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00787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爱莲说》《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孙权劝学 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2、。】1.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即更刮目相待( )门人益亲( ) 不迁怒,不贰过。(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不迁怒,不贰过。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 2 分)4.读了甲 、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 分)【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书

3、:写信。让:责备。露布:公开的文告。1解释加点词语。(3 分)(1)治经为博士邪( ) (2)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浔阳( ) (4)即更刮目相待( )(5)肃遂拜蒙母( ) (6)唯傅修期耳( )2翻译句子。(2 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 (2 分)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4 分)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1 分)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1 分)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 分)【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

4、。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

5、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5 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各有什么妙处? (2 分)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6、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 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蒙乃始就学 乃: 及鲁肃过寻阳 及: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蒙辞以军中多务 3 甲文是通过 ( ) 和 (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

7、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 分) 4.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 分)【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 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 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以就懿 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注】趋,快步走向 捐,抛弃 亡,通“无”,不足 懿,美好1下列加点词 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 见 往事耳(了解) B 及 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C当 日 知其所亡(每天) D 遂 七年不返(

8、才)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正确 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蒙辞以军中多务。(2 分)何异断斯织乎?(2 分)(甲)伤仲永 金

9、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 分)余 闻 之 也 久 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

10、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 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即更刮目相待 更: 4.翻译。(5 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 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 分) 5.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 分) 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

11、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注:诣:拜访。 虞:意料,预料。 造次:鲁莽,轻率。 拊(f) :抚摸。 拜:拜望,拜见。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过蒙屯下 过: (2)遂往诣蒙 诣:(3)肃于是越席就之 就: (4)权悉以兵并蒙 悉:2. 断句。(两处)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句子翻译。(1)将何计略以备不

12、虞?(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6 说说孙权劝学与鲁肃过蒙屯下两文的异同点。(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

13、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 炳烛: 点亮蜡烛。昧:暗。行:行走。1.解释加点的字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蒙乃始就学。( ) (4)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 .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师旷曰:“何不炳烛乎?”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4.吕蒙是怎样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的?5.从画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6.这两个文段

14、都是劝人学习的,从劝人的方法看,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7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 锐不可当 B大有所益 开卷有益C见往事耳 往事依依 D刮目相待 刮骨疗毒8 读了本文,从孙权和吕蒙身上,你分别得到什么启示?祖逖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

15、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2.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3.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4.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5.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

16、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6.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倥偬(kngzng):事多,繁忙。门阀:名门贵室。事冗:事务繁忙复杂。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7、( )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自/以为/在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4 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 ”品质。(2 分)5 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谅说明。(2 分)【甲】 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

18、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19、,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1) 不逮人也( ) (2) 吾欲之南海( )(3) 蒙乃始就学( ) (4) 及鲁肃过寻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 分)(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

20、之。(2) 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甲文:_(3 分)乙文:_(3 分)4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为学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甲)孙权劝学(乙)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1、请用“/”标出下

21、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标两处)(4 分)(1) 欧 阳 文 忠 公 献 其 书 于 朝 (2) 父 子 名 动 京 师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大夫争持其文( ) (4)父子名动京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此未足为我学也。4、从吕蒙和苏洵的学习经历中,谈谈其在学习上对你的启发。(3 分)【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22、,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 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卿今者才略(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康肃忿然

23、( )(5)公亦以此自矜( ) (6)康肃笑而遣之( )(7)夫没者岂苟然哉( ) (8)见舟而畏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3)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7乙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丙 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 分)8试谈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 分)参考答案:1.研究 重新 更加 转移2.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 凿

24、壁偷光 程门立雪(2 分)4.示例:甲 段文字写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由一介武夫变成一名儒将,从而阐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乙 段文字告诉我们颜回学习“不迁怒,不贰过”,被孔子称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分)参考答案:1(3 分,每题 0.5 分)“邪”通“耶”,语气词了解等到重新于是,就罢了2.(2 分,每题 1 分)吕蒙用军中事务繁杂来推托。你说事务繁杂,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3.(1 分)吴下阿蒙、刮目相待4.(1 分,意对即可)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1 分,意对即可)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2 分,一点一分,意对即可)他

