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教学天地l阅读与鉴赏 透心的寂寞无言的痛苦。可是柳宗元的寂寞,又是 谁能抚慰消解。 文章憎命达,是挫折、痛苦、苦难结晶出文学的 灵魂,是人生的重创锻造出传世的佳作。后人咀嚼 的优美恰是前人的痛苦。在我看来,永州之于柳宗 元,恰似黄州之于苏轼,只是苏轼用儒道佛的学养 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而被苏轼赞为“儒释兼通、道 学纯备”的柳宗元却始终没能放下。 他又如何能放下?柳宗元自幼便秉承家学,养 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对待人生 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执着。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 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 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2l岁便 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数
2、年历练,因与王叔文等政 见相同,32岁即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 新,仅仅半年时间,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 州,一贬十年。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 “怪民”,骂声不绝,南人不近。永州荒蛮,北人不 服,妻死母亡。艰苦的生活环境,亲人离世的打击, 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百病交集,竟至“行则膝 颤、坐则髀痹”。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 磨难,却未能动摇柳宗元“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 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他终是“虽万受摈 弃,不更乎其内”。 他不会放下。如同“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原, 放下就不再是他柳宗元。放不下,生命最后四年的 时光也留下“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
3、 寿民”柳州人民对他这个柳柳州永久的记忆。放不 下,他留下诗赋传千古。 柳宗元,是你用你的寂寞告诉我们理想值得用 生命去坚守,“寂寞将何言”,今天的你不会再独守 这透心的寂寞无言的痛苦。“魂兮,归来!”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石小玲(湖北省襄阳市致远中学) 生死观是人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死亡问题的基 本观点和看法,是人生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问 题是人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和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死 亡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 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的著名论述,深刻而集中地体现了他对 生命价值的认识:衡量生死的标准就是能否实现人 生理想,体现人生
4、的价值。他对生死的这种认识, 是深受儒、道两家的思想的影响的,也与他自身的 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他对生死的看法还贯穿在对 史记中人物的评价上。 一、儒、道两家生死观 儒、道两家学说深刻影响着中国士人的思想, 中茸治页文篷教蟠版 其阐述的生死观也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首先, 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有一些相同的观点,主要体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两家都认为死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生 的终结。儒家认为“众生必死”,“生,人之始也;死 人之终也”;道家也有“死者人之终也”“吾生也有 涯”“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的看法。 其二,死生有命。儒家有“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之说;道家也有“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有
5、时也” 之言。 儒、道的生死观,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主要体 现在差异之上,有的地方甚至尖锐对立,主要体 现在: 第一,生死的本质问题。即生、死是什么?人 何以生,又何以死?生从哪里来,死又往何处去? 这些生死的本质意义,儒家以“存而不论”的态度对 待。论语先进篇中,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有关 “死”的问题,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作答。而道 家对此问题阐述较多,他们将万物之死皆归于道的 作用,认为“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则 死,得之则生”,还认为无所不在的道“变而有气, 气变而形,形变而有生”等,道家甚至有时直接将人 的生死看作是由道变化而来的气的作用,“人之生 也,气之聚则生也,散则为死”
6、。总之,道家眼中人 的生死就是“道”或由之生成的“气”的作用与 变化。 第二,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儒家极少谈及此话 题,偶有涉及,也多从二者的区别上说,如孟子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苟子的“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都 仅仅从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的不同反映生死的区别。 而道家对此论述较多,且就二者的联系来阐明,认 为“死生齐同一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万物 一府,死生同状”等,死生循环,如“生也死之徒,死 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第三,如何对待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在生死观 诸系列问题上,儒家非常重视对待生与死的态度, 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出两家生死观的不同,主
