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文学接受,第八章 文学接受,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鉴赏第三节 文学批评,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一、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二、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广义的文学消费包括文学购买行为(物质消费)及文学接受活动(精神消费)。狭义的文学消费仅指文学购买行为。文学接受常指以文学阅读为基础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不同于教材310-312处的界说)。1、文学创作决定文学接受文学创作决定文学接受,具体表现在:(1)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文学作品。马克思指出:“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如果没有作家的创作活动,
2、没有作为这种活动的物化形态的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就无从进行。(2)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方式。文学创作不仅决定着接受活动能否进行,而且决定着接受活动怎样进行。作家以什么样的方式建构作品,读者就以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接受作品。如果作家提供给读者的是小说而不是诗歌,读者就无法用读诗歌的方式去读小说。反之,也是一样。如: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著名的诗便条 。,(3)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消费者的需要。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作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作品才会引起人们欣赏文
3、学的需要,非文学的文本,引起的就是其他的认识需要,而不会是欣赏文学的需要。同时,任何人都是在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之后会积累一些接受经验,才学会欣赏和更好地欣赏文学,产生欣赏文学的需要,提升文学欣赏的层次和水平。文学创作不仅为读者生产欣赏对象(作品),也为欣赏对象(作品)生产接受主体即读者。,2、文学消费制约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也不是纯然消极被动的行为,它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文学接受使作家精神劳动的产品真正成为文学作品。马克思指出:“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
4、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部文学文本,如果没有人阅读它,就只是可能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活动的结束,只是意味着物化产品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实际阅读,产品才能得到最后完成。读者也参与了文学作品的生成与创造。,(2)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推动作用。 读者的需要是文学创作能够存在的重要前提。文学创作是根据一定的消费需要进行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目的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欣赏需要,没有读者对文学的欣赏需要,就不会有文学创作。读者的需要也是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读者对文学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的接受活动会不断地生产
5、出新的需要。作家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创作动机,从而也就会不断地向读者提供新的更多更好的作品。文学接受还能促使作家在最初的创作行为中发展起来的艺术素质,通过读者对其作品的反复的需要而不断地臻于完美。小结:文学创作决定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制约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作为统一的文学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媒介,相互创造,缺少了任何一方,对方都不能存在。注意:作家要关心读者的要求和趣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但也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读者大众,不能放弃引导和提高读者大众的鉴赏水平的责任。,二、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的手里脱胎而出,
6、进入社会生活,必然会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影响。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影响读者大众,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能力,便是文学的社会功能。1、决定文学社会功能的因素功能是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整体系统中的某一元素与其他元素发生关系时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学作品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考察其社会功能,要将文学置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大系统中,要放在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中才能准确分析。文学的功能其实是文学作品的功能。文学的社会功能取决于如下因素:,(1)文学的社会功能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
7、性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具有依赖性。如高雅文学常和深刻厚重的主题相关联,所以其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是较强的;而大众文学则更注重寓教于乐,主要专注于娱乐、补偿功能;而探索文学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写作探索和实验,则更专注于审美功能。又如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要素、结构不一样,叙事文学的认识功能明显强于抒情文学,而抒情文学的补偿功能要明显强于叙事文学。(2)文学的社会功能取决于读者构成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文学不是自在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实质就是文学作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性的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功用就是适应读者和社会的需要。读者和社会的需要便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
8、(3)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取决文学接受活动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还有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文学作品不可能自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仅仅是一种潜能。只有在读者的积极介入和参与下,通过接受活动,文学作品才能对读者并通过读者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也才算真正具有现实的社会作用。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2、文学社会功能的实质,读者是文学的社会功能直接指向的对象。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组成的。所谓文学作用于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作用于人和人的活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虽然归根到底也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人们改造自己生存的社
