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1、良好家世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公元前87) 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年十岁,则诵古文。” 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父亲司马谈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从鸿儒游 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司马迁的故乡 陕西韩城党家村,司马迁墓,壮游天下,二十岁,外出游历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2、归。” 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李陵之祸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族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司马迁,“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最下腐刑,极矣”。
3、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锥心刺骨、痛不欲生。,李陵,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李陵别歌:降?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对比映衬手法 李陵:失志变
4、节 温和奉劝 倾诉肺腑 自惭形秽 羞愧难当 钦佩羡慕 苏武:艰苦卓绝 正言明志 矢志不渝 大智大勇 有情有义 赤胆忠心 不辱使命 无声叹息-班固汉书苏武传,2、著述 史记 报任安书 悲士不遇赋,司马迁的宏伟抱负,司马迁写作史记,一方面是受命于父亲,承担作为一个史官家族的使命;另一方面,还有自己更为宏伟的抱负。,远绍孔子,司马迁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人之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稽其兴坏之纪,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成一家之言。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死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关于书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以为“史记之名,当起于叔皮父子(即班彪、班固)”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1、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有52万多字的巨著。
6、,(二)史记的思想内容,130篇, 30世家, 70列传,12本纪,10表,8书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用纪传体写历史始自司马迁。后代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历史,大多沿袭史记的体例。,2、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对当时儒家正宗所说“阴阳五行”、“天人感应”,3、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以“不虚美,不隐恶”同情人民起义和反暴斗争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三)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1、独特点 以写人物为中心,记录人物一生。以人物描写生活。 通过言行、活动场面具体描写。 “实录”人物生平,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寄寓自己的褒贬、爱憎。,2、艺
7、术手法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互见法”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物传记中写。,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 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现力。 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项伯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是我国传记文学名著。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是后世许多进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榜样。,2、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了一个高峰。 3、影响
8、了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故事化手法有小说的特点,描写故事、人物的手法给后世小说家以很大的启发。它的一些历史故事是元、明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霸王别姬等。,历史人物传记 别传、家传、墓志铭,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绝唱”在于它实录的笔法,如写封禅书、平准书,不避当朝天子;评论张汤、郅都,又能排除个人爱憎。在封建社会史家迫于政治压力,往往曲笔为文,司马迁的实录反而成了“谤书”,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忠不雅。由实录而成“谤书”,于是此后“实录”也就难得,而史记也就成了“绝
9、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笔端常饱含着悲愤之情,尤其是对布衣、闾巷和幽隐岩穴之士以及才高被压抑无处可诉说的人,多写得一往情深。司马迁的文章近似于离骚,正在于他感情同屈原一致,而且比屈原还要深广。这虽然不能算是自身遭受的“离骚”,也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的“离骚”了,只是无韵而已。,管、晏生平,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人(安徽颍上)。辅佐齐桓公励行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成就了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业绩。今传管子一书。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齐国夷潍(今山东高密)人。事齐灵、庄、景三公,景公时为相,参政达50余年。今传晏子春秋一书。,管晏列传解析,1.管晏何
10、以共一传 2.管晏传文之选材 3.管晏传述之差异 4.管晏传文与赞语,1.管晏何以共一传,史记一传之中叙述多个人物的情况很多,然作者显非随意组合,实均出自细密考量,传主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管仲,晏子,共传之例,管晏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管晏列传一文,选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最有名的两位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管晏列传在传述管仲、晏婴相齐称霸的业绩时,显然有意在探索、论证一个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晏婴之关系,两人均为齐国的贤臣,又均为齐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三世名显诸侯,两人前
11、后交相辉映:“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管晏列传),清吴见思,此篇以风致胜,无一实笔,无一呆笔,纯以清空一气运旋。觉伯夷传犹有意为文,不如此篇水到渠成,无意于文而天然成妙。史记论文卷五,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文本解读,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县)。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认为他很有才华。管仲家境贫困,分财利的时候常占
12、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并不因此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国的公子纠。到了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之后,齐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坐着囚车来到齐国。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得到了起用,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成了霸主,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进入了正轨,这都是由于管仲的谋略呀。 第一自然段讲述管仲少时的性格缺陷,突出鲍叔牙的宽厚仁慈。(总述),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13、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译文:管仲说:“当初我家里贫穷,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往往自己多分一些,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弄得更穷困,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出息,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却坐了囚车甘受屈辱,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重而
