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茯苓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 - 药理作用桂枝茯苓丸主要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镇静,抗肿瘤等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性;(1 )降低血粘度:本方 2g/kg 静注或6g/kg 口服家兔 1.5 小时后,全血还原比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表明本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是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对“激素性血瘀证”的实验大鼠模型用本方人用量的 10、20、40 倍口服,能使血液粘度得到改善。另外,本方有延长T(凝血酶时间)的趋势和恢复 AT-(抗凝血酶 )活性的效果,明显改善高脂血
2、症,本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以外的因素有关,即改善血浆因子作用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2)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通过对老龄大鼠的研究发现,老龄大鼠高比重的红细胞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而本方能抑制其变形能力下降,给老龄大鼠负荷胆固醇,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再降低,本方仍有明显的抑制其降低之功能。利用脑卒中易发性高血压自发性大鼠(SHRSP)对本方进行研究,在 SHRP 中,在血压上升的同时,其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给予本方后,血压上升被抑制,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被改善。另外,给 SHRSP 投于右旋糖酐,可使大鼠平均生存日数减少,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给予本方,则平均生存日数延长,红细胞状态改善。2
3、抗血小板聚集: 本方水煎利 500kg/ml 或 250mg/ml 对胶原或ADP 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00%桂枝茯苓丸稀释至 50%和 25%,对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轻度抑制, 对凝血酶原时间( PT)则无明显作用,对纤溶剂原激酶有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对血凝及血小板系统抑制强,而对纤溶系统作用较弱,这些有助于改善血瘀证之血液高凝、高聚状态。本方 900、300 、100mg/kg 大鼠口服,连续 3 日,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
4、板及有纤维素沉着的肾小球百分率,并呈量效关系,而等量的单味药则无此作用,表明本药抗 DIC 效果是五味中药混合后而产生。3调节内分泌功能:本方 300mg/kg 给予大鼠,连续 14 日,血浆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胸腺嘧啶激酶(TK)活性和子宫湿重都有明显的降低,服用17-雌二醇的(E2)后,TK 活性和子宫湿重的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1 倍和 2.4 倍,而同时服本药,可使 E2 诱导子宫 TK 活性和子宫湿重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本药可能具有催乳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及弱抗雌激素的特性。对于“激素型血瘀证”模型鼠的肾上腺萎缩,血中皮质
5、激素水平降低及 ACTH 试验反应性降低等有一定改善作用,认为本药可能对垂体- 肾上腺皮质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临床上发现妇产科患者服本药后,卵泡素及雌二醇量增加,并认为临床疗效与其雌激素样活性有关。4抗炎:本方 60g/kg 口服或 lOg/kg 腹腔注射,可抑制蛋清、甲醛等所致大鼠关节肿。半小时起效,持续时间在 72 小时以上,其强度相当于腹腔注射 20mg/kg 氢化可的松。若按此剂量连续给药 7 日,能显著对抗大鼠炎性棉球肉芽肿增生,提示本药对大鼠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组胺、5-羟色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连续给药 7 日,未发现肾上腺重显著变化,对去肾上腺大鼠的
6、关节肿,仍有明显对抗作用,表明本方抗炎作用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而是对炎症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起直接对抗作用所致。5. 镇痛:本方小鼠 100g/kg 口服或 10g/kg 皮下注射,可使其热板致癌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且作用持续时间可延长到注射后 4 小时,另外上剂量本方,对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方及其单味药物芍药、丹皮、桃仁均有镇痛作用。6镇静:本方 100g/kg 口服 10g/kg 皮下注射,均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同时也可提高巴比妥阈下催眠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百分率,并且可明显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本方及其单味药桂枝。芍药及丹皮均有镇静作用。7抗
7、肿瘤:本方 2g 同麦秆半纤维素 B 和卵白糖肽的葡萄糖液(wog)混合口饲小鼠,共 90 日,对甲基胆蒽诱发皮下癌的小鼠生存时间无延长作用,但能完全抑制脾的淀粉样变性,如果将本药与灵芝一起和 WOG 合用,则可使给药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桂枝茯苓丸 - 临床应用1、高脂血症:选取 TC 在 30mg/dl 以上的高脂血症患者,在饮食、运动等基础疗法与现代医药治疗的基础上投与桂枝茯苓丸。分为有瘀血症的随证组与无瘀血证的非随证组,投与桂枝茯苓丸,通过测定血清脂质值,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结果:经过基础治疗,TC、TG 虽有变化,但 2 组投与桂枝茯苓丸后,TG 或TC 见到有明显降
