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内 容,一、2009年全国及湖南发生情况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命名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四、发生规律与危害 五、综合防控措施,一、2009年全国及湖南发生情况,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微9个水稻主产省区发生500多万亩。我省发生175万亩,其中损失在50%以上的面积6.4万亩 、绝收面积14550亩 ,损失稻谷1亿斤,成为我省水稻上重大病害。,一、2009年秋一种水稻新病毒病在我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爆发成灾,2009年,湖南某地水稻绝收,2004年,海南某地水稻绝收,2005年,海南某地水稻绝收,2008年,广东某地水稻绝
2、收,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命名,2001年秋,华南农大周国辉教授研究组在广东粤西发现一种水稻矮缩病,其症状类似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但与RBSDV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报道新株系。 后认为是新种,确认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第2组的一个新种,2008年提出新种。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鉴于该病毒与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发现于我国南方水稻上,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分布范围要较RBSDV传毒介体灰飞虱偏南方(北半球),故周国辉等建议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
3、rus, SRBSDV)。,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1、典型症状(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叶片皱折,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特 征 症 状,2、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抽穗,常提
4、早枯死。 3、分糵期症状:病株分糵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糵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秧苗期识别病株,本田早期 识别病株,A,B,C,D,A: 病苗(右)矮缩叶片僵直; B: 分蘖期病株矮缩丛生 ; C: 拔节期病株高位分枝倒生须根及茎秆蜡点状小瘤突; D: 病株抽穗困难旗叶宽短及叶面瘤突,A
5、,A,不同生育期感病植株在拔节期表现的症状,拔节后茎部乳白色瘤突逐渐变为黑褐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区别,四、发生规律与危害,(一)传毒媒介与传毒 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感染所致,病毒还可侵染小麦、马唐、看麦粮、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 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 白背飞虱获毒时间30min.,传毒时间15min.,(二)田间发病特点,病害逐年加重; 晚季稻发病重于早季稻; 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 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 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三)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水稻、
6、玉米感病期主要在分蘖以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 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五、综合防控措施,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一)控害保健栽培一是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从去年发病情况来看,T优353、T优259、T优115、T优15、T优207、T优597、金优207、金优297、金谷优72、丰优207、丰源优299、金谷优72、隆平048、隆平
7、207、威优46、亿优6号、中优317、中优978、H37优207等品种发病相对要重,各地要视情况逐步减少此类品种种植。二是重发生区推行防虫网遮盖育秧。三是销毁严重发病秧田的秧苗。四是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栽后15天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二)药剂浸种或拌种稻谷播种时浸种或拌种。浸种浓度为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h。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三)因地制宜,抓好“治虱防矮”,早稻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时用药兼治白背飞虱。 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挑治飞虱。主要对象田为飞虱虫量较大的早稻田、一季稻秧田。 6月下旬至7月初,3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对所有重病区早稻用药普防12次,努力压低白背飞虱在迁移到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前的虫口基数。 强化中、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防治。在中、晚稻秧田第片真叶展开后至6叶期及本田苗期重治飞虱。,(四)合理选用农药,对1、2代应选用长持效药剂,如吡蚜酮(神约)、噻虫嗪、噻嗪酮等。 对3代飞虱及秧苗期飞虱防治应选用速效性药剂防治,如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神约)等药剂。 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