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粳 25 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赫磊 (建三江 前进农场科技园区)摘 要:本试验选取龙粳 25 为试验材料,以氮肥不同施入量和不同插秧密度两个因素为切入点,将不同施氮量 6Kg/亩、10 Kg/亩、14 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30cm 10cm、每穴 3、5、7 株等因子进行随机组合,共设 18 个处理,通过对分蘖、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结果显示穴株数与单株分蘖成反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 14(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产量最高,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
2、cm10cm, 每穴 3 株)产量最低。关键词:水稻 品种 抗性 产量0 前言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稳步发展,产量提高、米质改善,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生产上存在着品种布局过于集中,大面积单一种植空育 131,导致种植结构单一,严重制约着水稻产业的发展。人们纷纷试图寻找空育 131 的替代品种或搭配品种,本试验以龙粳 25 为试验材料,从肥料、栽培密度着手进行研究,探求龙粳 25 的最佳栽培模式。1 试验内容与方法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点设在前进农场科技园区内,土壤类型为潜育白浆土,前茬水稻,秋整地,其本田基本情况,有机质 4.20%;PH 值 5.93;碱解氮 199 mg/L;
3、速效磷 41 mg/L;速效钾110 mg/L。1.2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龙粳 25。1.3 试验设计小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氮肥(尿素)设 6Kg/亩、10 Kg/亩、14 Kg/亩三个量,磷酸二铵 7 公斤、60%氯化钾 10 公斤,且氮肥施用量按照基肥:蘖肥:穗肥=4:3:3 施入。5 月19 日插秧,田间管理措施一致,插秧前 50%瑞飞特 50 ml/亩+10%草克星 10 g/亩进行封闭灭草,6 月 1 日瑞飞特 50 ml/亩+10%吡嘧磺隆 10g/亩进行二次灭草,6 月 21 日高效氯氟氰菊酯(2.5%功夫)30 ml/亩,7 月 4 日 75%可湿性粉剂稻艳 20g/亩、硫酸
4、链霉素 1 g/亩,7月 17 日 20%加收米 80ml+25%咪酰胺 100ml/亩,7 月 26 日富士一号 100ml/亩。各处理设计如下:处理 1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处理 2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处理 3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处理 4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处理 5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处理 6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处
5、理 7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处理 8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处理 9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处理 10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处理 11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处理 12 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处理 13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处理 14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
6、穴 5 株处理 15 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处理 16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处理 17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处理 18 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1.4 调查项目及方法1.4.1 分蘖动态选长势均匀的 10 株水稻进行定点调查,从水稻分蘖始期开始每隔 5 天进行一次分蘖动态调查。1.4.2 病害调查调查褐变穗、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等水稻常见病害,划分分级标准,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发病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10
7、0各级病株数 相对级数值病情指数= 100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值1.4.3 产量性状成熟期进行室内考种测产。调查株高、穗长、每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收获期每个小区取 3 点,每点 1m2,进行测产。1.5 气象条件表 1 气象资料调查表五月 历年 六月 历年 七月 历年 八月 历年 九月 历年上旬 9.1 10.6 16.6 18.2 23.0 21.9 23.7 21.6 15.1 16.5中旬 12.3 14.2 19.1 19.9 25.2 22.0 19.8 21.0 13.2 15.0平均气温() 下旬 17.5 16.2 18.9 21.6 25.8 21.8 20.9 18
8、.9 12.3 11.8上旬 16.6 16.5 22.8 17.3 23.0 31.0 48.0 40.2 82.3 13.5中旬 30.4 25.4 34.6 13.8 10.5 37.4 34.5 30.1 5.4 16.1降水量 (mm)下旬 1.8 19.5 7.7 11.0 0.0 64.1 9.5 33.1 30.9 8.0上旬 48.1 52.8 40.7 65.6 37.0 63.2 34.0 64.6 65.3 66.6中旬 74.3 61.8 43.7 57.1 80.3 56.5 51.8 61.7 71.5 67.7日照时数(h) 下旬 69.6 70.8 61.3