25、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武人,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长进。1.幼时丧父,读书。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1.这,离开,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5 都是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鲁肃与吕蒙“结友

26、”,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相寿“流涕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的失望痛苦,反衬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1走:路 尝:曾经 乃:才 及:到,等到 2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3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4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1.D; 2.B; 3.A 4 .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1.(2 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2.(3 分)B(A 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27、 B 项代词 C 项推托,借口/言语 D 项表顺承/表转折) 3.(3 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4.(5 分)(3 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2 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 5.(3 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 1 分,理由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 2 分) 1.(1)经过,(2)到,(3) 走近,(4)全、

28、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 )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 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 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6 两文同是揭示开卷有益,有关虚心学习的道理,但是孙权劝学从正面反应,鲁肃过蒙屯下从侧面反映。孙权劝学,讲述了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揭示了开卷有益、虚心学习的道理。鲁肃过蒙屯下,讲述的是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

29、吕蒙所在的屯下起初轻视吕蒙,后交谈中吕蒙才能令其刮目相看,并结交为挚友。翻译: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 (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 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 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

30、,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部曲全都给吕蒙(又差一点发财)。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1.(1)推辞 (2)粗略地阅读 (3)于是,就 (4)迟2.(1)我难道要你研究经典做

31、博士吗? (2)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呢?”3.方法:但当涉猎。 目的:见往事耳。4.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才略的人。5.青少年时期。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珍惜这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努力学习。6.孙权是以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说服吕蒙;师旷则用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7 B8 从孙权劝学成功这件事,我懂得了规劝他人时态度要诚恳,还要善于现身说法以使他人信服的道理;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并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也给了我人生的启发,我现在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七十岁了,很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

32、?”平公说:“ 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有胆量同他的国君开玩笑呀!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学好之后) 对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烛之明)怎能与瞎摸瞎闯同样对待呢?”平公听了说:“ 你讲得很对。”1. (1)事务( 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2. 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 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4.

33、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5.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6. 我们要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的时候,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趁虚而入,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

34、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 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1研究 因为2D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4.结友 有恒(勤朴)5.示例:泛读法

35、,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

36、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 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 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睿,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

37、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答案:1(1)及,赶上(2)想,想要(3)才(4)等,等到2、(1)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的。(2)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3)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3 甲文: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乙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4 略(言之有理即可)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说:“这不值得作

38、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嘉佑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标两处)(4 分)(1) 欧 阳 文 忠 公 /献 其 书 /于 朝(2) 父 子 /名 动 /京 师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 擦拭 )(3)( 拿 ) (4)(

39、 名气、名声 )3、翻译(1)略(2)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4、学习不分早晚,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有所获。5、研究儒家经典、知晓事情、自夸、打发、随便随意、害怕畏惧6、(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7.(南方人) 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译文: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

40、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8.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现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

4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木兰诗拓展阅读甲 论文网 /9/view-851695.htm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

43、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44、?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赏赐百千强( )(3 )著我旧时裳( )(4)双兔傍地走( )(5)少习骑,长而益精( )(

45、6)木兰乃易男装( )(7)市鞍马( )(8)朔风裂人肤(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3.体悟甲 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 、 。 .甲文中与丙文中的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 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 的

46、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 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 弯弓征战” 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 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 ”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 “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D.诗人通过“把酒”“ 祝明妃 ”,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李国辉设题】 参考答案 木兰诗拓展阅读 1.(1)只,仅仅(2)有余(3)穿(4 )跑(5)更加(6)换上(7)买(8)北方2.(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2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数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归来。(3)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4)早晨驻扎在雪山的下面,晚上住宿在青海的旁边。3.甲扑朔迷离丁秣马厉兵.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壮士十年归。.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丙:值可汗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