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4808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陕师大《美学》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美学作业题附答案1、解释名词:美在理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首先提出来的,中世纪罗马的神学家普洛丁和圣奥古斯丁等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美在生活:在生活中,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欣赏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放下偏见与世俗,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因为美,就藏在你的心中。 美在比例和谐:毕达哥拉斯使用这个范畴主要是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凡是符合这种数的比率的,就是和谐,就能产生美的效果。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审美距离说: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得

2、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审美积淀: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 净化说: 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 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原本粗朴、原始的自然之景,被赋予人类的审美追求。 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

3、尺度和范型模式。 表现说: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寓教于乐”: 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美是关系:美是一切具有美的性质的存在物的共同性质,美的事物所共有的性质只能是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客观存在的实在关系。 2、关于美学对象有哪些说法?答: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有四种说法:美学研究对象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理由是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

4、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3、什么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由客体,譬如“花”的形象形式刺激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满足主

5、体潜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某个个体能否与某个客体建立前文化审美关系,完全取决于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是否健全、取决于客体形象形式能否吸引或激起主体好感。设若主体生理心理机能残缺,比如色盲耳聋,那么,任何绚丽的花朵、和谐的旋律对他都没有美的魅力;设若客体形象丑陋结构失衡,比如瞎眼跛腿,那么,它对任何健全的主体也不会产生美的魅力。在这种纯粹前文化审美关系中,任何美的理性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4、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生产劳动是主客体的双向塑造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然人化”说展示出了这样一条美的实现的道路:自然实践(人)人自然人化(美)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实践美学探讨的核

6、心。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在自然、实践、人这三者中,实践是规定性的。所以,我们首先考察实践。在实践美学那里,实践不仅是人的起点,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而从混沌中相互分离,人成为实践的人(主体) ,自然成为实践的对象(客体) ;而且也是美的起点,自在的自然在实践的作用下成为人化的自然美。从而,实践不但规定了人,也规定了美,美是实践的产物。而实践本身不“等同于感官或语言活动” ,也不是“包罗万象的主观活动” ,而是“人类使用,制造工具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 。其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 “实践论所表达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 ,即是

7、“以生产力为标志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和改造” 。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 ,是人的目的与尺度。所以,自然人化无疑指向这样一种审美活动: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5、美的本质如何界定?美是什么?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讨,历代哲人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和探讨,始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美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

8、的理论众说纷纭,但从哲学的出发点看,基本上不外两种:一种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这也是瞎扯。以前中国也流行过这种观点,形成很多文艺作品。现在看看是否真的很美呢,我看不见得。“美”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新字。 “美”的字面含义是饲养的羊肥大了,具有满足人生存所需食物需要的性质和能力了。易万成老师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美的定义: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这个是我所看到的相比之下最恰当的一种定义

9、,不过我还是需要拿来加工一下。因为我们不能说吃饱了饭,很舒服,很高兴,我们感受到了,这就是美吗?显然有点不对劲。 艺术之美,在于它可以和谐一致地唤起特定的情绪。花朵之美,在于婀娜多姿迎风摇曳,在于热烈奔放?男人之美在于体格强壮、匀称、刚毅、坚强?女人之美在于优雅、温婉、妖娆?小孩儿的美在于甜美纯真可爱?人生之美在于,艰苦卓绝,顽强奋斗?自然之美在于雄伟壮丽、生机勃勃、辽阔无垠?他们被称为美,都是由于他们可以触动你心底的某种情感,让你有一种突然的悸动。不管这种悸动来自于联想也罢,来自基因的设计也罢,来自后天文化强加的也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唤起你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从这个角度说,艺就是

10、美。但是美并不仅仅是艺。大自然的壮美,小孩子的甜美,男人的刚毅健美,女人的温柔和美,他们很多都是来自于基因设计,在人脑形成的固有的先天唤情模式。这就是我的美的观点:这样的定义就可以用来解释自然之美,人之美,和艺术之美。人自己形成情感之后才能感受到美。大脑通过基因遗传可以形成一些固有神经网络连接方式和固有的情感( 比如,温,热,冷,快,慢,喜,怒,悲,恐,惊等) ,当外界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些固有的连接方式可以唤起固有的情感,从而感受到美。文化和学习可以改变和调整大脑内部的这些固有内在情感的唤起连接方式,可以形成新的更高层的情感。文化改变唤情连接方式与文化的评价系统息息相关

