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1475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增强党的内生活力,中组部培训中心 张新刚,从改革开放30年说起,三次思想解放给组织工作带来了什么?,什么是党员主体地位?,所谓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 党员的主体,这里不是指集体力量的意思,而是党员个体的作用。党员的主体地位是相对党组织来说的。 党员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党员主体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际参与党内事务及党的管理活动,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党员主体的意志,党员主体有权力选择党的领导成员以及党的建设的各项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党员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党员主体地位表明:党员是党的权力主体,在党内当家作主。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是党内权力的受托者,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内的党员。,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尊重和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适应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面临的重大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变化,所谓执政,就是指党对国家政权系统的领导。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往往有三种执政方式,一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政治生活的领导,二是执政党居于国家政权机关之上,直接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发号司令,三是执政党不通过国家政权直接行使本应由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的职能。 从一元化、直接领导到党政分开、间接领导,为什么要党政

3、分开、搞间接领导?,从理论上讲党权和国家权力的主体、职能、权限及及活动范围、活动原则和活动方式等都不一样。 从实践上讲合则两伤:主体权力受抑;机构重叠,成本加大;党分散了抓自身建设的精力;党委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形成个人专断;对国家权力监督缺位,对群众意见难以督办。分可双赢: 主体权力舒畅;责权匹配;党有精力管好党;党处在超脱的、驾驭矛盾和总揽全局的地位,有利于倾听群众呼声,监督政府行为。,十二大: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十三大: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

4、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十六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十七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广东省委党校韦华腾:执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进行重大变革,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发展变化,如果我们党在思想上不与时俱进,执政方式上不进行“自我革命”,那么,可能有人会来革我们党的命,而且,规律也会来革我们党的命。我们党开展这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有自信心、有胆略和有气魄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大公无私,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体现。 北京大学仲大军

5、:现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现代科学的和民主的新政治制度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目标就是使中国今后不再因为政治腐败而重新出现革命党,不再出现以暴力夺取政权的历史更替,从根本上改变执政方式和获得执政资格的模式。,概念辨析:革命党执政党反对党参政党“领导党”,中西方政党发展的理论比较,西方政党产生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民主党1828 ,英国保守党1832)。资产阶级在与贵族势力的斗争中,祭出“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强调社会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不能通过强制镇压或等级分封来实现,而应通过“平等”、“自由”的竞争来实现。这条基本的经济原则,也是政治活动的基本原则。而政党就是这种民主政治的产物,使命是在

6、坚持既有制度体制的前提下,通过选举赢得执政权。 在我们这样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是先产生政党,然后由政党完成两大任务:第一是获得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一个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为现代化准备条件。第二是领导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建立民主政权和推进社会民主的过程中,政党也逐步发展自身的民主,使政党本身与国家一起实现现代化。,我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实践中,比较重视法制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民主化,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政府,是全国公认的民主政权和清廉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新中国的国体,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

7、纲领,创造了各界代表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多种民主形式,颁布了民主建政通则等重要文件,使广大人民群众一解放就享受到空前的民主权利。 但是,由于我们党是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获得执政地位的,长期残酷的战争使党无法采用间接的、法律程序式的方式处理党内外各种事务,只能是集中、直接的方式,这实际上奠定了集权模式的基础。在执政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内国际环境迫使党不得不继续采取集中、直接的方式实现对党的领导和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尤其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特别是1957年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党的执政方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实行“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具体执行的细

8、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世界性政党的演化政党党员人数减少 政党和与其结盟的社会团体的连结度减弱 政党作为代表某个社会团体利益的功能 大众对政党的不信任 政党是否失去其重要性?,正当我们党致力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的同时,又遭遇世界性政党变革热潮,西方政黨如何吸引黨員,物质性誘因。 團結凝聚誘因(solidary incentives)。從屬於同一團體的心理感受 目的性誘因 (purposive incentives) 。政府職位。恩寵的範圍不能太大,因此適合幹部型政黨,二战后,阶级分化出现了新的趋向:新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传统的两大阶级人数减少,传统政党的社会基

9、础越来越窄,越来越不确定 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一方面,作为政治交流的工具,又是政党接触民众、扩大影响、展示和树立现代政党形象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它改变了民众和精英人物参与政治过程时对政党的依赖;对政党提出了的挑战 应对措施两条:政党政策调整;政党自身转型,一个重要理念,政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产物,“一党制”还是“多党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党制度也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有人以为中国实行“一党制”,就是不民主,这是对世界政党制度的不了解。不能说中国的“一党制”就是专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就是民

