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变偶像为榜样作者:卢马少年儿童研究 2005 年 09 期追梦偶像偶像榜样教育与传统的榜样教育不同。它主张采取“大禹治水”的态度,不是去堵,而是疏导。偶像崇拜,已成为时下青少年群体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孩子们为国内外的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很多父母、老师对此满心困惑。本栏目曾在去年就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问题采访过岳晓东博士,得到不少读者朋友的关注。实际上,对青少年进行偶像榜样教育是岳博士自 1998 年至今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刊记者再次采访了岳晓东博士。相关链接(链接一)2003 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专题调查,调查涉及北京、上
2、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 3 个地级市、3 个县城的 12 所大学、221 所中学的 2710 名大中学生。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 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 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初中生的比例达 49.3。在这些学生中,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星的人占 60多。而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才华横溢、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漂亮/英俊等。分析认为,当前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青少年主要采取
3、交流、模仿和评价的方式。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收集和分享收集是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崇拜方式。许多青少年会选择给偶像写信、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着装、饮食等,收集心中偶像的有关资料,或上网聊天,参加“明星”俱乐部等等。(链接二)2003 年 6 月 21 日,大连一位 16 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 CD 碟。她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他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性格。他的一举一动一3喜一悲都令我心动。 ”“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 ”这位少女 1.7 米的高个子,甜甜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她曾是父母的好孩
4、子,老师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喜欢弹奏电子琴。但就是这位少女,却丝毫容不下母亲对自己偶像的批评,甚至不惜以自己如花的生命为偶像殉葬。近几年,青少年因疯狂崇拜偶像而导致的悲剧一再出现:2002 年,浙江温州一 17 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在四川,一位 13 岁的女孩在连看 8 遍流星花园后,独自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标志性行为表现,有着深厚的心理发展需求基础,父母只有给予理解,才能加以引导。卢:岳博士,您好。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追星”的现象,很多孩子宁愿逃学也要去听一场偶像的演唱会。所以一些父母觉得孩子“追星
5、”就如同早恋一样是要不得的,可是想管又管不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岳: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首先都要有一分觉悟、一分理解。因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标志性行为表现,有着深厚的心理发展需求基础,它突出地反映了每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与困惑。偶像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4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问题: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也就是说,孩子在青少年阶段需要 http:/wwW.一个自我认同的心理表现,他们需要借助偶像这种参照力量,对一些激情、梦想产生一种向往。说它是认同也好,说它
6、是社会学习也好,这种心理特征是非常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卢:为什么“追星”问题在青少年阶段更容易出现呢?岳:可以用两个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一是“个体同化理论”。孩子在青少年期要从父母和教师的监督管制下独立出来,他需要有一个挣扎,甚至是一个反叛,一个寻找生活当中其他重要人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偶像就成为一个非常便捷而且是在同学当中能够相互交往的共同语言的基础。第二个理论是“自我达成理论”。青少年要形成自我确认,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完成对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思考、自我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或探索生活中的突出人物作为他的一种情感寄托,或者心理认同对象。从这点来看,青少年崇拜是一种过渡性