11、,所以说美与文化相关。这样当人接收到同样的信息之后,无法唤起原本可以唤起的情感出来,从而使人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会因为固有情感的变化,导致唤起不同的相互竞争和冲突的情感出来,让人感受到丑和别扭。这样,我们就还可以解释诸如,为什么有些美的感受像是天生的,与后天学习仿佛毫无无关;为什么后天的学习和文化熏陶,也可以显著地改变美丑的定义。6、什么是审美想像?审美想像是审美主体将众多相关记忆表象加以组合和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随机性与目的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具有再造性、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审美意象创造、美感深化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心理环节、心理能力。7、审美想像

12、和科学想像有何区别?二者都是非理性主义。二者区别只是审美与科学的对象不同罢了。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它与科学想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而审美想象则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审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体化,最终形成审美意象。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

13、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除了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审美想象还具有规律性的特点。而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是文明的永恒的,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的得出完美的结论。8、审美标准与道德规范的

14、区别何在?答:审美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固定的尺度。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心理结构和特定对象审美特质制约,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规范是五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

15、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9、什么是“悲剧”?答: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是一个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0、谈谈“崇高”的规定性。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

16、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

17、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11、 “丑”作为美学范畴有何特点?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与现实中的丑不是一回事。现实中的丑是通过道德评价来界定的,常常与恶相对而言。现实中的丑恶引起人道德上的厌恶和拒绝,并无快乐可言。但审美活动中的丑不是道德评价的结果,而是一种审美评价。审美活动中的丑,是一种形象的丑,虽然在它的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但并不等于恶,甚至有时与恶也无必然联系。审美活动中的丑是审美主体以自由人的身份直观世界,以审美欣赏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审美的丑包含否定感的同时,还意味着一种对美好的、和谐的事物的向往和肯定,因此给人一种审

18、美的愉悦,正因为如此,丑才能成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从审美特征来看,丑有扭曲、变形等不完满、不和谐的特征,是对现实否定性的呈现。更多地表达了理性主体的失落,负载着非理性主义的内涵;丑具有混乱、反常、畸形、残缺等感性特征。从审美感受来看,丑引起是厌恶感、不快感,但在这种厌恶和不快的背后又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向往。12、谈谈“优美”的规定性。答:“优美”这一审美形态具有可以确切描述的形式特征。(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十八世纪英国画家荷迦兹细

19、致地论证了“蛇形线最美”的原则。他进一步指出了蛇形线最美的典范所依据的六项因素及其统一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复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在他看来,人的形体直线最少,蛇形线最多,因而人体最美。优美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态。在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中,对象主体化了,主体对象化了,人类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两方面感受到自身活动的自由。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优美在本质上是静态的,但其感性形式却不一定是静态的,相反倒可能是动态的,活泼流动的。因为美是流动的美,动态的美,化美为媚。比如青春少女顾盼的眼神,飘逸的秀发,迷人的曲线,富有朝气

20、充满活力的动作,无不体现动态的美,这都属于优美这一范围。所以说,静态并不是静止,它是矛盾的相对统一,平衡的状态。13、审美形态转化的内在依据是什么?答:审美形态是指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形态包括存在状态。即通常说的优美,崇高、悲、喜等。从发生学角度看,审美形态既不是自在自为的,也不是主体心灵任意创造的;它们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是特定时代审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审美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一种审美的文化形态或人 的审美存在状态。首先,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其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第三,历

21、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14、社会美在审美中的地位是什么?答: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它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15、简论自然美的实质。答:从人类符号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于自然美的实质可从如下角度进行理解: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符号实践的材料,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环境和见证,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知音。 自然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是应该重点理解的内容。首起初,自然是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存在的。此期人类与自然是

22、对立的关系。后来,人类在自己的符号实践中与自然开始了对话,自然成为了人类对话的伙伴,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最后,随着人类符号实践的发展,自然成为了体现人类自由生命活力的符号,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这个“自然的发现”和“人性的自觉”时期,在西方是文艺复兴时期、18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在中国,则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它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由此,我们总结出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美的形态之一种,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16、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答:艺术的审美本质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

