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的实质与翻译教学张志强(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河南 新乡 453002)摘要:本文首先对翻译的实质这一译学根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并以此为参照,讨论了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困扰翻译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改革我国翻译教学的一些建议。关键词:翻译;实质;教学;实践;文化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inquires into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and redefines tr
2、anslating a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which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one language is represented in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the efforts of a translator. The author goes further int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ime-distrib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fostering student
3、s creative ability etc. that frustrate teachers teaching translating techniques in our country.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olving of the above problems and on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are also offered.Key words: translation; essence of transl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cultur
4、e一、引言我国翻译教学已有 50 年历史了,时间虽然不短,但“翻译课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 由于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一,教学中多自行其是,教材编写及教法等方面常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总的来讲不够理想。李岚清同志曾批评我国的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 (见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1996 年 6 月 28 日) 翻译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方面,与其它课程相比,虽费时不多,但收效同样较低。这固然与整个外语教学有关,但翻译教学自身也确实需要反思。翻译教学质量究竟该怎样才能有较大提高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对翻译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5、这是改革提高的第一步。所以,本文拟从译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探讨一下翻译的实质,并由此关照一下我们的翻译教学,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讨论能对广大翻译教师及学生有所启发,能对翻译教学改革有所裨益。二、翻译的实质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说的翻译是狭义的翻译,即两种不同规则的语言之间的翻译(语际翻译) ,它不包括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即便是这样,要想搞清翻译的实质仍非易事。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翻译活动太复杂了。语言学家 A. Richards 甚至说它是“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smos.
6、” (转引自 Nida, 1993) 即翻译是“宇宙史上最复杂的一种事情”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其实也并不过分。因为翻译涉及到了哲学、美学、思维科学、社会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正因如此,人们在论及翻译时,众说纷纭。有许多论者在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之前,在其它领域中已有了一定的建树,他们或是语言学家,或是文学家,或是哲学家,或是科学家,他们对翻译的认识无不打上了原专业的烙印,或以为翻译是科学,或以为翻译是艺术,或以为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莫衷一是,形形色色的定义或论述令初学翻译者不知谁是谁非。就是专事翻译、专研翻译之士,也是仁者见仁,观点不一。以下是一些有
7、代表性的翻译定义及论述:卡特福德:“翻译是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 (Catford,1965) 。海德格尔:“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 ”(转引自卫茂平,1999)费道罗夫:“翻译是一种创作活动” 。 (转引自谭载喜,1991)威尔斯(Wolfram Wilss):“翻译是将原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 (转引自蔡毅,1995)纽马克(Peter Newmark):“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转引自王克非,1999)董秋斯在 1995 年翻译通讯2 卷4 期的“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批评了“翻译是一种
8、艺术”和“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认为翻译和翻译理论都是科学。哲学家贺麟:“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nication)” (转引自方梦之,1999)张经浩(1996):“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 “翻译不是科学,是技术或艺术。”刘重德(1991):“translating is not only a science with its own laws and methods but also an art of reproduction and recreation.”即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林语堂(19
9、32):“翻译是一种艺术。 ”许渊冲(2000):“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如此众多的说法真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言论是否都切中了翻译的实质呢?翻译归根结底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具有一切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即创造性,但同时它又有别于其他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文学创作、雕塑等,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意义的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实现。考虑到语言的社会功用(信息传递、交际)及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综合古今中外的译论,笔者认为: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翻译不是科学,因为任何事物本身、任何实践活
