怪异和装腔作势,并且挫败、抵抗这种知识和机制,从而去除后者的合法性” 。此外,酷儿理论还有意“为难”现存的有关性别、性行为和性取向的身份类别。根据该理论,这些类别是在话语当中产生的社会建构,
25、而不是本质化的、生物学意义土的类别。应用与引申1-每个传播者都把一整套特定的资源和特征带入与对方“交锋”出过程中。2,传播者的视角并不完全是独一无二的,而总是在一定程度土与他人的视角相交汇的。3,传播者的阐释和行为总是按照一定的期望、理解方式和思想类别被组织起来的。4,传播者的阐释和行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 5 章信息符号学传统苏珊-朗格的符号理论朗格认为,符号体系应当是哲学所关注的中心论题之一,这是由于它们是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她指出,动物出生命体验是以情感为主的,但人类的情感和体验是以概念、符号和语言为中介来传递的。符号是“思维的工具”。它是人
26、们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工具。我们通过符号及其意义来理解适应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我们给事物或体验所赋予的意义要比它们实际的指涉更为重要。朗格存此所说的“意义,是符号、事物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包括本义(共享的意义)和引申义( 个人化的意义)。抽象思维是指从各种具体经验中概括出一种想法的过程,它是建立在符号所具有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基础之上的。朗格指出,人类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进行抽象思维的倾向。符号与其实际的指涉物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就使得人类的符号使用变得非常复杂。但更为复杂的是,人类是把这些符号混合起来使用。换言之,人们把单词联结成为句产和段落,使之成为话语(discourse)。语言的真正
27、意义存在于话语之中。正是由于语言所具有的这种丰富的排列组会的潜力,它才能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语言,人类能够进行交流、思考和感觉。朗格将语言所具备的这种潜力称为“话语符号体系” 。经典语言学的基础索绪尔提出,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都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同的语言运用不同的词语来指代同一个事物,而词语与其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因此,符号实质8上就是受制干一定规则的惯例。 ,用结构主义的术语来说,语言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关系严格构建的、非物质性的系统。换言之,只有当意义与语言的结构性特征相互联系起来的时候,语言符号才有明确的指代对象。理解系统结构的关键在于差异性。索绪尔的另一个重要贡
28、献是对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区分:(形式语言他将其称之为语言(langue) (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一一他将其称之为言语(parole)。非语言符码理论非语言符码非语言符码是指用来传递意义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一,非语言符码具有模拟性(analogic),而非数字化的。语言符号形成的是一个逐级递进的层次关系。 、第二,一部分非语言符码具有图像性(Iconicity),或者说是形似性。第三,某些特定的非语言符码具有普遍意义。第四,非语言符码使多个不同信息的同时传播成为可能。第五,非语言符码可以引发不受思维控制的自动反应。第六,非语言符码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身势学他们从以下二个角度来分析非语
29、言行为:来源、编码和用途。来源是指行为发生的根源。非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性(植根于神经系统) ,从种类上说是固定的(为了达到生存目的而做出的普遍性行为) ,但因文化、群体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编码是指把某种行为跟特定的意义联结起来。行为本身具有主观随意性,这是因为这个动作符码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内在的意义。分析非语言行为的第二种角度是其用途(usage)。所谓“用途”是指非语言行为在多大的程度土有效传递了信息。空间关系学所谓“空间关系学”研究的是传播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霍尔提出,在交流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霍尔归纳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固定特征的空间( fixed
30、-feature space)包括一些不可移动的东西,例如墙和房间;半固定特征的空间(semi-fixed-feature space )包括家具这类可移动的东西。非正式空间(informal space)是属干个入的“领地” ,是指随着个入的活动而不断变换的周围的环境,它决定了入际传播中参与者之间的身体距离。社会文化传统言语行为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言语行为是用来表达一定意义和意图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通常情况下,言语行为是一个句子。但是,只要遵循那些能够实现意图的规则,或者说能够进行语言游戏,一个词语或者短语也可以成为言语一行为。第一种是表达行为(utterance act)。简言之就是把这些词
