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三章 牙体组织 釉质牙体组织 即构成牙的所有组织的总称,包括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 牙髓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盖在牙冠表面釉质 为覆盖于牙冠的高度矿化的硬组织,是龋病是最先侵及的组织所以受到特殊的的关注。釉质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而且其基质由单一的蛋白质构成而不含胶原。釉质对咀嚼压力和摩擦力具有高度耐受性。一 、理化性质切牙的切缘处釉质厚约 2mm,磨牙的牙尖处厚约 2.5mm,釉质自切缘或牙尖处至颈部逐渐变薄,颈部呈刀刃状。釉质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其颜色与釉质的厚度和矿化程度有关,矿化程度越高,釉质
2、越透明,其深部牙本质的黄色越容易透过而呈淡黄色;矿化程度低则釉质透明度差,牙本质颜色不能透过而呈乳白色。乳牙釉质矿化程度比恒牙低,故呈乳白色。非釉原蛋白 是一类性质和作用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的硫酸化的酸性糖蛋白。一般认为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和釉丛蛋白等。釉基质蛋白酶包括釉质溶解蛋白即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釉质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既结合水和游离水。二、组织结构釉质的基本结构 釉柱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 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釉柱的直径平均为 46UM。由
3、于釉质表面积比釉质牙本质界处宽大,因此,釉柱的直径在表面者较深部为大。釉质牙本质界釉质牙本质界(釉牙本质界)代表来自于上皮和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釉梭 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早期。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与釉柱间质和柱鞘关系密切。釉板 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釉板内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可称为龋一种发生于牙硬组织,以组织溶解破坏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侵入的途径。特别是在窝沟底部及牙邻面的釉板,被认为是龋发展的有利通道。横纹 是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生长线 釉质生长线又名內氏线,低倍镜下观察釉质横断摩片时,此线呈深
4、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生长线到达釉质表面时,形成横行的脊状结构即牙面平行线。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起为 新生线生长线是研究釉质发育状况的一个标志绞釉 釉柱自釉牙本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三分之一较直,而内三分之二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施雷格线 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摩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五分之四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这些明暗带称为 施雷格线无釉柱釉质在近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30un 厚的釉质均看不到釉柱结构,高分辨电镜下可见晶体
5、相互平行排列。釉小皮 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釉面横纹 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um 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牙本质牙本质 是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由成牙本质细胞的分泌,主要功能是保护其内部的牙髓和支持其表面的釉质。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在胚胎发生和功能上关系密切,故二者常合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成熟牙本质重量的百分之 70 为无机物,有机物为百分之 20,水为百分之10.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牙本质小管 为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
6、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成整齐的单层排列。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为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 。间隙内含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细胞间质牙本质大部分为矿化的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 I 型胶原。牙本质的矿化并不均匀,在不同的区域因其矿化差异而有特定的名称1 管周牙本质2 管间牙本质3 球间牙本质4 生长线生长线 又称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与釉质生长线成因相似,它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也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
7、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 新生线5.前期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有序的过程,即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并进一步发生矿化。原发性牙本质 是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继发性牙本质 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颌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牙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的摩擦,常可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称磨损。因牙颈部的磨损成楔形,故称为 楔状缺损一、 修复性牙本质 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
