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情观察内容和方法:1、一般状况 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 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
2、、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3、舌象和脉象(1)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
3、血,病情危重。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2)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推断疾病
4、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不胜邪之危候。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
5、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 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 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 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病情观察目的1、 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 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 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2、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
6、到心中有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1) 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2)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3) 病情变化幅度 ,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4) 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5) 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
7、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 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 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 “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 表示“胃气” 来复,病将向愈。3、 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应仔细观察。4、 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
8、止病情恶化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如观察细致,发现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可使病人转危为安。否则,后果严重。病情观察要求1、 既有重点,又要全面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重点。如体温变化是 外感温热病的重点内容,而对高血压病人来说,一般并不重要。所谓全面,是指对观察重点的各 方面及其全过程的了解。如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出现的时间,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量及其伴随症状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等。2、 细致而准确对观察项目要细
9、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的一定要启示具体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如对疼痛病人以谈笑如常、踡卧不动、转侧不安、呻吟呼号等表达疼痛的轻重程度。3、 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1) 病人的禀性不同,可影响观察结果。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人善于言词,把病情表达得有条有理;有神经质病人,诉述症状多而又互相矛盾。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2) 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及某些病人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诉说中的差异等,也可影响病情观察的正确性。护理人员者需要经过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4、 认真记
10、录观察重点扼要进行交班,发现异常和危证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病情观察内容和方法1、 一般状况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2、 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
11、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3、 舌象和脉象(1) 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
12、,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 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
13、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 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不胜邪之危候。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
14、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 ” 总之,病情观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 中医望、闻、切四诊方法在护理上的具体运用,一定要认真做好。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 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病史方面 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 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 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 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 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 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 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
15、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 望精神 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 意识是否清楚 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 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 两眼灵活 明亮有神 语言清楚 声音洪亮 为“有神”或“得神” 表示正气未伤 脏腑功能未衰 疾病轻浅 预后好 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 目光晦暗 反应迟钝 语言无力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已伤 病势较重 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 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 但正气已伤 邪气过盛 病邪深
16、入 预后不良。 二 望气色 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 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 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皆上注于面” 面部气血充盛 且皮肤薄嫩 色泽变化易于显露 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 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 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 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 脉络充盈 所以热证多见红色。如满面通红 多是实热 若两颧绯红 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 为虚寒证或失血。血脉空虚 则面色多白。寒则凝 寒凝经脉 气血
17、不荣或失则脉空虚。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 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 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 多属湿热 面目暗黄为阴黄 多属寒湿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 多为脾胃虚弱 营血不足 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 多属寒证 虚证 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阳虚则寒 水湿不化 气血凝滞 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 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为气血不通 脉络阻滞所致。 三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 一般地说 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 肌肉充实 皮肤润泽 表示体格强壮 正气充盛 形体瘦弱 肌肉瘦削 皮肤枯燥 表示衰弱
18、 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 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 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 行动不灵 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 多为中风偏瘫。 四 舌诊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 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 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 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 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 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 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19、舌两侧属肝胆。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机械地看 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舌质 是指舌的本体 主要观察其色 形 态三方面。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 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 运动灵活自如 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 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 舌色 淡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 主虚证、寒证 多见于血虚 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 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红舌 舌色较正常深 呈鲜红色 主热证 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 舌边红为肝胆有热 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绛舌 舌色深红 为热盛 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20、红、绛舌颜色越深 表明热邪越重。 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 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青紫舌 全舌舌质呈现青紫 或为热极 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 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 舌形 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老嫩“ 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 形色坚敛 多属实证、热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 形色浮嫩 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胖瘦“ 胖”指舌体胖大、肿胀 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 舌边有齿痕者 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 舌质红而肿胀 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 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 多为气血不足 舌质红绛而舌形瘦
21、者 多属阴虚内热。 芒刺 舌乳头增生、肥大 突起如刺 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 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 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裂纹 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 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 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 舌态 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震颤 舌体不自主地颤抖 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歪斜 舌体偏歪于一侧 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痿软 舌体伸卷无力 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强硬 舌体不柔和 屈伸不利 甚或不能转动 多属高热伤津 邪热炽盛 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 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22、章虚谷曰“ 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 而胃气由心脾发生 故无病之人 常有薄苔 是胃中之生气 如地上之微草也 若不毛之地 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 舌之有苔 犹地之有苔。地之苔 湿气上泛而生 舌之苔 胃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 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 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 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 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 白苔嫩而不厚 干湿适中 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 苔色 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
23、的。白苔一般属肺 主表证、寒证 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 薄白而燥为风热 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 黄苔的颜色越深 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 嫩黄热较重 深黄热重 焦黄则为热结 黄而干为热伤津 黄而腻则为湿热。 灰黑苔 多主热证 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 为热盛伤津 舌苔灰黑而湿润 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 厚薄 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薄苔多为疾病初起 病邪在表 病情较轻 厚苔多示病邪较盛 并已传里 或有胃肠积滞 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 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 反映了胃气的有无 舌