9、会环境,但文学的作用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性的作用,它不可能直接产生出物质性的成果。文学的作用是精神性的。只有通过人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使这种精神影响化为实际的效果。因此,文学的社会功能实质上是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作用。,3、文学具有多功能性的原因,先秦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学具有多功能性的原因:(1)文学的多种功能与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有关文学作品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艺术系统。多种要素自然有助于形成多种功能。同时要素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要素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系统的功能
10、更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具有什么功能,还与它所处的不同环境有关,与环境的不同需要或引力有关。如比如叙事诗的诗的要素则因为抒情而与补偿、审美功能相关;其中情节性叙事要素则明显与娱乐、认识性功能相关;其中的议论性要素则与认识、审美功能最为相关。,(2)文学的多种功能与读者的多种精神需要、多种接受动机或多种价值取向有关文学的各种功能与读者的不同精神需要、接受动机或多种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性。读者的接受动机不同,作品对读者所发挥的作用便有所不同。例如,人们常说的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补偿功能、审美功能、便与读者的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娱乐动机,补偿动机,审美动机等存在着明显
11、的对应关系。,4、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究竟有哪些功能,众说纷纷,难有定论,下面只说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几种功能。 (1)认识功能界定: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这就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比其他艺术认识功能更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比其他艺术认识功能更强。具体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大小有别就具体文学作品而言,认识功能的大小与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丰富、广阔和深刻程度相关。,文学具有认识功能的原因文学具有认识功能的原因是文学是社会意
12、识形态,必然包含反映的成分,包含着来自社会生活的内容。虽然文学形象带有假定性,但它描绘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图画,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文学认识功能的两个层次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包括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A、表层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为读者提供无数生动鲜明、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生活图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人类生活的各种情状,获得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例如,借助文学作品,读者对某一时代、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劳动、军事冲突等情况,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感性的认识。B、深层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关系、人
13、的生存境遇、人的命运或人的心态的描写,可以使读者认识到社会生活,人生或人性的某些本质方面,甚至还可能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不论是再现还是表现,不论采取象征还是变形,都不乏深层认识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与科学的认识功能的区别A、科学认识舍弃了事物的具体现象,呈现为抽象的理论形态;而文学则是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它的认识的,并不给读者提供现成的结论,其认识功能更多地表现为启迪读者。B、科学认识把握的多是世界或人类活动的某一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文学则是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的,因此,文学的认识功能更富于综合性,可以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14、。例如:植物学表述:属于杨柳料,落叶乔木。小枝细长下垂,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有锯齿。早春先叶开花,植于河畔,可防土崩。为绿化树,木材供矿柱、家具等用。 诗人表述: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教育功能,界定: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具有教育功能的原因文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教育,是因为文学是一种生成于价值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其中总是包含着对象对人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文学作品
15、所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本身就具有客观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评价性和主体性的。文学作品总是或隐或显地倾注了作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和态度,表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熏陶。,文学教育功能的多方面性、广泛性和综合性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广泛的、综合性的,既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也包括文化知识、生活经验、政治宣传,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人们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及效果文学对人的教育并不是通过说教达到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实
16、现的。文学的教育意义就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读者被艺术形象所吸引,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作品的教育和熏染。这是一个细雨润物、让读者耳濡目染的过程。它的效果比一般的理论教育更强烈,也更持久。如果不顾文学教育功能的这一特点,急功近利,直接向读者进行说教和宣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读李白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会受到一定的教益和启迪。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濡染来实现的,而不是诉诸于赤裸裸的说教来进行的。,(3)娱乐功能,界定: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这就是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是无功利的,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无功利的