31、语说出来。你实施第二种行为是提议行为(propositional act),这是由于你说出了一此你相信是真实的东西。第三种行为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为。做施的是为了实现意图而设计的语内表现行为(illocutionary act)。最后,你实施的是言语表达效果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期望通过它对交流另一方的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 ,有两种类型的规则很重要一一组成性的和规定性的。组成性规则实际上创造了游戏本身。换言之,游戏是由其规则所创造的或者说“组成的” 。我们实施语内表现行为时,需要遵守的第二种类型的规则是规范性规则。规范性规则为语言游戏的进行提供行
32、动上的指南。在付诸行动之前,人们已经通过这些规则了解到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及如何运用言语实现特定的意图。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伯克强调,现实是以符号为中介来传递的。由于人们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社会性的合作,所以说,语言塑造了行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物质性认同通常9来源干商品、占有物和东西一一例如拥有相同种类的汽车,对衣着有着相同的品位。理想化认同(idealistic identifications)来源于共享的主张、态度、感觉和价值观。形式上的认同(formal identification)来源干传播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的组织、安排和形式。语言与性别性别化语言克莱玛
33、瑞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社会权力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嵌入了语言当中 . (2)这就意味着在语言所创造的世界里,女性的声音受到了极度的压迫。社会心理学传统行动集合理论人们占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一内容性知识(content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前者是指对某个事物有所了解,或者是指了解如何做这件事。在行动集合理论中,程序性知识占据了中心地位。你在采取行动时,必须把适宜的程序或者行为“集合”起来。这就是说,你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从关于程序的记忆中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来获得你听期望的结果。你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行动轮次来做到这一点。策略选择模式顺从获得
34、获得对方的顺从是传播过程最具普遍性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来行事: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或者停止做你不喜欢他做的事。 、如果传播的一方想要获得另一方的顺从,那么他首无要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进行评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策略宋实施权力。构成主义据这一理论,每个人都是按照个人思维中固有的概念和范畴来进行阐释和采取行动的。现实并不是以其本来面目展示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每个人的独特视角的“过滤” 。礼貌理论布朗和列文森认为,正因为礼貌是一个具有文化普遍性的价值观,所以才成为传播当中最为常见的目标。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礼貌出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人们都有获得别人的欣赏和保护
35、的欲望,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面子需求。积极的面子(positive face)是指获得别人欣赏、肯定、喜欢和尊重的欲望,因此,人们设计了积极的礼节来满足这样的欲望。消极的面子(negative face)是指摆脱强加和侵扰的欲望。当消极的面子需求受到威胁时,人们也设计了消极的礼节(negative politeness)来保护对方。信息设计模式规划理论伯格把对传播行为的“规划,定义为“对有明确目标的行为轮次的、等级分明的认知现,(1997,p. 25)。换言之,规划就是人们在脑海里设想的实现日标所必经的步骤。I 实际土,我们想要达到的许多目标就是规划过程本身的一部分。这些元目标(metagoal)
36、指导着我们的规划。信息设计逻辑人们对传播和信息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决定跟对方说些什么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逻辑。她用“信息设计逻辑”(message 一 design logic)这个术语来描述信息背后的思维过程。奥凯菲归纳出了三种可能出现的信息设计逻辑按照其所体现的人本色彩的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表达性逻辑(expressive logic)把传播看作是臼我表达的一种模式,它可以用来传播感情和思想。,成规性逻辑( conventional logic)把传播看作是一场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的游戏。修辞性逻辑(rhetorical logic)把传播看作是通过谈判来改变成则的一种方式。10
37、语义一意义理论奥斯古德运用了“习得”理论,其出发点是以下的假设;个人对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回应,形成一种刺激四应(SR)的关系。他指出,这种刺激回应的关系正是建立意义的基础。实际土,意义就是对刺激所产生的内在的、思维上的回应。现象学传统保罗-瑞柯把文本和其所处的情境分离开来的做法被称之为疏离(distanciation)。文本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与作者的本义无关。换言之,尽管你并未参与某个事件,你仍然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读解。 ,理解(understanding)是从整体土对事物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实际土,阐释包括了两个过程一一把文本分解为片段,指出其模式;然后再回头从主观上确定其整体意义。换言之,