8、激,并部分发生变性。二、 透明牙本质 又称为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质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三、 死区 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深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充满空气所致。牙本质具有小管使其具有渗透性。液体可通过小管自牙髓到达釉牙本质界。牙髓牙髓 是来源于外胚间液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髓室和根管)内。牙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及修复。一、组织结构牙
9、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它细胞外基质。牙髓组织可分为四层即 ,1、靠近牙本质的一层为成牙本质细胞层; 2、紧接着成牙本质细胞层,细胞相对较少的组织为乏细胞层,或称 weil 层,此层约为40um 宽,有血管、无髓神经纤维和纤细的成纤维细胞的突起分布。 3、无细胞层内侧细胞密集,称多细胞层。 4、牙髓中央区细胞分布比较均匀,成固有牙髓或髓核,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一) 、细胞1、 成牙本质细胞 位于牙髓周围,呈柱状紧接前期牙本质排列成一层,是呈极性分布的终末分化细胞。相邻的成牙本质细胞间有特化的细胞间的连接即连接复合体,包括桥粒、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位于胞体顶端
10、(近突起外)呈斑状分布的桥粒形成成牙本质细胞的机械结合。牙骨质牙骨质 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牙骨质的分类,可分为五种类型1、 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2、 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3、 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4、 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5、 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在生理情况下,牙骨质不像骨组织可以不断的改进的重塑,而且较固有牙槽骨具有更强的抗吸引能力,这些是临床正畸治疗时牙移动的基础。第四章 牙周组织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和牙龈。上述组织共同完成支持牙的功能,所以牙周组织又可称为牙支持组织。牙龈牙龈 是包围和覆盖
11、在牙颈部和牙槽脊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一、 游离龈 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其牙冠方为牙龈边缘,根尖方为游离龈沟,内侧为釉质表面,外侧为口腔。其牙于牙面之间有一环状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正常深度约 0.53mm,平均深度1.8mm,龈沟深超过 3mm 时,通常认为是病理的,称为 牙周袋。二、 附着龈 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压槽脊表面,它与游离龈相连处常有一浅的凹沟称为游离龈沟。三、 牙间乳头和龈谷 牙龈 呈椎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称为牙尖乳头,也称龈乳头。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低处平凹下,像山谷故称 龈谷。组织结构牙龈 是
12、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组成,无黏膜下层。其中上皮又分为三种功能部分;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它们与结缔组织一起将牙龈附着在牙上。这种特殊的解剖特征称为 牙龈结合 。(一)上皮层1、 牙龈上皮 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明显角化或不全角化。2、 龈沟上皮 牙龈上皮在游离龈边缘,转向内侧覆盖龈沟壁,形成龈沟上皮3、 结合上皮 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部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4、 龈谷上皮 此上皮表面为薄的无角化,有上皮钉突伸入到结缔组织中,乳头层中常有炎细胞侵润。(二) 固有层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点彩 固有层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并直接
13、附着于牙槽骨和牙颈部使牙龈与深部组织稳固贴服。只有少量的弹力纤维分布在血管壁。 其中胶原纤维束呈各种方向排列,可分为下列几组1、 龈牙组 自牙颈部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广泛地分布牙龈固有层中,是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主要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2、 牙槽龈组 自牙槽脊向牙冠方向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3、 环形组 位于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形排列。4、 牙骨膜组 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皮层骨膜,进入牙槽突和前庭肌和口底。5、 越隔组 是横跨牙槽中隔,连接相邻两牙的纤维,只存在于牙邻面,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
14、槽脊,止于邻牙相同部位。(三 )血液供给和神经 牙龈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分支 ,即 1 分布在牙槽骨颊舌侧的骨膜上动脉、 2 牙骨膜的血管分支进入牙龈; 3 牙槽中隔动脉。牙龈有丰富的淋巴管。起自牙龈固有层中的乳头层,汇合成牙槽骨骨膜淋巴网,回流到颌下和颌下淋巴结中。牙周膜(一) 纤维牙周膜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牙周膜厚度为 0.150.38mm,在根中三分之一最薄。牙骨膜有细胞、基质和纤维组成,其中大量的胶原纤维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和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 牙周韧带 。结构组织由于主纤维所在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自
15、牙颈向根尖可分为下列几组1、 牙槽脊组 纤维起于牙槽脊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其功能是将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2、 水平组 在牙槽脊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颌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脊纤维共同对抗侧房力,防止牙侧方移动。3、 斜行组 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4、 根尖组 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保护进出牙尖孔的血管和神经。5、 根间组 只从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
