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53294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 报 书实 验 区 名 称 测绘工程技术实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苟 伟 学 校 名 称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主 管 部 门 云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 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4 月 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制填 写 要 求一、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二、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 A4 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三、 “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四、著作、教材、论

2、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当年 4 月 30 日前。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 测绘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建立时间 2006 年 6 月所属类别 创业教育姓名 苟 伟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65.7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讲师/系主任 联系电话(手机) (0871)727838113619626378电子邮箱 传真 08717278390实验区负责人 通信地址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牛路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邮编 650217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学院测绘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在 2005 年 5 月学院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

3、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在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我们深入分析了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递进、组合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案,于 2006 年 3 月完成了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出台了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稿) ,于 2006年 9 月在学院 2004 级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开始实施“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实验区工作开始运行。与此同时, “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荣获 2008 年度云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实验区创建前期完

4、成的主要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用人需求调研,进一步理清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是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资源系于 2002 年正式设立、2003 年招生,并于 2005 年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然而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成为当务之急。从 2004 年底开始,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及学生素质的全方位考量,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为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本次调查结论主要为:(1)高职测绘专业

5、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专业就业优势将更加凸显;(2)动手能力、项目经验是高职层次测绘专业学生制胜的法宝。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动手能力” ,特别是“上手速度”是高职层次测绘专业学生相较于本科生最大的优势;(3)用人单位对测绘技能的完整性,特别是专业成图技术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0%的被调查单位希望高职测绘专业的学生具备国土资源管理或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测绘技术,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成图技术;(4)此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员工应“先学做人”还是“先学做事”之间选择了前者,同时由于测

6、绘行业的特殊性(容易接触到某些国家机密) ,100%的用人单位将“德能兼备”作为录用人员的硬性指标;(5)对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校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上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螺旋上升) ,相关专家建议,高职测绘专业的教学应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着手,以项目带动教学,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理清改进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这些思路可以概括为“一种意识,一个规律,一种素质,一个方向,一种过程” 。 (1)一种意识指的是忧患与超前意识。具体而言,是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

7、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对待当前测绘专业人才的高需量;二是正确分析测绘专业人才需求的可持续性;三是充分调查研究测绘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四是密切关注测绘行业技术革新的动态。 (2)一个规律指的是高职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相较于本科或更高层次的学生,高职学生对于以“感性为起点”的学习方式的依赖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有的放矢。具体而言则是“以项目促兴趣,以项目带教学,以项目育人才” 。 (3)一种素质指的是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结合。要培养人才,先要明确何为人才。 “有才无德” 、 “有德无才”以及“跛脚鸭”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从此次调研的情

8、况看, “德才兼备” 、 “动手能力强” 、 “综合素质高”才是当前市场对于测绘人才的定位。 (4)一个方向指的是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典型的技能型专业,学生技能的获得不能脱离具体工作实际,必须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课程开发应基于工作过程基础之上。2、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构建“递进、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 16 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

9、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专业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根据“工学(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观,我们以专业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为切入点,提出了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采用“递进、组合式”教学改革方案。“递进式”教学是指在对专业教学模块划分时,将课程的教学功能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层次,分别在不同的教学时段进行教学;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采用从仪器认识、基本技能实习、专业核心技能实习到综合生产技能综合训练的分层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10、促进学生专业技能逐步提高。 “组合式”教学是按照测绘知识及其相关技能的具体运用方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后重新组合为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程包” ,各课程包在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组织教学。“递进式”教学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 “组合式”突出高职特征:一是教学以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使专业教学目的具有

11、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教学建立在相应的测绘项目(包括模拟的测绘生产项目)之上,以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根据专业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各课程包教学计划应实现动态可调,为实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提供计划上的保障;四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不改变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增加或改变某个课程包内容,以增强专项测绘能力培养,使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更具时效性;五是按照高职高专学生认知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螺旋上升)开展教学,各课程包教学采用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工学结合模式;六是按照“组合式”教学要求,结合相关生产项目,不断开发基于工作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3、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2、,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实现学院总体办学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实验区建设,我们在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如下主要工作:(1)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对原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和强化更新目标要求。(2)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主要以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为主要平台,以测绘生产任务(包括模拟的测绘生产任务)为驱动,将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同时与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签订项目承揽协议,以测绘生产、资源调查等项目为教学平台,集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开展“产学结合”教学

