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 ,年 月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朱黎辉 (),女 ,黑龙江省伊春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朱黎辉(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 ,杭州)摘要 :在 论语 的思想体系中 ,“礼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礼学思想其内容丰富而深邃 ,从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实践 ,可认知礼是修身之道 ,相处之道 ,为政之要 ,礼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的 ,是人性本来具有的 ,其实质是仁心和敬让 。从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需要出发 ,礼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它是行为的准则 、文明的基础 、道德评价的依据 。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2、:孔子 ;礼学思想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论语 (本文选用杨伯峻先生的 论语译注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它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 。陈沣在 东塾读书记 中记 “论语 言礼者四十余章 ,自视 、听 、言 、动与凡事亲 、教子 、事君 、使臣 、使民 、为国 、莫不以礼 ”在 论语 的思想体系中 ,“礼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 。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 ,所谓 “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 昭公二年 )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丰富的 。作为鲁国人 ,鲁国特定的思想和文
3、化 ,对孔子的 “礼 ”学思想影响很大 。孔子根据西周礼制 ,集春秋礼说之大成 ,给 “礼 ”注入了新的阐释 。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 、以礼修身 、以礼治国 、以礼为教等思想 。春秋之末 ,孔子生活的鲁国 “礼崩乐坏 ”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桓 ”垄断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僭越频繁 。孔子对当时的僭礼行为极为不满 ,不断地加以批评 ,认为 “礼莫严于名分 ,罪莫大于僭窃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对于 “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 ”(八佾 )的状况 ,孔子是不能容忍的 。他认为如果人人守礼 ,各安其分 ,社会才会安定 、和谐 、有序 。 礼的道德规范作用“
4、礼 ,最早的引申意是指与祭祀相联系的仪式 、礼节 ,进而扩大为一般的仪式节文 。凡是仪式 、礼节 ,都是对人在特定场合的行为方式的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即用礼来指谓人的一切行为规范 ”。论语 所说的礼 ,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 、规范 。 修身之本 ,礼是人立身的基础孔子的礼学精神深邃而丰富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礼是做事准则 ,体悟礼的精髓 ,可以提高修养 、铸造品格 、立足于社会 。论语 中孔子有多次这方面的强调 ,诸如 ,“立于礼 ”(泰伯 ),“不学礼 ,无以立 ”(季氏 ),“不知礼 ,无以立也 ”(尧曰 )。孔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视听言行都受礼仪约制的君子 。所谓“礼以行之 ”(卫
5、灵公 ),“约之以礼 ”(雍也 ),“克己复礼 ”(颜渊 )。孔子认为恭 、慎 、勇 、直这些道德内容的实现是不能离开礼的制约的 。所以 ,一个人德行的修炼应该以 “礼 ”为准则 ,才能达到完美的人格境界 。礼记 仲尼燕居 中的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恭而不中礼谓之给 ,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也恰恰强调了礼对修德的重要性 。“礼起着保证美德在实际行为中真正得到体现的作用 。” 相处之道 ,礼能够和谐人际关系 篇中 “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 ”一章 ,说的是 ,在举行乡人饮酒礼后 ,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 ,自己才能出去 。体现了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与礼让 。在此人们可以充分感受长幼有序 、尊
6、卑有别 、祥和融洽的仪节秩序 。赵又春先生说 :“礼之用 ,和为贵 的意思是 ,礼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引用 “和为贵 ”时多取协调 、和谐之意 。礼仪的作用在于 “和 ”,“和 ”必须 “以礼节之 ”,以礼为原则基础 。李零先生说 :“礼是处理差别的 ,通过差别 ,建立秩序 ,秩序就是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 ,尊敬 、友善 、关爱定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赞许 ,昭示着和谐的珍贵与美好 。 为政之要 ,礼是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 记载 “礼 ,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 。”礼作为政治秩序的规范 ,在孔子礼学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 。当鲁定公问孔
7、子 ,君臣关系怎样处理时 ,孔子回答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八佾 )。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 ,做到这一点 ,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这里特别强调了君应依礼待臣 ,体现出以人性的真实为基础 ,以国家利益为前提 ,既有权利也有义务的思想观念 。对孔子所言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子路 ),张居正评述 :“若为上的心诚好之 ,修之于身 ,而视听言动必以礼 ;达之于政 ,而教训正俗必以礼 。则等威辨而纪纲振 ,那百姓每都安分循理 ,而无敢抗违 。”依孔子的观点 ,国家的礼仪必有其 “以礼让为国 ”(里仁 )的本质 ,如果舍弃它的内容 ,只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是没有用的 。 孔子遵
8、礼的原则孔子认为礼仪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 ,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的 ,是人性本来就具有的 。 真诚的情感八佾 篇记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丧 ,与其易也 ,宁戚 。”鲁人林放问第 期 朱黎辉 :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的回答是 ,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 ,但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可见礼之本乃人之情 。孔子强调为父母守丧三年之礼 ,是人性道德情感的必然表现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 )。孔子反
