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92068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土地资源学( 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第一章 绪论1.土地 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 分为资源属性 资产属性 生态属性 工程属性 社会属性 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 2.生产性 3.面积的有限性 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5.时间变化性 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 3.个体的异质性 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 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

2、性 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 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 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3.地面坡度 平原 1.扇形地平原 2.冲积平原 3.湖积平原 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 2.潜水 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固相 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 、液相 土壤水分或溶液 、气相 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 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 层 是土壤剖

3、面的表层 是有机质积聚层 B 层 位于 A 层下部 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 层 母质层 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 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 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 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 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 土地产权主体不明 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 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 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 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土

4、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 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 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 、区域因素 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个别因素 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 完全受控于环境 环境是人的中心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地关系思想 以人类为中心 三是协调论 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资源保护协调起来 8.土地资源产权种类 共有产权、私有

5、产权、国有产权 9.土地资源价格影响因素 一般因素 是指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普通、共同的因素。包括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 区域因素 是指土地资源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交通条件、环境质量、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条件 个别因素 是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包括地块的面积、宽度、长度、形状、坡度、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土地使用年限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1.土地类型 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 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2.土地分级 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开

6、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3.土地分级系统 指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 4.澳大利亚的土地分级系统 澳大利亚土地分机系统分为三级 即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他们认为土地系统分为三种:简单土地系统、复杂土地系统、复合土地系统。 5.前苏联和德国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按照地方性分异规律 对景观内部综合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做出划分 并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所划分的景观形态单位有“地方” 、 “限区”和“相”三级。相是最小的景观形态单位 即最低级的土地单位。6.我国的土地分级

7、我国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方法。采用地方、限区、和相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起 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 7.土地分类 概念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原则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 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 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

8、个体 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步骤 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方法 发生法 景观法 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 参数法 8.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 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 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9.土地类型的命名 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 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 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 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

9、况 以及他们之间发生非规律和相互关系 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 以及土地资源学科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2.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 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分为 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调查 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A、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 工作地图的收集、遥感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种专业调查资料的收集、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 、用品准备 常用的仪器设备、文具生活用品 B、外业调

10、绘调绘前的准备工作 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调绘阶段(外业调绘工作的一般程序 掌握调绘底图的比例尺 确定验证样区 选好站立点 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 抓住特征地物 边调绘边地类边检查 不得遗漏和重叠 补测地物 调绘整饰 填写作业手簿 样区调绘验证) C、内业工作转绘工作、量算面积 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量算、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编图与图面整饰(拼接分幅图 分幅底图的清绘 图面设计)、成果整理 原图整理、编写调查报告 D、检查验收验收的内容有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 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4.调查报告内容 调查区域的自然地

11、理特征及社会经济状况 调查所采用的工作底图及工作过程 调查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意见。 5.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概念 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 或流域 为单位 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并自上而下、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目的 1 清查各种利用方式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 为国家和地区农业区划、土 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 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界与权属界线等

12、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3 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 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 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多层次系统性 基本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 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 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 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 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7.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 县、乡 镇 、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 县、乡 镇 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 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 县、乡 镇 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B、外业工作地类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补测地物、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调绘整饰、填写外业手薄、外业调绘的检查 C、内业工作航片的纠正与转绘 土地面积量 编绘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D、检查验收 9. 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S 集成中各部分的作用 1 R

14、S 与 GIS 的集成 GIS 作为 RS 图像处理的工具 图像校正、分类、典型区域选取 RS 作为 GIS 的信息来源 点线面要素的提取、DEM 的制作、 GIS 图件的更新 2 RS 与 GPS 的集成 GPS 可以为 RS 数据的实时、快速定位提供服务 为 RS 数据校正提供服务RS 可以实现 GPS 定位信息的查询 3 GIS 与 GPS 的集成 GPS 可以为 GIS 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 GIS 中可以定点、定位查询专题信息 GIS 的功能 数据获取与编辑 数据存储与组织 空间查询与分析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 即土地评价 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

15、程。 就是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说明 为土地利用方向选择及用途转变提供依据。 2.土壤评价 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的土壤等级的评定 土壤肥力的高低 仅仅是土壤因素的综合评定。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土地资源评价 意义 为土地税收服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费提供依据、为土地交易服务、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原则 生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针对性原则、比较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 依据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类型 1 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 2 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

16、地评价 暗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3 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 按评价的精确度分。 4 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 暗评价的着眼时间点分。 5 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 按评价对象分。 6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 4.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5.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以不同质量的土地为对象 以特定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为标准 进行对照衡量 分等定级的过程。 6. 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方法 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