7、现象、阶段性现象,挡也挡不住。倒退一百年,也有这种现象,只是不这么突出。在现代信息社会,媒体的力量特别巨大。它一天到晚推陈出新,把青少年偶像崇拜定位为某些“三星”人5物: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这些青春偶像立刻就成为青少年依赖、认同的对象。卢:看来是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选择偶像的行为,且这种行为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岳:根据我六年来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偶像选择名人化。这主要来自于媒体渲染。特别是明星偶像的产生已越来越商品化,每个明星偶像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媒介和经纪人的支持,再通过其迷恋者不断追逐与奉献来扩展生存空间。这与我们小时候榜样学习平凡
8、化的特点恰成鲜明对比,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只知有偶像,不知有榜样,选择空间十分有限。其次,偶像接受情绪化。这是指对偶像的非理性的接受方式。就心理学而言,心理认同与情感依附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两大动机。这突出表现为对偶像产生强烈依恋、全情投入、绝对支持,甚至发展到偶像的事业发展起落完全可以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第三,偶像认知绝对化。指对偶像形象及特征认知的一种极端化倾向。当今的青少年多把偶像身上的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了。其结果是,失去对偶像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得许多青少年沉湎于对偶像的梦幻当中。卢: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一定会存在某些深刻的心理原因,我们如果能真正
9、去了解孩子,理6解孩子,才可能帮孩子走出盲目“追星”的误区。岳:青少年所崇拜的明星偶像大都相貌出众,富有且具有反叛性。长期生活在学习压力下的孩子对这种生活极度向往。比如说前几年“还珠格格”热时,很多小孩子迷恋“小燕子”赵薇,为什么呢?她的生活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和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学业繁重,每天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所以,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着三种心理机制:第一种是补偿心理。孩子得不到向往中的生活,就通过偶像崇拜来得到满足。小燕子能够杀出紫禁城浪迹天涯,孩子们就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第二种是投射心理。很多孩子想圆明星梦,出人头地,那么他通过崇拜某一个人而得到满足。这就是投射。第三种是认同心理
10、,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偶像榜样教育与传统的榜样教育不同。它主张采取“大禹治水”的态度,不是去堵,而是疏导。卢:您的父亲也曾对您进行榜样教育吗?岳:是的。我父亲曾经很郑重地为我推荐了一个偶像居里夫人。我们那个年代的榜样教育,和现在的偶像崇拜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一个是由上而下,一个是由下而上。怎么讲呢?我们那个年代的榜样是政府给推荐的,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政府号召学雷锋,我们就学雷锋。学校号召学王杰,我们就学王杰。它的认同方向很明确。而现在7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由下而上的,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虽然现在学校、社会和父母仍会给孩子推荐一些榜样,但孩子是否接受却是另一回事。卢:显然,由于社会的开放,信息的
11、飞速流通,孩子受到媒介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用以前的榜样教育的方式引导现在的孩子显然是不够了。您所研究的偶像榜样教育由此具有了更大的价值。您可以谈谈它和过去的榜样教育有什么不同吗?岳:传统的榜样教育强调榜样人物的树立具有明确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人物树立的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极不协调,对青少年缺乏亲和力,自然难以调动其主动参与的意识。而偶像榜样教育采用多元化、自主化的发展模式,大胆地承认学生自己选择的偶像,并以此作为榜样教育的基础。它采取的是一种“大禹治水”的智慧。首先对孩子的偶像我们不要反对。孩子喜欢周杰伦,可以;喜欢赵薇,也可以。我们要把偶像变成榜样,把他们头上的光环去掉。
12、不看他们挣多少钱,唱多少歌,有多大青春魅力,而是关注他这个人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说,把偶像变为榜样就是一个引导、疏导的模式。卢:但是很多父母可能不理解。他们会认为偶像崇拜已经对家庭教育造成威胁。因为孩子崇拜偶像的同时,认为8父母落伍,什么都不懂。您倡导偶像教育会不会对家庭教育造成威胁?岳:确实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是教育者对偶像崇拜的偏见。很多父母和教师把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行为归结为偶像崇拜的不良后果,认为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只给人以年轻富有、貌美、生活奢华甚至个性反叛等印象,完全缺乏对孩子的教育价值。这些想法本身就是片面的。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心理
