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57025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筻口中学 曾 乐,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一、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三、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一、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要处理的一个关系 课文与课程,1.两大误区,误区一:漠视阶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贪多求深,文言文教学,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浅易文言文”,1.语言文字的障碍较少而显得较为浅近 2.结构层次简单而篇

2、幅较短 3.典故较少而阅读无须借助丰富的文化积累 4.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易于理解,“理解基本内容”,指的是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够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意思,比如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描写了一个(或几个)什么人,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仅此而已。,浅文喜深教,细读爱出奇,误区二:从教师个人的兴趣或特长出发,选择“我想教什么”。,课文的教学要放在语文课程的视野下来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基于课程的定位,思考“我应该教什么”。,(二)文本解读的两种姿态:,以社会阅读主体的身份阅读,以语文教学主体的身份阅读,把一篇课文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读通,读懂,读进心里。然后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读。当以语文“教育

3、者”的身份再去读的时候,除了会去认真地朗读文本外,还要用心地去读课后的字词、习题,把握本课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重难点。,师:请坐,说得太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说了“愚”的两重含义,前面一个“愚”,是大智若愚的愚;而后面这个“愚”,则真的成了愚不可及的愚。 还有一点她提到的就是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生活的自由。(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愚公是害群之马。 师:害群之马?愚公成了一匹马?(众笑) 生:他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子孙后代,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 师:这个怎么会有联系呢? 生:因为他的错误,造成了所有人的错误,给所有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4、,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三)文本解读的三个抓手,1.单元提示,(1)作者的写作背景、经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思路;(2)游览洞庭湖的时间、地点,游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文章的结构;(4)段落大意;(5)中心思想;(6)语言特点;(7)景色描写;(8)文章写作意图(赞美滕子京);(9)表达观点的技巧;(10)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习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思想;(1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古汉语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背诵课文;(13)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

5、情的表达方式;(14)学习议论的安排;(15)写一篇阅读体会,谈谈对“忧乐精神”的认识等。,教学内容: (1)借助注释理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观点和政治抱负; (4)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2.阅读提示,两则阅读提示,本段提示告诉我们: (1)这是两个讲早慧的小故事,没有更多的内涵; (2)陈太丘与友期一则,编者的意图是“维护父亲尊严、无畏精神”,至于很多资料上讲“元方失礼”对一个才7岁的小孩子来说,这是过高要求。,3.研讨与练习,(1)感知内容大意; (2)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3)揣摩和品味语言,积累语句; (4

6、)达成这三个目标的方法是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阅读提示: 春: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进入这美妙的情境中。 济南的冬天:反复朗读课文,细细品味,你也会感受到作者爱山水、爱生活的情怀。 风雨:全文没有出现“风”和“雨”字,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秋天: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春研讨与练习 一、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那幅。 三、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四、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

7、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吗?,济南的冬天研讨与练习 一、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方面? 二、仿照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 三、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 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风雨研讨与练习 一、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没有一个“风”字,但是一直在写风;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是也写到了雨。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二、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文的一两处,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

8、观察并真切描写的。,秋天研讨与练习 一、全诗共三节,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景,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二、诗人有时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使得诗句简洁而蕴含丰富。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仿照示例,给这首诗的语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直至能够背诵。,(四)文本解读的四个要点,1.发掘价值 2.确定目标 3.把握重点 4.设计主线,1.发掘价值,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 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 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

9、悟到的意义。 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因为意义的丰富性,所以文本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文本解读,红楼梦:鲁迅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关睢的主题:有人说是“后妃之德”,有人说是求贤若渴,有人说是爱情恋歌。,李商隐无题:李商隐写了许多诗以“无题”命名,比如有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来的文学史都争论不清其主题是什么。,故乡的主题: 人际关系隔膜说:茅盾1921年指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人民苦难说:此说最流行。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写道:“这篇小说以我回

10、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的前后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般文学史的表述都与此大同小异。 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说 批判辛亥革命说: 此观点曾出现在人教社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 贫穷对人性的扭曲说,因为意义的丰富性,所以文本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文本也可以进行特定的、有目的的解读。,文本解读,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是一种信息价值。具体地说是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所传播的信息”。,语文教材的

11、教学价值:一旦进入教材体系,文本的原生价值依然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故事人人都能读懂,道理一部分人明白,写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为意义的丰富性,所以文本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文本也可以进行特定的、有目的的解读。,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不可走偏锋。,文本解读,“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这大概就是朱自清的对生命的深刻体认。任何人,最终留给世界的都只能是“背的影”。人活着,轰轰烈烈、慷慨悲歌也罢,默默无闻、寂寂无名也罢,都不过是“刹那”般匆匆促促的“一闪”而已,留下的无非是“影”。终极处,

