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品评执教: 陈志明评析: 沙华中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5 课,读一读课题。(生读题)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生读出了意味)师:课文讲谁送谁?生:李白送孟浩然。(板书:李白 孟浩然)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请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生:依依惜别。师:同意吗?生:同意。【评析】教师用
2、简洁又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了与课文意境一致的“磁场”,这既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师:“依依惜别” 就是说他们生:感情很深,不忍分别。生:依依不舍。生:难舍难分。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学生读,读得平淡)师:(轻轻地)难舍难分,建议要读慢些。(生再读,读出了意味)【评析】词语的朗读是建立在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理解这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这样的词语朗读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蕴和认知基础。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吧。谁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
3、名读)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师: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字。(生读“藏”)师:“藏”的是什么?生: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生:不愿意。师: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生:从“有意”知道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生:从“触动”知道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生:从“一会儿一会儿”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对吗?生:是的。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生: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故意拖延分别的时间。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弱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
4、离别之情深深地藏在生:心底!师:越藏越生:深!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指名读,读得较为深情)【评析】从关键词语“藏”入手,层层剥笋,学生的理解“拾级而上”。若没有这样的过程性铺垫,学生就难以理解“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师: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吟诗作对。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交谈,欣赏景色。生:也许他们会在一起喝酒聊天。师: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生接)藏”啊!谁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这份不舍,读出这
5、份离情?(再指名读,读得动情)【评析】引导学生将此时此刻两人的表现与平时做比较,突出了“别情别意”,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与品味。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情厚谊师: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师: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师:(一些同学举起了手)别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轻轻地读一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请在
6、你有所体会的词下面点上着重号。(生默读并动笔)【评析】教学如赏景,走了一段得停下来回味回味。课堂上同样需要学生的静思默想,需要学生仔细地反复思考。这部分教学,教师没有急于让已举手的学生谈体会,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读,用笔圈圈“关键词语”,这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内在蕴意,力求通过自己的品悟有所得,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师: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会读懂李白的心。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生:我从李白的话中知道了两种情感。一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二是他们感情很深。师:你从哪儿读出了敬仰?生:从六个“您”知道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师:是的。一连用
7、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生:从“孟夫子”这个词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因为“夫子”是对有声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师:你有学问,我能称你“夫子”吗?(该生为女生)生:(会意一笑)不能。师:“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师:我从“敬仰”读出了仰慕。生:我从“请”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生:我从“兄长、老师”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 12 岁,在今天送别的 5 年之前,也就是(出示下面的内容)公元 725 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 10 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
8、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师:因此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生:兄长!师:就是他的生:老师!师:谁来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对“兄长、老师”这份尊敬。【评析】这个环节紧紧抓住李白对孟浩然的称呼,使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在“点”的理解上逐步深入,而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任意发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散神也散”的自流状态。师:李白如此敬仰,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生:敬仰孟夫子的人品,诗篇。师: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其中有一首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生背,背得急促)师:慢点,吟诗要慢点,吟出诗的韵味。(再背,吟出了韵味)师:像
9、这样清新优美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称赞他的作品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师: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可以千古流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生:誉满天下!师:李白不仅敬仰诗篇,还敬仰他的生:人品。师:李白还曾经写过一首赞美孟浩然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师:自由读一读,结合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人品?生:敬仰孟浩然胸怀磊落,飘逸洒脱的人品。生:敬仰孟浩然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的人品。生:敬仰孟浩然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品。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引读赠孟
