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题目: 浅谈中国科学技术哲学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名 称: 所 属 学 院: 2015 年 5 月大 连 交 通 大 学 2浅谈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袁士瑞(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摘 要:本文从“自然辩证法”角度,介绍了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背景,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从西方科学、马克思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三方面阐述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来源。结合科技发展的整体反思,以及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考,探究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与国际接轨,同时要立足本国,有自己的特色,在创新中发展好中国
2、技术哲学。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面临问题;发展趋势Abstract: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ving style, and even has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day,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f a full ran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come very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times stand out. This is not only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ing decision, time sensitivity also depends on the philosophy research.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4、a branch of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ical subject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volv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whole branch disciplines, is currently a very active research field,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reflects the philosophy of the times sp
5、irit.Key words:Dialectics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ground;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0 引言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导力量的今天,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哲学反思,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突现出来。这既是由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主导性决定的,也取决于哲学研究的时代敏感性 1。“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整体的科学与技术及其各门分支学科所涉及到的哲学问题进
6、行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学科,是当前非常活跃的一个学科研究领域,它的演变与发展显著地体现了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1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尤其是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面貌和学术体系,主要有三大来源。这三大来源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1)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可追溯至探讨自然本原的古希腊哲学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围绕科学认识的基础和方法问题进行探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试图通过确立科学的范围、方法和目标等说明科学不同于非科学的特征;理性和价值在科学中的地位及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关于经验证据和科学方法有限性的讨论;从有限的科学观察和证据做出普适性的科学定律和理论
7、的归纳推理有效性问题;科学理论的确证问题;科学理论的解释模式;科学定律的特性;科学理论的还原;科学研究对象的经验论与实在论之争等等。(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在古代与近代西方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学术遗产、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等的成就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认真学习掌握科学和技术知识,研究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特殊规律、历史进程,对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总结和应用,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其标志性的工作是恩格斯的3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日本等国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于20年代末开始传入中
8、国 2。(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关于宇宙本原、关于万物构成、关于自然界及其根本规律的丰富思想。道、墨、名、儒各家的发展变化观等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特征 3。伴随西方科学和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传入,中国传统哲学走向衰微。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底蕴,它不仅从各方面对国人的自然观、科学观发生重大影响,而且影响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2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面临主要问题2.1 科技发展方面众所周知,科技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科学技术,其基本职能就是在反思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展现科技精神、总结和概括科技方法、探
9、索科技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这一基本职能应当贯穿于科技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如果说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所谓“正统科学哲学”是对原有科学传统做出的总体性哲学反思,那么,在知识经济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哲学这方面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首先,加强对科技事业的总体性认识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勿庸置疑,在历史上,科学曾被“视为一种有限的可穷尽的知识领域”,是“个人凭借本身资格的一种小小的、但有价值的专业”(贝尔语)。然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它不仅由“小科学”成长为“大科学”,成长为一种社会产业,而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无法抗拒的影响”,它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
10、 5。在这个科学技术已经居于社会主流的时代,仅仅建立“大科学观”是不够的。科学技术日益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发挥作用的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哲学对此做出相应的哲学概括 6。因此,如何加强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横向结合和交叉渗透,是对科技发展做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加强对科技事业的总体性认识的研究,是探索、维护和保持科学技术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需要。 探索、维护和保持科学技术的基本精神和传统,是科学技术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责任。因为,假如没有历史上培根的“新大西岛”和孔德的实证论等科技哲学思想,就无法理解科技社会来临的现实。尽管培根和孔德等人的思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他们对科技事业的总体性认识所具有
11、的历史意义不应被遗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哲学的研究主题、地位和作用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为了反对神学自然观、为现代科学开路的自然哲学,发展到为现代科学做理论辩护和方法论总结的科学哲学,再发展到以反思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的技术哲学和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理论 7。科技哲学“内史”所经历的这一演变过程,既是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反映,也是人类对科学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见证,更是为探索、维护和保持科学技术的基本精神和传统所不断做出的积极努力。当然,新老实证主义所倡导的“统一科学”并不足取,但因此放弃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性认识,并不明智。可
12、见,在科学技术哲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对科技发展总体性认识的研究。对于科学技术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不应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这不应是对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补充和提升,而应是对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全面超越。第三,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性研究,是加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综合研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和社会的不断科学技术化,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关系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后现代转向,技术哲学近期的人本化倾向,STS的蓬勃发展,都昭示着二者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 8。特别是随着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出现,科学技术哲学面临着人文主义的巨大挑战。人文主义哲