10、动本身都不是科学,科学只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其次,也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艺术,因为狭义的艺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意识形式,如音乐、绘画;就广义的艺术论,翻译只有在较好地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体现了译者高超的语言转换技巧时,方可称为艺术,因为广义的艺术是指某种精湛的技能,技术不精也是不能称为艺术的。如某些初学者笨拙的死译、硬译如何称艺术!如果就翻译的创造性而论说翻译为艺术,那么就失去了命题的现实意义,因为所有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具有创造性,我们可以说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是艺术。关于翻译,为我国译界所熟知的尤金.奈达先生,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后,由原先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转而认
11、为翻译、令人满意的好的翻译终归是一门艺术。但一般的翻译是不能冠之以艺术的,有时候翻译只是一种简单的、极易掌握的技能甚至本能。奈达说:“translating is so natural and easy that children seem to have no difficulty in interpreting for their immigrant parents.”(Nida,1993)奈达又说:“To some extent they (translators, 笔者注) need to approximate the stylistic sensitivity of the ori
12、ginal writer if they are to do full justice to the task, but that does not make translation an art. Similarly, because some technical texts require a good deal of scientific background information does not make translating a science.” (JFL Correspondent,1998) 如果在西方,有人说翻译是 “science” 那还说得过去,因为 science
13、 一词在英译中既可指“科学” ,又可指“学科 ”,正如奈达所说:“For some people science is a body of knowledge (知识体系,笔者) and for others simply the name of a course offered in school.”(奈达, 1993)但是在我国,科学和学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讨论翻译的实质时,不能把科学与学科,科学与科学性,艺术与技术,艺术与艺术性混为一谈。翻译是人类的一种交际行为,它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设法”一词体现了翻译活动的创
14、造性, “跨文化”表明了文化因素对译事的促动、制约。三、翻译教学对翻译实质的认识与我们的翻译教学关系密切。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翻译教学也必须以实践为主。但究竟该有什么样的实践呢?一般来说,很少有人反对实践应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但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历史上确实有人坚持认为翻译实践用不着理论指导,他们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翻译理论。 (参阅穆雷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但关于讲什么样的理论、讲多少理论、理论和实践的比例等问题,翻译教师仍意见不一。笔者认为,上述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以教学阶段和教学目的而定。在本科教学阶段,无论是非外语专业还是外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
15、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理论讲解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学生只要明了一些翻译基本问题就行,如翻译的实质和任务、翻译分类、程序、基本原则和方法、可译性限度等。在研究生教学中,学生则需适当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翻译研究打下基础。穆雷曾在上文提到的书中说,有人把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定为 3:7 和 5:5,这个比例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上述比例应调整为 2:8 和 4:6,博士阶段则应为 8:2。现在,一些教师在本科阶段就给学生介绍了各种流派的翻译理论,结果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常听有学生包括部分教师说,学了翻译却反而不知怎么译了。柯平指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16、包括:1,阐明翻译活动的本质;2,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类文本的翻译原则,用于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分析翻译中的问题,以及品评译文的质量。 ”(转引自穆雷,1999)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七条基本原则:一,忠于原文;二,考虑客户要求;三,判断词义看语境;四,理解句意看语法;五,句群之意找逻辑;六,表达方式要灵活;七,译文得失要比较。这七条原则针对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各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有的放矢,有较强的实用性。第一、二条针对译者的工作态度和主要翻译方法的确定;第三条针对译者最基本的词义定夺问题;第四、五条主要防止学生句、段意理解偏差;第六条针对学生表达阶段的困难,鼓励学
17、生开阔思路,借鉴学过的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七条主要指对学生在译过之后进行自我校核,在两种文字间反复比较,依得失定成败。实践证明,这些原则简单易记,使用效果良好。 (双语能力极差者除外)在硕士阶段虽然我们的目标中多了翻译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把翻译专业研究生培养成能从事外事、外贸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意识到,本科毕业生的翻译能力仍然较差,这是我国国情。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孔慧怡博士(1999a)指出:应当注意的是本科段的翻译课程并不能使学生的翻译达到职业水平。所以,在硕士阶段,我们仍需花大力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
18、现实是,各高校的翻译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实践的比例远远小于理论。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翻译研究属应用研究,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语言研究,实践对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便在博士阶段,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开设翻译实践课,因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种理论研究中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博士研究生可以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毕竟,理论离不开实践。在这方面,我们应向香港以及国外一些学校如法国巴黎翻译学校学习,在那里,翻译教学的各阶段中,实践的比重远比我国内地大。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样,教与学的关系也需要正确处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实践是提高主体水平的根本出路,学生必须以译者身份学习翻译,在翻译中
