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5874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8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WS 296—2017麻疹诊断.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1.020 C 59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 行 业 标 准 WS 296 2017 代替 WS 296 2008 麻疹诊断 Diagnosis for measles 2017 - 07 - 24 发布 2018 - 02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WS 296 2017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缩略语 1 3 诊断依据 1 3.1 流行病学史 1 3.2 临床表现 1 3.3 实验室检测 1 4 诊断原则 2 5 诊断 2 5.1 疑似病例 2 5.2 临床诊断病例 2 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2 5.4 排

2、除病例 2 6 鉴别诊断 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病原学诊断方法 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11 参考文献 15 WS 296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 第 5章 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 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 WS 296 2008麻疹诊断标准 。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WS 296 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 与 WS 296 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修改 了缩略语( 见 第 2章, 2008年 版的 第 2章) ; 修改了 麻疹的

3、诊断依 据 (见 第 3章 , 2008年版的 第 3章 ) ; 修改了 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 (见 第 5 章 , 2008 年版的 第 5 章 ) ; 增加 了 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 ( 见附录 A 和 附录 B, 2008 年 版的附录 A 和 附录 B) ; 增加 了 麻疹流行病学 ,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容 (见 附录 C, 2008 年版的 附录 C) 。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浙江

4、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罗会明 、 许文波 、 余文周 、 李兴旺 、 马超 、 张燕 、谢正德、郝利新、 郑慧贞 、谢淑云 、苏琪茹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 15983 1995; WS 296 2008。WS 296 2017 1 麻疹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麻 疹的诊断 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 本标准适用于 全国 各级各类医疗 卫生 机构 及其 医务 人员 对 麻 疹的诊断。 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E: 致 细胞病变效应 ( cytopathic effect) DEPC: 焦碳酸二乙酯 ( (diet

5、hyl pyrocarbonate)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gG: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 IgM: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 RF:类风湿因子 ( rheumatoid factor) RNA: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 RT- PCR: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PM:每分钟转数 ( revolutions per minute) OD:光

6、密度值 ( optical density value) VTM:病毒运输液 ( virus transportation medium)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3.1.1 在出疹前 7 d 21 d 与麻疹 确诊 患者有接触史。 3.1.2 在出疹前 7 d 21 d 有麻疹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3.2 临床表现 3.2.1 发热 ,体温 一般 38 。 3.2.2 在病程第 3 天 第 4 天 开始 出现红色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顺序一般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 黏 膜。出疹时间 一般持续 3 d 5 d。 3.2.3 咳嗽 、 流涕、喷嚏等上呼

7、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 2 天 第 3 天 )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 Koplik 斑)。 3.3 实验室检测 WS 296 2017 2 3.3.1 采血前 8 d 56 d 内未接种过 含 麻疹 成分 减毒活疫苗,而 出疹后 28 d 内 血标本中 麻疹 IgM 阳性(见附录 A)。 3.3.2 咽拭子或尿液 标本中麻 疹病毒核酸 阳性 或 分离到麻疹病毒(见附录 B)。 3.3.3 恢复期血标本麻疹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 A)。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8、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予以诊断。 5 诊断 5.1 疑似病例 具备 3.2.1、 3.2.2和 3.2.3。 5.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a) 具备 3.1.1 和 /或 3.1.2,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 b) 具备 3.2.4; c) 未采集标本进行 实验室检测,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具备 3.3.1、 3.3.2、 3.3.3 中任何一项者。 5.4 排除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 a) 出疹后 4 d 28 d 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 IgM 抗体阴性 ,且不符合 3.1.1 和 /或 3.1.2; b) 出疹后 3

