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学习与训练1中考连接一:课内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 分)答: 中考连接二:课内与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甲】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 与楚人期 战于泓 之阳。楚人济 泓而来。有司 复曰:“请迨 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
2、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 ,未毕陈 ,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期:约定时日。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济:过河。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迨:趁着。既:尽,完了。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
3、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答: 中考连接三:课内与课外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甲十年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 济。司马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4、既济而未成列,又 1 2 3 4以告。公曰:“未可。”既陈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 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5 6 7 8寡人虽亡国之馀 ,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9注释 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成列:指摆好阵势。 既:尽,全部。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门官: 1 2 3 4 5 6国君的卫士。 重(chng):重复,再次。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7 8 9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1)神弗福也 福: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11、请
5、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 分)(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 分)文言文学习与训练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 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 分)_中考连接四:课内与课外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6、:“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 ,课 将士注坡跳壕 ,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 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 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 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 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舍:驻扎休息。课
7、:督促。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徇:示众。劳:慰劳。 统制:武官名。蹙额:皱眉,表示忧虑。17解释下列短语。(2 分)(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 分)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
8、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 分)中考连接五:课内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
9、代汉语。(2 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 分)答: 答: 答: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 分)政治方面:答:军事方面:答:文言文学习与训练3中考连接一:课内与课外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 2428 题(10 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 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
10、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 分)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 )吴既赦越 ( ) 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2 分)女忘会稽之耻邪?翻译: 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 分)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 分)中考连接二:课内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B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1、不言而喻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C D马无故亡而人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0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11翻译下面句子。(2 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2 分)1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2 分)中考连接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619 题。(共 10 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文言文学习与训练4(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
13、本心。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 分)中考连接二: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 分)(1)鱼,我所欲也。译文:_(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_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2 分)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 分)答:_。中考连接三:(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 分)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辟:_)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是亦不可以
14、已乎? (已:_)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3)简答题(5 分)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 分)_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
15、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 分)a_b_中考连接一:课内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完成 1418 题。 (12 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 分) 年且九十( ) 寒暑易节( )来源:学科网 ZXXK 杂然相许( ) 甚矣,汝之不惠(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 分)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文言文学习与训练5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 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
17、 分)中考连接二:课内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 6-10 题。(15 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 分)(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2 分)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
18、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9、翻译。(4 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3 分)中考连接一:课内阅读出师表,完成 10 一 14 题。(16 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 ) 以光先帝遗德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悉以咨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译: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 分)答: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答:文言文学习与训练6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