17、、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7.土地资源定量化评价程序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评价因素权重就是评价因素对土地资源质量或土地利用的影响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因素指数与指数和计算、土地资源等级划分。 8. 土地资源评价一版有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途径。 直接评价 是通过实验、试验区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间接评价 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然后加以综合 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间接评价的方法 1 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 外业调查与内业相结合的方法 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方法归类法数值法 指数法、评分法

18、、统计模型分析法 9.美国土地潜力评价体系 依据土壤调查制图成果 把土壤当做土地的一要素进行分级衡量为大农业利用的土地潜力与受到限制因素。 10.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11.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 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12. 中国 1:100 万土地资源图 土地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纲、土地资源单位。 农用地市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是土地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3.农用地等别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19、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农用地级别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行政区 省或县 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5 农用地分等的步骤 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2 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 3 确定分等因素4 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5 划分分等单元 6 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7 单元因素分支确定 8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9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10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11土地经济系数 12 计算分等指数 13 农用地等的确定 16.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主要特点 综合运用土地自然评价、土地

20、经济评价和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技术路线与方法适合我国国情 与土地详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评价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通过包括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实现 综合农用地利用现状评价、潜力评价系统和适宜性 将分等和定级结合联系起来 成果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满足了多应用目标的需要。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土地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 该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限度 2.农业生

21、态区发 AFZ 亦可称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 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二划分的一个区域 每个生态区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3.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 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 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 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主要先决条件 4.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数量清查、气候清查、土壤清查 、划分农业生态区、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确定投入水平、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

22、承载力 5.土壤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 1 光合生产潜力 2 光温生产潜力 3 光温水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4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 第八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 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2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3 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4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 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性原则 4.土地利用系统 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 构成一个土地

23、利用系统。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1.生态系统 在一定范围内 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 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 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 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3.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4.土地生态重建 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所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 也就

24、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5.土地生态设计 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 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6.土地退化 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 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 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7.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将土地退化划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七种类型 8.基本农田 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9

25、.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规划变量分析 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的分析预测 粮食及其他基本农产品的总需求量分析 规划期耕地需求量预测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建设用地对耕地需求量的预测 以及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坏各种农田对耕地的减少等预测分析等等。 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 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对象 进行划区定界工作。 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10.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步骤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并报国务院批准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时应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和布局安排 并逐级分解下去

26、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 并与城市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由县级人民政府设定保护标志 予以公告 由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并报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 由县级人民政府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验收。 第十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1.土地开发 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 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农业低用率土地开发、沿海滩涂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3.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4.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勘测与调查、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研究、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开发资金计划、选定开发方式。 5.土地复垦 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6.土地复垦的意义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改善土地资源被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7.决定土地复垦标准的因素 待复垦

28、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8.土地复垦标准 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恢复植被 保持其环境功能 9.我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与复垦实践 农业复垦研究不够 复垦资金来源不足 复垦责权利不明确 复垦技术监督体系不健全 10.我国土地复垦的对策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科学理论 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体系 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严格执法强化管理 编制土地复垦计划 并保证有效实施

29、多渠道筹集土地复垦资金 加大土地复垦资金投入 加强土地复垦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土地复垦意识。 11. 土地整理 是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 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整理? ?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 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个概念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共同点 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 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 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区别 是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30、虽然土地开发也包括对以利用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但其更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土地复垦侧重于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过程 土地整理则是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等现象所进行的利用状况同时涉及权属状况的治理和调整 进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充分和有序列的目标 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而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所以 从概念上讲 土地整理要比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广 从内容上讲 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因此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逐步受到淡化 而土地整理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1、。 13.土地整理的意义 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过程。 14.国内外土地整理概况 德国土地整理主要内容是针对农地分散、零碎 实施集中化 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俄罗斯的土地整理是指用以组织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一整套的国家措施 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 组织土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的整理? ? 我国台湾省把土地整理称作重划 更为确切的说 把土地整理中有关

32、土地利用技术改进称作土地重划。台湾土地重划系指改进土地利用环境与增大土地利用效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地块的高低、大小和形状以及分布状况 改善交通、水利和其他环境条件 划定各区土地和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范围。 15.土地整理的目标 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16.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整土地关系 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17.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地整理调整农地结构 归并零散地块 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3、农用地改造 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建设用地整理对城镇而言 土地整理主要是立足于内部挖潜 集约利用土地 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并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的需要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并改善城市环境。 18.土地整理规划程序 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 确定土地整理区 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规划原则 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报批 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19. 土地储备是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 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20.土地收购储备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的能力 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有利于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 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有利于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有利于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