9、 d 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 IgM 抗体阴性, 合格 咽拭子 /尿液标本中 麻疹病毒核酸阴性 , 且 不符合 3.1.1 和 /或 3.1.2; c) 未采集标本 进行实验室检测 ,但明确诊断为 其他 疾病 ; d) 病原学标本分离鉴定出麻疹疫苗株病毒或疫苗株病毒核酸阳性, 且 未分离出麻疹野病毒也无麻疹野病毒核酸阳性 ; 或同时符合以下 5 种情形的: 1) 有出疹,有或无发热, 但 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 2) 接种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后 7 d 14 d 出疹 ; 3) 血标本采集日期为接种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后 8 d 56 d,且检测麻疹 IgM 阳性 ; 4) 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

10、该病例引起的续发病例 ; 5) 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调查未发现其他可明确解释的原因。 6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参见附录 C)。 WS 296 2017 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A.1 血液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 A.1.1 血标本的采集 出疹后 28 d内采集 血液标本 ,用于麻疹 IgM和 IgG血清学检测。 A.1.2 在下列情况下需要采集第 2份血标本 出疹后 3 d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 IgM抗体阴性,无 合格 咽拭子 /尿液 标本 ,需要 采集 4 d 28 d的 第 2份 血标本 。 A.1.3 血标本采集流程

11、 A.1.3.1 用 无抗凝剂 采血管收集 2 mL 3 mL静脉血,在管壁上做好标记。 A.1.3.2 血标本不能冷冻,应 1 000 RPM离心 10 min,用于分离血清;如果无离心机,血标本应冷藏 4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A.1.3.3 小心吸取血清,避免吸到红血球,在无菌条件下,移至 带 外螺旋盖的血清管中,在管壁上做好标记。 A.1.3.4 填写标本送检表,包括最后一次接种含麻疹 成分 疫苗日期、出疹日期、 标本 采集日期。送 检表上要注明病例编号。 A.1.4 血标本的储存 A.1.4.1 血标本应冷藏( 2 8 )保存,并在 24h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如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应按

12、照 A.1.3方法分离血清。 A.1.4.2 无菌血清应在 48 h内使用冰盒运送到检测实验室,或保存在 2 8 ,最多不能超过 7 d。血清长期保存应在 -20 以下 冷冻,避免反复冻融。 A.1.5 血标本的运输 标本应尽快运送到检测实验室,将盛装标本的容器放在有封口的塑料袋中,用冷藏盒或保温瓶运送,将标本送检单放在塑料袋中,再用胶带固定在冷藏盒中的上部,运输日期确定后,通知接收实验室标本运送的时间和运输方法。 A.2 实验室检测 A.2.1 ELISA法检测麻疹 IgM抗体 A.2.1.1 用途 主要用于定性和 /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麻疹病毒的 IgM抗体,用于麻疹早期诊断。 A.

13、2.1.2 操作步骤(或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WS 296 2017 4 A.2.1.2.1 定量 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 IgM抗体的标本稀释法 A.2.1.2.1.1 应使用 500 L稀释缓冲液对 10 L患者待测样品进行稀释,制成患者标本稀释液。 A.2.1.2.1.2 将 40 L RF加入 100 L患者标本稀释液( A.2.2.2.1.1)中,并用 60 L稀释缓冲液进行稀释 ,最终标本稀释比例为 1:100。 A.2.1.2.2 检测过程 A.2.1.2.2.1 将检测所需数目的微孔条放到微孔板框上并准备好一张标签 。 A.2.1.2.2.2 加入 RF的待测血清标本 ,

14、于 室温吸附 15 min或 4 过夜。 A.2.1.2.2.3 在微量孔内分别加入 100 L的已稀释样本 或立即可用的 对照血清。留一个孔 作 为底物空白,例如: 定量的 IgM 抗原微量孔 孔 A1 孔 B1 孔 C1 孔 D1 孔 E1 底物空白 阴性对照 标准血清 标准血清 标本 1 A.2.1.2.2.4 将样品于湿盒内 ( 371 ) 孵育 ( 605 ) min。 A.2.1.2.2.5 孵育后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使用自动洗板机或手工洗板) 。先 吸去或甩去洗液 ;然后每孔内加入 300 L洗液 ,再 吸去或甩去洗液 , 重复洗涤过程共 4次 ;最后 将微孔板翻转过来在纸巾上

