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活动化”教学艺术滋养课堂构建富有自主的教学课模式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小学 徐仙洪数学活动化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业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艺术学习活动呢?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探究型活动发掘潜能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
2、一过程将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人类的认知方法和活动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运用这种活动方式时,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和再现的内容,例如某些数学概念、运算法则、重要数学思想,等等。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探索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最佳途径的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领悟的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进行“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这样去探究的:第一步: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各 1 个。先用圆锥体装满水倒入圆
3、柱体,3 次刚满;再用(与刚才大小不等)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用水装满圆柱体,将柱体的水往圆锥体倒,刚好 3 次倒完。悟出: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的 3 倍,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是圆柱的 。31第二步:等底不等高圆柱体、圆锥体(照刚才方法去试)发现:当圆锥高大于圆柱高时,那么倒的次数小于 3。当圆锥高小于圆柱高时,那么倒的次数大于 3。第三步:等高不等底。 (同上)发现:当圆锥底大于圆柱底,次数小于 3;当圆锥底小于圆柱底,次数大于 3。从正反两方面探究中,论证出圆锥体积公式。又如,在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操作、探究,先引导学生在组上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4、结果学生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计算方法:(1)利用小棒或计算器计算。(2)列竖式计算。 (3)口算:10-2=8,22+2=24;30-8=22,22+2=24;12-4=8,20+4=24;创新算法:8-2=6,30-6=24。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探究活动中,感受着创造的乐趣。探究型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 、 “标新立异”的行为。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他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完成知识的内化。二、合作型活动共享成功新
5、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相互讨信纸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同时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如何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呢?1、组织形式要灵活。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一种形式,动不动就来个“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要知道,教师所指定的学习小组,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不同,可能会造成优生“滔滔不绝” ,而差生却“望洋兴叹” ,不知所云的现象。教学中应该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6、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兴趣爱好的异同,鼓励他们自由组织,让所有的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成功喜悦。2、策略、内容要合适。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拓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可以是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可以是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也可以是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后,为使学生加深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什么情况下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什么情况下是求它们的面积?请举例说明。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第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收集到多方面的数学信息,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第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
8、交流时,大家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特别是那些探索性较强的内容,合作学习的效果通常都要优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发现。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争论中彼此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谦容互补,相得益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
9、际关系。三、体验型活动自主建构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体验型活动方式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事实上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运用体验型活动方式,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
10、的对象。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蜻蜓、蝴蝶、天平等实物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接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再让学生玩一玩自己所剪的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一“剪”一“玩”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在剪图形这一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对称经验,再通过“玩”这一活动,帮助学生从数学上概括这些经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数学事实,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如,在教学“毫米的知识”时,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
11、及动脑中初步建立毫米的概念。第一步,读:阅读课本第一句的内容,明白“毫米”这个计量单位的作用。第二步,数:数一数 1 厘米中共几小格。第三步,量:量一量 1 分、2 分、5 角、1 元的硬币哪一种更贴近 1 毫米厚。第四,夹: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夹住 1 分的硬币,感受 1 毫米的厚度。第五步,比:用手比一比 1毫米的长短。第六步,估:估一估一块橡皮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第七步,填:填单位名称(选择厘米或毫米)蜡笔长 70( ) 、铅笔长 12( ) 。四、创造型活动主动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讲究严谨的逻辑,更需要探索和创造。荷兰
12、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 ,应该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学数学变为“用”数学,成功地发现或创造性地“用”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教学分数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下面一大一小的正方形,看谁能从我们准备的正方形中找到新的分数朋友。开始学生很快能从两个正方形中找到 、 、 ,
13、这些分数,9416258接着我说再摆一摆,找一找,还能发现新的分数朋友吗?于是一位学生又用重叠法创造出新的分数: 、 ,我说真有本事,还有与163众不同的方法创造新分数吗?这时,又有一位学生利用两种不同正方形的正反面创造出新的分数: 。这样使每个学生的智慧、能力、254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里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激发矛盾,使学生主动投入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得到活动的结果,并进一步把“结果”数学化,从而“创造”了数学知识。总之,学生的主体活动化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
14、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化来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构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化,能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因素凸显为出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使“活动化”教学艺术真正滋养课堂。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2周龙兴:宋进喜, 体验的教育学业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 ,上海教育科研2002 年第 4 期。3巩丽云:中学数学活动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硕大学位论文,1999 年 6 日。4黄爱华: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5 版。5杨徐昕:心理教育与数学教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 日。6施国柱: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