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3655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理治疗和谈恋爱一样,是一种亲密的关系,而说心理治疗比谈恋爱更痛 苦,是因为谈恋爱可以结婚,而你和你的治疗师则必然要“分离”。分离肯定是痛苦的,所以心理治疗,说爱你真的不容易。因为看心理医生是要花钱的,那么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从来访者的角度,如何提高心理治疗的效率,把这些钱花得高效。我把心理治疗从开始到结束,大概分成了七个步骤,下面我们一步步来看。第一,是什么让你想看心理医生?心理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医生开药,你把药吃下去,然后你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和药物去完成。而心理治疗是你和治疗师结成一个“治疗联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它需要你和治疗师的共同参与、努

2、力。这个治疗联盟建立的基础,是你愿意为了自己的改变而付出努力,治疗费当然是努力的一种,但在心理治疗中,除了治疗费,还需要你在领悟自己、表达自己的方面进行努力,这是治疗师无法替代的。在去看心理医生之前,思考“我想通过心理治疗,让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例 1:“无法开始的治疗”(我想解决我的痛苦)一位先生描述自己很痛苦,有众多的“心理问题”,诸如不自信,怕和上司说话等等,然后不断的询问治疗师“要怎样解决我的痛苦”,这个治疗无法开始,因为 这位先生实际上是来依赖治疗师的,他缺少自省的能力,内心打算着把自己交给医生照看,让医生来为自己负责,而他自己则根本没有要做出改变

3、的打算。例 2:“无法完成的治疗”(我想了解我自己)另一位先生抱着了解自己的念头来进行治疗,希望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治疗进行了 100 次,可他没有任何的“潜力”被发现了。因为这个治疗实际上没有目标,他和治疗师就像在没有航标的茫茫大海中瞎打乱撞,因治疗发生改变的机会微乎其微。以第一位先生为例,也许一个好的表达是:我想通过心理治疗,让自己变得更有勇气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第二,告诉医生你的基本情况你目前的问题,是你过去经历与现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告诉治疗师你的基本情况,包括了:你的现状:你的年龄、工作、婚姻状况、和谁一起居住、人际关系如何等。2主要症状:即是什么让你决定现在来看心理医生为

4、什么恰恰好是在现在来,而不是上个月或明年?发生了什么?成长经历:从小到大你是怎么渡过的?谁是主要照顾你的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你可以按照“0-1 岁、1-3 岁、3-6 岁、小学、中学、大学、工作”这个时间序列来回忆。在这个回忆中,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环节。创伤:手术、暴力、性侵犯、抛弃、亲人的离世等。性经历:在性的方面感受如何,对自己的性感受如何等。治疗师在了解了你的基本资料后,会对你做出一个评估,在这个评估中,治疗师会大概锁定你的问题所在,并决定治疗的方案。做出这个评估,一般需要四次左右的访谈时间。例:第七次的同性恋一位大学女生在治疗的开始,描述自己和宿舍里

5、同学的关系不好。于是治疗师认为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在第三次访谈时,女生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治疗师又认为 是抑郁的问题;直到第七次,女生吞吞吐吐的说出,她与同学相处不好,是因为她爱上了宿舍里另一位女生,这时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明确的告诉治疗师你的问题所在,会节约很多金钱和精力。第三,与心理医生商定好心理治疗的目标,并确立你们的治疗设置治疗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你来看心理医生的目的,在和治疗师会面几次之后,治疗师会和你一起讨论你们的治疗目标,相比起最初的想法,这个目标会更加清晰和明确。治疗设置包括,治疗的时间、见面的频率、付费的方式、迟到、失约的处理,更改治疗时间的方式,以及治疗中你和治疗师所要遵守的规

6、则。遵守治疗设置,是你和治疗师共同的义务。“设置”就像是治疗室里的第三个人,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你和治疗师的工作有意义。有时因为种种原因,需要临时更改治疗设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更改时间,只是为了去和女友约会,那么就需要考虑你接受治疗的动力是否足够了。在完成了这些之后,治疗就正式开始了。第四,重视表达你的感觉,尤其是对治疗师的感觉心理问题一般是情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的问题,所以感觉是你和治疗师最重要的工具。治疗师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例:100 种愤怒愤怒只是一个词语,不同的人对愤怒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一位男士愤怒的时候,常幻想将一条狗从嘴角撕成两半,而一位