15、拍干 ,使微孔中不再含有液体 。 A.2.1.2.2.6 加入酶标记抗体 : 于相应孔内(底物空白 孔 除外)加入 100 L IgM酶标记抗体 , 湿盒内( 371 ) 孵育 ( 301 ) min。 A.2.1.2.2.7 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 ( 见 A.2.2.2.2.5) 。 A.2.1.2.2.8 加入底物 : 于每孔内加入 100 L底物溶液(包括底物空白孔) , 湿盒内 ( 371 ) 孵育( 301 ) min。 A.2.1.2.2.9 终止反应 : 每孔内加入 100 L终止液,轻微振荡微孔板以混合溶液 。 A.2.1.2.2.10 读取 OD值 :以底物空白 孔 为空白对

16、照, 60 min内读取 OD值。 A.2.1.3 质量控制标准 A.2.1.3.1 底物空白 孔 的 OD值必须 0.25。 A.2.1.3.2 阴性对照必须为阴性。 A.2.1.3.3 标准血清的平均 OD值必须在有效范围内,此范围已在试剂盒专用的质量控制证书中给定(减去底物空白之后)。 A.2.1.3.4 如果未达到以上标准,则试验无效且 应 重做。 WS 296 2017 5 A.2.1.4 结果评估 根据标准血清 OD值计算 CUT-OFF值 上限和下限 ,标本 OD值 CUT-OFF值 上限 ,结果判定为阳性;标本OD值 CUT-OFF值 下限 ,结果判定为阴性 ;在标本 OD值在

17、 CUT-OFF值上限和下限之间,结果判定为可疑。 根据 试剂盒 提供的 标准曲线, 计算标本中 抗体活性值。 A.2.2 ELISA法检测麻疹 IgG抗体 A.2.2.1 用途 主要用于定性和 /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麻疹病毒的 IgG抗体,用于麻疹诊断 或人群抗体水平调查 。 A.2.2.2 操作步骤(或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A.2.2.2.1 定量 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 IgG抗体的标本稀释法 应使用 1 000 L稀释缓冲液对 10 L患者待测样品进行稀释,制成患者标本稀释液,最终标本稀释比例为 1:100。 A.2.2.2.2 检测过程 A.2.2.2.2.1 将检测所需

18、数目的微孔条放到微孔板框上并准备好一张标签 。 A.2.2.2.2.2 在微量孔内分别加入 100 L的已稀释样本 或立即可用的 对照血清。留一个孔 作 为底物空白,例如: 定量的 IgM 抗原微量孔 孔 A1 孔 B1 孔 C1 孔 D1 孔 E1 底物空白 阴性对照 标准血清 标准血清 标本 1 A.2.2.2.2.3 将样品于湿盒内 ( 371 ) 孵育 ( 605 ) min。 A.2.2.2.2.4 孵育后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使用自动洗板机或手工洗板) 。先 吸去或甩去洗液 ;然后每孔内加入 300 L洗液 ,再 吸去或甩去洗液 , 重复洗涤过程共 4次 ;最后 将微孔板翻转过来在

19、纸巾上拍干 ,使微孔中不再含有液体 。 A.2.2.2.2.5 加入酶标记抗体 : 于相应孔内(底物空白 孔 除外)加入 100 L IgG酶标记抗体 , 湿盒内( 371 ) 孵育 ( 301 ) min。 A.2.2.2.2.6 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 见 A.2.2.2.2.5) 。 A.2.2.2.2.7 加入底物 : 于每孔内加入 100 L底物溶液(包括底物空白孔) , 湿盒内 ( 371 ) 孵育( 301 ) min。 A.2.2.2.2.8 终止反应 : 每孔内加入 100 L终止液,轻微振荡微孔板以混合溶液 。 WS 296 2017 6 A.2.2.2.2.9 读取 OD

