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之名词解释(综合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59525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之名词解释(综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之名词解释(综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之名词解释(综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之名词解释(综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1.矛盾: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联系: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质变:食物根本性质的变化4.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5.质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6.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7.旧事物是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日趋灭亡的事物8.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想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9.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

2、种形式10.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1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2.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5.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6.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17.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

3、样的方法论18.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1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2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2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2.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

4、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23.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6.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7.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5、体的能动反映。28.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29.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30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1.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32.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3.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4.辩证

6、否定:又称 扬弃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3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上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起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7、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7.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8.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上访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39.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意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40. 社会存在: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41.社会意

8、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42.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43.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

9、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44. 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5.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46.阶级:是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划分是有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47.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48.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

10、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49.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5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极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5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52.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53.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4.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55.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56.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