38、从理解到解释再回到理解,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地进行。 、瑞柯把进行开放式解读的行为称之为移用(appropriation)。如果你对文本的信息进行了开放式解读,你就移用了它,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因此,阐释是以疏离作为开始,而以移用作为结束的。斯坦利-费什费什受社会构建取向(详见第 9 章) 的启发,提出了“阐释群体 ”的概念。读者都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构建共同的现实和意义,并且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词语这些意义。因此,意义实际上位于这个读者阐释群体里。汉斯-乔治- 伽达摩尔伽达摩尔的理论主旨是:人们总是从顸先假设的角度来理解体验的。我们所具有的传统给了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不能把自
39、己与这一传统完全割裂看来。观察、推理和理解从来不是绝对客观和纯粹的;它们受制干历史和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的体验。应用与引申I.符号的使用是人类生活的核心2.信息的意义取决干其结构性的特征和阐释过程3.我们使用复杂的信息符码来进行传播4.信息生产是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认知过程来完成的5我们构建信息是为了达到多重目标:我们设计信息是为了获得多个层面土的意义第 6 章谈话社会心理学传统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不确定性削减理论该理论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了解他人”这一基本过程。我们在碰到一个陌生人时,会产生一种削减不确定性的强烈愿望一即通过获取有关此人的更多信息的手段来增加对他的了解。伯格指出,白于不确定性
40、的存在,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困难的时段。由千我们希望能够预测对方的行动,因此产生了搜集关对方信息的动机。(那么,你如何来获取有关别人的信息昵?伯格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式。被动性策略(passive strategies)是指对别人进行观察;而主动性策略需要观察者采取一些行动来获取信息。互动性策略(Interactive strategies)则直接依赖干与对方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焦虑情绪一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跨文化情境下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是出现无效交流和缺乏适应性的潜在原因,你对别人了解的越少,就会感到越焦虑,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也就更差。这就使得对不确定性和焦虑11情绪的削减或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41、。如果不确定性的水平超过了你“门槛”的高端或者说上限,你可能会感到不自信。如果焦虑情绪的水平过商,你就可能会完全放弃传播。当然也存在门槛”的低端或者说下限。如果低干这个下限,传播的动机也会消失。调节和适应调节理论传播者有模仿对方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之为聚合,(convergence)一一即走到一起来。反之,如果说话人开始夸大彼此之间的差异,则出现了“离散”(divergence J 一一即彼此分离。 “调节”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差不多在所有可以想象到的传播行为(包括口音、语速、音量、词汇、语法、嗓音、身势等特征)中都可以找到。互动适应理论传播者具有一种互动同步性(Interactional s
42、ynchrony),即一种经过组织和协调的有来有往的模式。如果你曾经把与朋友的谈话拍成录像,你在回放的时候便会注意到这一效应。在某些时段,你会发现你们丙人的言语一行为相似,以交互的方式来彼此“映照,或者“聚合” 。而在另一些时段,你会发现你们两人以补偿的方式表现出退缩或离散。如果用“互动适应理论,这面“透镜”来观照,你就会发现,你们两入实际上是互相影响,共同创造出行为模式。期望破坏理论期望来源于以下三个因素;人们对另一方的特征的感知;双方关系的现状;行为出现的具体语境。在这个过程中,破坏对判断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在此,参与传播的另一方的回报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破坏期望的行为唤起了你的某种情绪
43、,反过来又强化了你对他的评价,对传播过程的评价,以及对信息意义的评价。如果你对传播过程做出了正面的评价,交流行为就具有了积极的意义,那么便会出现积极的成果。人际欺骗理论布勒和伯古恩把欺骗和发现欺骗看作传播者之间你来我往、进行互动的过程。欺骗指的是通过对信息、行为和形象的精心操控,导致对方接受一个虚假的信念或者结论。一般来说,如果某个说话人实施了欺骗行为,那么他所从事的是一种策略性行为。这种行为歪曲了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是一种不全面的、不相关的、不清楚的和不直接的言语行为。社会文化传统符号互动主义!社会行为最基本的形式是由以下三个元素构成的关系:(某个人最初所做的“表示”(gesture);(2
44、)另一个人对这一表示所做出的回应 C3)结果。结果通常是传播者赋予某个的意义。意义并不依赖于上述三个元素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依赖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米德把具有共享意义的表示,(gesture)称作意义符号(significant symbols)。在此, “表示”这个术语是指任何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行为。它通常是语言指向的,但也可以是一个非语言符号一例如,手势。这种“表示”一旦具有了共享的意义,就获得了一定的价值,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符号。意义符号使社会的形成成为可能。自我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侧面,每个侧面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主体的“我”(I)是“自我,中冲动性的、无组织的、无方向的和不可预测的