20、值 :以底物空白 孔 为空白对照, 60 min内读取 OD值。 A.2.2.3 质量控制标准 A.2.2.3.1 底物空白孔的 OD值必须 0.25。 A.2.2.3.2 阴性对照必须为阴性。 A.2.2.3.3 标准血清的平均 OD值必须在有效范围内,此范围已在试剂盒专用的质量控制证书中给定(减去底物空白之后)。 A.2.2.3.4 如果未达到以上标准,则试验无效且必须重做。 A.2.2.4 结果评估 根据标准血清 OD值计算 CUT-OFF值上限和下限,标本 OD值 CUT-OFF值上限 ,结果判定为阳性;标本OD值 CUT-OFF值下限 ,结果判定为阴性;在标本 OD值在 CUT-OF

21、F值上限和下限之间,结果判定为可疑。 根据 试剂盒 提供的 标准曲线, 计算标本中 抗体活性值。 WS 296 2017 7 A A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病原学诊断方法 B.1 病毒分离 B.1.1 标本 采 集与处理 B.1.1.1 标本采集 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咽拭子和尿液。宜在麻疹病例出疹前 5 d至疹后 5 d内取上述标本。 B.1.1.2 标本 处理方法 B.1.1.2.1 咽拭子标本 将无菌棉拭子稍蘸生理盐水,反复涂抹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棉拭 子浸于 1 mL 2 mL标本维持液(含500 1 000单位( Unit, U) /mL青霉素、 500 g/mL 1 000

22、g/mL链霉素和 2牛血清 DMEM液)或者VTM中,并反复挤压后,弃棉拭子。标本维持液中最好加无细胞毒性的制霉菌素 50 g/mL或二性霉素 5 g/mL,接种细胞前置于 4 过夜,用于灭活 真 菌 。 B.1.1.2.2 尿液标本 无菌收集 30 mL 50 mL中段尿液于 50 mL带螺旋盖的无菌塑料离心管中,当日尽快冷藏送至实验室,2 000 Rpm,离心 5 min,弃上清,沉淀用 2 mL标本维持液或 VTM重悬,重悬后的标本液于 -70 冻存 ;未经离心的尿液不得冷冻。 B.1.2 标本接种 上述处理后的标本, 接种细胞前需要至少 -70 冻融一次,以利于病毒从上皮细胞释放。 取

23、 0.3 mL0.5 mL标本液接种于生长良好的单层传代细胞系如非洲绿猴肾细胞 /淋巴细胞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Vero cell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Vero/SLAM)上,置 37 吸附 1 h 2 h后弃液,再加入维持液,置 37 培养,次日观察有无细胞毒性,必要时换液。 B.1.3 观察 CPE 接种后每天观察 CPE的进展情况,连续观察 7d,如果有特征性的麻疹病毒 CPE出现,观察直到 75 以上的细胞发生病变( CPE+), -70 冻存

24、。若无 CPE,即置 -70冻化 3次,再盲传 1代 2代。 B.1.4 毒株鉴定 可以采用荧光定量 RT-PCR、 RT-PCR和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麻疹病毒 株 的鉴定(见附录 B.2)。 B.2 病毒核酸检测 B.2.1 标本收集与处理 WS 296 2017 8 参考 B.1.1,进行标本的收集与处理。在标本的运送过程中,注意低温条件运输,在标本送至实验室后,不要反复冻融标本,以免核酸发生降解。 B.2.2 病毒核酸提取 使用商品化的试剂盒或自动核酸提取仪,操作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和 /或自动核酸提取仪仪器使用 说明。也可以采用 TRIZOL法提取,具体步骤如下 : a) 取 250 L

25、 病毒悬液加到 1.5 mL 离心管中,然 后加入 750 L TRIZOL 溶液,混匀 5 s 后离心; b) 加入 200 L 三氯甲烷 溶液,充分混匀 5 s; c) 室温放置 10 min,然后在室温, 10 000 RPM 离心 20 min; d) 将上清液转移到一支新的 1.5 mL 离心管中; e) 再加入 500 L 异丙醇溶液,摇匀 10 s; f) 室温静置至少 15 min; g) 4 , 13 000 RPM 离心 25 min; h) 倒掉上清液,加入 950 L 冰冷的 70 乙醇; i) 4 , 13 000 RPM 离心 20 min; j) 用吸尖小心吸出上