16、动的作用。弹力纤维 在牙周膜中无成熟的弹性蛋白 ,但有两种不成熟的弹力纤维。Oxytalan 纤维 是一种耐酸纤维,仅能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出来。Eluanin 纤维 属于另一种弹力纤维,由微细的纤维束组成,埋在少量弹性蛋白之中。只有去除胶原,才能显露广泛的纤维网。由于牙周膜更新很快,阻碍了弹力纤维的成熟。(二)基质基质 的成分与其它结缔组织相似,但组成比例不同。主要由氨基葡聚糖 (GAG)和糖蛋白组成充满在细胞纤维、血管和神经之间。(三)细胞1、 成纤维细胞 是牙周膜中最多,在功能上也是最重要的细胞。2、 成牙骨质细胞 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骨膜中,细胞扁平,胞核圆或卵圆形。细胞平铺在根面上
17、,在牙骨质形成时近似立方状。3、 上皮剩余 在牙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 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4、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同身体其它骨一样,在骨形成时,邻近牙槽骨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静止期的成骨细胞为梭形。当牙槽骨发生吸收时,在骨吸收处出现蚕食状凹陷称为 Howship 陷窝 。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直径可达 50um 以上,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当骨吸收停止时,破骨细胞即消失。当牙吸收时在吸收处也可见破骨细胞,亦可称为 破牙骨质细胞
18、。6、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是牙周膜中另一重要的细胞成分。这种细胞位于血管周围 5um 内的区域。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四)血管和淋巴管 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分支,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 1、来自牙龈的血管; 2、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内,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3、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牙根尖孔前的分支。在牙颈区牙周膜血管分支与邻近的牙龈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网。(五)神经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根尖区神经纤维,沿牙周膜方向走行。牙周膜的功能1、 支持功能、2、 感觉功能3、 营养功能4、 形成功能牙槽骨牙槽骨 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
19、牙槽突组织结构(一) 固有牙槽骨 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脊处与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牙周膜的血管和神经纤维穿过小孔进入骨髓腔中。由于固有牙槽骨很薄,无骨小梁结构,在 X 线片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碍线,又称 硬骨板 , 是检查牙周组织的重要标志。(二) 密质骨 是牙槽骨外表部分,即颌骨内,外骨板延伸的部分。致密骨的厚度颇不一致,上颌牙槽骨的唇面,尤其前牙区密质骨很薄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过的滋养管,而舌侧增厚。(三) 松质骨 由骨小梁和骨髓组成,位于密质骨和固有牙槽骨之间,由含细纤维的膜性骨组成,呈板层排列伴有哈弗系统,形成大的骨小梁。第五章 口
20、腔黏膜黏膜 是指与外界相通的体腔表面衬覆的组织。 口腔黏膜 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黏膜相延续。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结构其中上皮相当于皮肤的表皮;国有层相当于皮肤的真皮,不同的是口腔黏膜无皮肤附属器,上皮中无透明层。上皮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相连,部分黏膜深部还有黏膜下层。一、 上皮口腔黏膜上皮 为复层鳞状上皮,主要有角质细胞此外还有少数非角质细胞。(一) 角质细胞 角质细胞在有角化的口腔上皮由四层细胞构成从深层至表面依次为:1、 基底层 位于上皮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值能力,因此称为 生发层。2、 棘层 位
21、于基底层浅层,由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在上皮中是层次最多的细胞。3、 颗粒层 位于角化层深面,一般由 23 层细胞组成。4、 角化层 位于上皮最表层,由数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苏木素 -伊红染色为均质嗜酸性物。细胞间桥消失。此种角化称 正角化 ,如在硬腭;如果上述细胞中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则称 不全角化, 如在牙龈。非角化上皮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和表层构成 。(二) 非角质细胞形成 口腔黏膜上皮内还分布一些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格尔细胞。1、 黑色素细胞 位于口腔黏膜上皮的基底层2、 朗格汉斯细胞 也是一种有树枝突起的细胞。主要位于棘层,也见于基底层,来自
22、于造血组织。作为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激活 T 淋巴细胞。3、 梅克尔细胞 此细胞位于基底层,常成群分布,可能来自于神经脊或上皮细胞。此种细胞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三) 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 -基底膜区 口腔黏膜上皮与其深面的固有层结缔组织紧密结合。它们之间的的交界面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形成许多乳头状突起,上皮深面形成许多上皮脊或称 上皮钉突 ,而者紧密镶嵌在一起。二、 固有层三、 固有层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伸入上皮部分的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余部分称网状层。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排列疏松;乳头的长短依所在部位有所不同,在嚼咀黏膜较长,在被覆黏膜网状层较发达。四、 黏膜下层
23、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延线,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主要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黏膜下层主要分布在覆盖黏膜,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直接紧密相连。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口腔黏膜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三类,即嚼咀黏膜,被覆黏膜和特殊黏膜。嚼咀黏膜包括 牙龈和硬腭黏膜,在嚼咀时承受压力和摩擦。1、 硬腭 腭黏膜由两部分组成,前三分之二为硬腭,后三分之一为软腭。硬腭黏膜呈浅粉红色。牙龈被覆黏膜口腔黏膜中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者均为被覆黏膜 。1、 唇 唇可分为外侧的皮肤,内侧的黏膜及二者之间的移行部唇红。唇黏膜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