24、苔虽厚 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 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 无苔则是胃气大虚 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 剥脱处光滑无苔 称为花剥苔 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 润燥 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 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 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 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 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 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 称为滑苔 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 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 不易擦去 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 苔质疏松如豆腐渣 堆于舌面 易于擦去 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 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五 望少儿指纹 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
25、脉络 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 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 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 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 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1 三关小儿指纹分风、气、命三关 食指第一节为风关 第二节为气关 第三节命关。 。 2 望指纹的方法 医生用左手把小儿食指 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 使指纹明显 便于观察。 3 望三关辨别疾病轻重 指纹仅见于风关 表示邪浅病轻易治 至气关则病势较重 病邪较深 如由风关、气关透至命关 即指纹伸延到指端 所谓“透关射甲” 则病深而危重。 4 望指纹的色与形 正常的指纹 黄红相兼 隐现于风关之内。 颜色的变化 纹色鲜红多属外
26、感风寒表证 紫红色为热证 色青主惊、主风、主痛 色淡为虚证。 形态的变化 纹色深浓粗大 为邪盛病重、指纹极细、色淡、多为正虚 纹浮为病在表 纹沉为病在里。 一般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 大多数向命关伸延 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 静脉压越高 指纹的充盈度就越大 也就是越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的缺氧程度 缺氧越甚 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越多 指纹就更显青紫。故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色或紫色的指纹 贫血的患儿 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也变淡。 六 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
27、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 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 成为问诊的内容 一般而言 排出物色淡 清稀者 多为寒证 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二、闻诊 中医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 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 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 嗅气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气 汗气 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臭 多为肺胃有热 或有龋齿 或口腔不洁 口出酸臭味 多是胃有宿食 消化不良 口出腐臭气 多是牙疳 或有内痈。 1.汗有臭秽气味 为瘟疫 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2.咳
28、吐浊痰脓血 有腥臭味 多是肺痈。 3.鼻出臭气 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4.大便酸臭 秽臭为肠中积热 气味腥臭多属寒。 5.小便臊臭 多为湿热。 二 闻声音 1.发声 发声重浊 声高而粗 多属实证 发声轻清 低微细弱 多属虚证。小儿阵发惊呼 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 声高有力 前轻后重 多为外感病 声音低怯 前重后轻 多为内伤。说话多而声音有力 多属实热 说话少而声音低微 或说话断续不接 多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 但语无伦次 神志不清 为谵语属实证 发音无力或不接续 语言重复 神疲不力 为郑声 属虚语 自言自语 见人便停目 为独语 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 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
29、实 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 咳声重浊声粗 多属实证 咳声无力 多属虚证 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 咳时痰声辘辘 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 呃声高而短 且响亮有力 多属实热 低而长 且微弱无力 多属虚寒。 三、问诊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 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一 问寒热寒热的产生 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 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 病人感觉寒冷 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 病人发热 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
30、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 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 伴有手足心发热 夜间出汗 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 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 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 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 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二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 外感病寒邪 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 外感风邪 发热、怕风汗出者 为表虚证。 自汗 白天稍活动即出汗 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 阳气虚损所致 多为内伤病。 盗汗 指夜间睡着后出汗 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 为阴虚内热所致 为内伤病。 三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
31、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 突然头痛 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 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 有胀痛劳累后加重 或伴有眩晕者 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 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 发热咳嗽、痰黄而稠 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 或刺痛 反复发作 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 伴有嗳气吐酸水。 四 问睡眠 失眠 入睡难或睡中易醒 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 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 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 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嗜睡 睡意很浓 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 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
32、为脾虚湿盛 清阳不升所致。 五 问饮食口味 包括了解饮水多少 喜冷喜热 食欲与食量 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 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 多见于热证、燥证 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 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 口不渴 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 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 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 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 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 食欲低下 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 多见于食滞内停 或肝脾湿热 。 多食与偏食 多食易饥 多因胃火盛 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 本不能食 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
33、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 口苦为肝胆有热 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 口臭为胃火盛 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 口甜为脾有湿热 口咸为肾虚。 六 问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 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 排便困难 多日不便 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 阴寒内结者为冷秘 气机阻滞者为气秘 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 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 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 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 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 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
34、。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 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 肠道气滞所致 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 多因肾阳虚衰。 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 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尿次异常 小便次数增多 尿短赤急迫而数 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 属肾阳虚。小便不畅 点滴而出 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 属实证 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排尿感觉异常 排尿痛 急迫、灼热感 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 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 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 是医者用
35、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 借以体察脉象变化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 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 不浮不沉 不迟不数 从容和缓 柔和有力 流利均匀 节律一致 一息搏动四至五次 谓之平脉。 1.浮脉 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 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沉脉 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 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有力为实 无力为虚。 3.迟脉 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 搏动迟缓一息三至 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阴盛为寒 阳衰为虚。 4.数脉 表卫闭郁 气郁化热 或由气人血 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 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
36、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细脉 气血两虚 阴虚偏甚一气虚则输出量少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 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微脉 阳气衰微 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 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弱脉 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 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 按之乃得 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实脉 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洪脉 气郁化热 气分热盛一心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若大而虚 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 心气已虚。 10.弦脉 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 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 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少阴阳虚 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 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
37、紧张 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 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紧脉 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 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 寒中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 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滑脉 痰食妊娠 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 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 如盘走珠 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涩脉 气滞、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 微挛一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濡脉 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 如帛在水中 轻手相得 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 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芤脉 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 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结脉 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 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迟止定期 谓之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