12、连“影”也破碎。,2.确定目标,羚羊木雕,(1)情节结构安排,选择恰当的起点。,(2)对人物进行细致深入又变化丰富的描写刻画。,3.把握重点,我的老师,“一人多事”类记叙文一般写法 一人多事要典型,先略后详步步深。重点情节多描写,添上细节更传神。文章结构要照应,卒章显志见真情。,“我的老师”类记叙文一般写法老师印象先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教学态度很重要,个性风格要突出。对我关心详细写,议论抒情不可少。,4、设计主线,(1)设计主线的两个角度,从文章内容角度,从文章情感角度,(2)设计主线的三个方法,1.由课题设计教学主线,小石潭记“石” :“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

13、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衬托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秋天 一、全诗共三节,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景,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二、诗人有时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使得诗句简洁而蕴含丰富。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仿照示例,给这首诗的语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直至能够背诵。,2.由习题设计教学主线,熟读描述赏析背诵,3.由关键句设计教学主线,“京中善口技者”,“好一个安塞腰鼓!”,一、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

14、一个关系,(二)文本解读的两种姿态,(三)文本解读的三个抓手,(四)文本解读的四个要点,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一)当前语文教学的缺失:,1.虚化:重视情感熏陶,忽略语言训练,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训练,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离开了这四种训练的教学都是无源之水,都是无效教学。,我的老师:以“一位 的老师”的形式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归纳: 温柔美丽;体贴学生;公正公平;伟大无私;慈爱亲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平易近人;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完美无缺,2.弱化:重视教材内容,忽略表达形式,着重于教材内容的解读与分析,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同一个层面,没有向更深一层推进。,八年级上册第三单

15、元 三篇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两篇自读桥之美说屏,3.僵化:同质化教学,忽视文体特点,不同学段一样教,不同类型一样教, 自读讲读一样教。,(二)做到”三有”,1.关注学生视野,做到眼中有人,现在视野:已经知道了什么 阅读视野:不知道的是什么 期待视野: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七上我的老师“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个事例,写写这位老师” 七下贝多芬“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八上阿长“童年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八下俗世奇人“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 九下音乐之声“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

16、格的人吗?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2.把握教材特点,做到胸中有本,七上散文诗两首“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短文两篇(蝉、贝壳)“仿照课文的写法,任选一个事物,认真观察体会,写出它带给你的启示。” 八下组歌(浪、雨)“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九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思考练习二:“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的句子,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看谁写得最传神。”,3.精选训练重点,做到手中有法,三、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17、:,1.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每篇课文要有重点、核心知识与能力点。,分课时也要有每上课时的重点。,2.教材的灵活处理,分解,组合,留白,鉴赏诗歌,要抓住意象,体会意境,品味语言;阅读散文,要把握形与神的关系;阅读小说要把握环境、人物、情节等要素,进而探究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戏剧教学要把握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3.构建一定的模式,4.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1)设计具体实在的语文教学目标,(2)选择有利于亲近教材的教学方法,(3)设计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八个“要大量减少” 1.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 2.大量减少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外观包装的现象(如“我的课文我来读、我的

18、才华我展示”之类); 3.大量减少缓入早出的课(如用10多分钟迁移拓展); 4.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 5.大量减少阅读教学中通俗手法的运用(如鼓掌、唱歌、听音乐等); 6.大量减少教学目标中的“口号”(如此节课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7.大量减少完全脱离实际的所谓“读写结合”指导(如当导演之类); 8.大量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如唠唠叨叨、讲话不止)。,5.建立一个公平的课堂,竞赛课云南的歌会的设计理念,单元提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

19、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一)教学内容的选择,1.积累词语。 2.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精读重点段落,学习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4.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了解有关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三)教学程序的安排,1.导语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我们可以称之为民俗,或者是民族习俗。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哪些民俗呢?,2.教学主线的确定,这堂

20、课基本分为两个板块:(1)在同学们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我最喜欢 的场合,因为这里 。”的句式说一句话。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精读课文,欣赏课文的美点。可以不按课文顺序发言。(2)人物描写的方法 结合学生欣赏“山野对歌”,抽象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一种写法,用一两句话,写一位熟悉的人某个物的特点。,(四)教学方法的选择,1.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是以学生自读为基础,以自学为前提,以学生的自我展示为主体2.留白第一部分师生合作,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欣赏,第二部分学习写法,练笔,第三部分在课堂上没有讲,留给学生课后学习。,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山野对 人物(智慧) 山路漫 歌 环境(自然) 村寨传 ( ),(五)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