19、体会译事的艰辛与乐趣,带着翻译的目的阅读原文,解构文本(这与普通阅读课上的阅读及消遣阅读有所不同) ,在转换中加深对两种语言异同的了解,在转换中模仿某一技巧、探索尝试不同译法,创造更多的方法,在长期训练中体悟某些转换规律,建立思维转换机制,提高翻译的水准和速度。这也许是一个漫长过程,教师的作用窃以为正是要努力帮助学生缩短它。曾经有人、现在仍有少数人抹煞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认为好的翻译不是教出来的。这也许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学生大面积的翻译水平的提高,教师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如果翻译是一种技能,那么教师可以演示这种技能;其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翻译观,这就要求教师讲
20、解翻译的正道,作宏观指导。再则,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启发、提示及引导。还有,教师作为译文读者,可以对不同译文、包括学生译文进行评论,进一步完善译文或提出自己的译文,使学生对翻译有更多的思考。最后,教师对某些学生的翻译态度的批评及对某些学生译文的肯定和赞扬,都会对学习者起到很大的促动作用。总之,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单独一门翻译课可以解决之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翻译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方面,翻译教学也应有所作为。在对待学
21、生作业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不能再一味延续过去的做法,教师在课下一篇篇一句句地改正学生的错误。翻译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同一个文本,一百个学生会给出一百个译文。尤其是文学语篇,其本身具有多解性,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的理解与自己的或参考译文的全都一样。在具体译法上,翻译教材和教师也不应该强求一律。现行许多教材在练习中要求限定学生使用某一译法翻译某一句子,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便是对于只有一解、只有一种译法的句子,教师最好也不要去一个个改正学生的错误,把一篇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会使学生极大地丧失自信心,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错误分析已使许多教师改变了
22、对学生错误的态度,翻译教师也当从中受到启发。此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涉及的两种语言承载着两种文化,而文化差异对于翻译来讲,在宏观上是一种推进,在微观上却意味着重重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翻译。无论对原文的解读还是用译语的传达,都要求译者洞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所以王佐良(1998)先生曾经说过:“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但是,相对于语言习得而言,文化习得却绝非易事。奈达先生说:“In fact, cultures are far more complex than language. One can, for example, learn a language
23、for five years of arduous study and proper language exposure, but it takes at least twenty years to become adequately acquainted with a culture.”(JFL Correspondent, 1998) (事实上,文化远比语言复杂得多。如果说一个人经过 5 年的勤奋学习加之一定的语言环境亲历能掌握一门外语,那他至少要花 20 年时间才能了解一种文化。 )由此可见,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和翻译学习者,在文化习得这条路上还任重道远。在翻译教学中,绝非只讲语言转换即可,
24、学生应增强文化意识,多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依笔者经验,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在翻译练习和讲评中多加介绍,同时,选取一些介绍中西文化的语篇让学生翻译,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当然,学生的文化习得问题,不仅仅是翻译教师应关注之事,所有教育工作者也都应对此加以研究。最后,翻译教学中还应考虑现代机译研究成果的运用。有条件的学校应尝试让学生使用机助翻译,因为这是未来翻译发展的一个方向。正如孔慧怡(1999b)博士所说,在下一个十年,翻译不再主要依靠纸和笔,而是更多的靠电脑。笔者认为,这至少在科技翻译领域是完全可能的,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讲,纸和笔恐怕仍然离不了。但不管怎么说,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将大大改变现行翻
25、译模式,翻译教学对此不能不察。四、结语总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多,对翻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教学应认清翻译的实践本质及跨文化特性,在教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都要重视翻译实践,本科及硕士阶段尤其要将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提高作为教学重点,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关系。翻译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文化习得的途径,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及技能。此外,翻译教师还应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怎样更好地处理学生翻译练习及翻译错误,对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也要多加关注,适时调整我们翻译教学的目标、手段、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加快翻译教学的改革步伐,为
26、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译才。参考文献: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年2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 (En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年3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En ) Oxford, 19654卫茂平海德格尔翻译思想试论J 上海:外国语,1999 (5):5255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6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J 北京:中国翻译, 1995(6):7107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 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4):47508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年9张经浩译论M长
27、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10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 (En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年11林语堂林语堂论翻译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年12许渊冲新世纪新译论J 北京:中国翻译,2000( 3):2613JFL Correspondent 奈达博士访谈录 J上海:外国语,1998(2):1514孔慧怡翻译课程的成功要素:取向、教师、选材A,1999 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讲习班讲义C北京: 中国翻译编辑部,1999 年1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年文章英文标题: Essence of Translating and Teaching of TranslationZHANG Zhi-qiang(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