26、清液; k) 室温干燥后加入 15 L DEPC 处理后的 H2O,并加入 20 U 的 RNasin( RNA 酶蛋白质抑制剂),-20 保存。 注: 整个操作过程要带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B.2.3 荧光定量 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核酸 B.2.3.1 反应体系 成分 体积 / L DEPC 水 3.5 反应缓冲液 12.5 上游引物 ( 7.5 M) 1.0 下游引物 ( 7.5 M) 1.0 探针( 2.5 M) 1.0 DNA 聚合酶 0.5 反转录酶 0.5 模板 核酸 5.0 合计 25.0 B.2.3.2 引物和探针序列 B.2.3.2.1 上游引物序列: 5-TGG CA

27、T CTG AAC TCG GTA TCA C-3 B.2.3.2.2 下游引物序列: 5-TGT CCT CAG TAG TAT GCA TTG CAA-3 B.2.3.2.3 探针序列: 5(FAM)-CCG AGG ATG CAA GGC TTG TTT CAG A-3(BHQ) B.2.3.3 反应条件 42 5 min WS 296 2017 9 95 10 s 95 5 s 40个循环 55 30 s 注: 荧光标记和采集时间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B.2.3.4 结果分析和判断 结果分析和判断 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B.2.4 麻疹病毒 鉴定和 基因定型靶基因的扩增 及 序列测定

28、B.2.4.1 N基因羧基末端 634个 核苷酸 序列 的扩增 B.2.4.1.1 反应体系 成分 体积 / L DEPC 水 7.5 反应缓冲液 12.5 上游引物( 20 M) 0.5 下游引物( 20 M) 0.5 反转录和 DNA 聚合 酶 1.0 模板 核酸 3.0 合计 25.0 B.2.4.1.2 引物序列 B.2.4.1.2.1 上游引物序列: 5 -TGG AGC TAT GCC ATG GGA GT-3 B.2.4.1.2.2 下游引物序列: 5 -TAA CAA TGA TGG AGG GTA GG-3 B.2.4.1.3 在 PCR仪中按如下过程进行反应 50 30 m

29、in 94 2 min 94 30 s 55 30 s 30个循环 72 1 min 72 10 min 4 保存 B.2.4.1.4 PCR产物的检测和鉴定 B.2.4.1.4.1 制备 1 2 琼脂糖凝胶 取 100 mL电泳缓冲液( 1 TAE)加入到干净的三角瓶中,加入 1 g 2 g琼脂糖粉末,轻轻摇动三角瓶,使琼脂糖微粒呈均匀混浊状态;微波炉加热使琼脂糖熔化;熔化的琼脂糖自然冷却到 70 左右,倒入已准备好的胶床中,凝胶厚度约为 0.3 cm 0.5 cm;室温下静置,凝胶固化。 WS 296 2017 10 B.2.4.1.4.2 凝胶电泳 取已制备好的琼脂糖凝 胶,置于电泳槽中

30、;向电泳糟中加入电泳缓冲液( 1 TAE),缓冲液的量以超过凝胶表面 1 mm 2 mm为宜;用加样器吸取样品 5 L, 与上样缓冲液混匀后, 轻轻加入到凝胶的样品孔中;电压选择 100 V,开始电泳。当指示剂迁移到合适位置时,则切断电源取出凝胶;将凝胶放入含 溴化乙锭( EB) 的溶液 中 , 染色 约 10 min; 凝胶成像仪观察电泳条带,保存记录。 也可使用 其他商品化的染料代替 EB,使用方法参照染料使用说明书。 B.2.4.1.5 PCR产物切胶纯化 使用试剂盒进行 PCR产物纯化。具体操作步骤参见试剂盒说明书。 B.2.4.1.6 标记反应 B.2.4.1.6.1 配制标记反应体