7、女士愤怒的时候常常站在门口一边哭一边破口大骂。3自由的联想和表达,减少道德约束。因为治疗师不会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你的“好坏”,相反,大多数时候,你“不敢”表达的,恰恰是最重要的。(例如“第七次的同性恋”)有一个词,叫做“见诸行动”。意思就是,没有用语言表达的情绪,会用行动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迟到、沉默、赠送礼物、请治疗师吃饭等。我们可以从“见诸行动”中,发现你想表达,却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想法和感受,以下举几个例子。迟到:常提示你内心的矛盾。比如既想来治疗,又害怕在治疗中被刺到痛处而受伤害。赠送礼物、请客:常提示你想控制治疗的局面。“吃人嘴软”,也许你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治疗师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受你控制

8、。沉默:常提示着你对治疗师的攻击。比如“你是我的治疗师,你应该 100%的理解我,但你却不能,我很生气,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当你出现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什么?第五,关于冲突、治疗中的紧张气氛(张力)在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你和你的治疗师之间必然会出现紧张的气氛,你会有一些正面或负面的感觉,比如爱上治疗师,或者憎恨治疗师。不必害怕这些感觉,我们鼓励你直接的表达。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受你所表达的任何感受。而你和治疗师都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治疗中的感受代表着你未能满足的愿望,很多时候,这 些愿望除了具有现实意义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们代表着你的

9、童年幻想和未能满足的欲望,这正是导致你现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例:上面沉默的例子中的患者,有一个被忽视的童年。他的母亲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他只有要求,从不亲切的询问他的需要和感受,对他毫无理解可言。因为他必须仰赖母亲才能生活,所以他将对“不理解我的妈妈”的愤怒埋藏在内心深处,学会了“沉默”。他的愤怒从现实意义来看,是恨治疗师不能理解他的想法,而从深层意义来看,则是因为他将治疗师看作一个“能理解我的妈妈”,但治疗师无法做到,于是他再一次经历了童年,体验到了那种愤怒。这一次,在治疗师的鼓励下,他没有埋藏自己的愤怒,而是尝试着慢慢的、勇敢的表达。治疗师的涵容,使得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表达情绪的,并不会因为

10、表达情绪而被“冷血的治疗师”(妈妈)杀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开始变得比较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当这些感觉出现的时候,正说明你们的治疗进行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勇敢而仔细的向治疗师表达这些感受,是促进治疗进行的不二法门。“热闹的治疗”4有些治疗很“热闹”,治疗师和患者间没有张力,“配合”良好。这往往意味着治疗没有深入,只是在发表演说,或者进行辩论。真正的治疗必然伴随着痛苦,因为揭开伤疤本身就是痛苦的。“完美的配合”(修正性体验)有一个美国的治疗师,提出了叫做“修正性体验”的概念,意思就是“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感受,治疗师就给患者什么样的感受”,换句话说,患者缺少一个理解 她的妈妈,治疗师就要扮演这个角色

11、。这个理论一抛出,这位可怜的治疗师立刻遭到全国治疗师的一致声讨和批判。因为“患者需要什么,治疗师就给什么”的真正 含义,就是治疗师是患者的上帝,可以给患者所有的东西。这理论违背了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是要帮助患者成长和独立,而不是帮患者沉溺在幻想的世界,退变 成一个小孩。第六,要多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治疗流派有不同的周期。关于动力性心理治疗,或者说精神分析,参考答案是:短程在 30 次以内;长程多达数年。例:“谁有病”看心理医生的人们常被看作是“有病”的人,关于这个现象,80 年代的美国人有一个精妙的回答。80 年代,精神分析疗法在美国盛行,开始的时候,大家嘲笑接受分析的人是有病的人,

12、而接受分析的人们作出了有力的回击,并最终改变了舆论导向:“不接受 分析的人才是有病”。因为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大概实在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来没遇到过问题),接受分析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接受分 析的人,则是“连接受分析都不敢”,想毕是问题严重了,连看心理医生都不敢了。第七,关于结束理想情况下,结束是一个过程。从提出结束,到不再与治疗师见面之间,应该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去独自面对人生,并处理与治疗师的分离。结束是痛苦的,因为结束意味着分离。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治疗常常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就被迫结束了。但就如震撼人心的爱情,不一定有美丽的结局,有效的

