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字 , 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曾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自号 ,后人称为 。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的创始人。我们学过他的诗 ,其中让你难忘的名句是:二、语音:1豁然开朗( )2俨然( ) 3阡陌( )4此中人语云( ) 5诣太守( )6邑人( ) 7黄发垂髫( )8间隔( ) 9问津( )10便要还家( )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四、古今异义: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阡陌交通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遂与外人间隔6、仿佛若有光 五、一词多义:尽:林尽水源 一食或尽粟一石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属:有良田
2、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引凄异乃:乃大惊 乃行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捕鱼为业 为其来也 为天下唱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其:欲穷其林 遣人随其往中:中无杂树 晋太元中 六、重点字词句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 远 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3、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七、填空:1、第一段中,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 用文中词语回答。2、写出源自本文的成语:23、 桃花源记是一篇名作,它虚构了一个 ,描绘了 ,反映了 。4、本文以 为线
4、索,以 为顺序,写渔人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层次分明。 5、本文寄托了作者 的社会理想6、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7、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 的?8、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9、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10、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11、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2、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13、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八、课文内容理解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
5、问离开再寻, 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 ,结果“不复得路” ,而后“无人问津”可知。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 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 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 为什么“
6、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9、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九、开放性试题:1、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 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 ,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 纵歌行,斑白 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7、。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俎豆:祭器。)(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3(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描绘了“春蚕收 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 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2、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 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 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
8、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中考链接一、 (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 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 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
9、当的成语。 (4 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19 【甲】 【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 分)二、 (08 苏州中考)1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 分)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 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 15渔人偶
10、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三、(07 重庆市中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3 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 。 (2 分)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 分) 四、 (06 苏州) 4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
11、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 分)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 D.不足为外人道 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 )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 分) (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 D.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与(客)坐谈。 (
12、 邹忌讽齐王纳谏 )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古今文人描写这样的想象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五、 (07 年徐州中考)下列诗文名句中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采菊 )六、 (2006 年内蒙
13、古包头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 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七、 (2006 年上海) 甲桃花源记(选文) 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14、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 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 丝纩、麻枲(x,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 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昨梦录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 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
15、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5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 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 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 分) 二、阅读 (一)9.东晋 陶渊明 (每空 0.5 分) 10. 与世隔绝的地方 类 (每个 1 分) 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 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 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 分) 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 0.5 分) 13.社会安定、和平(1 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
16、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 分)(意对即可) 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 1 分,共 3 分)答案:16 (3 分) (1) “全” 或 “都” (2) “不要说” 或“更不必说 ” (3)钓鱼 (每小题 1 分)17 (4 分)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 2 分)18 (4 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 2 分)19 (4 分)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
17、分,意思对即可)11晋代 (东晋 )陶渊明12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 沿、顺着随即,不久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 “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 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