13、学大都是从总体上,即从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等本体论、价值观方面来看待科学技术整体事业,因此,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同样注重对科技事业的总体性研究。2.2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大 连 交 通 大 学 4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型关系,虽然是由人文主义哲学首先做出的哲学反思,但同样引起科学技术哲学的关注。因为这个问题既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本体论问题,还涉及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等认识论问题,以及“好科学”、“坏科学”等价值观问题。关注的核心问题还集中在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等认识论问题上,因为这些问题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理论“竞争”的焦点。按照反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观点,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工
14、具理性的泛滥,而工具主义立场的关键问题是把人性与科技发展割裂乃至对立起来。对于这种割裂或对立的批判,曾直接导致了两种结论:科技虚无主义和科技异化论的产生。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抑或格里芬的后现代主义,其基本立论均在于此。这些思潮意识到工具理性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人性与科技发展的外在关系所引发的社会发展失衡,对于科学技术哲学无疑具有警示作用。但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不足取。诚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工具理性泛化的一面,但把科学理性完全归结为工具理性并进而使“科学还原为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语),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肤浅的。实际上,对于科技哲学问题来说,科学
15、理性较之工具理性更为基本、更为系统,科学理性同样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拥有健全的科学理性,同样是人性发展的需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如此。可见, 坚持科学理性又不拘泥于此,是摈弃工具理性,协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关键所在。协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其实质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人文主义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立场决定它不能解决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因而不能彻底回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因为科学技术与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发展现实表明,工具理性的弊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以科学理性摈弃工具理性任重而道远。2.3 知
16、识创新方面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所在。知识创新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追根溯源,在科学发展的原初意义上,科学就是知识创新的同语反复。因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同时代的形而上学教条相比,在知识创新这个问题上,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意义上,为知识创新确立哲学基础,是科学技术哲学未来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知识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创新,即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哲学的任务表现在:在结构创新中,协调科学与技术的整体知识结构,同时,以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科学理性,防止盲目性、随意性,又要富于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
17、,勇于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坚持把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制度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哈贝马斯语),切实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防止科学技术作为“隐性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技术统治”意识(哈贝马斯语),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保持科学技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科学理性的主导作用,积极吸收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一切合理因素,实现科技进步与人性完善的高度统一;同时,全面克服科技发展给文化创新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最终实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互动式的全面发展 9。概而言之,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知识创新,是超越特定传统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根本性创新,因此确立知识创新的哲学基础同样是科学
18、技术哲学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3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展望 3.1 科学哲学的研究 科学哲学在国外的发展优于国内,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科学哲学,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探索科学哲学,就应该更好地引进。但是,引进和借鉴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去其槽粕而取其精华,而非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有鉴别地学习和引进国外科学哲学中较有成果的方面,对国外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该加重研究的力度。因此,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入地引进、学习国外科学哲学的先进成果,与国际接轨。对 20 世纪科学哲学发展历程的批判反省和重新评价,以求在新的问答语境中重新解决已存在的问题 5主要有两种明显的趋向:
19、其一,通过对语言学转向的再评价和再定位,重新评价形而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重新建构语形、语义和语用相统一的方法论;其二,通过对各种新形式的自然主义、科学怀疑主义、相对主义、新经验主义和反经验主义的系统研究,探索科学哲学的元理论体系。3.2 技术哲学和 STS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技术本质的关注将更加密切,这也是我国技术哲学补“现代化”这一课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科学技术深层本质的逐渐展现,哲学家们会更加关注现代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问题,反思当今全球兴起的环保运动、生态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揭示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重大关系 10。由于对技术本质的更深刻了解,
20、学者们会重新思考技术的价值问题,这也是人与技术的关系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1。人们已经放弃了技术“价值中性论” 的观点,倾向于技术负载价值。伴随着世界范围反技术思潮的出现,如何认识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都将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人类对技术的重新评估将会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而这一转向的意义是巨大的。对技术的评估将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提,因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愈发明显。4 总结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最终的走向必将是国际化,即“与国际接轨”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吸收西方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的同时,我们必须立足自我、
21、保持特色。同时,以国际性的视野和眼光来审视本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加强对民族科技文化的研究应当是我国今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明确目标。我们要以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内容突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办出我国哲学科学的特点。尽量更多地投人到原创性问题的研究上,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其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是国际化的通行惯例。并且,在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上,应做出进一步的方法论层面的分析和指导。大 连 交 通 大 学 6参考文献:1 陈凡,程海东.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1:145-153.2
22、吴洪玲 ,侯剑华,乔文娟.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主题和前沿问题探析J.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02:6-12.3 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演进与定位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8:99-103.4 甘卫星.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5 张明国. 从 “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1:5-12.6 钱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10.7 孙立真. 从三大期刊看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向D.山西大学,2006.8 王鹏,侯剑华,吴洪玲.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与发展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8:120-126.9 张承坤. 浅析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D.复旦大学,2009.10 任元彪.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研究路径探讨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04:67-72.11 任元彪. 20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