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f,2012年 高考总复习语文,df,第13讲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句式 断句 翻译 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 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一、词类活用,文言词类的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籍吏民
2、,封府库。,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副词作状语 名词,汉水又东。,3能愿动词 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4名词补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处在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名词 活用为动词,类型示例,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5“所”名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3朝服衣冠 邹忌
3、讽齐王纳谏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名作动,驻军。,名作动,唱歌。,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总结,名作动,穿上。,帝王:称帝称王,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6今王鼓乐于此(孟子),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树:种植,鼓乐:击鼓奏乐,9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名作动,下雨,名作动,游泳,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作动,称王,12范增数目项王。(
4、鸿门宴)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14江水又东(水经注),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目:使眼色,王:称王,东:向东流,15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6扣弦而歌赤壁赋,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名作动,歌唱。,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总结 下列几种情形中的名词常用作动词: 1.用在代词前的名词 2.用在介宾短语前的名词 3.用在兼词前的名词(兼词即一个词具有两种词性) 4.用在副词后的名词 5.用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6.用在所字后的名词 7.用在疑问代词后的名词 8.两个名词连用时的其中一个名词 9.两个重叠使
5、用的前一个名词,规律一: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名词 活用作 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1表示比喻。,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3表示处所。,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译为:像一样。,译为:当作一样。,译为:在,译为:用(乘,凭借),译为:当面,6表示时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日削月割。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上:向上,下:向下)(劝学),(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二: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动 词,动词 活用为 为名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动词 活用为 名词,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译为:到的人。,译为:埋伏的人(伏兵)。,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可烧而走也。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活之:使之活。 走:使(之)逃跑。
7、 来: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动词 使动用法,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君安与项伯有故?,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8、译为:长处;短处。,译为:旧交情。,译为:轻锐的部队。,译为:圣人;愚人。,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译为:善待。,译为:说坏话。,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 以为友,意动用法,“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宾语怎样”,“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样”翻译为 “认为”“以
9、为”“把看成(当作)”,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使动 用法,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使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为直译,使一种为意译,用相应的及物动词代替。,名词 活用为 使动,动词 活用为 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吞二周而亡诸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使活,或意译为救活,译:使鸣,或意译为敲响,译:使归,译:使亡,或意
10、译为灭亡,译:使来,或意译为招来,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译: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秦王恐其破璧。,译:使绿,或译为吹绿,译:使尊,或译为位居尊位,译:使固,或译为固定,译:使破,或译为撞(砸)破,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使复活,使长肉,译:使住在,或意译为:安排住在,译:使称王,或意译为:称王天下,译:使为将,或意译为:任命为将
11、领,名词 活用为 使动,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意动 用法,名词 活用为 意动,谓语中心语,主 语,宾 语,例如: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译文:纣王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认为这是羞耻。,意动用法的翻译图示,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1)“认为(觉得) 怎么样” (2)“把 当作 看待” (3)“对 感到怎么样”,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性质、状态。,成以其小,劣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译:认为小,译:对感到奇怪,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译:认为奇特,译:认为奇特,(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12、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入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名词 活用为 意动,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把当作宾客对待,把当作忧患,不把当作忧患,把当作外族;把当作中华人,其 它 词,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朝辉夕阴,气象万千。,(统一),(变化万千),小结:学习词类活用知识,有助于正确阅读理解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
13、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即放在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1、语境法,色彩语境如:此黠儿也,当有所成。“黠”应为褒义,译为“聪慧”。 行文语脉如:子访得之。访,应为 “寻求”,而不是“访问”。,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存在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二、实词推断方法,(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这个义项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
14、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求”“谋取”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致”。,2、加字法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加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翻译某些词语。,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任,诚信,相信,信物,3、结构法,语法分析指根据句内词与词,句与句的搭配组合关系推断词性、词义。从词的活用来推断。如:永械致之府。械,名词活用动词,“戴上刑械” 利用句内搭配关系推断。如:刺诸县
15、短长。偏义复词,短,形容词活用名词。,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以”同“用”,“任用”。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应为名词,意为“奔马” 如:“党同伐异”。“伐”,讨伐。反义推断“党”为“偏袒”。如:举类迩而见义远“迩”与“远”相反,意思是“近”。,4、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
16、;从“马、牛、羊、豕 、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如: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 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5、迁移法,课内迁移高考文言虽选自课外,而答案差不多在课内。 成语迁移善才绳之。 绳绳之以法约束、制裁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出,成语迁移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日薄西山靠近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名副其实符合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6、通假法,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如果