8、低的病例。一般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TC 降低的同时大多减少,但投与桂枝茯苓丸后有增加或者尽管 TC降低而 HDLC 无变化的病例。 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桂枝茯苓丸有效,其作用至少是防止 HDLC 的减少。2、子宫肌瘤:熊氏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 38 例,同时设西药米非司酮对照组 38 例,均连服 6 个月。结果:服用桂枝茯苓胶囊的患者服药后月经异常、痛经、腰腹胀痛等一般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用药之后肌瘤平均体积缩小 45.5%。对照组用药后肌瘤平均体积缩小 55.1%(P0.05) 。王氏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 70 例,3 个月为 1 个疗程,经期停药。
9、肌瘤偏大者可连续服药 2 个疗程。结果:痊愈 12 例,好转 55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6%。 3、卵巢囊肿 :郭氏用 桂枝茯苓汤加味(桂枝 9 g、茯苓 15 g、桃仁 10 g、赤芍 15 g、牡丹皮 12 g、酒丹参 15 g、醋鳖甲 15 g、炮穿山甲 10 g、夏枯草 15 g、三棱 10 g、莪术 10 g、泽兰 12 g、生薏苡仁15 g、白花蛇舌草 15 g、甘草 3 g。腹痛剧烈加延胡索 15 g,乳香、没药各 10 g;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加失笑散 10 g,益母草 30 g;月经量少加泽兰、川牛膝各 15 g;脾胃虚弱、纳差神疲加白术 12 g、党参 10 g;伴
10、体肿湿重加半夏 10 g、浙贝母 15 g、陈皮 12 g;腰酸痛者加杜仲 10 g、川续断 15 g。水煎服,1 剂/d,早、晚温服,23 d25 d 为 1 个疗程。一般用 3 个5 个疗程)治疗卵巢囊肿 24 例,结果:治愈 16 例,显效 7 例,无效 1 例,有效率 95.8%。滕氏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附件囊性包块 96 例,结果:痊愈 55 例,显效 12 例,有效 22 例,无效 7 例,有效率 92.71%。4、慢性盆腔炎及盆腔炎性包块 :王氏用桂枝茯苓汤:桂枝 6 g、茯苓 12 g、桃仁 9 g、赤芍 15 g、丹皮 9 g、丹参 24 g30 g、香附9 g 加减,小腹冷
11、痛、寒凝气滞加肉桂、炮姜、炒小茴香各 6 g;腹痛重加延胡索 9 g;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 9 g;气虚加党参、黄芪各 15 g,白术 9 g;小便频数而无涩痛者,去茯苓,加乌药 10 g。水煎服,1 剂/d,10 d 为 1 个疗程,最多 3 个疗程。治疗慢性盆腔炎45 例。结果:临床治愈 29 例,好转 13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93.3%;妇科检查痊愈 18 例,好转 20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84.4%。王氏用桂枝茯苓汤加味水煎服加保留灌肠治疗附件炎性包块 32 例。结果:治愈 20 例,好转 5 例,有效 3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87.4%。5、闭经及多囊卵巢综合
12、征 :王氏设单用西药组促排卵调整月经周期,同时设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桂枝 10 g、茯苓 15 g、桃仁 9 g、赤白芍各 10 g、丹皮 15 g、红藤 15 g、金银花 15 g、蒲公英 30 g、炮山甲 6 g(打) 、制乳没各 10 g、甘草 6 g、败酱草 30 g、延胡索 10 g、炒川楝 10 g、当归 10 g,水煎服,1 剂/d,3 个月为 1 个疗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各 50 例。结果:中药组治愈 24 例,有效 18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84%,西药组分别为 7 例、14 例、29 例,总有效率 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13、.05) 。6、子宫内膜异位症 : 金氏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芍药、三棱、莪术、川楝子各 10 g,丹参、延胡索各12 g、夏枯草 15 g、山慈菇 6 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水煎服,1 剂/d,经血量多者,在月经期去三棱、莪术、山慈菇、桃仁,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各 10 g,三七粉 6 g,乌贼骨 20 g。治疗 95 例,结果:显效 36 例,有效 43 例,无效 16 例,总有效率 83.2%。7、 痛经 :施氏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桂枝 9 g、茯苓 12 g、桃仁9 g、白芍 20 g、丹参 20 g、延胡索 12 g、香附 12 g、五灵脂 12 g、川牛膝 1
14、0 g、甘草 9 g)治疗痛经,恶心呕吐加代赭石 12 g;头昏加钩藤 9 g;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厥加黄芪 30 g,水煎服,1 剂/d ,经前 3 d5 d 服用,共服 6 剂,3 个月经周期为 1 个疗程。治疗痛经 46 例,痊愈 33 例,好转 10 例,未愈 3 例,总有效率93.48%。8、月经失调及功血 : 洪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嫩桂枝 4.5 g、云茯苓 10 g、桃仁泥 9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茜草 10 g、海螵蛸10 g、三七粉 3 g(冲) ,气虚加黄芪 15 g、焦白术 10 g;脾虚加大枣10 g;血虚加阿胶 10 g;虚寒加炮姜 3 g;湿
15、热加桅子 6 g;气滞腹痛加香附 10 g;出血甚加生地榆 20 g。1 剂/d,水煎分 2 次温服,连用3 剂5 剂。治疗经期延长 36 例,痊愈 22 例,有效 12 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4.4%。9、不孕症 :彭氏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桂枝 3 g15 g、茯苓 6 g15 g、赤芍 10 g、牡丹皮 10 g、桃仁 12 g,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桑椹、熟地黄等,偏肾阳虚者加紫石英、菟丝子、蛇床子、仙茅、仙灵脾等,偏肝郁者加麦芽、王不留行、川楝子合柴胡疏肝散,偏痰湿者加白芥子、薏苡仁、石菖蒲合启宫丸,偏血虚者加党参、黄芪、白芍、当归、鸡血藤等,治疗不孕症 17 例,治