17、。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放下了关于现实世俗中的一切困惑和烦恼,放下了关于现实的一切利害功利,而沉潜作品的艺术世界、形象世界,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休息和放松。同时优秀文学作品总包含一些趣味性的形式和内容,给我们带来愉快和相关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文学的娱乐是一种高级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性的娱乐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中得到娱乐、消遣和休息。文学所提供的娱乐按其本性来说属于一种高级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性的娱乐。它是对人的生命活动必要的精神调节,也是对劳动者的精神心理的重新建构,为其投入再生产作准备。娱乐是人们占有、享受自己的生命活动和各种精神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
18、。,文学艺术的娱乐与审美享受相通特别是文学艺术带给人们的娱乐享受更是与审美享受有不少相通之处,因此二者常常相伴相生,很容易从前者导向后者。文学艺术带给人们的娱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含有审美的因素,二者很难截然分开。文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娱乐功能实现 文学具有教育功能,但文学的教育功能只有和娱乐功能相结合,并通过娱乐功能才能得到实现。古罗马的贺拉斯率先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寓教于乐,也更符合文学接受的规律。人们在娱乐中接受一些认识和见解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4)补偿功能,界定: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
19、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这就是文学的补偿功能。提问:关于文学的补偿功能我们前面讲文学深层动机时讲过谁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补偿说(略)创作“补偿”(代偿)说现代许多人在厨川白村“苦闷象征说”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关于文学创作动机的流行的看法:文学创作可以对生活中某些不足和由生活所造成的“苦闷”进行补偿或代偿。如高尔基曾经说:“由于令人苦恼的贫困生活对我的压力,还因为我有这样多的印象,使得我不能不写。”(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6页)鲁迅也曾肯定“苦恼是艺术的渊源”(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这就是说,文学
20、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填充人的“寂寞”和“苦闷”,艰辛的生活比辉煌的学校更能造就作家。在这里这里我们摘录一段张贤亮的习惯死亡(百花出版社1990年,第90-91页。)中的男主人公的一段讲演,这段话不妨视为作者的心声:,中国作家经历了一系列苦难,我们的肚子里营养不良而脑袋里却相当充实。有人看我的小说写了一个个爱情故事,以为我在苦难中一定有不少爱情的温馨,而其实恰恰相反,我说我一直到三十九岁还纯洁得和圣徒一样。我希望在座的男士们不会遭遇我那样性压抑的经历。我的小说,实际上全是幻想。在霜晨鸡鸣的荒村,在冷得似铁的破被中醒来,我可以幻想我身旁有这样那样的女人。我抚摸着她,她也抚摸着我,在寂寞中她有许多
21、温柔的话安慰我的寂寞,将寂寞孤独喧闹得五彩缤纷。这样,到了我有权利写作并且发表的时候,我便把她们的形象一一落在纸上。所以,我现在明白了什么是文学。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5)审美功能,界定:所谓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文学具有审美功能的原因A、文学的审美功能由文学的审美本质决定。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专门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
22、审美。B、文学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美的规律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也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但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比较分散,美的成分和不美的成分常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当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也就必然会获得更强烈、更丰富、更深造的美感,得到更大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文学作品对人们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精神境界、优
23、化文化心理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美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功能在文学的诸功能中,审美功能居于主导的地位。文学的主导功能就是审美。所谓主导,含义有二:A、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文学是通过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抽象的概念系统,而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读者从一开始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的接受方式,因为艺术形象在任何时候都是首先诉诸具体的审美感受,而非抽象的逻辑思考。这样,审美就成了读者把握艺术形象及审美内涵的唯一通道,成了把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的精神财富的必经之途。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补偿等功能本来就是艺术形
24、象所具有的功能,因此,它们的实现也都必须以审美为基础,为依托,为中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说来文学的认识功能表现为启迪诱导,教育功能表现为潜移默化,娱乐功能表现为寓教于乐,补偿功能表现为精神升华的原因。 B、审美功能是文学各种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区分为认识、教育、娱乐、补偿和审美等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决然分离的,也不可能单独发生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功能整体,而统一的中心并充当合剂的则是审美。这不仅表现在其他各种功能在内容上都渗透了审美的因素,都具有审美的意义和特征,而且表现在其他各项功能都必须统一于审美
25、,都要视美为归宿。,第二节 文学鉴赏,一、文学鉴赏的性质二、文学鉴赏的条件三、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过程,导言界定:所谓文学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文学鉴赏和文学接受并不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相对而言,文学鉴赏偏重指对文学作品的个体性的审美掌握,而文学接受则将对文学现象的审美反应和非审美反应、个体性的反应和群体性的反应、共时性的反应和历时性的反应等都囊括在内,其范围远远大于文学鉴赏,涉及的问题也更为丰富和复杂。文学鉴赏是文学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文学文本才会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