31、系 Big Dye 2 L 反应缓冲液 2 L 引物 ( 4 M) 1 L 模板 (已纯化的 PCR 产物) 2 L 8 La 水 20 L a 根据目的条带明亮程度选择用量 。 B.2.4.1.6.2 在 PCR仪中按如下过程进行标记反应 96 1 min 96 10 s 50 5 s 25个循环 60 4 min 4 保存 B.2.4.1.6.3 标记反应产物纯化 称量 2.7 g G-50 粉末放入 50 mL 离心管中,加入去离子水至 50 mL。充分混匀后,室温静置 30 min,使之充分水化;向 离心 柱中加入混匀的 G-50 混悬液 900 L,静置 10 min;加压,使 多余

32、 的水分从 离心 柱的底部流出; 随后 将 离心 柱放在 2 mL 收集管上,于室温 3 000 RPM 离心 2 min;将 离心 柱 转移至1.5 mL 离心管 中 ,向凝胶的斜面中央加入标记产物; 于 室温 3 000 RPM 离心 2 min,收集纯化后的标记产物。 B.2.4.1.7 序列测定 将纯化好的标记产物加入到 96 孔 PCR 板中,在计算机中输入样品的编号,然后按照序列分析仪的操作说明书进行后续的操作。 B.2.4.1.8 序列整理和 分析 从序列测定仪上获得的序列资料 , 以标准的图形文件( .ab1)保存,序列整理使用 相关序列分析软件 分别 对序列进行 剪辑 ,以及

33、 基因亲缘性关 系 、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 分析 等 。 WS 296 2017 11 B B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C.1 麻疹的病原学 麻疹病毒为麻疹的病原体,于 20世纪 50年代由 John Enders和 Thomas Peebles首先从麻疹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得到。麻疹病毒是已知的最具传染性病原体之一,人类是麻疹病毒的 唯一 自然宿主。 麻疹病毒为有包膜的单链 RNA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麻疹病毒属。 麻疹病毒全基因组中, N( Nucleoprotein,核蛋白)和 H( Hemaggglutitin,血凝素)基因变异相对较大,其中 N基因

34、羧基末端的450个核苷酸变异最大,该段序列既可鉴定麻疹病毒,又是麻疹病毒基因定型的靶序列。通过对 N基因羧基末端的 RT-PCR扩增,可达到鉴定麻疹病毒、诊断麻疹的目的;通过对阳性 RT-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可达到基因定型的目的,同时也能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引起的疑似麻疹病例。 依据 麻疹病毒血凝素和核蛋白 基因序列 的差异, 可以将 全球曾经流行的 麻疹病毒分为 24个基因型,一些国家或地区具有特定的 本土 基因型,中国 近 20多年来 主要以 H1基因型麻疹病毒流行为 绝对优势基因型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可以 追踪麻疹病毒的 来源和 传播 途径 。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可诱

35、导免疫应答的麻疹病毒膜表面糖蛋白 中和抗原血凝素和血融素相对保守 , 20世纪 50至 60年代 由 A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研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目前仍在 全 世界范围 广泛应用,对全球消除和 强化 控制麻疹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很多研究都证实,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或受母传抗体的干扰, 6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往往发生免疫失败 比例较高 。适龄儿童 接种疫苗后,麻疹中和性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对麻疹病毒具有长效的 免疫 力,尽管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甚至可能检测不到,但免疫记忆会持续存在。 麻疹病毒侵入人体 2 d 3 d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附近的淋巴结内复制,随着网状内皮组织系

36、统感染出现首次病毒血症, 5 d 7 d后,更多的病毒复制发生在局部和末梢网状内皮组织,并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从前驱症状开始到皮疹出现后 3 d 5 d,从鼻咽部标本 、血液中的白细胞 和尿液标本 中 均能分离出麻疹病毒。 典型麻疹病例 出疹后 3 d内仅 约 70 左右的患 者 IgM阳性, 4 d 28 d应为 100 阳性 (轻型麻疹病例 IgM的产生会更晚一些) 。 C.2 麻疹流行病学 C.2.1 流行特征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无患病史和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普遍易感 ,其中包括母传抗体已衰减的婴幼儿 。 所有易感者感染麻疹病毒都是