45、那部分。作为客体的我,(me)即 “被类化的他者” ,是由与他人共享的具有组织性和一致性的模式所构成的。每个行为始自主体的“我”的神经冲动,但立即被客体的“我”所控制。符号聚合理论我们脑海当中形成出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了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小规模群体的符号互动中创制出来的,并且在人与入之间、群体与群体12之间形成了一个个“故事链” 。人们通过共享想象性主题形成了修辞性视野,后者把他们聚合到一起,使他们对现实达成共识,从而获得认同感。谈话分析谈话的基本原则第一项原则是数量原则:谈话的参与者应当提供足够的一一但并非过量的一一信息,作为对谈话的贡献。第二项是质量原则
46、(quality maxim):谈话的参与者贡献的信息和思想必须是真实的。第三项是相关性原则(relevancy maxim:你的发言必须与谈话的主旨有关。第四项是表达方式原则:谈话中仍勿闪烁其词,故弄玄虚或者缺乏条理。排序取向排序取向的背后蕴含着这样一个假设:谈话包含着一系列受制于规则的言语行为;只要确保其中的一个行为是对前一个行为适宜的回应,那么谈话就取得了一致性。理性取向在分析谈话的一致性时,理性取向做了以下的基本假设:谈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性行为。为了达到谈话的目标,参与者必须运用推理的方法。 “如果我要达到什么目标,我得先如此这般地做。 ”因此,谈话的一致性有赖干传播者的
47、推理过程。他们必须决定说什么,如何达到他们的意图。我们必须根据整个推理的过程来判别谈话是否取得了一致性。谈话中的争论人们都希望能够达成共识,因此,谈话中争论的目标就是取得一致的意见。每一个轮次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旨在达成一致的言语一行动。争论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言语一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面子协商理论所谓“面子”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它包括有关尊敬、荣誉、地位、联系、忠心和其他类似的价值的感受。影响面子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在个人主义的文化群体当中,面子工作的指向是其个体成员,个人主义文化把其成员尊为具有自主性的个体。在集
48、体主义的文化群体中,面产工作一般不以个人为指向。相反,个人必须尊重集体或者社群,把群体的价值置于个人的价值之上。影响面予的第二个因素是权力距离。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具有强烈的地位观念。 ,但在其他文化中,个人和群体之间并不存在多大的距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距离是一个变量,在有些文化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在其他的文化中,其影响力要小得多。在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咨询和参与是解决矛盾的钥匙。而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决定通常是由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做出的,然后被每个人接受。控制论传统意义的协调和管理意义与行为意义与行为是紧密相连的。意义影响了行为,行为也反过来影响了意义。但是,
49、意义,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反,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语境所传递的。互动当某个人进人互动过程时,他无法立即确知其他参与者所使用的规则。因此。对所有形式的传播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获得并且维持某种形式的协调。所谓“协调”是指如何把人际行为组织起来,从而使传播者感到,他们是在以一种既符合逻辑而又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13故事“故事”能够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的情境,如果传播双方共享了某个“故事”即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共同的理解,无论双方感到高兴与否那么他们就具有共享的一致性,能够相互理解,这样就能够带来更高层面的协调。批判传统文化的“语言中心”视角(1)传播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框架内进行的; (2)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文化知识,并且在传播当中加以使用;(3)任何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宰制性的主流语言意识形态,它使得其他文化群体发生错位“或者是被“边缘化” ;(4)被“边缘化 ”的文化群体的成员既拥有关干自身文化的知识,也拥有关于主流文化的知识;(5)文化知识既是被维护和传承的,也是处干不断变动中的(6)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共同存在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共生文化理论(1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等级制,它把特权赋予某些特定的群体; C2)主流社会群体的成员享有不同层次的特权,他们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