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从“扪虱而谈”简论魏晋风度摘 要扪虱而谈因为王猛“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谈,旁若无人”的典故,被后世之人视之位“名士风度”的典范。扪虱而谈体现出来当时吃药喝酒、宽衣解带的特殊生活习性,展示了当时士人风流潇洒、不拘小节的豪放气度。魏晋士人否定两汉的传统价值观,提倡任性自然、风流潇洒的人生态度,在越名教任自然、对事从容镇定、寄情于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展现出魏晋风度。魏晋士人这种不谙政事、恬淡自若的风气也间接塑造了魏晋士人的性格,也同时使这成为一个特有的区别于任何时期的时代。不管后人对其褒贬如何,它特有的士人性格、名士风度、人文气息都将深深地影响后世。关键
2、词:扪虱而谈;魏晋;风度;任诞 ;雅量; 清谈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From lice and talk of simple talk about the poise of wei and jin dynastyABSTRACTAbout the WangMeng because of the lice “talk about contemporary things, about the stuff of lice“ allusion, be future generations on a “brilliant manners“ model. “The children
3、 about the lice“ reflected at that time to take medicine drink, with special solution of off life habit, show the wind was looking, and informal bold and unconstrained bearing. The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negative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advocate natural, romantic and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wayw
4、ard attitude of life, the more members in any natural, to the matter calmly calm, represent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rich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show good manners. The philistin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indifferent to politics for curbing climate also shape the indirect and character, al
5、so make it become a special different from any period of time. No matter how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Fitzgerald, its special character, the manner, culture are still deeply influence will later ages.Key words:lice and talk of ;Wei jin ;poise ;willful indulgence;grand bearing ;an empty talk河北大学 2012
6、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3目 录引言: 41、 “扪虱而谈”的起源 52、虱子盛行于名士的合理缘由 .63、魏晋风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73.1 魏晋风度之率性和洒脱, “越明教而任自然” 。 .73.1.1 名教危机 .73.1.2 竹林七贤越名教 .83.1.3 豪放洒脱任性自然 .93.2 魏晋风度之从容镇静,处变不惊、恢宏不凡 .113.3 魏晋风度之文化生活,纵情山水、喜欢清谈、热爱文学 .123.3.1 寄情山水、回归田园 .123.3.2 清谈 .133.3.3 文学成就 .144、魏晋风度反应的士人心态 15参考文献: .17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4引言
7、:魏晋风度主要讲述在战乱频仍的魏晋时代,士人们打破两汉以来传统的礼教价值观,追求不以物累、风流潇洒、任性自然的生活态度。魏晋之后无数士人为之憧憬向往,到鲁迅时首先提出魏晋风度这个词语,到近代有许多知名的史学家对这一段历史加以研究,在魏晋二十讲里面收录了冯友兰、李泽厚、余英时、唐长孺等一批知名人士关于魏晋风度的论文,马怀良的魏晋风度研究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对魏晋风度的探索。前人的研究已深入魏晋风度的方方面面,本人不才,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从扪虱而谈的典故导入魏晋风度,再对其略加研究完成了这篇拙文,请专家和读者指正。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51、“扪虱而谈”的起源中华民族先辈们与
8、虱子的搏斗历程持续许久,就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长辈们仍有许多与虱子有关的趣事,但是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和虱子有关“肌肤相亲”的故事却更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扪虱而谈的典故出自晋书王猛传 。在王猛尚未发达之时,恰逢掌握朝政的东晋雄才大司马恒温率军入关,王猛 :“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谈,旁若无人。” 这就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扪虱而谈”的出处。从扪虱而谈这一典故可以看出魏晋士人身上体现的品质:一是遇事镇静如冰,二是潇洒莫名。这一典故造就了王猛,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成语,使这一事件成为千古的美谈。在与虱子较量的历史当中,王猛并不孤单,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这么一则短文:“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