23、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17、简论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答:柏拉图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哲学王” ,要培养的是集“理智”“勇敢” , “节制”于一身的正义

24、的人,是整个“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民族长于理性思辨的传统,将其哲学大厦的基石“理念说”移入对性格的分析,将人的性格划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他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高低之等,若要使人的性格达到“正义”的境界,处于低级位置的意志和情欲就要受到最高级的理智的制约。“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朱欣喜,于是孕育无数量的优美崇高的思想语言,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绝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文艺对话集会饮 )这是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念”的“凝神观照”:是人们通过审美教育之后精神得到升华,心灵世界达到

25、的光辉灿烂的境界;是柏拉图审美教育理想所达到的审美理想境界,即对“真”的直观感悟。18、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答:1)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奴隶主国家直接管理和掌握教育。2)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

26、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因此,他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在各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 。他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3)教育年龄分期及其教育。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他把

27、教育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初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七岁至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教育的具体内容。19、简论孟子的美育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观念,并从内在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孟子美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德教”为中心,特别重视内在道德情感的自觉培养,并与“性善”论和“ 仁政”学说相联系对礼乐的审美教化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孟子的“引诗论教”和“ 说诗论教 ”发展了孔子的“ 诗以义为用”的“诗教”倾向,具有明显的义理阐说意味。20、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异化劳动本身美吗?答:马克思说过“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

28、畸形。 ”据此,我国有的美学家提出:“由于私有制,劳动者和劳动产品是疏远化了的,是矛盾的,和劳动对象的自然是敌对的;而且劳动者和劳动活动也是对抗的。 ”这就是说:(一) 人在异化劳动中不能使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和自然界“人化”;(二) 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对抗,不可能从中感到愉快,产生美感,(三)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疏远化,两者分离。劳动者不会以之为美。因此,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1)异化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能否“对象化”?对象化是人类活动本身具有的一种基本特性,它贯串于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之中,而异化则只是私有制条件下,人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数千年私有制社会里,劳

29、动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不是异化劳动创造美的最雄辩的证明吗?2)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不能具有美感,不能按美的规律塑造物体吗?人的本质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异化劳动不能将其全部内容异化掉。3 异化劳动中创造的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就不会美了吗?劳动者对异化劳动的产品,由于是异己力量,敌对力量,所以往往不以之为美。但劳动产品作为实践结果,一经产生,就独立于主体之外,它凝结着劳动主体的智慧,才能等本质力量,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肯定人的实践,就不会因为主体对它的感受如何,而改变其美的特质。否则,就是以美感来决断美了。再者,产品和劳动从直接生产者的异化只是对直接生产者来

30、说才是致命的,而对于产品则并无影响,因为,产品同直接生产者相敌对这一事实,根本不反映在产品的外表和特征上面。如果不是以直接劳动者的直接感觉,而是以产品本身的性质来说,异化劳动的产品,仍然可以是美的。 承认异化劳动创造美,并不意味着肯定异化,更不能看作是美化剥削制度。当然,劳动者在异化条件下创造的美,往往带有某种压抑的气质、沉重的色调,显然留有时代社会在美的对象上烙下的印记。但这已经不是异化劳动能不能创造美的问题,而是异化劳动创造的是怎样一种美的问题了。21、试分析论述马克思下列论断的深刻内涵:“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我们今天感知到的历史,都是要人来记录和书写的,人们把自

31、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实质上马克思是说历史也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的的,也就上跟真正的史实不一致,尤其是在过去(以马克思所生活的时间为基点) ,史官也是受皇帝制约的,所写的东西皇帝觉得不好就会被美化,不符合实际。22、为什么说审美关系是美学的中心范畴,试论述之。艺术是审美关系主客观方面的综合, “艺术作品本身是价值的特殊形式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不同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它也不等同于艺术价值,因为“审美关系一方面是非艺术的,另一方面又是艺术的” 。在人类实践中,非艺术的审美关系比艺术的要广的多,而且对它的审美感知先于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只有能够产生艺术成果,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才是艺术活动。因此, “艺术价值是把审美和非审美交融在一起,因面是审美价值的特殊形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