10、主。“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看这种政党制度是不是适合本国国情。,党的执政方式,(1)综合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到国家政权机关,并按照法定程序变为政治行为。 (2)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贯彻党的意图。 (3)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政治主张,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上升为国家立法或地方立法。 (4)对人民群众进行动员、组织、指导和教育,激发政治热情,将其引入政治生活并发挥积极作用。 (5)通过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作用,理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维持社会的稳定。,现代政党执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 何 赢 得 民 众 的 支 持,问题:1

11、 如何吸引政治精英进入党内?2 如何提升党员的忠诚度,使其自觉地为党争取民众?最重要的出路是加强党内民主,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从“组织本位”、“领导本位” 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民主素质、民主作风上,包括着眼于在党的领导机关及各级领导班子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民主制度,最终靠他们去“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即实际上的党内客体而存在。对党员就是强调“应尽的义务”大大胜过“应有的权利”;就是一味要求党员服从而少有尊重党员意志;就是只强调党员发挥作用而不注重党员真实地全面地参与党内生活及党内管理。,在思想建设上,不断呼唤和谆谆劝导领导干部要让人讲话

12、、要兼听则明、要正确对待党内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要尊重党员的权利、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等 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一直以很强的声音、从不懈怠地强调在领导班子中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包括民主议事、民主表决、民主监督、民主生活会制度等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则大力强调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建设,要求他们要在发扬党内民主中起表率作用,反对家长制、一言堂、欺上瞒下的作风,反对以集体领导的名义掩盖个人专断实质的作风,反对对有不同意见的党员打击报复的作风等,这些,应当说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就是在发展党内民主上只强调组织的权威而不注重党员应有的主体地位。对党员就是强调“应尽的义务”

13、大大胜过“应有的权利”;就是一味要求党员服从而少有尊重党员意志;就是只强调党员发挥作用而不注重党员真实地全面地参与党内生活及党内管理。这种“组织本位”的路径,在发展党内民主中的局限性是很突出的。 多年的党建实践证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民主素质及民主作风固然是很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保障。,在现实中,由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民主素质和民主作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往往参差不齐、很不稳定、难以规范,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往往缺陷较多,具体贯彻中的制度化水平不高,“集中”在不少时候又往往成为领导意志及权力过分集中的代名词,这就使得发展党内民主基本上处于一种“人治”的低水平状态

14、,从而使发展党内民主缺乏根本的保障。,第二种是 “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马克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 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把社会组成这样: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问 题,党员不愿民主、不会民主、不敢民主? 影响全党团结?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来源与如何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混为一谈,误认为政府的规范和政策指导是

15、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动力来源,这恐怕是不切合实际的。片面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的理论观点,将会导致实践中忽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忽视村民的主体作用,忽视提高村民民主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应当看到,基于政府的独特的作用和我国目前村民素质不高,尚未养成民主习惯的现实,由政府加以规范政策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的这种规范与政策指导,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看,主要体现在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供给上;从各地方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地方政权系统的不同层级部门推行基层民主政治的意愿和行为对该地村民民主政治建设效果的直接影响上。如果没有有关基层民主政治

16、建设示范的政策导向,没有地方政府的组织规范,村民所要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不可能迅速落实到我国农村基层的。由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作用的特殊性而决定,它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政府的这种规范与政策指导并不等于基层民主政治本身,而应是对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具体化。因此,强调政府的规范与政策指导,又不能偏离村民的意愿与要求。,什么时候在党内真正确立了党员主体地位,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党内民主达到了应有的境界,党才真正拥有了内生活力。,交流,目前已进行的改革 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防止和克服,绝对民主化,认为发扬民主就是不要权威、不要集中。这是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照搬西方式民主。 党内分派,这其实是西方多党制的变种。如果允许党内存在不同派别,并进行自由竞争,必然出现严重的分裂和矛盾冲突。其结果不仅是党内不稳定,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精英民主。认为民主是少数精英的事,人民群众素质不高,不需要民主。按照这种观点,必然把广大党员排斥在党内民主之外。不承认、不尊重广大党员在发展党内民主中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的推进,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序突破。 依法治党,依法执政。 注重程序建设。 建立和完善动态政治稳定机制。,谢 谢,010-59589811 1352193236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