9、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1在魏晋时期虱子常常与名人联系在一起,由是虱子也成为寻常士人附庸风雅之物。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上卷,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203204 页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62、虱子盛行于名士的合理缘由在现在看来虱子作为一个人不讲卫生的标志,为什么身上长虱子却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行为,又为什么这么恶心的东西却偏爱名人呢?当时很多人都服食一种毒性很强的药物叫五石散,这种毒性可以让人的皮肤变嫩,但是皮肤变嫩以
10、后不能穿紧身的衣服,否则衣服会磨破皮肤,鞋子也开始改穿木屐,以便减少脚和鞋子的摩擦。因为皮肤嫩得不能洗澡,当时的人大都满身长虱子,虱多不痒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两人在说话,其中一人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了一个虱子,那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五石散有毒众人皆知,但为何众多人明知有毒却经常服用呢?吃药始于何晏 ,他是吃药的祖师。这种叫五石散的毒药发明于汉代,但是流行于何晏之后。五石散的配方:紫石英、钟乳石、白石英各 45 克,赤石脂、石膏、五味子各 30 克,熟地、麦东各 45 克,黄芪、白茯苓、白术、当归、人参、甘草、桂心、川芎各 30 克上药 16 味,捣为末,入研 3 药,都研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
11、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薤白汤下 30 丸,日三服。 1从此方看出五石散主要由紫石英、钟乳石、白石英、赤石脂、石膏等原料,再加上一些其它药物组成,但是看到前面几种原料谁也不会吃它的。那么何晏为什么吃这种药呢?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的身体不好,体格较弱吃这种药能使他身体强壮,二是因为他处在司马氏夺权的时期,他是曹氏的一派,司马氏很讨厌他,吃完这种药后必须喝酒,酒后失言也不会被朝廷责怪,所以他偏爱吃药以逃避罪责。何晏吃起来后,大家也跟着吃,一般人吃药的原因是前一个,但是对社会不满的士人食这种药的原因则是后者。伴随着吃药而来的又一大恶习便是嗜酒,最有名的一个就是阮籍: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
12、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2酒成为他生活的主要部分。吃药、喝酒、扪虱而谈是一种因果的关系,同时这些放荡不羁的行为是魏晋风度的一个表象, “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是一种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以降的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着直接1 出自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官修药方百卷 名曰太平圣惠方 。2 房玄龄:晋书阮籍传列传第十九,中华书局 2004 年版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7的关系。 ”1在这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频繁、政治迫害残酷的时代,许多有志之士不知所措,在这个无比黑暗的环境中魏晋士人比任何一个时期的人都珍视生命, ”都
13、在用着独特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便形成了以上提到的这种令现在人不可思议的生活习性。在死亡面前一切旧有的合法的秩序受到严重的挑战,在汉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显得苍白,进而在这种生存环境下逐渐失去它固有的影响力。当时人们寻找的只是如何死里逃生,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活得快活、活得潇洒,在大事面前从容镇静。这种流行于东汉末年至东晋的、和其他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特有的魏晋性格。1 张三夕:魏晋风度何为?选自魏晋二十讲第 112117 页。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83、魏晋风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3.1 魏晋风度之率性和洒脱, “越明教而任自然” 。3.1.1 名教危机从西汉开始儒
14、家学说成为了统治阶级唯一允许的学说,封建的纲常礼教便成为人们自由行为的束缚, ,君臣父子作为名教的根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自然之理,你一以制其名,因循以宏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也。是以高下莫尚于天地,故贵贱拟斯以辩物;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兹以成器。天地,无穷之道;父子不易之体。夫以无穷之天地,不易之父子,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乱。置之六合,充塞宇宙,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者也。 ”1到东汉末年人们开始觉醒,面对现实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思想上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经学代替汉代经学,在行为上,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形成
15、一种“任诞”的风气。但是到了司马氏一代,旧有的礼教被统治阶级搬出来为其篡夺政权残害士人而服务,这便激起了解放的浪潮,这种浪潮便以自然和明教之争的形式爆发出来,最先提出的便是何晏和王弼,但是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名教展开了正面的冲突。名教在汉代本来就存在着危机,由于汉代选拔官员多采取察举制,这就使门生和举主之间有更深于君臣之间的关系,这些门生故吏在直接受命于朝廷之前,只是地方长官的臣子,而非“天子之臣” ,进入朝廷之后依然要忠于故主,和皇帝最多只有一种间接地君臣关系,这使君臣关系成为名教危机中最突出的表现。魏明帝时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王,令其官署上书魏明帝,表示他们只向公孙一家效忠:“臣等闻