9、77.7 80.8 53.6 87.8 70.7 49.6 65.42011 年积温相比历年要高,特殊天气较少出现,水稻病害发生较轻。6 月份气温较历年低 5,7 月气温较历年高 8.3,8 月气温较历年高 2.9。6 月出现几天特殊气候,6月 10 日冰雹,6 月 17 号降水 29.1mm,6 月 21 日冰雹并伴有大风,此时期正是水稻幼穗分化时期的枝梗分化期,不良天气条件对穗粒数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7 月降水比较均衡,避免了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8 月上中旬降水量颇多,8 月 16-24 日连续几日最低温度持续在 12左右,导致水稻灌浆速度慢,千粒重低。2 结果与分析2.1 株高变化各处理
10、不同时期株高变化见表 2,整个时期都呈现递增趋势,7 月 2 日前后各处理陆续进入拔节阶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拔节前株高缓慢增加,平均每周增加 3.9cm,拔节后株高增加迅速且持续时间短,平均每周增加 10.5 cm 左右。在 7 月 22 日处理 17(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最高,处理 1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最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有上升趋势,说明氮素水平的高低与株高成正比。随着每穴株数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一般认为随着每穴株数的增加,株高呈降低趋势,但本试验表明每穴 7 株苗还未超过其生长阈值
11、,不足以令其徒长。不同插秧规格对株高影响不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时间气象表 2 各处理株高变化(cm)5.28 6.2 6.7 6.12 6.17 6.22 6.27 7.2 7.7 7.12 7.17 7.22 处理 1 15.2 17.6 21.0 25.0 29.5 34.0 38.4 44.3 54.7 62.5 74.5 84.8 处理 3 14.5 16.0 19.0 24.2 28.9 32.4 37.5 43.7 52.3 61.1 72.0 83.8 处理 11 13.7 15.3 18.0 21.7 26.2 28.5 32.1 39.3 49.7 58.5 68.2 7
12、9.8 处理 10 13.0 15.8 18.5 23.4 29.1 31.4 34.0 41.2 51.1 60.4 70.7 83.5 处理 2 12.9 14.7 16.1 19.9 23.8 28.0 30.7 39.2 49.4 59.6 68.8 81.3 处理 12 16.5 19.0 20.6 24.5 29.0 32.2 35.2 42.1 50.8 60.2 69.2 81.4 处理 13 17.2 19.8 22.5 27.0 31.8 33.9 37.8 41.4 52.0 60.9 70.8 81.8 处理 5 16.6 20.2 23.7 27.7 33.2 34.
13、4 39.2 44.0 53.5 62.4 72.3 82.8 处理 4 11.3 14.8 19.4 24.5 27.4 31.3 35.3 40.8 52.4 59.6 69.6 83.6 处理 15 13.8 16.2 18.9 23.2 29.1 31.7 33.9 40.6 51.3 58.8 70.1 82.5 处理 14 13.0 15.5 19.1 23.2 27.2 31.0 34.7 38.8 50.2 59.6 68.5 84.2 处理 6 13.5 16.4 20.9 24.3 28.7 31.6 34.5 39.7 50.4 60.0 70.6 81.2 处理 7 1
14、6.1 19.5 23.4 26.9 31.6 35.3 38.2 42.6 52.3 61.9 72.0 84.5 处理 18 13.7 16.0 20.6 25.0 30.5 34.0 36.7 42.2 50.6 58.9 70.7 83.9 处理 16 13.5 15.7 20.5 24.7 29.9 33.9 36.4 41.3 52.5 61.9 71.6 84.4 处理 8 11.2 12.7 19.1 23.3 28.9 30.9 33.6 39.8 51.5 60.5 71.8 84.3 处理 9 12.3 14.8 19.3 23.7 28.4 32.4 34.4 41.0
15、 50.9 58.7 68.9 83.7 处理 17 15.2 20.4 23.2 26.4 28.1 34.1 37.4 42.3 52.1 61.9 71.7 85.8 2.2 分蘖从 5 月 28 日开始进行调查,发现各处理均未发生分蘖,从 6 月 2 日起,处理3、11、4、15、8 发生零星分蘖,到 7 月 2 日各处理进入拔节期调查截止,总体趋势是分蘖呈增加趋势,但各处理间增加速率和数量又有区别(表 3) 。处理 4(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处理 16(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 3 株) 、处理 1(氮
16、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处理 13(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分蘖较多,处理 6(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和处理 12(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较少,从插秧密度来看,每穴插 3 株时分蘖最多,每穴插 5 株时分蘖居中,每穴插 7 株分蘖最少,随着每穴插秧数量的增加,单株分蘖呈现减少趋势,说明分蘖能力受到抑制。施氮量为 6kg/亩时分蘖最少,10kg/ 亩和 14kg/亩分蘖相同,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现增加
17、趋势 2。不同插秧规格对分蘖的影响不大。时 间株高处理表 3 各处理单株分蘖动态(个)6.2 6.7 6.12 6.17 6.22 6.27 7.2处理 1 0.0 0.1 0.4 1.0 2.1 3.3 4.8处理 3 0.03 0.1 0.3 0.9 1.7 2.2 2.8处理 11 0.04 0.1 0.1 0.6 1.4 2.0 3.1处理 10 0.0 0.0 0.2 1.0 1.9 2.7 4.4处理 2 0.0 0.0 0.0 0.3 1.0 1.6 2.7处理 12 0.0 0.1 0.2 0.4 1.2 1.3 1.9处理 13 0.0 0.1 0.3 1.2 2.5 3.2