9、对祭礼 、葬礼仪式的铺张排场 ,强调参与葬礼的人应真心悲伤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丧 ,与其易也 ,宁戚 ”(八佾 )。如果内心没有真性真情 ,喜事庆典排场虽盛大豪华 ,却并无意义 。遇到丧事 ,与其烦琐地面面俱到 ,而内心并无伤痛感 ,还不如免去 。“礼的根本 ,在内心的人性真情 ,礼的外表是根据内心的人性真情加以 文化 而成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 ”(述而 )。体现的也是这一思想精神 。论语 中还记述了孔子对不同身份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 ,其言语 、态度是不同的 。比如 ,在乡里 ,同乡亲交谈 ,恭顺谦逊 ;在朝廷 ,与同级说话 ,直率畅快 ;与上级说话 ,温和恭顺
10、。这里集中表现的是孔子尊礼的仪态 ,这些言语行为都是内心真性情的自觉表露 ,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表达出尊礼的原则 。 仁心与敬让在仁礼关系中 ,钱穆先生说过 :“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 。由此而求表达 ,于是有礼乐 。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 ,则礼乐无可用 。”他还说 :“外在为 礼 (人文 ),内在为 仁 (人性 ),以此为人道之本 。”钱穆先生的分析论述揭示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实质 。孔子认为没有爱心之人 ,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对于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 ”(阳货 )这一章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述 :“礼乐 不在外表 ,非外在仪文 、容色 、声音 ,而
11、在整套制度 ,特别是在内在情感 。即归礼于仁 。”礼的最深刻的本质在于人的仁心 。“仁 ”因 “礼 ”而设 ,无 “仁 ”而谈 “礼 ”,“礼 ”就会变得空疏 。“敬 ”是礼的重要表现 ,礼记 哀公问 记载 “礼者 ,敬人也 。”“治礼 ,敬为大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尊互敬 ,互谦互让 ,把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恭敬 、友好放在第一位 。对待祭祀活动孔子也是如此 ,其中的关键是恭敬 、虔诚的态度 ,他认为祭祀活动一定要亲历亲为 ,故“吾不与祭 ,如不祭 ”(八佾 )。可见 ,孔子看重的不是祭礼的仪文形式 ,而是亲身参与以获得的心理 、情感和素质 。孔子认为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 ,礼仪活动就没有
12、意义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 :“礼 ”如是花朵 ,也需先有白绢 (心理情感 )作底子才能画出 。 礼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礼仪引导人们向善自律中华文明渊源流长 ,在民族文化发展中 ,经过嬗变 、发展 、丰富 、完善形成了各民族丰富的礼仪文化 。个体的人格修养 ,社会的和谐运行 ,都离不开礼的规范和制约 。“礼具有自我约束的机智 ”。诗 鄘风 相鼠 云 :“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 ? ”礼记 云 :“礼义也者 ,人之大端也 ,所以讲信修睦 ,而固人之肌肤之会 、筋骸之朿也 。”这里蕴含的是礼作为文明秩序的意义和特征 。礼仪使人懂得尊敬和谦让 ,“使体态与心态相与表里 、融合无间
13、 ”。一个人态度的真诚 、语言的文明 、举止的优雅 ,表现出来的是其内在的气质 、修养和境界 。 礼仪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荀子说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的礼学思想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 ,人们通过礼仪实践 ,能够增强内心的文明意识 ,养成自觉的文明行为 。礼又是沟通的伦理 ,礼仪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使人产生和谐的心理 。如方尔加教授所说 :礼仪产生于人的自发的倾向 、自发的情感 、自发的习惯 ,表现出人与人之间那种自发感情 ,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 。 礼仪能够提升社会公共道德万俊人教授在 “大工讲坛 ”剖析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时有这样的观点 :
14、改革开放年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 ,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 ,社会缺乏价值共识和道德评价依据 ,呈现出市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第 卷场化 、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因此 ,强化道德意识 ,提升道德水平是当下的迫切需求 。礼仪的道德意义在与它能感化心灵 、呼唤情感 、提高素质 、规范行为 、协调人际关系等 。礼仪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礼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礼仪同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见到老人 ,表现出尊老的礼节 ,见到残疾人或病人时 ,能从神态 、语言 、行为上 ,表现出对他们的爱护 、关心 ,这就是社会文明 ,也是道德的回归与提升 。 结语“礼 ”是从文
15、化传统中长期演化形成的规范性道德准则 ,儒家通过礼的行为和秩序规范 ,培养人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自律性 ,让尊崇礼仪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孔子对礼仪的遵从已经内化为本能和自觉 ,在今天 ,孔子的礼仪示范已经不具有普遍意义 ,但其尚礼的精神告诉人们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 ,讲究礼仪 ,可以使人们变得文明 、高雅 、充满魅力 。孔子的礼仪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核心主流 ,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确立自身地位的重要支撑 。礼仪 ,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 ,走向文明和自律 。礼仪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礼仪 ,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赵又春 我读 论语 长沙 :岳麓书社 ,李零 丧家狗 :我读 论语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陈生玺 张居正讲评 论语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萧民元 论语辨惑 昆明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 ,钱穆 论语新解 北京 :三联书店 ,李泽厚 论语今读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庆存 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 :孔子礼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审视 湖南社会科学 ,():彭国翔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第 期 朱黎辉 :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