14、以不能扬名天下为可耻。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呀。” 第二自然段写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分总),3.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并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倒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第三自然段写鲍叔牙举贤让贤的美德。(总述),4.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
15、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译文: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却能使货物行销四方,积累了财富。富国强兵,处理事情能和老百姓的想法一致。因此,他在著作中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就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就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守法度,那么亲族就会相互团结。礼义廉耻这四项原则不能推行,国家就要灭亡。水从源头流出畅行无阻,政令顺应民心就容易推行。”因此,政令不严苛,老百姓就容易尊行。老百姓所要求的,顺应潮流给与他;老百姓认为不好的,就要去除它。 第四自然段分写管仲内政建树。,5.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
16、,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译文: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转祸而为福,转失败为成功。他注重供求规律,重视平衡物价。齐桓公的确是怨恨蔡国让少姬改嫁,就向南袭击蔡国,而管仲却趁机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包茅香草。齐桓公向北因救燕国而攻打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整顿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桓公又想背弃跟曹沫的盟约(被胁迫订立),而管仲却趁机劝阻桓公履行盟约取信于天下,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要认
17、识到给与就是为了更好地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第五自然段分写管仲的外交功绩。,6.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译文:管仲的富有可以同国君相比,他大量收取市租(存疑),建筑有华美的台,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豪奢设备。但是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的生活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推行他的政令,常常比别的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才出了个晏子。 第六自然段写从侧面描写管仲对齐国的贡献和影响。(先分后总,再过渡到晏子),7.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
18、,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译文: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凭借他的节俭、身体力行而为齐国敬重。他做了齐国宰相后,食不兼味,妾不穿绸缎衣服。在上朝的时候,国君有话问他,他就如实回答;国君无话问他,他就郑重做事。国家的政令合乎大道,他就遵从政令;国家的政令不合乎大道,他就权衡利弊斟酌执行。他凭借这种能力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扬诸侯。 第七自然段写综述晏子辉煌的经历和处世特点。(总分总),8.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
19、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译文:齐国有个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他因为犯罪而被囚禁。恰巧,晏子外出,在路途上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为他赎罪,并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去了,过了好久也不出来。越石父请要同他绝交。晏子很吃惊,急忙整理好衣冠出来道歉,说:“晏婴我虽然不见得仁厚,但我总算把你从困厄中解救出来,你为什么急急忙忙要和我绝交呢?”石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委屈,但在知己的人面前
20、很得志。刚才我正好被囚禁在困境中,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而你既然了解我,并肯救赎我,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对待我很无礼,我还不如被囚禁好呢。”于是晏子就请他进来当作上客。 第八自然段写晏子不拘一格赎贤、礼贤越石父。(分叙),9.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译文:晏子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一天坐车外出,他的马车夫的妻子从
21、门缝里偷看。只见他的丈夫给宰相驾车,坐在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得意洋洋。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婚。丈夫问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深远,总是保持着处于别人之下的姿态。而你呢,身高八尺,竟给人家做车夫,可你倒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因此我要求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晏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转变的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便推荐他做大夫。 第九自然段写晏子提拔马车夫的独特视角。(分叙),10.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
22、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译文:太史公评论道:“我读了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又读了晏子春秋,他们的言行记载得很详细呀。由于读了他们的著作,便想观察他们的作为,于是就编纂了他们的列传。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多能看到,所以不再论及,只记载他们的轶事。 总述,总论管晏二人,交代写作意图。,1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管仲是世人所说的有才干的贤臣,可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当时周朝的王道衰微,齐桓公是个贤君,而管仲并没有勉励他行王道,
23、而他只成了霸主的这个原因吗?常言说:“顺从百姓的意愿,匡正君主的得失,就能使君臣相亲。”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分论,总结管仲),1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当初,齐庄公由于私通被杀害,晏子只是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行完了哭君之礼就离开了。难道是“遇到坚持正义的机会却袖手旁观,没有勇敢精神”吗?(殉君而死)至于他的进谏,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了朝廷就尽忠心,退了朝就想弥补君王的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就算为他当马车夫,我也很欣喜和高兴。
24、(分论,总结晏子),2.管晏传文之选材,管仲和晏婴均为齐国名相,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是极其突出的人物,每一个均有无数事迹可写,太史公却另辟蹊径:“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晏列传),选材举例,伯夷列传通篇议论,并无具体事件。 项羽本纪极赞项羽,称其为楚霸王。 五帝本纪叙述五帝传说,出言谨慎。,3.管晏传述之差异,同:均在篇首总叙传主的平生功绩均特别强调了传主之才高德贤 异:管仲重在其与鲍叔之间的相知晏婴重在其能下人、知人之量,清吴楚材、吴调侯,管晏传,于朋友三致意焉。管仲用齐,由叔牙以进,所重在叔牙,故传中深美叔牙。越石与其御,皆非晏子之友,而延为上客,荐为大夫,所难在
25、晏子,故赞中忻慕晏子。古文观止卷五,4.管晏传文与赞语,传文与赞语,一叙述一议论,一内一外,多层面立体地表现了传主,此即太史公所善用的互见之法;透过太史公深具主观色彩的评论,亦可见出作者的倾向。,清蔡世远,太史公在患难中,慨无人出力,故于管晏传叙交情气谊,特为深挚,千载之下,犹令人感泣也。古文雅正卷一,善于概述事理,眉目清楚而又重点突出。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运用细节描写从不同侧面展示人物精神面貌。,采取不虚美,不隐恶的辨证态度;先抑后扬的写法,加重了褒扬的分量。综观全篇,总分有章,大小事渗透,言行交错,有实有虚,详略得当。,1、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讨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下狱的是非曲直。 2、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对比管仲和晏婴两个人物形象。 3、学习管晏列传的当代意义是什么?,4、作者对管晏的评价,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到的为政观点,在今天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