13、治疗,也不一定有美丽的结束。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你所产生的改变。任何时候,你有结束的权利。但我们建议你在结束之前与你的治疗师探讨结束的原因和感受。因为结束有可能是“结束”,也有可能是“脱落”,或者“逃离”。应该记住,在张力最大的时候,正是最应该与治疗师讨论的时候,因为害怕而选择“逃离”,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Zhunzhunjiao 恩赐5QQQ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关系和情感的社会里。正是各种关系与情感交织的网,让我们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大量的咨询案例告诉我们: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根源于当事人在关系中受了伤,在情感中受了伤。所有的治疗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治疗,是一个特定的治疗师,在

14、特定的环境,对一个特定的当事人,实施特定的治疗。 “不嘲笑,不悲哀,不怨天 尤人,而是去理解!” 。陪伴来访者,共同探讨,帮助和启发他们找到方法,补充心理能量,重建自信和安全感,恢复失去平衡的内在秩序。唯有自信,方能从容。帮助来访者重建良好的人际秩序,事关当事人今后的人生幸福。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诞生于关系之中。认识、了解、感悟和把握各种人际关系(家庭、亲密、亲子、同事、朋友等等)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必需环节,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启发来访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学会自己作决定。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汲取别人的优点。和活泼型的人一起欢乐,和完善型的人一起统筹,和力量型的

15、人一起行动,与和平型的人一起轻松,让短暂的人生充满活力、绽放精彩。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一种人格互动成长的过程,在存在的层面上探讨生命的本真和意义。丰富的知识阅历、扎实的专业训练、良好的自我觉察、较强的言语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助人者的基本功。真正有效的疗愈工具不是咨询师拥有了多少治疗技术,而在于咨询师本人内心洋溢出的爱、智慧和慈悲的 情怀。能巧遇、分辨和结缘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求助者的生命之幸。生命有“道” 。人要尊重生命,回归敬畏,因天之变,顺势而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妥善把握人生的三种状态,即:顺境时,享受;逆境时,承受;不可改变 时,接受。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

16、掉的,改变主观能够改变的,接受客观不可改变的。在“改变”和“接受”之间作出选择,分辨出两者的差异,需要开启智慧。 中国已失掉了四代人的国学教育,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重压和民族灾难的一再上演,深刻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归依感,这几乎 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在崇尚利益和追逐成功的现代主流意识下,许多人逐渐迷失了自我,奋力于对外在物质、名利、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以为这就是人生价 值。他们在忙碌中失去对生命与幸福的内在体验,忘记了心灵回家的道路,陷入迷茫与痛苦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置身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心归何处?智者不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本

17、清源,在古圣先贤的经典里,在儒释道的灵修里,在对生命本源及价值的追问里,人类的智慧正从那袅袅升起。6关于镜子和咨询师的思考作者:朱长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下面这则故事,甚是欢喜。徒弟抬一面镜子,边抬边说:“这镜子可真是便宜,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 !”师父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哦?”徒弟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师父问:“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是不是都映得出?”“当然。”徒弟说。“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师父问。7“那怎么会呢?”徒弟说。“这就是智慧啊!”师父说:“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

18、事过即忘吗? ”“不能”徒弟说,“想不到这镜子还有点门道,还有吗?”“多得是”,师父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倍细心吗?”“不会”徒弟答。师父问:“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徒弟说:“不会。”“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 ,你做得到吗?”师父问。“做不到!还有吗?”徒弟兴冲冲地问。8师父问:“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不会”。师父问“这叫把握当下,置心一处。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呢?”徒弟穷追。师父问:“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

19、变成绿色?”徒弟说“不会。”师父问:“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是,这叫什么?”徒弟问。“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师父问。“做不到,还有吗?”徒弟还不解渴。9师父问:“镜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 ”“明白了,”徒弟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这个故事蕴含着禅学的智慧,我读罢很受启发。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与这面镜子何其相似啊!采用启发式问话引导来访者自我领悟,这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基本功。故事中的师徒二人,多么像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20、解疑释惑、互动问答,是循序渐近 的、富启发性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往往也像师父一样有目的地设问,启发来访者去认真思考,直至使其完全领悟、解除困惑。“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分别反映了咨访关系的客观性、平等性。来访者在咨询师这面镜子前,真实地照见和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以解决来访者的症结为导向,不 掺杂主观判断、分析、评估、建议,象抽丝剥笋般,让问题和症结自然地呈现,然后辩证施治。10“把握当下,置心一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分别反映了咨询态度的专注性、真实性,原则性和灵活性。镜子空无而存在,咨询师在这种空杯状态下,与来访者水乳交融,和谐共生,无为无痕,这是心理咨询的 最高境界。正是这种真爱能量的自然流动、共同理解与支持,使双方搀扶着前进,坚持不懈地走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