18、 4.7处理 5 0.0 0.5 0.8 1.6 2.8 3.2 3.9处理 4 0.03 0.4 1.5 2.4 3.6 4.3 6.2处理 15 0.02 0.1 0.4 1.2 1.9 2.2 2.8处理 14 0.0 0.0 0.3 1.2 2.2 2.7 4.2处理 6 0.0 0.1 0.4 1.2 1.7 1.8 2.0处理 7 0.0 0.1 0.3 1.1 2.4 3.1 4.5处理 18 0.0 0.1 0.4 1.3 2.1 2.4 2.9处理 16 0.0 0.2 0.7 1.7 2.9 3.5 5.4处理 8 0.02 0.3 0.5 1.3 2.3 2.8 4.3处
19、理 9 0.0 0.2 0.4 1.2 2.2 2.4 2.9处理 17 0.0 0.2 0.7 1.5 2.5 3.0 3.82.3 病害情况在 8 月 10 日和 8 月 25 日进行两次病害调查(表 4) ,发现普遍存在的病害是褐变穗、纹枯病、鞘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稻瘟病今年未发生,主要归结为气候因素,在水稻易感病的孕穗末期和齐穗期(7 月中下旬) ,气温较历年高 7.2,降水量均历年少 91mm,不利于稻瘟病孢子的传播和侵染。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发现,纹枯病发生较轻,处理 7 发病率最高为 3.3%,病情指数仅为 0.7,其余各处理发病较轻。鞘腐病相对比较严重,发病率在 17%左右,处理 7
20、(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处理 14(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 、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相对比较严重,病情指数相对较高,鞘腐病较严重的原因,分析可能是没能够正确区分鞘腐病和叶鞘褐变病(紫杆病) ,将叶鞘褐变病当成了鞘腐病。褐变穗处理 10(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最高,褐变穗主要影响品质,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少。综合几种病害来看,处理 7(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
21、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处理 3(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发病率较高超过 20%,病情指数达到 7%。 由此可以看出,施氮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下病害发生几率相对较高。时 间分蘖处理表 4 病害调查表纹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褐变穗发病率( %)病情指数鞘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处理 1 1.4 0.4 17.7 2.7 23.1 7.2 处理 3 1.1 0.3 20.9 3.3 20.6 5.9 处理 11 0.3 0.2 18.8 2.4 11.8 3.2 处理 10 1.0 0.4 24.5
22、 3.7 11.9 3.3 处理 2 0.2 0.0 7.6 2.4 16.6 5.3 处理 12 0.2 1.5 18.3 2.3 15.3 4.7 处理 13 1.2 0.4 14.6 2.1 16.4 4.5 处理 5 1.7 0.3 14.1 2.1 20.8 5.9 处理 4 1.6 0.4 15.6 2.3 15.8 4.3 处理 15 0.6 0.1 18.1 2.6 10.7 2.9 处理 14 1.3 0.2 10.7 1.4 24.3 7.1 处理 6 1.7 0.3 13.9 1.3 21.4 6.5 处理 7 3.3 0.7 14.5 2.2 24.5 7.4 处理 1
23、8 1.1 0.5 7.8 1.1 11.5 5.0 处理 16 0.5 0.2 6.6 0.9 17.9 5.6 处理 8 0.5 0.2 7.9 1.0 19.0 5.2 处理 9 1.2 0.4 10.8 1.5 14.3 4.0 处理 17 1.8 0.7 9.1 1.1 15.7 4.2 2.4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各处理间株高差异也较大,处理 17(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株高最高,处理 12(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最低,最高株高和最低株高相差 5.8cm,氮肥施入量越大,株高相对较高,过量氮素会造
24、成水稻贪青晚熟,叶片旺长,影响叶片的通风透光性,易于倒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5。一般情况下,穗长与穗粒数成正比,但是与有效穗粒数却不一定成正比,还取决于结实率,排除插秧密度因素外,超过穗粒数超过 80 粒的处理有处理 7(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 、处理 16(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 3 株) 、处理 8(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处理 13(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3 株)等 7 个处理,归纳出,氮肥施用量越大穗粒数越多,但结实率却不
25、一定高,处理 9(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结实率最低,处理 1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 5 株)结实率最高,水稻结实率由源的能力、颖花吸收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和运转效率决定营养生长阶段施用氮肥虽能增加颖花数,但也常常难以维持全部分化的颖花充实,因此,高氮水平下,结实率并不一定上升,有时往往下降 14。处理 11(施氮量 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的千粒重最高,处理7(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3 株)的千粒重最高,可见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从产量上看,处