17、用其他方法无法准确释义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如:以身徇国。 “徇”通“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邻字帮助法就是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7、邻字迁移法,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要少得多,在意义上也抽象得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要
18、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18个,即:之、乎、者、也、焉、而、何、乃、其、且、以、若、则、所、为、与、因、于。,三、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甚至要反复背记。近年来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分清实词虚化和虚词实化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1) 代词:人称代词(如吾、予、尔、乃、之、其等).指示代词(如是、斯、此、之等).疑问代词(如何、孰、安、焉等).无定指代词(莫、或)特殊指示代词(者)。 2) 副词
19、:时间副词(如旋、俄、尝等)、程度副词(如极、甚、颇、少等)、范围副词(如皆、咸、俱、只等)、语气副词(如必、勿、信、莫等)、频率副词(如再、又、复、数等)。 3) 助词: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4) 介词: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 连词: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1)归纳积累,辨析异同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复习过程中,要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结合文中的典型句子不断练习
20、,要树立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来准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那些要求务必掌握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日积月累,自然就能得心应手。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大不相同,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中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答题时切忌生硬地胡乱套用。,虚词复习方法:,(2)借助语境,合理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常是密切相关的,其用法不同,意义也必不相同。一般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想准确判定须借助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其语法功能和具体的意义。如“之”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 一是作动词,意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的“之”就属这种用法。,二是作代词,可代第一人称,也可代
21、第三人称,如“公从之”的“之”就作第三人称。三是作助词,并且有五种具体用法: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翻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这些用法和意义的确定,需要考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随句定义”的能力。,(3)特殊虚词,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虚词现象包含有:兼词现象;虚词连用现象;虚词凝固现象。虚词的兼词现象指一个虚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如“诸”“焉”“叵”“盍”等。虚词的连用现象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上,表示已然语气。,
22、虚词的凝固现象指的是虚词的某些固定用法,它表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如“如(奈、若)何”“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等。这些特殊的虚词现象在中学课本中都已学过,考生只要多留心,及时予以消化,就不成其为问题。,1教材分析法高考文言虚词题一般有四组,共八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点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出师表过秦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一些传统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重点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虚词用法推断,2语法比较法高考文言虚词题目考查的形式是两两辨析,我们只须判断它们的
23、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而不涉及它们的具体意义。意义相同的虚词往往在文言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是相同的。,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中比较“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和“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两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前面都是某一人物,即“东野毕”和“吾妻”,后面跟的分别是动词“善御”和“美”,而语法知识告诉我们,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一般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因此,本组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应该相同。,3结构比较法同一个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承担不同的语法结构,那么它的意义也很可能不相同。如“也”在文言文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虚词,它用在句末,可以
24、起到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则可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它在句首时,一般作语气副词;在句中用在动词的后面,一般作代词;而在代词或名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由此可以看出,虚词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出现,它的用法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复习时要善于总结,以便考试时利用总结的规律来顺利解题。,4语境分析法每个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决定了这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而”,同是作连词,却能连接各种语意关系。“蟹六跪而二螯”的“而”是连接两个名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谓语动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积善成
25、德,而神明自得”的“而”是连接两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是连接两句有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的,表修饰,相当于“地”。,5语气分析法有些虚词在文言句子中起表达语气的作用,表达某种情感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句子来把握。如“与”用在句末,常通作“欤”,表疑问或感叹语气;如“者”“也”用在句子中,常表示句子语气的提顿,用在句末则表语气的停止。,虽然高考的考查文段取自课外,但其考查点主要在课内,所以对文言虚词的复习要立足于课本,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果能切实掌握课内所学内
26、容,考试时就能运用已知求取未知、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转化为解决课外问题的技能了。,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四、常见文言文句式:,倒装句语法公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一)、宾语前置,(动宾倒装),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 1)、“大王来何操?”(2)、彼且奚适也?(3)、 彼且恶
27、乎待哉(4)、夫晋,何厌之有?(5)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6)、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7)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8)、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介宾倒装),(9)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提示:,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3)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8、。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不知句读,不解惑,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陈言之务去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于蓝取之,于蓝青,以孝悌之义申之,(二)、状语后置,(1)蚓无爪
29、牙之利,筋骨之强。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3)马之千里者。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以“之”或“者”作标志。,(三)、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形容词,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宾语前置: 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风赋),(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者,也者也。 者,。,也