16、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于荒裔之土,出于圭窦之中,无大援于魏,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 ”21 袁 宏 : 后 汉 纪 卷 二 十 六2 陈寿:三国志卷八公孙度传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9由此看出,在汉代以察举制选出的官员君臣关系是很不牢靠的。既然“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那么名教之中的父子关系也会随着名教的危机而大受影响。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记载:“融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1这成为孔融等在人伦关系价值方面反礼法斗争提供的作料。以上种种行为动摇了名教的基
17、础,使其受到了挑战。3.1.2 竹林七贤越名教阮籍首先正面对司马氏标榜的礼教发起了攻击,当时司马氏集团出于自己争权夺利的目的提倡名教标榜孝道,但是他们的一些行为在阮籍看来就是亵渎礼教,破坏礼教。阮籍对此种种不平之极但是有没有办法,所以转而不谈礼教,也不相信他们所标榜的礼教,甚至开始破坏礼教。在孝道方面:“籍母将死,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沃赌。既而饮酒三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2。在叔嫂关系方面:“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3阮籍正是用这种豪放且违背礼教的方法
18、来标榜着自己的至孝,也是在信奉者以原始的礼教来对抗司马氏所谓的礼教。阮籍讨厌士人虚情假意的来往,经常以白眼相向。阮籍的母亲死了,他对待来吊唁的人: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4阮籍对待以依照世俗礼法来吊唁他母亲的人以白眼相向,但是当嵇康用美酒和1 范晔:后汉书2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3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4 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十九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0音乐来送别他的母亲时,他却向这位知己投向了他久违的目光。阮籍至孝,但同时他也渴望和期待一个知己啊。
19、嵇康可以说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以文学、音乐闻名,因为政见与司马氏不同,遂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养生之道,厌恶官场和虚假的礼教。在与山巨源绝交一文中,他明白的亮明了自己的志向,从此也给数千年之间的士人做了一个榜样。此后不久,因为吕安求情时被奸邪小人抓住把柄而被处死于东市。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1在此时的一曲广陵散,使嵇康升华到了最高的境界,从此这首广陵散成为嵇康的代表,嵇康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3.1.3 豪放洒脱任性自然除嵇康的反对礼法并从容赴死之外,有一种豪放洒脱、任性自然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 “刘伶病酒,渴
20、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2”刘伶以长醉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同时长醉不醒也避免了自己看见这个黑暗的社会:“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3刘伶这种裸体醉饮也是魏晋风度的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他以不穿衣服、没有羞耻心等非正常的行为,来表达对当前统治者标榜的正常行为进行对抗。这也是越明教而任自然
21、更深层意义的表达。1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2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3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1在这场反对礼教崇尚自然的斗争中,夫妇之间的关系也回归自然,夫妇之间亲密的感情也取代了严峻的礼法。名教严于夫妇之别,晋书何曾传记载名教名教中人何曾:“闺门整肃,白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敬如宾,己向南,妻向北,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 1据此可见,礼教所规范的夫妇之间只有相互敬重、相敬如宾,没有半点感情可言对于人类的自然本能是一种不恰当的限制。而这时的名士派则重视夫妻间感情,不在乎名教的礼俗,三国时期著名的好男
22、人苟奉倩,在世说新语中有文:“苟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亦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现在看来,亲自为妻子取冰降温,在妻子死时极度哀痛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却被当时名教名士所讥讽,当时名教这种违背自然地规范是极其不正常的事情,由此看出明教的危机是整体性的,越名教任自然是当时解放思想的一个潮流。3.2 魏晋风度之从容镇静,处变不惊、恢宏不凡“魏晋的雅量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的修养气度,是超乎寻常的从容淡定。” 2汉末大动荡冲击着每一个人,死亡的威胁也同时降临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兵连祸结社会大动荡是召唤英雄的时代,只有那些不惧生死、从容淡定、具有恢弘气度的人
23、才是魏晋所要展现的英雄。只有在千军万马之前、在大胜大败之时、在突然降临的大喜大悲面前从容淡定的英雄才是魏晋风度的真正表达。魏晋风度是为了友谊不惧生死,比如荀巨伯以他的真诚击退千军万马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31 姜广辉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2 张清萍:与魏晋风流 3 李自修:世说新语选译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
