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科举制度,第一节 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法规健全的宋代科举 第三节 明清的科举制,第一节 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二、科举制的特点 1、科举制为士子“怀牒自进”,即以自由报考为特点 2、科举制以考试的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一切以呈文为去留; 3、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三、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方法生徒、乡贡 2.考试机关与考试程序州试(秋闱、秋试)- 省试(礼部试、春闱) 3.考试科目 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 4.考试内容方法 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帖经,墨义,策问:这是沿袭西汉以来的“射策”、“对策”的考试方法,它是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当世
3、要事和计谋策略,要求对现实中问题提出建议,或写出政论性的文章。 诗赋:诗赋格律体裁均有固定格式,多为12句,共六韵(也有16句,共八韵的),首两句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作结。这种格式在以后的科举考试里慢慢发展成为八股文。,四、进士行卷,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白居易顾况首因效应 杜牧阿房宫赋吴武陵崔郾 王维、李商隐,行卷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
4、,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 酬朱庆馀 空有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荷衣拭泪几回穿,欲谒朱门抵上天杜荀鹤,五、进士放榜,进士放榜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常有以下几个节目:拜谒主考曲江大宴探花宴雁塔题名风流平康里。,刘禹锡的诗,礼闱新榜动长安 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 满城桃李属春官,周匡物,元和天子丙申年 三十三人同得仙 袍似烂银文似锦 相将白日上青天,唐太宗在紫云楼叹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孟郊登科前后的诗,再下第 一夕九七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溅花,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羔登科前后其妻的诗,登科前 良人的的有奇才
5、, 何事早早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到来时近夜来。,登科后 长安此去无多地, 郁郁葱葱佳气浮。 良人得意达年少, 今夜醉眠何处楼?,六、吏部试(释褐试、关试),读书人经过省试合格了,只不过取得了“出身”,要想做官,还得参加吏部考试。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 书-楷法遒美 判-文理优长,第二节 法规健全的宋代科举,一、三年大比三级制的形成1、开宝六年(973)增加殿试形成三级制乡试-省试-殿试 2、英宗治平三年(1066)实行三年大比,二、科场的变通 1、扩大科举名额 2、增加“特奏名” 开宝三年(970)对15次落地的举子特别奏报其姓名,录取放宽“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故乱不起
6、于中国而起于夷狄”“觊觎一官,老死不止” 3、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免黜落,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按“三甲五等”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 名义。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 名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告示,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悲诗云: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三、健全科场
7、法规1、实行十人互保连坐制,完善办考手续 2、实行弥封、誊录、对读制,防止考官舞弊3、实行锁院、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4、实行巡察、搜检 5、严禁结党,科场舞弊,科场舞弊,第三节 明清的科举制,一、 科举四级制的形成 二、 八股文取士三、 科举制度的废除四、 评价科举制,一 、 科举四级制的形成,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子午卯酉年 丑辰未戌年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出 身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
8、”,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发榜,二、 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分作八个组成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明末清初八股文550字,康熙20年规定650字、乾隆年规定700字,八股文体,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
9、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 枯窘题:“互乡”、“居”、“其然”、“叟”,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的“指挥棒”,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专攻儒家经史之学、
10、靠考八股文由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毫无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旧的科举制度仍是八股文取士,新学人才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作官的“正途”出身,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科举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然而,科举既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又是知识分子获取功名富贵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切身利益之所在,要作变革难度极大。清末科举从改良到废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增新阶段 革旧阶段 废除阶段, 增新阶段,主要是在不触动原来的考试制度及科目的情况下增添一些“实学”考试科目。两广总督祁王贡(王贡应为一个字)于1843年奏请开设“制器通算”
11、一科,贡生黎庶昌于1861年请开“绝学”之科,均被保守派阻挠,未得采纳。1875年,礼部奏请增加算学的考试科目,由于着力论证算学本是传统“六艺”之一,不属西洋专利,才得以通过。但直到1887年,才将明习算学人员归入“正途”考试,给予科举出身。1884年潘衍桐、左宗棠奏请开“艺学”科,仍遭守旧派反对。1898年 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专门考取通晓天下利弊、中外交涉、擅长制造测绘等拥有一技之长之士,百日维新期间被朝廷采纳。, 革旧阶段,主要是针对传统科举考试的主项八股文而言。明清两代对八股文取士的抨击不断,但都没有奏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浪潮日益高涨,八股
12、文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康有为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梁启超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将国家屡遭割地赔款之辱归咎于八股文败坏人才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朝廷下令废除八股,改试时务策论,题目涉及天文、地理、制造、声、光、化、电等学科,以及西方学校、财政、兵制、商务、法律等制度。这是对旧科举的重大改革,使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正式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但这只不过是旧瓶装上一些新酒而已,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且科举的改革阻力极大,因为传统的考试内容已延续了数百年,整个旧知识分子界代代相传,埋头于举业文字,现在要大幅度改变考试内容,等于是要断绝他们中举入仕之路,必然遭到竭力反对。这说明科举制度是近代教
13、育改革的主要绊脚石,已不是局部改良能解决问题的了。, 废除阶段,新学制的制定和旧科举的废除是同时提上议事日程的。最初,当局是想通过递减科举取士的中额、递增学堂取士的名额来逐步取消科举。1901年和1903年,张之洞会同他人,两次上疏提出这一主张。建议从下届丙午(1906年)科起,每届减少中额三分之一,也就是通过三科(即 9年)的时间取消科举,此后各省高等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乡试,京师大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会试。在过渡期间,对旧生员则尽可能安排进修出路,或赐予虚衔以示安抚。,这一计划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形势的发展已不容许清政府作这种蜗牛式的爬行改革了。1904年新学制正式颁布后,旧的科举必定干扰各地办
14、学的积极性。此时又爆发了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作为主人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这一奇耻大辱表明清政府已根本无力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了,革命浪潮开始兴起。,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指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如果等十年以后再停科举,学堂的普建还要推迟,“强邻环伺,岂能我待?”要求立即停止科举,以促进学校的广泛发展。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一建议,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15、,四、 评价科举制,(一)政治上 (二)经济上 (三)文化上 (四)教育上 (五)对士林阶层的影响,(一)政治上,科举制度作为支撑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杆和调节器,有效地制衡、调节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1.科举制的实施,实现了官僚系统的开放性。 2.科举选士,将君主集权政治的精神、忠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直接灌铸到社会的底层,形成了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3.科举制度有效地笼络了知识分子,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二)经济上,科举考试重经义、文辞,而轻自然,斥技艺,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乃至经济的迟滞不前。如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序中言:“焉大业文
16、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天工开物果然在中国失传,成为绝书。而该书传至日本,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天工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停滞不前。,(三)文化上,从大文化观上看,科举考试重经义考试,强化了儒学在中国的主体文化地位。从狭义的文学创作上看,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宋代散文的生辉、元曲的发达兴盛,以及明清话本小说的发达。,(四) 教育上,科举制对学校教育起了既培植又刈剪的背反作用 1、科举制度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2、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
17、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五)对士林阶层的影响,1.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认真勤奋的治学精神; 2.科举制度造就了士林阶层知识结构的固化、陈旧,遮蔽了其知识视野; 3.科举制度束缚了士人的个性,造成了士阶层人格的萎缩。,秀才入闱有七似,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 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归号舍,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出场,神情惝恍 ,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望报,草木皆惊,此际行坐难安,似被絷之猱。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 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思考题:,1.简述八股文的形成及八股程式 。 2.评价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