16、疗 3 个月以内者 9 例,6 个月以内者 6 例,自动放弃治疗 2 例。现已生小孩 3 例,妊娠乳胶试验阳性 9 例,临床症状改善 8 例。10、宫外孕:钱氏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桂枝 6 g、茯苓 15 g、赤芍 10 g、丹皮 12 g、桃仁 10 g,气滞者加香附 20 g、乌药、枳壳、厚朴各 15 g;血瘀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 10 g;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各 15 g、炙甘草 10 g。治疗 12 例,治愈 10 例,1 例好转需继续服药,1 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11、终止妊娠及流产术后阴道流血: 张氏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药物流产患者,两组患者各 100 例。观察组于服用米
17、索前列醇前列醇 24 h 后口服中药汤剂加味桂枝茯苓丸 150 ml(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各 10 g、黄芪 30 g、败酱草 20 g) 。2 次/d,共服 3 d6 d,对照组在服流产药 24 h 后肌肉注射催产素 10 U,1 次/d,连用 3 d。结果: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及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12、 产后及术后尿潴留:黄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产后尿潴留 93 例。结果:2 d 内小便复通 67 例,4 d 内小便复通 26 例。复通后即停药,未见复发(一般用药 1 剂3 剂小便复通,用药 3 d 仍不通者,加针灸 2 次即小便自解) 。此外,桂枝茯苓丸在 盆腔瘀血
18、症、子宫肥大症、子宫癌、更年期综合征、人工流产和放环术后的止血、镇痛、经期恢复,宫颈癌术后的尿潴留及妇人阴吹等方面亦有散在病例报道。桂枝茯苓丸经随症加减,用于血瘀引起的各种妇科疾患,具有活血化瘀、消症散结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对女性性激素的影响,可有效地控制子宫内膜增殖,还能消除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增强内源性镇痛及改善血液粘稠度等作用。综上所述,桂枝茯苓丸在妇产科应用范围广,主治病证多,疗效肯定,但尚需对其组方及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桂枝茯苓丸 - 古今运用考探方剂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近十多年来,方剂学的研究一直以古方在临床运用经验
19、的总结和方剂学实验研究的开展较为多见。然而从目前来看,方剂学文献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中医药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较少见。所以通过计算机的使用,深入发掘古代医籍所蕴含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统计结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桂枝茯苓丸古今运用进行考探。目前在临床研究中,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疾病的运用中已远远超过了原方的使用范围,并且在内、外等各科疾病中也被广泛运用。实验研究认为本方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脑缺血,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抑制前列腺组织增生、调节性激素、防治肝纤维化、镇痛、镇静、抗炎等作用。 本文根
20、据中医学术发展经验和方剂学知识,调查了古今方剂学及其相关文献,从 67 部古代医籍与342 篇现代文献中搜集到古代和现代有关桂枝茯苓丸运用的信息 607条,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现代化数据工具,建立了有关桂枝茯苓丸的相关数据库,将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古代和现代桂枝茯苓丸的运用范围、治证病机、加减化裁、合方应用、用法及其剂型变化、副作用,禁忌及其方名的演变过程等特点。结果发现,古代桂枝茯苓丸在运用中出现的病名共有 28 种。现代文献显示,桂枝茯苓丸的临床使用范围较古代更加广泛。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的使用中所涉及中医病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癥瘕,产后
21、恶露不绝,崩漏,不孕,乳癖。其中,月经病常见于崩漏、痛经、闭经;妊娠疾病常见于坠胎、胎动不安、胎死腹中,产后疾病多为产后恶露不绝,还可用于带下病和乳房病类。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的使用中所涉及西医病名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子宫肌瘤,盆腔炎,卵巢囊肿,痛经。可以看出,在古代,桂枝茯苓丸主要用于妊娠疾病中的妊娠下血、胎动不安、堕胎以及催生,而现代妇科中使用本方主要用于增生性(子宫肌瘤、囊肿包块、内膜异位)、炎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及出血性(人产术后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疾病。妊娠下血、胎动不安、堕胎以及催生在现代很少使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说明在临床使用中本方某些重要功效未得到很好利用,值得现代临床重视。非妇科疾病中的中医病名常见的有癃闭、头痛、腹痛和心悸怔忡等。其西医病名,主要为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局限性肠粘连、冠心病、胸膜炎。 古代文献中记载桂枝茯苓丸运用所涉症状主要有,妊娠下血不止,胎动不安,爪甲淡紫, 发热恶寒,冷汗自出,心胸闷绝等。现代文献所涉及的症状有少腹疼痛、经色紫暗或夹块、神疲乏力、腰骶胀痛等。 桂枝茯苓丸在 金匮要略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