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
2、而务爱民。 ”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 赵树理 三里湾放
3、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 ,下半句用“所以” 。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
4、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康有为 注:“以,为也。 ” “
5、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 “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 ;如果“以”当“依靠” 、 “凭借”讲, “所以”就表示“用来” 、 “用的方法” ;如果“以”当“依靠” 、 “凭借”讲, “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 、 “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 “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 、 “以是” 、 “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
6、选文言文中, “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 4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谭嗣同 )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与妻书 )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
7、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 )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 )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 1 至例 16 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 11 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 “所以”的这种用法较多。 1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五蠹 ) 1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
8、君窃符救赵 ) 19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 例 17 至例 19 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除例 19 可释为“的方法”外,其他都可释为“用来” 20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 ) 2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 23而天地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治平篇 ) 24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治平篇 ) 例 20 至例 24 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其中例 20、例 21 可解作“的依据” ,例 22 可解用“用来的人”或“的凭借” ,例23、例 24 可解“的凭借”或“凭借来” 。 25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进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例 25 中的“所以”同“是以” 、 “以是” 、 “以此” ,是连词,作“因此”解,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可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很少用作连词。 必须指出, “所以”和“所以者” ,性质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 ,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