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难点字、词、句;2孟子的仁政思想;3文章的说理艺术。,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曾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体现了重民的思想,而在他之前,曾有一句更有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后一句就是历史上与孔子并称“孔孟”的孟子的主张。以前我们学习过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将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孟子,
2、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提出了“仁政”,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亚圣”。,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仁政学说主张“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养浩然之气,关于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散文集。它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散文的特点 1、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的社会纷争。 2、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明辨是非。,孟子名言:1、穷则独善其身, 。 2、老吾老
3、,以及人之老, ,以及 。 3、 为贵, 次之, 为轻。4、天时不如地利, 。,达则兼济天下,幼吾幼,人之幼,民,社稷,君,地利不如人和,检查预习(字词),1、王好战:,ho,2、弃甲曳兵:,y,3、数罟不入洿池:,cg,w,4、衣帛:,5、鸡豚狗彘:,tn,zh,6、庠序:,xing,7、饿莩:,pio,Yb,梳理课文,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民不加多,梁惠王对此的困惑是什么?,于国尽心,移民,移粟,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重点字词 于:对于 凶:荒年,收成不好 然:这样 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无如:比不上 加:更,背景补充,战国时代
4、,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 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 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 之急。因此梁惠王自然会在孟子面前提 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梳理课文,孟子如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以战喻,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孟子在“以战喻”中比较了什么?,五十步与百步走,五十步笑百步,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巧妙回答了 “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 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如何解决“民不加多”的现状呢?,解释:五十步
5、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以五十步笑百步,分析总结“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重点字词 填:形容鼓声 鼓 :动词 既:已经 曳(y):拖着 兵:兵器 走:逃跑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无:通“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在文中找出原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6、,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仁政七条,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王道之成,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亩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归纳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的七种措施:,重点字词 胜:shng ,尽 数:c ,密 罟:g ,网 洿:w,洼地积水 丧:sng,办丧事,重点字词 树:种植 衣:y ,动词,穿 畜:x ,畜养 谨:认真从事 庠xing序:学校 申:反复陈述 悌:t 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同“斑” 王:wng,为王,梳理课文,
7、施行“王道”,除了要养民、教民,还需要什么?,合理的对民态度,现实中,梁惠王对待百姓的态度合理吗?,不合理,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归罪年成,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对比,从反面证明 使民加多应 有的态度,归结仁政思想,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 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 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 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 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 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 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结构严谨,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句 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
8、辩力。,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物 检:约束 莩:pi 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寡人之于国也,惠王,对话,孟子,疑问(移民移粟),设喻,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走进圈套),无望民之加多于国,斯天下之民至矣,施仁政的措施,返回,尽心,移其民 移其粟,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斯天下之民至,解决问题,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文章写作特点:,一、 结构严谨。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二、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
9、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三、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1、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
10、邻国也无通“毋”,三 、知识点归纳,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2、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3、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
11、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4、古今异义,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练习1,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答案D,练习2,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