24、状上皮,中间层较厚,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2、 颊粘膜 颊粘膜的组织结构与唇黏膜相似。在口角后方的颊黏膜咬合线区,有时出现轻微角化,成白线。颊粘膜有时可出现成簇的栗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的皮脂腺称福代斯斑。3、 口底和舌腹黏膜 口底黏膜较薄,松弛地附着于深层组织上。4、 软腭黏膜 软腭黏膜与硬腭黏膜相延续,色较硬腭深。固有层血管较多,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之间有弹力纤维分隔。黏膜下层含黏液腺。四、 特殊黏膜特殊黏膜 即舌背黏膜,它与口腔任何部位的黏膜都不同。舌体部的舌背黏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 舌乳头。1、 丝状乳头 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最多。如在舌苔剥脱使舌背呈地图样时称地图舌,丝状乳头在
25、青年时期最发达,至老年渐变平滑。2、 菌状乳头 数目较少,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色泽较红,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状,高约 0.71.5mm,直径约0.41.0mm,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固有层血管丰富,因而呈红色。有的菌状乳头的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有味觉感受作用。3、 轮状乳头 在舌乳头中体积最大,数目最少,约 812 个,沿界沟前方排成一列。4、 丝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此乳头为退化器官,呈 58 条平行排列的皱襞。5、 味蕾 一是味觉感受器,为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 80um 厚约 40um。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它它处如菌状乳头、软腭、会厌等
26、上皮内可见味蕾分布。6、 味蕾 是上皮分化成的特殊器官。味蕾的功能是感受味觉。其中舌体的菌状乳头主要感受甜、咸味;叶状乳头处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轮廓乳头、软腭及会厌处味蕾主要感受苦味。第六章 涎腺涎腺 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即唾液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故涎腺又称唾液。涎腺的组织结构涎腺 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即由分泌单位、皮脂腺和肌上皮细胞组成,闰管、分泌管(纹管)和排泄管三部分组成,闰管和分泌管位于小叶内,排泄管穿行于小叶间。间质即由纤维管形成的被膜与小叶间隔,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一 分泌单位(一) 腺泡 连接于导管末端,由单层腺上皮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1、 浆液性腺泡 呈球状
27、,由浆液细胞组成。2、 黏液性腺泡 呈管状,由黏液细胞组成。3、 混合性腺泡 由黏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的盲点表面,又名 半月板 。浆液细胞的分泌物由细胞间小管通入腺泡腔内。(二) 导管 涎腺的导管系统是复杂且分支的,分为闰管、分泌管(纹管) 、排泄管三段。1、 闰管 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纹管) 。其长短不一,若黏液细胞多,则闰管较短;反之,黏液细胞少,则闰管较长。2、 分泌管 与闰管相延续,管颈较粗,管颈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细胞所组成(如上所述,在接近闰管段的纹管外周,尚附有肌上皮细胞) ;胞浆丰富,呈强嗜伊红,
28、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分泌管的主要特征是细胞的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所以分泌管又称纹管。3、 排泄管 起始于小叶内,与分泌管相延续。管壁细胞呈柱状,胞浆淡染。出小叶后穿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又称小叶间导管。导管内有时可见特殊的细胞,胞浆嗜伊红,含线粒体多,称为 大嗜酸粒细胞 。二、 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与基膜之间。通常每一个腺泡有一个肌上皮细胞,也可以有二三个。第二节 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一、 腮腺腮腺 是涎腺中最大者,分深浅两叶,其间有面神经穿过,浅叶位于外耳前方,深叶位于下颌后凹。腮腺分泌物的排出管称腮腺导管成年人,此导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
29、颊膜上,开口处呈乳头状。沿腮腺导管,有时还可见副腮腺。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故属纯浆液腺,但在新生儿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二、 下颌下腺下颌下腺 腺体大部分位于颌下三角内,但是也有一部分在下颌舌骨肌游离缘的后上方,因此下颌下腺包绕着下颌舌骨肌的后缘下颌下腺 是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三、 舌下腺舌下腺 由一对较大和若干个较小的腺体组成,是三对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杏仁状 ,位于口底黏膜和下颌舌骨肌之间。通过舌下腺导管开开口于口腔者。舌下腺 也是一种混合腺,唯其中黏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纯浆液细胞很稀少,只见于混合性腺泡的新月形细胞群中。四 小涎腺小涎腺 包括
30、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位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其中唇腺,颊腺、磨牙后腺均属混合性腺体,但以黏液性腺泡为主。涎腺的功能涎腺 最主要的 功能 是产生和分泌唾液。正常情况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为 10001500ml,其中水分占 99%以上。唾液中的无机离子主要是钠,钾、氟、硫氰酸、磷酸根和碳酸根。离子浓度随刺激类型和唾液的流速而变化。唾液的 PH 在 6.77.4 之间波动,但腮腺分泌的 PH 波动范围较大,为6.07.8。唾液的主要功能为消化食物 ,此外尚有润滑、保护、缓冲、机械清洗及抗菌作用。(一) 消化功能 唾液的消化功能首先是加工食物,形成食团,为胃肠道进一步消化作准备。唾液的主要消化酶是 a-淀粉酶,主要有浆液细胞产生。(二) 润滑、保护和防御功能(三) 抗菌功能(四) 内分泌功能 在腮腺分泌管上皮细胞顶部胞浆内的分泌颗粒中,可能含有一种蛋白质类内分泌素 腮腺素第六章 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 是颞骨的下颌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骨踝突间的动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