3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二、判断句,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乃/即/则也 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例如是可忍
31、,孰不可忍?,注意点,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洪亮吉治平篇,注意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三、被动句,于。,见(+动)。,见于+对象 (受于),5、而君幸于赵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7、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8、人马烧溺死者
32、甚众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无标志,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对话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1、(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2、,孟子,省略介词,5、今以钟罄置( )水中。,于,王,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鼓,4、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欲呼张良与( )俱去。,之,公,6、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之, 七月在野,八月在
33、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告,论,吾,吾,蟋蟀,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之事,之人,之,人,以,其,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五、文言断句,断句是考
34、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文中,有一些明显的对话、引文标志,如:“曰”“言”“云”等。根据这些标志,很容易找到一些断句的地方。不过,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一)、对话标志断句法,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35、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典型例题,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根据文意在“曰”的前后断句。,皇上曾经随口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
36、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制服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制服的原因”。,参考译文,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二)、重要名词断句法,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韩非子说林下),典型例题,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37、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韩非子说林下),找出句中几个重要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参考译文,1句首虚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盍、嗟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句尾虚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句中虚词以、于、为、则、而
38、,往往用于句中,这些词前后一般不断句。,(三)、重要虚词断句法,“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圆圈(。)“也”“者”常常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虚词断句口诀,【例】(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典型例题,利用重要虚词可方便快捷地为上段文字断句。,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就犹如
39、牙齿有了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参考译文,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孰与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四)、特殊句式断句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不亦乎,其邪,典型
40、例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经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并常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文言断句。,(五)、修辞方式断句法,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对偶,对偶、排比,顶真,典型例题,断句小结,一、对话标志断句法,二、重要名词断句法,三、重要虚词断句法,四、特殊句式断句法,五、修辞方式断句法,一、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41、是关键。,二、巧用方法,先易后难。,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六、文言翻译,总体原则:,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信” 指译文的准确无误。2.“达”指译文的通顺畅达。3.“雅”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 畅、语气不走样。,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信:诚实。忠于原文,字字落实,不歪曲,不随意增减意思。,例1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误译:将军逃跑,是认为有利。,译文:将军逃跑,认为
42、这样做是有利的。,翻译要求,信,例2 义粜何必越,虽于中国亦可。,误译:出卖道义,何必到越国?虽然在中国也是可以的。,译文:出卖道义,何必到越国?即使在中原之国也是可以的。,翻译要求,达:通达。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例1 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学生误译: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自己想到。,译文: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想到自己(生命短暂)。,翻译要求,达,例2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译文1:尽管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那怀念郁结。,译文2:尽管书信来往,但不足以解除那郁结在心头的怀念之情。,雅:美丽。用流畅、自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43、雅,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客人下马来到船上。,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对、换、调、留、增、删”六字诀。,翻译方法,文言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学会两相结合,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方法,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翻译方法,对译法,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对,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
44、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词语。,翻译方法,替换法,译文:(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换,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各类“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翻译方法,调整法,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09天津卷),调,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也可折合。
45、,翻译方法,保留法,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留,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翻译方法,增补法,译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有跟(他)同等的品行。,万乘难与比行。,增,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是”,以及一些音衬助词、偏义复词的一方等。,翻译方法,删削法,译文:(您)现在就可
46、以去禀告婆婆,趁早遣送我回娘家。,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删,此外,还有一些方法技巧性的经验,比如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选择多义词义项;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解析判定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揣摩句子语气的轻重缓急选用现代汉语语气词,以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利用文言整句、并列短语结构、互文等一些句式规律理解文句;判断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等文学文化现象;掌握文言文中一些习惯性的句式短语(凝固结构)等等,以使译文通达晓畅。,翻译方法,翻译方法,译文: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 (2006年四川卷),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处
47、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2006年湖北卷),翻译方法,1.做到“信达雅” 2.采用“直译法” 3.注意“关键点” 4.落实“基本法”,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七、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近年高考试题对内容观点进行评价方面的考查很少,主要是考查对文意观点的分析把握。,文言文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操作方法如下: 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