26、的潜在价值才会得到实现。优秀的文学批评都是以扎扎实实的文学鉴赏作为基础的。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相比,文学鉴赏是一种更具广泛群众性的活动。一部作品的创作者只有一个或几个,而鉴赏者却多不胜数。所以,对文学鉴赏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考察,就成了文学理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一、文学鉴赏的性质,1、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鉴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虽然包含着认识的成分,但在本质上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审美活动。人们花钱购买并阅读文学书刊,甚至废寝忘食,爱不释手,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而这种享受是阅读科学理论著作所无法获得的。文学
27、作品确实能使人获得高度强烈的审美享受。所谓审美享受,是人在对审美客体的感性直观的把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状态。,2、文学鉴赏是一种情感活跃的综合性的心理效应,文学鉴赏中的审美享受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效应,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情感上的激动正是审美享受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总是充满了作家对人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性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因此,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便容易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回应和激动,欣然有会,心驰神往。读者的情感反应随
28、着艺术形象中的情感因素的变化而回旋起伏,有时甚至可以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艺术论)文学作品重在以情感人,文学鉴赏则重在以情感应。通过情感的相互交流,读者便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这正是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所不具备的。,文学鉴赏是一种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再创造。读者的接受活动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决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文学的再创造主要表现在:(1)对作品形象进行补充与丰富。读者对艺术形象的补充与丰富,既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能动性的体现,也与文学
29、形象的特征紧密相关。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社会人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只能采取以少总多、以一当十、以有限暗示无限的方式。作者描述出来的只是最重要的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最具有暗示性的部分,其余无法言说或不必言说的部分则留给了读者,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读者不仅要通过语言符号把作者已经描述出来的部分在头脑中复现出来,还要根据作者的暗示和诱导,由此及彼、由显到隐地去补充和扩展未被作者描述出来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全面的审美把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杨贵妃的描写。,3、文学鉴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2)对作品意义进行发现与增添。,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意
30、义,但其意义是隐含在文学形象之中的,并不向读者直接呈现;而且其意义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很难用简单的、明确的语言来概括。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诗贵含蓄,忌讳一览无余;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又何尝愿意把话说尽,不留余地。文学的表意特点决定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意义必须靠读者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自从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出现以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意义并不是由作品单方面决定的,读者也是参与意义
31、生成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伊瑟尔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这说明,文学作品不但只有经过阅读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会产生。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批评家去发现的客观先验物。”(文本的召唤结构)因为读者也参与了意义的创造,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它始终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定于一尊,求得一个唯一的解是不可能的。读者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学作品便是在读者的不断的再创造中一次又一次地以新的面貌呈现,杰出的
32、作品对人也就具有了永远无法穷尽的意义。由此可见,读者的再创造是任何文学鉴赏活动都不可缺少的。,二、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鉴赏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鉴赏客体、鉴赏主体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来的鉴赏关系。三者缺一不可。1、从鉴赏客体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不但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而且还具有召唤结构只有文学才能激起人对文学的感觉。文学作品可以为读者提供具体可感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并能以之深深地打动人的情感,甚至让人一唱三叹,如醉如痴。文学作品还具有“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存在一定的区别:非文学文本描
33、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或说明性的语言;文学文本则是利用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分加以组合,构成一个人们熟悉却又陌生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对象性和现实性。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的或描写性的。这致使文学文本产生了不确定性与空白。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是文学文本区别于非文学文本的最重要的特征。它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接受并发生作用的支点。,召唤结构: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文学文本对读者的召唤性并不是外在于文学文本的东西,而是文学文本自身的结构性特征
34、。召唤结构赋予文学文本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并为其提供想象和解释的自由。比如情节线索的突然断开,或朝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一个叙述部分围绕着某个人物展开,又突兀地转向介绍另一个人物;只有部分场景或对话在文本中得到了较为细致的展现,还有许多场景和对话被省略等等,这中间都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敞开的空白。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只有运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才能进行和继续下去。这样,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连续不断地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对此伊瑟尔
