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这个词在普通人群中有着逐渐增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质量的提高。思想是人价值的扩展,而身体的健康则是根基。而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皇帝内经简称为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皇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家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人们就注意到天时地利带给人们的影响,而现在天气如此多变,人们会因此难以适应,容易生病。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养生。这是一个预防疾病的不错方法。从四时来说,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的生理
2、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强调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 内论同时提出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在描述春天节气特点时,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就是与春天气机适应的养生之理。黄帝内经也描述了春天里,饮食和健康的关系,比如立
3、春我们吃春饼,春饼中包裹着豆芽。而芽!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所以,我们除了吃豆芽,还吃什么芽?香椿芽。这些都是初生的、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东西,所以呢,要吃这个。而且,肝的颜色是什么?青。吃这些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然而我们不仅要知道春天吃什么,还要知道春天不应该吃什么?春天最忌讳吃酸的。为什么?酸是收敛的感觉,所以这跟“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生而勿杀”是相违背的。春天吃酸的其实都是在伤肝气。所以,春天应该吃辛、辣,植物的芽尖。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要因为你
4、吃肉就得杀戮,过度的食肉或动物内脏也会增进我们的胆固醇的含量,所以要减少肉类的食用,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说春季也是个爱护人体五脏的预备阶段,无论是通过饮食保养,还是锻炼,人的五脏与情绪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中医里把人体的五种情志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心、肝、肺、脾、肾五脏,并由心统领。黄帝内经之灵枢灵兰秘典中这样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这句话把 五脏中的心比做一个国家的君主,它掌控着人体的心神与情志。夏季和心在五行当中均属于火。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盛夏的自然之火与体内的心火可以相互影响。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烦意躁;而躁动不宁的心绪,可以使人更觉暑热难挡。此外, “五
5、志过极皆化火” ,也就是说五种情志过度都可以化火。心属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间,我们应当做到“使志无怒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静 养心 神。就像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 “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减少,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心静自然凉 ”。夏天吃什么?中医营养学认为,夏日饮食宜温凉有节,顾护脾胃。小孩或年轻人在酷暑时,往往喜欢贪凉饮冷,饮料非冰镇不喝,三餐非生冷不吃。却不知日复一日地饮冷食寒,会慢慢地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容易出现胃痛、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因此,夏季进食应以温为宜,不宜过食寒凉,要顾护人体的脾
6、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体气血化生的源泉。一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会引起全身各脏器的病变。夏天心、脾、胃三脏腑最容易受损,应当格外注重这三脏器的饮食调补,可食用薏仁、芡实、山药等以健脾养胃。在黄帝内经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还提出,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夏季也可多食酸味或咸味之品来养心。其原因在于,夏天易多汗,而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 ,出汗过多会导致心气不足、气津两亏。为此,我们可有选择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乌梅、五味子煎汤代茶等,它们非但可补气,还能生津止渴。咸味之品则能补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钠,以此来确保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7、俗语中道:秋高气爽。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减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 。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正是表明了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景深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基于“和”字,中医们总结出四种秋季养生原则:1.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甚至安
8、宁,心情舒畅,切记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2.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3.饮食调养: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另外,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4.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秋去冬来,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对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冬季养生仅防寒保暖就可以了吗?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 ”冬季里人应该
9、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当然,冬天是养肾的好时候,肾精对人体十分重要,它藏精,主生长、发育, 肾气的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关。前人把肾称之为“先天” ,或者叫“肾主先天” , “肾为先天之本” ,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肾的一种生理功能。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健忘。虽然养生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而黄帝内经作为以生命为中心的百科全书,包含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不仅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是一部真正的实用的养生大典,是华夏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所提倡的古老经验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四季不同,适时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