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关于“乐府”,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
2、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zhng,du,zh,gng,chng,y,ku,理解字词、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实义。,冢:坟墓。 累累:形容坟丘
3、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狗窦:狗洞 。窦,孔穴。 雉:野鸡。,中庭:庭院中间。 旅谷:旅,野生。旅谷,野生的稻谷。,羹:汤 。,贻:送给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持:拿来。 作:当作。,疏通诗意,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
4、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写出了从军之早。,解题,用一句话概括中心,十五从军征 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
5、,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赏析,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看到: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做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不知贻阿谁”一句, 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神态描写,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老兵 “出门东向
6、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
7、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小 结,返乡经历:,情感变化:,主题思想,拓展类比,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节选杜甫兵车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作者岑参,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
8、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风卷
9、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翻译,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
10、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试用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想一想,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送别。,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咏
11、雪瀚海雪景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风雪送客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主要内容:,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中心:,送 别,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辕门,轮台,天山,2、送别地点的转换,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一想,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
12、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副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3、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千古传诵的 咏雪佳句,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赏析:运用了夸张、对偶的手
14、法,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既写了边塞环境,又引出了送别氛围。,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15、。,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
16、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17、生子当如孙仲谋。,2、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
18、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者,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的无穷。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正如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这两句是实写史事。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
19、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的“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却正好相反。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之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
20、强的时代的呼声。,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慨雄壮,意境高远,沉郁顿挫。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手笔之大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
21、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尽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过零丁洋,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
22、,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23、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
24、家的两件大事:21岁读经书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
25、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言志,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对偶双关,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山坡羊 潼关怀古,曲牌名,题目,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
26、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名,题目,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27、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解释,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写
28、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