35、有精辟的论述。,这正是要读者以揣度去填补的地方。他被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是意指而非陈述才使意义成形、有力。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读者想象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比原先具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小事也深刻得惊人。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事实上,只是凭借不可避免的省略,一个故事才获得它的动力。于是每当流动被打断,我们开始处在未曾料想到的方向上时,我们就获得机会来发挥我们自己的建立种种联系的作用为填补本文本身留下的空白。”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一般说来,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
36、地和想象空间愈大,便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反之,如果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太少,一切都清晰明了,几乎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事情可做,其结果就将是难以避免地令人厌倦 。伊瑟尔说:“真正有才能的作者将决不企图在他的读者眼前展示全部画面。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将很快失去他的读者,因为只有通过激活读者的想象,作者才有可能希望使读者卷入,并从而实现他本文的种种意向。”(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 读者的填补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并且因人而异,却决不是任意的。伊瑟尔指出:“不确定性与空白并不是文本中不存在的、可以由读者根据个人需要任意填补的东西,而是文本的内在结构
37、中通过某些描写方式省略掉的东西。它们虽然要由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仅填补的方式必须为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文学文本并非只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还具有确定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交织决定了读者的接受活动既具有可选择性和自由性,又具有非随意性,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绝对化。,2、从鉴赏主体这个角度来看,读者具有“期待视野”,文学鉴赏活动是由读者进行的。只有在进行文学鉴赏活动的读者才能称为文学鉴赏主体。读者在进入文学鉴赏过程时,其心理不可能是一块白板,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文化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必然会影响和制约他对文学文本的接受。
38、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当代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又译“期待视界”、“期待视域”)。 期待视野:指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即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鉴赏水平以及具体阅读时的一种定向性的期待。期待视野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任何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的,都离不开期待视野的参与。期待视野不仅对鉴赏活动具有驱动作用,而且始终起一种经验背景和参考框架的作用。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期待视野的对象化过程。,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存在两种心理效应:顺向效应和逆向效应。(1)顺向
39、效应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艺术水平、实际的接受效果相一致,读者的期待视野能够顺利实现,这就是顺向效应(或顺向相应)。常常体现为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人物性格的发展、主题的呈现在符合我们的预期。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具有大团圆式结局的元代爱情婚姻戏。(2)逆向效应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艺术水平、实际的接受效果不一致,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顺利实现而被迫矫正,这就是逆向效应(也称逆向受挫),逆向效应常常体现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的推进、主题的呈现出人意料,如悲惨世界中沙威对冉阿让的态度和行动。 在逆向效应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的发生,引起我们通过这一事件对我们原有期待的矫正,我们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
40、生事件的意义,并结合先前的期待产生新的期待,这是一个读者不断矫正原有的期待视野,产生新的期待的过程。,姚斯说:“假如人们把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成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般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艺术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它们不是单纯地迎合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而总是要打破文学期待的熟悉视野,所以,读者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期待视野,这才能抓住它们的艺术特性。反过来说,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其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一个时期畅销的作品到了另一个时期可能会变得
41、湮没无闻,而某些在问世之初不被重视的作品后来却可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实际上,在整个鉴赏过程中,读者的顺向效应和逆向效应总是交织发生的,整个鉴赏活动是一个原有的期待不断被证实和被矫正,又不断产生新期待的过程。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的鉴赏过程,往往是既有顺向效应,又有逆向效应,是顺向效应和逆向效应交织的过程。而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矫正,都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构成期待视野的要素包括艺术修养、生活经验、文化基础、思想水平等。,伊瑟尔说:“当作品进入阅读过程后,隐在的读者便同现实的读者结合起来,赋予作品的接受以具体的外在形式,证实、补充或反驳作者原来的设想。”(伊瑟尔:隐在的读者 )“隐在的读者
42、”为现实的读者活动提供大体的活动轮廓和范围,但它允许现实的读者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从这点来看,读者的活动并不是在作家创作完成,作品到达读者手中才开始的,而是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作家的创作活动,并且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深深地嵌入了作品之中。 作家的创作过程确实要受到读者的制约,读者决非只是作品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积极参与创作的力量。文学文本不仅是作家的审美心理的物化形态,也是经由作家折射的读者的审美心理的物化形态。 现实的读者则存在于文本之外,是具体的、特殊的、限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期待视界,每次阅读只能实现文本的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绝对实现不了文本的所有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实