24、毕业论文(设计)12这真正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荀巨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同时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敬佩英雄,畏惧英雄,同时也保存英雄。这是一个为英雄而生的时代。面对危机淡定从容,这也不失为一种风度。世说新语雅量中有淮上信至:“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1在历史上这可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大胜,谢安如此淡定,也许有人会说谢安是故作镇定,但是换做任何其他人谁有如此高的功力,谁有如此大的伟量。这种令人震撼的处变不惊实在是令所有人望尘莫及。也正是由于如此大的雅量才成就了谢安。也正是有这样的胸襟才使他对自己的雅量更有自信
25、。世说新语雅量另有一则有趣的故事。“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2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来历,我想谁都不陌生。正是由于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这种半睡半醒,半真半假的形象才使魏晋士人雅量的得以体现,才是真正才华横溢的释放。相比那些不惜重金修饰、攀龙附凤的角色,这种与众不同的形象吸引了郗太尉的眼球。也正是郗太尉这双慧眼识中了这位前途无量的东床快婿。雅量又云:“庾小征西(翼)尝出未还。归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
26、顷,翼归。策良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3王羲之闻贵府择婿而如不问。庾翼于广众之中,在妻与岳母前,表演码数坠马,而意色自若,都是不为成败悲喜介意的雅量 1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3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33.3 魏晋风度之文化生活,纵情山水、喜欢清谈、热爱文学特定的时期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厌恶官场的名士游走田园寄情山水。政治高压造成人们为自保不敢讥评时事、从不臧否人物。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游走田园的名士自然要抒
27、发情感创作文学,以感怀人生名留后世。魏晋名士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追求,也开创了一个个新的文学流派。3.3.1 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寄情山水游走田园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仕途得志,故作高雅的士人,比如南朝刘宋著名诗人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时广开田园、寄情游玩;另一类则是厌恶官场消极避世的清高名士,比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回归田园、悠然南山下采菊东篱的淡然生活 。蜀汉名士任安以远离尘世为洁身自好的方式:建安年间任安隐山不慕名利,连辟不就,尝读史记鲁连传时曰:性以洁白为治,情以得志为乐,性治情得,体道而不忧,彼弃我取,与时而无争。 遂终身不仕,时人号为任徵君云。 1凤雏庞统享受着为自己安排的自由:
28、南都襄阳人庞公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於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於垄上,而妻子耘於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 ”2无论是消极避世还是故作高雅都展现出士人归于田园藏于田亩的悠然自得的乐趣,在当时与世无争成为当时诗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方式。寄情孤山寻求志向,来完成自己对生命的诠释。3.3.2 清谈 “清谈是由清议发展而来的,而清议是由汉代郡
29、举制度决定的。一些大名1 皇甫谧:高士传任安2 皇甫谧:高士传庞公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4士清议朝政,臧否人物,自公卿乃至一般官吏莫不畏其贬议。他们的一毁一誉,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1清谈开始是以人物批评为主,与清议是相通的,是为选拔官员,确立选举标准一点出发的。由于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影响清议被清谈取代,再加上魏晋政治高压之下一些名士为了保全自己更不敢议论朝政、讥评时事,清谈便从文人批评发展到玄虚之谈。于是魏晋名士清谈 一方面高谈玄远,另一方面还是要臧否人物的,这使玄学之风盛行,一批士人标榜超脱、崇尚虚无、专谈玄理、旷达任性、狂诞疏放从而演习成了名士风度。清谈有时
30、从容轻松,有时充满幽默,有时激烈。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 2可见当时人们对清谈的狂热程度。当时郭泰是汉末最有名望的人物评论家,他不求仕进,淡泊名利,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精辟的政治见解。 桓 帝 延 熹 九 年 ,郭 泰 游 太 学 时 , 针 对 当 时 宦 官 专 权 、 肆 行 无 道 的 腐 败 朝 政 , 与 贾 彪 等 偕 同 太学 生 , 大 加 挞 伐 , 编 顺 口 溜 扬 清 激 浊 , 褒 贬 朝 臣 。 在 他
31、们 的 带 动 和 影 响 下 ,一 时 朝 野 成 风 , “竟 以 臧 否 相 尚 ”, 致 使 “公 卿 以 下 ”均 惧 其 贬 议 而 不 敢 登 太 学之 门 。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评郭泰:“泰之所名,人品奶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清谈虽被后世批评为空谈,但其超脱于世俗“为学术而学术”,在清谈里士人可以有自主的意思、开放的心灵、自由的讨论和平等的对话,它的精神就是以理为准,打造了当今社会都少有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这可能就是魏晋风度为后世士人称道和向往之所在吧。清谈在现在一般人看来就是高谈玄理的闲聊天,其实清谈在当时是逐渐形成的正规的学术讨论,清谈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参加