13、矛盾运动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也有其可塑性和输导性的一面。而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人物也都是成功的典范,这些偶像可以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成长发挥巨大的指导和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和教师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多从正面、积极及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价值,化偶像为榜样。从这层意义上讲,偶像的成功之路都有其教育价值可提炼,这本身也是一个批判学习的过程。通俗地讲,父母阻挡孩子喜欢的东西,只会让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对立和逆反。相反,如果孩子喜欢周杰伦,父母就不妨去研究周杰伦,把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结合起来,这就是“大禹治水”的智慧在不否定的条件下去引导。父母要勇于放下架子,和孩子同听一首歌,研究孩子的偶像,从而去
14、掉偶像头上的光环,引导孩子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学习偶像的长处。9卢:那么如何把这两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呢,您能向父母介绍一下偶像榜样教育,包括哪几个方面吗?岳:首先,增强教育的理性化。父母把原来片面认为偶像崇拜对孩子绝对不利的观念祛除掉,和孩子同听一首歌,对孩子的偶像也去加以研究、认识、了解,然后从偶像身上提取值得认可和学习的因素来和孩子共同探讨。这就使亲子间有了共同语言。孩子知道父母也对自己的偶像感兴趣,就会觉得他们和自己的距离被拉近了。我认识一位香港的母亲,她的孩子非常崇拜黎明,天天收集有关黎明的各种信息、资料,关注黎明的海报,一有黎明的演唱会,必看不可。这位母亲并不着急,而是帮着孩子一同收集
15、黎明的资料,从中和孩子交流黎明的长处和成长特点。孩子要去看黎明的演唱会母亲也跟着去了,她从中引导孩子可以积极地看待一个人的成长。这决不是一种假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卢:教育说起来很简单,但父母有时很难放下架子来做这件事。岳:简单地说,偶像榜样教育就是提倡化偶像为榜样。父母首先要弄清这其中的关系。如果青少年以人物为核心的依恋和社会学习方式来接受其崇拜对象,则他们很有可能被理想化或神化,成为高不可及的人物,结果使其偶像功能无限扩大,榜样功能无限缩小;如果青少年以特10质为核心的依恋和社会学习方式来看待崇拜对象,则他们很有可能被榜样化或生活化,成为自我成长的坐标人物,结果使其榜样功能无限扩大,偶像功
16、能无限缩小。所以,偶像就是被赋予光环的榜样。父母通过研究孩子偶像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生活态度,找出他值得孩子学习和认可的方面,把他头上的光环去掉,看他真正成功的方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对孩子正确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孩子批判思维的过程。这点可以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是引导孩子偶像选择的多元化。有的孩子只对一个偶像疯狂地崇拜,有点从一而终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容易非理性,走极端。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偶像,了解孩子的想法,从理解的角度上引导孩子看一个人不要爱屋及乌,别人身上比他强的地方也要客观地承认。看看还有其他哪些人也拥有这方面特质?就这样,逐渐引导孩子从对偶像极端的崇拜中走出来
17、,放眼去观察和研究更多人身上的长处。这就是批判思维的建立。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偶像认同多元化去观察偶像内在的人格特征。一般孩子看事情容易注意表面特征:长得漂亮,歌唱得好。父母要引导孩子看人还要看另一方面:做人、与人处事、待人接物、创新思维等内在方面。比如说,有的孩子喜欢成龙,他作为一个偶像确实非常成功。11但他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个人非常吃苦耐劳,很有敬业精神,对朋友非常真诚。所以,他成功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人从这些层面剖析他,都会从人格、气质成长经历等方面找到值得学习的特征。再比如美国人非常迷猫王,他这个人不仅歌唱得好,重要的是,他整个改变了现代演唱家的台风,把拘谨的演唱风格改变得青
18、春动态。这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学习。卢:其实,偶像榜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不但引导孩子学会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更是一种教育创新的挑战。这里,父母除了对孩子进行认知引导,在他们的行为上是否也要有指导和控制?岳:孩子追星追到飞机场、到现场熬夜这些极端表现,父母本能的反映肯定是拒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父母能和孩子有一个平等的对话,本身对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引导。比如说我们要孩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偶像,并不是要我们直接去告诉孩子,而是父母先去做,去试着研究孩子的偶像,发现偶像身上孩子看不到的一面。如果我们能陪伴孩子共同走过偶像崇拜的历程,孩子无论是在认知还是行为上都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作者介绍:卢马,采写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