43、现总是存在着差异。“隐在的读者”便是通过这种种的差异而得以具体化,现实化的。隐在读者的现实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读者对文学文本分析鉴赏过程。,文学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牵涉到一系列心理因素和心理运动形式,它们交融互渗,共同作用,彼此关联,动态展开,很难划出严格的界限,也很难确定先后分明的阶段。下面作一个大致的勾勒。1、感受与重建(1)感受作家创作,需要把体现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用语言符号予以物化,形成文学文本。读者拿到文学文本,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符号,进而才会在头脑中把体现作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映现出来。创作活动的终点是鉴赏活动的起点,鉴赏活动的心理运行程序基本上是创作活动逆过程。所
44、以,对文学文本语言层的感受便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感受,是指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而不是作为理性符号来把握的心理活动。这里所说的感受一词则是狭义的,主要是指对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把握。,三、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语言的感受通常叫做语感。文学语言是一种情感性、虚指性、意义复合、含混的语言,是一种被作者有意识地陌生化了的语言,是一种充满了张力、悖论、反讽、象征和隐喻的语言。要把握这样的语言,非要有敏锐的语感不可。词句一旦被写人文学作品,其意义都会发生细致微妙的变化,都会在其基本语义或固定语义的基础上增加特殊语义或临时语义。文学语感应是对词句的意义、情感、韵味、意象、张力和音调、声律、气
45、势、语体以及言外之意等的敏捷而全面的领会。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词句的义变都离不开一定的语境。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其中每一个词句都与其他词句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特殊语境。由于语境的压力,词句常常会产生原来并不具有的意义。,索绪尔提出,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表现为两个向度:语言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横组合关系,即语言的句段关系,它是指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语词符号按照顺序先后展现所形成的相互间的联系。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是一个字一个字顺序排列的。在一个句段中,一个词的意义,总是部分地由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同别的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
46、的。纵聚合关系,索绪尔也称之为“联想关系”它是指特定句段中的词与“现在”没有出现的许多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联想(“记忆里”)作用下构成的一种集合关系,这一关系虽然没有在现时话语中出现,但它存在着并决定着现时话语中出现的词的意义。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便与诗人造句时曾考虑选用的“吹”、“来”、“经”、“到”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这种聚合的意义在于:它们标志出了诗句中的“绿”与处于聚合关系中的其他词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在决定着“绿”所具有的意义。所以,“绿”所具有的意义或意味,既是由它在横组合关系中的位置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与它不同的“吹”、“来”、“到”等决定的。从语言的横组合关系和纵
47、聚合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由它们本身所规定的,而是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语言的结构所规定。,俄裔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对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他提出了“对等原则”和“极性”的概念,他认为从纵聚合向度上,存在着大量具有类似性的可以互换的对等词,日常言语活动中,人们总是按照对等原则从这一库藏中“提取”词语,然后前后邻接,在横组合的向度上组成句段。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失序存在横组合或纵组合两极,说话者无论在哪个向度上失序的,都会出现语言的错乱。小结:在文学鉴赏中,决不能把语句分割开来,一个个孤立地去理解;只有把词句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放在句段关系
48、和联想关系中去玩味,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学意味。,文学形象是建立在语义之上的,是间接的,非直观的,因此要求读者必须将语符意象化。这一过程本应是一个按照作家的语言编码还原作家心目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读者和作者存在着心理上、文化上的差异,彻底的还原不是不可能的,与其说还原,不如说是重建。 界定 所谓重建,就是指读者经由语符向意象的转换,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重新显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形象的重建主要是依靠想象和联想完成的。关于联想和想象我们前面文学创作构思中讲过。,(2)重建,A、第一、第二信号系统间的联系的建立。读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在长期的语言习得
49、过程中,已经在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中分别储存了大量的表象、意象和语词、语句,并且已经在这两种成分之间建立起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了一部可以称之为心理词典或语象词典那样的东西。其中有很多联系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已经高度的自动化了,从有意识变成了无意识。一些熟悉的语符一旦映射到第二信号系统,马上就会得到第一信号系统的呼应,与之相应的表象或意象立刻就会在意识的屏幕上呈现。由于语符绝大多数都具有多义性,表象也有个别性表象和概括性表象之分,因而语符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死板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复杂的网络状。所以,如果需要,同样的语符也可以唤起相异的表象。B、想象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想象不仅可以在语符的刺激下,对记忆中的各种表象进行新的排列和对接,而且可以根据语符的要求,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改造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即使作家所描述的某些景象是读者所不熟悉的,读者照样可以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与之大体相应的艺术形象。读者的想象是依据语符逐渐展开的,当读者还不了解艺术形象的整体时,最初的想象往往是方向不定的,是悬而未决的,有时甚至是零乱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新的信息常常会导致对原来的想象表象作出替换或调整。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最后,才能形成较为确定、完整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