26、理 14(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 、处理 5(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 、处理 18 较高(氮肥施用病 害处 理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7 株) ,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30cm10cm, 每穴 3 株) 、处理 2(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5 株)、处理 9(氮肥施用量 14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每穴 7 株)较低。高产水稻必须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充分利用水稻的分蘖成穗,降低无效分集的发生,提高水稻的群
27、体穗数。尽管有些处理某个产量因子较高,但最终产量并不一定高。水稻单位面积的籽粒产量由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只有当这四个因素都能协调发展,而乘积最大时,水稻才能获得高产。表 5 产量及产量性状表株高(cm)穗长(cm)穴数 /m2(穴/m 2)穗数 /m2(穗/m2)总粒数/穗(粒/穗)结实率(%)千粒重(g) 理论产量(Kg/亩)处理 14 90.9 14.4 25 681.3 78.2 89.5 24.9 752.2处理 5 88.5 14.1 27 633.0 78.8 89.2 25.5 704.9处理 18 89.8 14.3 25 667.0
28、77.9 86.7 25.3 695.8处理 15 86.6 13.7 25 719.0 66.1 91.3 25.6 685处理 16 91.4 14.4 25 533.7 86.2 86.0 25.5 663.2处理 8 91.5 14.3 27 664.7 83.2 81.9 24.5 651处理 17 92.9 14.3 25 646.3 80.1 82.8 24.3 635.6处理 4 87.1 14.4 27 614.7 82.5 81.0 25.7 633.7处理 10 87.8 14.3 25 515.3 80 92.1 25.1 628.6处理 11 87.6 13.7 25
29、 557.0 72.6 94.4 26.0 627.9处理 6 86.0 13.8 27 731.3 69.2 84.9 25.2 622.7处理 7 88.7 14.8 27 546.7 88.8 82.9 25.3 618.7处理 13 88.9 14.5 25 550.7 85.4 84.9 25.1 618.1处理 12 86.2 13.6 25 586.3 73.3 83.8 25.5 614处理 3 86.9 13.6 27 647.7 68.9 86.3 25.1 579.6处理 9 90.4 13.6 27 683.7 68.2 77.3 24.5 541.4处理 2 87.1
30、 13.9 27 615.3 70.5 84.1 25.8 540.9处理 1 89.9 14.0 27 489.3 78.4 90.2 25.6 538.32.5 碾米品质碾米品质直接影响生产者和加工部门的经济利益,它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三项指标。9 月下旬脱粒后,进行了精米率的测量。产 量处理60.0062.0064.0066.0068.0070.00处 理 1 处 理 3处 理 11处 理 10 处 理 2处 理 12处 理 13 处 理 5 处 理 4处 理 15处 理 14 处 理 6 处 理 7处 理 18处 理 16 处 理 8 处 理 9处 理 17出米率(%)图 1
31、各处理精米率从图 1 可以看出整体趋势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精米率呈现降低趋势。氮肥施用量为14 Kg/亩的精米率明显比施用量为 6Kg/亩、10Kg/亩的低,精米率最高与最低处理间相差 6%,由此可见过量的氮会对水稻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30cm10cm, 每穴 3 株)的精米率最高,但产量最低,产量和品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只有将这二者之间关系协调好,才能做到提质增产 2。3 结论与讨论3.1 施氮量越大,株高越高。随着每穴株数的增加,株高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不同插秧规格对株高影响不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3.2 每穴 3 株苗的处理分蘖最多,每穴
32、5 株苗的处理分蘖居中,每穴 7 株苗的处理分蘖最少,随着每穴株数的增加,单株分蘖呈现减少趋势,分蘖能力受到抑制。施氮量为6kg/亩时分蘖最少,10kg/亩和 14kg/亩分蘖相同,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现增加趋势。不同插秧规格对分蘖的影响不大。3.3 施氮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下病害发生几率相对较高。3.4 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施用量越大穗粒数越多,但结实率却不一定高。3.5 从产量上看,处理 14(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 30cm12cm,每穴 5 株)产量最高 752.2 Kg/亩,处理 1(氮肥施用量 6Kg/亩,插秧规格 30cm10cm, 每穴
33、3 株)产量最低 538.3 Kg/亩。3.6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精米率呈现降低趋势。氮肥施用量为 14 Kg/亩的精米率明显比施用量为 6Kg/亩、10Kg/亩的低,过量的氮会对水稻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可见龙粳 25 的最佳栽培模式是氮肥施用量 10Kg/亩,插秧规格为 30cm12cm,每穴插 5 株。参考文献1 陈惠哲水稻物质运转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72 梁国斌,莫亿伟,柳敏,王忠等施氮对水稻植株和颖果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828(9):1794-18023 徐一戎,邱丽莹等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哈尔滨社4 王余龙,山本由德等栽培条件对水稻粒重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作物学报,19985(24):280-2905 刘晗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66-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