32、者必为名士,至少是准名士,具有名士默认其有候补资格。二、有一定内容,主要内容是以老庄这里为核心的某些命题。三、有一些辩论方式,主要采取主、客问难方式。先由主提出一项讨论的内1 李自修:世说新语选译前言2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5容并阐述自己的见解称为“竖义”或“立义”,然后一客或数客问难。四、清谈时,主与客特别是主,必执麈尾做道具,以助谈锋。” 1清谈由前期的臧否人物、选拔人才,到后期高谈玄理、探究学术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学术交流方式。3.3.3 文学成就当时的文学作品成为士人生命精华的升华。以曹操和曹丕为领导的建安文学、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
33、贤以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田园诗人,都在用诗文升华着它们的生命。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谱出了他赤壁之战前的豪情壮志。曹植的洛神赋、阮籍的咏怀诗、嵇康、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为后人传唱千年的诗文,就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审美心理的抒托。魏晋南北朝文人认为,只有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人们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与心理的慰藉。王羲之与名士在兰亭修禊时写的诗作,“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34、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2”其中充斥着借赏会山水慨叹人生,聊以自慰的内容,虽 然 作 者 对 时 光 飞 逝 , 人生 短 暂 大 发 感 慨 , 但 字 里 行 间 暗 含 对 人 生 的 眷 恋 和 热 爱 之 情 。 正 因 为 作 者 对人 生 忧 患 有 清 新 的 认 识 , 才 可 扬 长 避 短 , 在 官 场 张 弛 有 度 以 致 游 刃 有 余 ,在 有 限 的 人 生 中 进 行 无 限 的 价 值 创 造 。 此 序 与西晋石崇发起的金谷诗会“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3的主调如出一辙,生命的意义是古今有识之士的永
35、恒追求。慨叹生命的短暂、丰富生命的形式成为那个时期文学的主导,也成为那个时期生命活动的主导。1 白化文:麈尾与魏晋名士清谈2 王羲之:兰亭集序3 石崇:金谷诗序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64、魏晋风度反应的士人心态我们常见魏晋士人豪放不羁、潇洒莫名,但是也经常看到有消极悲观感叹人生无常的著作,这种悲生好死的情怀在东汉的一些诗文中已经体现出如:“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1“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尤其是到了魏晋就更有一种极度的悲观消极的情态,“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屯颤, 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4“昨
36、暮同为人,今但在鬼录” 5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这种悲观的基调从建安到晋宋,从中下层一直到皇家贵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并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符。从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的感叹,其实深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对人生、生命的强烈欲求和留念。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东晋康帝司马岳在世二十二年在位仅两年,他的儿子孝宗司马聃二岁就即位,到十九岁就驾崩了,在这个本来就充满死亡威胁的时代,再强大的人也会不经意间陨落,所以在这个极富才情、文化思想相当自由的时代人们难免有1 古诗十九首之十四去者日以疏2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人生不满百3 曹操:短歌行4 左思:
37、咏史八首5 陶潜:拟挽歌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7更多的感情注入于此。 无论是魏晋士人的风度,还是他们的性格,或者是他们的文化生活。都体现着那个时期特有的背景,战乱频仍的社会、更迭频繁的王朝;政治黑暗、文化高压;使得当时的人们生活不自由、言论不自由甚至生命都不自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悲天悯人的有济世之志的士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格外的珍视个体生命,积极地思索生命的价值以及保全生命的途径;使自己特立独行,甚至死也要与众不同,以期名留后世。这种种自觉、急切以至于狂放的追求方式,构成了魏晋士人独特的生命特征。参考文献:(一)参考书目:1( 三 国 ) 刘
38、 邵 人 物 志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 20072陈 寿 三 国 志 西 晋 中 华 书 局 20063皇 甫 谧 高 士 传 西 晋 三 秦 出 版 社 19994张 华 博 物 志 西 晋 重 庆 出 版 社 20045袁 宏 后 汉 纪 晋 中 华 书 局 2005 年6刘 义 庆 世 说 新 语 南 朝 宋 中 华 书 局 20047萧 子 显 南 齐 书 南 朝 梁 中 华 书 局 19728 萧 子 显 南 齐 书 南 朝 梁 中 华 书 局 19729李 百 药 北 齐 书 唐 朝 中 华 书 局 197210房 玄 龄 晋 书 唐 朝 岳 麓 书 社11马 良 怀 崩 溃
39、 与 重 建 中 的 困 惑 魏 晋 风 度 研 究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993年12 李 自 修 世 说 新 语 选 译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201013 China: A New History, 作 者 费 正 清 John King Fairbank,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二)参考论文:1 孙 秀 彬 赵 百 成 世 说 新 语 中 魏 晋 风 度 浅 说 佳 木 斯 学 报 1996 年 第 3 期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82 张 清 萍 , 世 说 新 语 与