37、有症状的。易感者感染麻疹病毒, 7 d 21 d后出现皮疹。 患者在出疹前 4 d至出疹后 4 d均具有传染性。对于一个已有免疫力的感染麻疹病毒的人,其 IgM抗体水平可能会临时升高且无症状表现,但这些人并无传染性。 麻疹疫苗既有单价疫苗,也有含麻疹 成分 的联合疫苗,另含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成分 。我国在疫苗应用以前,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高峰周期性出现, 1951年 1964年,全国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57.5/10万 1 432.4/10万。 1965年开始大规模使用麻疹疫苗,随着计划免疫实施和疫苗冷链系统建设以及免疫策略的调整,麻疹发病水平持续下降。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规

38、划, 2006年开始实施消WS 296 2017 12 除麻疹行动计划, 2007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实施 2剂次含麻疹 成分 疫苗免疫程序,即 8月龄接种第剂(使用麻疹 -风疹联合疫苗 ), 18月龄 24月龄接种第 2剂(使用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联合疫苗)。2004年 2009年先后 27个省开展补充免疫, 2010年全国统一开展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 2009年 2012年全国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 2011年和 2012年 1/10万。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月 5月 为其发病高峰。发病主要集中在小年龄儿童中,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下降, 8月龄麻疹病例所占比例上升明显,部分地区

39、15岁以上麻疹病例占较高比例。 C.2.2 麻疹病例感染来源分类 C.2.2.1 本土病例 实验室或流行病学依据证实病例来源于本土麻疹病毒持续传播,或无 证据表明为国(境)外输入病例或国(境)外输入病例的传播所致。 C.2.2.2 输入病例 有流行病学和 /或病毒学依据证实,麻疹病例是在其他国家(地区)感染麻疹病毒。病例须在出疹前 7 d 21 d有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暴露史 ,且在进入境内后 21 d内出疹。如果出疹前 7 d 21 d期间只有部分时间在其他国家(地区)的,需要对病例接触史进行详尽调查, 并对病例感染的病毒做基因定型 并 与国内外流行株做对比分析, 以排除在境内感染的可能性。

40、 C.2.2.3 输入相关病例 有流行病学和 /或病毒学依据证实,在境内感染自国(境)外输入病例或其传播链的病例。如果病毒为非本土基因型但暴露史不详,也视为输入相关病例。 输入病例造成的传播在境内持续超过 12个月,此后发生的病例不再属于输入相关病例,应视为 输入病毒建立了 本土 传播 。 C.2.2.4 感染来源不详病例 在已证实消除麻疹的地区,调查无法确认该病例同输入病例或本土病例存在流行病学或病毒学联系的。 C.3 麻疹临床表现 C.3.1 类型 C.3.1.1 典型麻疹 即普通型,临床最为常见。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期:前驱期 3 d 4 d,发热,体温达 39 40 ,流涕、喷

41、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发热 2 d 3 d后,口腔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的 0.5 mm 1 mm灰白色小点,称麻疹黏膜斑( Koplik s spot,柯氏斑),上下唇黏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 2 d 4 d后出现,持续 3 d 5 d,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依出疹顺序逐 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 1周 2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 C

42、.3.1.2 重型麻疹 WS 296 2017 13 持续高热在 40 以上,皮疹融合成片,深红色,可见出血性皮疹,病情重且病程长,常伴肺炎、喉炎或有惊厥、昏迷等脑炎表现。 C.3.1.3 轻型麻疹 临床表现为发热相对轻,多低于 39 ,热程短于 7 d,轻度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少量皮疹,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口腔麻疹黏膜斑仅见 1个 2个或无,全身状况良好。无并发症,病程约 1周。多见于 6个月前婴儿或 4周内经过被动免疫的患儿,偶见于接种麻疹疫苗后。机理为机体内的抗体不能完全抵御麻疹病毒的侵 袭,但仍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体内只能有限复制。 C.3.2 主要 并发症 C.3.2.1 肺

