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气候转变的小麦品种概述不同播期内 ,小麦生育阶段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生育期来实现。将冬小麦全生育期以越冬为界,考虑播期推迟对冬小麦播种-越冬期( 冬前)、越冬后-成熟期( 春后)2 个阶段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品种、播期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各个冬小麦品种的越冬后-成熟期、生育期天数有极显着影响。随着播期推迟,所有品种的全生育期均缩短,主要受播期影响。第 2 播期的播种时间比第 1 播期播种时间推迟 12d,第 3 播期的播种时间比第 2 播期推迟 10d。将第 2 和第 3 播期全生育期分别与第 1 播期全生育期相比,冬性品种分别缩短 11.9、18.4d,半冬性品种分别缩
2、短 10.2、 17.3d,弱春性品种分别缩短 13.8、23.4d,春性品种分别缩短 13.3、 23.0d。将第 2 和第 3 播期越冬后-成熟期与第 1 播期越冬后-成熟期相比 ,冬性品种分别增加 0.1、3.6d, 半冬性品种分别增加 1.8、4.7d,弱春性品种分别缩短 1.7、1.4d,春性品种分别缩短1.3、1.0d。由此可见,随着播期推迟,偏春性品种全生育期缩短时间多于偏冬性品种。偏冬性品种越冬后-成熟期随播期推迟而增加,偏春性品种则相反,各个品种的越冬后-成熟期变化幅度小于播种- 入冬的变化幅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受播期影响,偏春性品种缩短幅度大于偏冬性品种。不同播
3、期内,小麦冬前群体特征、成穗数、成活率的变化冬前单株茎数。试验表明,播期对冬前单株茎数影响极显着。第 1 个播期内,所有品种的冬前单株茎数均在 3个/株以上,第 2 播期内所有品种的冬前单株茎数在 2 个/株左右,第 3 个播期内,在浇冻水前 ,所有品种均没有观察到分蘖。成穗数。小麦成穗数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品种、播期、品种和播期的交互作用对成穗数的影响极显着。第 1 播期冬性和第 2 播期冬性、半冬性、弱春性品种成穗数最高;第 1 播期春性品种和第 3 播期半冬性品种成穗数最低。对于冬性、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来说,第 2播期成穗数最高。成活率。试验表明(表 2),品种、播期、品种和播期的交互
4、作用对成活率(成穗数/冬前茎数) 的影响极显着。第 3播期冬性和春性品种成活率最高,第 1 播期春性品种成活率最低;所有品种第 1 播期成活率均最低。早春分蘖一般成穗率不高,第 3播期冬性和春性品种的成活率1,说明,早春分蘖对其产量仍有一定贡献。品种、播期、品种和播期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第 2 播期的冬性、半冬性品种产量最高,冬性品种比其在第 1 和第3 播期分别高出 18.3%和 17.3%,半冬性品种比其在第 1 和第 3 播期分别高出 52.4%和 40.5%;第 1 播期半冬性、弱春性、春性和第3 播期弱春性品种产量最低。对于冬性、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来说,第 2 播期产量最高
5、 (表 3)。综合所有品种,第 2 播期的产量高于其他播期;春性品种最高产量在第 3 播期;所有品种第 3 播期的产量均高于第 1 播期 (表 3)。各个播期内,偏冬性品种的产量贡献大于偏春性品种(表 4)。从生育期、成穗数、成活率上看,第 2 播期冬性、半冬性品种产量最高,可能受冬前成穗数最多影响。冬性品种尽管在第 1 播期的冬前成穗数最多,但成活率和越冬后持续时间不如第 3 播期,所以产量略低于第 3 播期 ,但两者没有显着差异。弱春性品种在第 2 播期的产量高于其他 2 个播期,可能因为冬前成穗数最多。春性品种第 3 播期成活率较高使得产量高于其他 2 个播期。全生育期、越冬后至成熟期和
6、抽穗至成熟期减少均是不利于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尽管偏冬性品种的越冬后-成熟期在第 3 播期最长,且随着播期推迟有增加趋势,有利于产量增加看,但最高产量仍出现在第 2 播期 ,可能由于这两类品种在第 2 播期成穗数较高,春蘖成活弥补冬前茎的死亡。所有品种第 1 播期的冬前茎数高于其他播期,全部品种均能形成壮苗,整体还没达到旺苗,而试验当年还没有遭遇极端低温天气或持续气温偏低的情况,可能因为返青苗情弱、成穗数、成活率较低导致产量最低。10 月中旬播种的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最低可能与冬前弱苗有关。试验表明,北京地区安全越冬小麦可以适当推迟到 10 月中旬以前播种,春化时间不能满足强冬性品种的需求,冬春性品种冬小麦均可以种植,春性品种产量虽然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但仍不如偏冬性品种的产量,且该试验还不能说明春性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最佳播期。但气候变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程度均会增加,10 月份播种的冬小麦,单株分蘖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