7、要表 现为: 1爱生恶死与不悦生死 儒家认为爱生恶死是人正常的人生态度。孟 子认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而道家则是不 入心,不悦生,不恶死。认为死生有命,死生齐同一 体,死才返回大道。“反其真”,“生不知死,死不知 生”,“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故道家主张安时处 顺。庄子至乐写庄子妻子死后,他“箕踞鼓盆 而歌”,类似此类不恶死的事例,庄子中多有记 载,这些都反映了道家倡扬不悦生死的态度。 2舍生取义与贵生重身 儒家在肯定常人悦生恶死的同时,又指出人有 比生死更重要的问题:即仁与义。孔子有言:“志士 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则说“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8、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这就是 儒家提出的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主张,他们反对 苟且偷生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们也反对各种不合 礼义的轻率之死(轻死)行为。孔子认为“暴虎冯 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 成者也”,孟子认为“可以死,可以无死”,苟子也有 类似的论述。可见,儒家在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上, 总是把仁、义、礼等放在首位。 道家则不然,主张“贵生重身”。道家虽主张 不悦生、不恶死,但当生死问题与其他社会、人生问 题冲突时,要“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余地矣”,主张贵生重身,乃至将此重于国家、社会。 儒家主张“士见危授命”,道家则“不以国伤生”
9、,庄 子则要求处于材与不材时要避害全生,不愿为仁 义、国家、利益等其他原因而牺牲生命,也不认为人 死有轻重之别,礼义之差。如庄子认为伯夷、盗跖: “死所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 盗跖之非乎?” 3“疾没世而名不称”与“死后名非所取” 儒家对生前死后都重视,道家只重生前而不重 死后。孔子有著名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之 言,反对生前碌碌无为,无所用心,要立德、立功、立 言,实现人生的“三不朽”。而道家认为“万物所异 者生也,所同者死也”,“死后之名非所取也”,因而 反对儒家的主张,要“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 “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二
10、、司马迁的生死观与儒、道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在继承前人的生死观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对人 物的评述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来看,应当以儒家的 生死观为主,道家的为辅。他曾师学于当时的两位 儒学大家孔安国和董仲舒,以儒学为本,又采道家 等其他诸派之长。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思想对他 有较深的影响,其父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的 论六家要旨有体现,司马谈对当时先秦各家思想 作了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十分推重道家之学说。 儒、道生死观为司马迁的生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死的抉择上,则多体现为儒家 的生死观: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生的使命,要积极人 世,乐观地面对现实人生,使有限的人生
11、有无限的 价值和意义,生前要“三不朽”,死后才不会“疾没 2015年第10期 44教学天地l阅读与鉴赏 世而名不称”,这才是珍生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司 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好友倾诉自己不就死而择 生,就是为了发愤著述而后世“称名”,因此在文中 特意这样阐述:“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 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 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也。”并指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12、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 孔乙己拿起的武器 另眼读孔乙己 成建忠(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人们都认为封建科举制度是吃人的,但并不明 确怎样吃人,通过什么方式吃人。余秋雨的十万 进士中有这样的表述,“科举制度本想对中国知识 分子作一番选择的,没想到选择过程变成了塑造过 程”。要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这个塑造过程中心 甘情愿被毁灭,却也并不是事实。孔乙己也曾惴惴 地拿起过武器,作过一番软弱挣扎的,只不过适得 其反。 第一件武器长衫。这件武器不具攻击性, 它主要用途起显示标志和防护的性能,
13、相当于士兵 之盔甲,是护身符。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和标志, 长衫之下掩盖着孔乙己们的文化心理。特别对于 落第之人孔乙己来说,长衫更是唯一的与短衣帮区 别的外在标志。我们能通过长衫,顺藤摸瓜,循迹 中彳潞页文篷教师版 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 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 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即忍辱负重,著书立说,成不 朽之功,实现自我价值,以此向汉统治者对自己的 不公处罚表达强烈的愤怒、抗议。 总之,司马迁的生死观既传承了儒、道的生死 观,又摈弃其不足:其生死观有儒家经世致用的精 神,又有道家轻爵轻禄的傲骨。既舍弃了儒家的愚 忠俗义,又抛弃了道家的消极无
14、为:即立德,人格不 朽;立功,事业功名不朽;立言,著述文章不朽。这 种生死观超越了儒、道两家,形成了以实现人生价 值和追求为出发点的珍生敢死的生死观,体现了对 个人生命的精神、自由与健全发展的追求,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访得他真实的内心和思想;有了这长衫,孔乙己就 能无声表达他对等级秩序的不懈追求;有了这长 衫,就能告诫卑微如草的自己不忘与周遭抗争不言 弃。因此孔乙己轻易不脱下它。小说中描写长衫 有这样几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 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怜的孔乙己,只有这长衫 成了他联系科举理想的唯一桥梁。 那么这长衫有没有发挥功效呢?应该说孔乙 已读书人的标志是很清晰的。孔乙己识字,他也曾 教小伙计写“茴”字;利用它,也能谋生,至少他写得 一手好字,能替人抄书。但这一切又能怎样呢?他 不能踱进酒店里面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件长衫 稍许能够抚慰内心失衡,可在尖锐如枪炮能揭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