40、 魏 晋 风 流 , 重 庆 与 世 界 , 2010 年 第 13 期 第 126128页 3 张 苏 罗 从 世 说 新 语 中 阮 籍 、 嵇 康 形 象 看 魏 晋 风 度 , 时 代 文 学 下 半月 , 2010 年 第 01 期4 郝 跃 南 刘 文 勇 魏 晋 风 度 类 型 , 天 府 新 论 ,1999 年 04 期 5 张 三 夕 魏 晋 风 度 何 为 ? ,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1995 年 第 01期 6 李 建 明 鲁 迅 魏 晋 风 度 及 文 章 与 药 及 酒 之 关 系 探 析 , 党 史 文 苑 , 2005年 第 10 期
41、7 余 英 时 名 教 思 想 与 魏 晋 士 风 的 演 变 , 魏 晋 风 度 二 十 讲 第 1254 页 , 1988 年8 姜 广 辉 汉 末 魏 晋 的 名 士 风 度 , 河 北 学 刊 , 1994 年 第 03 期9 李 泽 厚 魏 晋 风 度 : 人 生 主 题 , 美 的 历 程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1984年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9附 录附录一:在本论文研究中用到的外文参考文献Following the attempt of the Western Chin dynasty (265-316) to reunifyChina
42、after the breakdown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ina once again founditself divided by barbarian invaders into the so-calle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Nan-Pet chao, 317589). During this period marked differ-ences grew up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life of both the south andthe north. Chie
43、n-kang in the south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Liu-chao,222-389), which claimed to uphold a national legitimist tradi-tion, whereas in the north a medley of states followed one another, somebig, some small, all barbarian in origin, all more or less sinified, allclaiming the title of empire
44、, with capitals in various places, though princi-pally still at Lo-yang and Chang-a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s far asinstitutions are concerned, this division favored the spread of Buddhism.Thebarbarians did not share the Chinese prejudice against foreign reli-gions; on the contrary, said the bloo
45、dthirsty despot Shih Hu (Tiger Shih),reigned from 333 to 349 over the Later Chao dynasty (Hou-Chao) ofthe Hsiung-nu, why should barbarians not welcome a barbarian god, evenfor their Chinese subjects?128 Buddhism was first appreciated for the thau-maturgic and mantic powers on which its representativ
46、es prided them-selves; the same process took place in Japan and Tibet when Buddhism wasfirst introduced there. Buddhist monks became the counsellors of the bar-barian chiefs; the first example of this being Fo-tu-teng, the Serindianmonk who came to Lo-yang in 310 just before the city was sacked andW
47、estern Chin put to flight; he entered the service of the Later Chaodynasty, which praised him wholeheartedly as a thaumaturge and divine.129He was also, however, Tao-ans teacher.The Later Chao dynasty occupied northeast China. In the latter half ofthe fourth century the seat of power in the north mo
48、ved to Chang-an,where another barbarian group, the proto-Tibetan Fu, established them-selves under the Chinese name of Chin.30 These powerful satraps, whoseterritorial 河北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0conquests had put them in contact with Central Asia, wereconverted to Buddhism, and crowds of foreign propagandists, with teamsof translators, gathered around them. The translators were under the direc-tion first of Tao-an, and then from 402 under that of the great Kumarajiva,to whom we shall return later.In the south, the sinified Buddhism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