10、浩然)师:其实,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他们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一对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生:知己!师: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评析】课文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仅仅只写了一句话,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适时适度地补充了诗圣杜甫对孟浩然诗的夸赞,补充了李白的赠孟浩然,使学生对“敬仰之情”具体化、立体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读出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师:我们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生:我从李白的话中我体会到李白不忍离去。师: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读:“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11、,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师:同学们,在现代,今天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极有可能生: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师:是啊。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带着我们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李白说的最后一句话。师:我听到一份离别的伤感。今天,您就要顺江(师范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生:不,还有深深的情。生:还有他们深厚的友谊。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生:还有李白深情的留恋。师: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一读李白的话。(生齐读)师: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师对一生:一只手不够尊敬。(生领会)师又对一生:这是捧,再高一点。(生微
12、笑领会)师对全体:面对着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生举杯齐读)【评析】抓住“举”“何日”“满”这些关键词语,教师顺势点拨,学生心领神会,一举一动尽显情,课堂沉浸在浓浓的“诗意”之中。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生齐读)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生: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太伤感。师: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生:安慰李白。师:你就是孟浩然,你来宽慰一下你的兄弟。(生读,舒缓恳切)师:
13、除了读出安慰,还读出什么?生:他们的友谊很深,像这长江波涛永世不绝。师:“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更是说生: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师:能读好吗?试一试。(生读,声情并茂)师: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也成了他们的知己,现在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李白,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这浓浓的离情别谊吧!(配乐分组朗读李白孟浩然的对话。)【评析】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学生体会到了“宽慰”之意;抓住“永世不绝”,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个词语的两种意思!三、巧补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音乐继续,师背第四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这
14、小节?(指名读,声如玉珠,深情动人)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生:久久地站立。师:是的,“伫立”前面还有个词。生:依然。师: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从中体会到李白站立的时间很久。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做什么?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生:不是。师: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生:不是。生:是在目送孟浩然离去。师:一直到生: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师:他还依然生: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师:是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生闭目
15、凝思)师:想好了。挑几个关键词写下来,便于更好地表达。(生动笔)【评析】写几个关键词而不是写话,这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在高年级做这样的尝试是很有意义的。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愈去愈远,心里默默地说生:孟夫子,您真是我的知己,我的知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生:孟兄,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生:我的好友啊,以后你一定要再回来,咱们两个再一起痛快地吟诗吧,那是多么潇洒惬意!生:我们虽然暂时分离了,但我们的情谊留了下来,相信你我以后还会相见!生:孟浩然,你一定要回来呀,让我们在一起吟诗游玩吧!生:孟兄,祝你一帆风顺!【评
16、析】因有了第 3 自然段的铺垫,有了“依然伫立”的深情理解,学生的发言也就如滔滔的江水一样流淌不止,且情真意切。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师:真是烟花含情,孤帆载谊。滔滔江水,载走了友人,也带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齐读)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生:懂了。师:老师考考大家。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生:“到,去”的意思。师:“孤帆”呢?生:孟浩然坐的船师:几只船?生:一只船。师: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古时候的长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江面那么宽广,难道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一只“孤帆”吗?生:不是。师:那么李白
17、为什么说“孤”帆呢?生:我认为是,孟浩然走了以后,李白就没有知心朋友了。师:你读出了孤独。生:在他眼中只有这一艘船,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他的好友孟浩然。师: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传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再来读这首诗?【评析】有了前面扎实的过程,学生对诗的意思无疑是理解透彻的。这里,教师又抓住“之”外,还抓住了“孤”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情感之深。师: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指名读,读出了韵味)师:烟花三月,李白送孟浩然去了美丽的扬州,同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多么与好友一同前往,面对着浩荡的江水,李白深情地吟诵道(生深情齐读)师:滚滚长江东逝水
18、,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吸引着无数游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有机会到黄鹤楼上去,面对着浩荡的江水,飞翔的沙鸥,那一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孟浩然。师: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去掉文字,生面对长江画面深情吟诵)师:(深情吟诵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评析】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还是一种文化。本首诗就是一种“送别”的文化。黄鹤楼名闻天下,绝对离不开这首诗。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跳出本文、本诗,由古到今,从而引导学生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野来欣赏这首诗,品味这首诗。(全文计 5378 字,2009 年 12 月发表于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分享: 0喜欢0赠金笔阅读(217) 评论 (0) 收藏(0) 转载原文 喜欢 打印举报前一篇: 转载追求务实且灵动的课堂教学后一篇: 转载诗意、从容地行走在课堂教学之殿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