43、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 10 左右,多见于出疹期,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于 5岁以下、原有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的小儿。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但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白血病、先天性无球蛋白血症等)发生严重和致死性的巨细胞性肺炎,其临床特征为缺乏皮疹和血清中不能形成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其病理变化为间质性肺炎。其他病原所致的继发性肺炎多较为严重,常见的病原为腺病毒、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等。 C.3.2.2 喉炎 发生率为 1 4 ,可以是麻疹病毒本身感染所致,多见于 2岁 3岁以下婴幼儿,程度轻者预后较好,若继发细菌感染则病情加重,常呈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容

44、易气道梗阻,吸气性呼吸困难,胸部三凹征明显,若不及时处理可窒息。 C.3.2.3 中耳炎 多见于婴幼儿,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与麻疹病毒无关。 C.3.2.4 脑炎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麻疹脑炎的发病率约为麻疹病人的 1。多见于 2岁以上儿童,病死率约为 15 ,病程 1周 2周,脑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 IgM抗体。 30 的存活者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可发生麻疹病毒包涵 体脑炎,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的过程。 C.3.3 鉴别诊断 麻疹与其他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鉴别诊断要点见下表 B.1。 表 B.1 麻疹与其他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鉴别诊断要点表 指标 麻疹 风疹 猩

45、红热 幼儿急疹 病原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A 组 溶血性链球菌 人类疱疹病毒 6 型 、 7 型 潜伏期 7 d 21 d 14 d 21 d 2 d 5 d 5 d 15 d 前驱期及常见症状 通常 3 d, 卡他症状严重,高热、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咳嗽较重 ,眼畏光通常 1 d 以内 ,或无前驱期 , 卡他症状轻微、发热甚轻或不发热 通常 1 d,表现为突然高热及咽痛 通 常 3 d 4 d,表现为高热,热 退后 出疹为 主要特点 WS 296 2017 14 及流泪。一般于病程第 2 天 第 3 天在口腔颊黏膜见到柯氏斑 皮疹 出现时间 多在 发热 第 4 d 出现 多在 发热 第 1 d

46、2 d 出现 多在 发热 第 2 d 出现 多出现发热 第 3 d 4 d出现 皮疹 特征 暗红色斑丘疹,先于面部,自上而下逐步出现,通常于出疹后 第 4d 开始隐退 淡红色斑丘疹,较麻疹小,分散或融合,先见于面部,发展迅速, 24 h内遍 布 全身,第 3 d 4 d 或更早隐退 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猩红色斑点,压之褪色,皮肤皱折处,如肘弯、腋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形成深红色线条,此外还可见到面部口 周 苍白区及杨梅样舌 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约 3 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亦可融合,不痒,皮疹由颈部和躯干开始, 1 d 内迅速散布全身,以躯干及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

47、肢远端皮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 淋巴结 全身 浅 淋巴结肿胀 耳 后 部、 颈部、 枕部淋巴结肿胀 颈部、 枕部淋巴结肿 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及耳后淋巴结为明显 色素沉着 有 无 无 无 脱屑 糠屑 少数有 细糠脱屑或无 脱屑较严重,手掌、足跖大片脱皮,有时象手套、袜套样 ,重者可有脱发 无 血象 白细胞减少, 出 疹期内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 白细胞大多减少,出 疹期内淋巴细胞较多 ,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早期血象升高,即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白细胞增加,病程第 2 d 3 d起常有轻度嗜酸性白细胞增加 发病第 1 d 2 d,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发疹后白细胞计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WS 296 2017 15 参 考 文 献 1 郭可謇 ,宋光远 ,张礼璧 . 应用抗体捕捉 ELISA 法测定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 . 病毒学报 , 1987, 3(1): 86-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