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服饰民俗,一、服饰的起源 (一)羞耻说 (二)保护说 (三)装饰说 (四)标记说 1、颜色标记身份 2、图饰标记身份 3、标记特定含义,二、服饰的构成,(一)民间服饰的种类 1、衣着 2、装饰 (二)服饰的发展 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2、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4、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一)经济条件 1、人类为了御寒的需要
2、,利用自然物或通过改造自然物,将其做成御寒的衣服,所以,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水平。 2、一个民族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和该民族的生产技术是相适应的。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也就是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二)历史传统 中国服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一个重要人生观是中庸。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服饰上就是强调“中和”。“中和”表现在两个方面: 1、色彩和谐。 2、款式含蓄。,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三)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影响服饰的质料。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宽袍大袖,厚实庄重,衣料以皮毛为主,南方少数民族轻衣薄裙,衣料以布麻为主。 2、地理环境影响服饰的形制。北方
3、少数民族以上袍下裤为在主要款式,南方少数民族短衣短裙长裤为主要形制。,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四)宗教信仰 不少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衣物或饰物,它们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关系,但却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这大都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有关。,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五)社会风尚 服饰是文化的表征,社会风尚的变化,直接在穿着行为上表现出来。社会风尚即社会风气,深受儒家文化中庸观点的影响,人们普遍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服饰受社会风尚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三、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六)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在服饰文化上的影响和交流,是民族交往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文化渗
4、透现象。 1、表现为相邻民族服饰的无意融合。 2、表现为民族服饰的刻意模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四、民族服饰的流变,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形制:分体制,上为衣,下为裳 质料:麻、兽皮、兽毛 3、春秋战国时期: 形制:一体制:深衣 质料:葛布、裘皮,4、秦汉时期 男装:袍衫、禅衣 女装:深衣、襦裙 5、魏晋南北朝 男装:裤褶 女装:两裆 6、隋唐时期 女装:半臂 披帛襦裙,6、宋元时期 女装:褙子 7、明清时期 男装:褶子 女装:比甲 水田衣 8、民国时期: 男装:中山装,五、服饰变化的轨迹,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变得简便、大
5、方。,六、少数民族服饰概述,(一)各民族服饰介绍,朝鲜族,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彝族,彝族,彝族头饰,彝族头饰,苗族,水族,侗族,布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畲族,高山族,高山族贝珠衣,惠安女,惠安女,(二)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的特点:,1、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 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
6、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特点,1、明快素雅,秀丽和谐 明快素雅,指衣饰的色彩既鲜艳明朗,毫不阴暗晦涩,但又不显得繁缛杂叠而令人眼花缭乱,多以浅色为主,忌大红大绿。秀丽和谐,指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朝鲜族,傣族,白族,(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特点,2、鲜艳斑斓,对比强烈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衣饰以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特点,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色块之间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因而给人的视觉印象十分强烈。,蒙古族,苗族,畲族,(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特点,3、凝重深沉,庄重朴实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
7、,在服饰上以黑、蓝为主,显得凝重深沉,庄重朴实。,侗族,壮族,哈尼族,(四)民族服装饰品特点,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和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 2、装饰性的统一。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 3、实用性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形制的产生常常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些饰品起源于使用的需要。,(四)民族服装饰品特点,二、文化性 1、饰品体现了宗教意义。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 2、饰品体现社会活动内容。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饰品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
8、实体。 3、饰品体现了风俗习惯。,苗女银角头饰,(四)民族服装饰品特点,三、历史性 1、象征性。服饰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依然十分明显。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色彩的意义,五行 色彩 时间 空间 色彩意义木 青 春 东方 平和-繁荣火 赤 夏 南方 富贵-幸福土 黄 长夏 中央 皇帝-威力金 白 秋 西方 寂寞-悲哀水 黑 冬 北方 破坏-灭亡,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对人体自身的装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而下
9、以续后世也。”(礼记.昏义),抹额,深衣,袍衫,汉代妇女襦裙,褶子,褶子,褙子,纳西族女服装饰披星戴月,傣族 鄂伦春族,苗族服饰,西周服制,大襟右衽深衣,秦汉时期的袍衫,各朝代襦裙,裤褶,短襦、长裙、半臂(唐),短襦、长裙、披帛(唐),褙子(宋元),比甲(明朝),水田衣(明朝),杜丞相筵上美人(唐.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耸巫山一段云。 貌态只应天上有, 歌声岂合世间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 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能赋客, 肯教容易见文君!粉胸半掩凝晴雪慢束罗裙半露胸,佩 刀,荷 包,香 囊,火 镰,火 镰,马缨花,基诺族服饰,深衣礼服,水族服饰,藏族装饰,参考书目,民俗学原理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中国民俗学史王文宝.巴蜀书社, 1995. 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沈从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服饰民俗杨丹.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民居民俗李锦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传统节日高蕾.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我所熟悉的,1、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某个地方的一种物质民俗事象。 2、叙述具体,议论恰当。 3、用文稿纸抄写,字数在1000-1500之间。 4、严禁抄袭。 5、第9周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