13、。(3)按照现在测绘生产要求,体现测绘生产企业对测绘技术人才在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能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4)完善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学院出台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针对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要求,从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等方面不断出台了新的规章制度,确保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3)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在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习实训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取代传统实践教学模式。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为保证实验区创建成

14、效,我们坚持“培养、引进、提高”的工作指导思想,近年来加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工作表现在:(1)建立了理念先进和科学的团队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狠抓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以项目建设为手段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师资运行机制,为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保障。(2)加大了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积极引进专业教学所需教师。人才引进工作中,充分考虑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注重学历、职称结构的高起点,学缘结构的广泛性,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和综合性。近三年来已引进了相关单

15、位具备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业务骨干达3 人。(3)认真关注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我们通过“以老带新” 、 “助课说课” 、 “专题教育”和“生产实践”等形式全方位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业务水平的培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以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4)强化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培养。以测绘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平台,以政策为引导,从强化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入手,着力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测绘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这些年产学结合项目开展,专业教师100%接受了生产实践锻炼(30%主持项目开

16、展工作) ,目前其中 60%已具备双师素质教师资格。(5)积极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与一批专业素质能力和教学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目前专业外聘教师高工以上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2 人。5、狠抓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教学功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为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验区建设,近年来我们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校本部、小板桥校区、武定校区不断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与云南地矿测绘院、官渡区国土分局等国土资源行业、测绘行业的相关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加强了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其中,

17、武定综合实训基地是学院紧密结合测绘行业技术应用现状以及测绘新技术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而设立的。其专业教学实践功能由仪器检校、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施工放样等五部分组成;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充分,总值近 200 万元;同时为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学院加大投资力度,对基地原有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进行了重新改造装修,并增设了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成图实验室,基地教学功能趋于完善,可同时满足 200 多名专业学生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需要。此外,我们与云南省地矿测绘院等近 20 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产学合作协议,作为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产学合作单位

18、和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它们在承担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同时,为将生产任务的实施与管理过程引入教学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科研提供了一点条件,确保了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实训课的开出率达 100%。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2-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应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为指导,努力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的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

19、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力求体现“四个符合”的原则。一是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贯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明德尚能” ,学以致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二是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基础,特别是拥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符合西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基层”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和较强适应性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四是符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努力实践和贯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求与行业需求紧密结

20、合。人才培养犹如企业生产产品,产品的规格、型号及功能必须紧扣消费市场需求。专业教育与行业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明确专业自身的定位,也有利于行业了解学校,实现校企良性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关键步骤之一明确培养目标,使之符合行业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方案,使之符合行业发展的特点;改革教学计划,使之实现动态可调,以适应行业的实时变化真正实现从以“学”为主到“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实验区的各项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在创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3、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21、。在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以“明德尚能”的校训为指导,主张“德才兼备” ,强调传统道德与行业道德紧密结合,在积极利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特别注重结合行业、专业特色,在生产性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地矿精神;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强调人文素养为专业素养服务,坚持数量与质量两手抓:在专业模块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人文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定期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加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把握方向,造就具备远大志向及高度社会

22、责任感的创新人才。2-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目标定位1、以项目驱动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专业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专业课程包的教学都建立在相应的测绘生产项目(包括模拟的测绘生产项目)之上以项目驱动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2、以启发式教学带动研究性学习,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改革教学模式,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设计式为课堂主要教学方式,用针对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一方面邀

23、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各类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目前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促进和激励大学生科研活动,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等互动活动,引导、激励、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研究能力,使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塑造良好环境。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2-2-1 社会调研从 2003 年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对专业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毕业生进行调研,不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和毕业生问卷调查,

24、调查研究测绘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2005 年上半年度,在学院组织安排下,完成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涉及用人单位 15 家(其中事业单位 3 家,国有企业 2 家,股份制企业 10 家) ,专家学者 12 人,专业任课教师 19 人,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其中男生 30 人,女生 20 人) 。调查涉及了包括专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等问题。在完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和设计,修订了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推出了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2-2-2 对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模

25、式的认识和思考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做出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的人才。创新人才的核心则是创新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为创造思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必须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的精神,全面落实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测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手段。我们认为,测绘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26、主要表现为: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用人单位为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及教改方案时,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与企业、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设计,以确保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时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高职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实践”认知规律,走“产学结合” 、 “工学结合”的教学之路。只有这样,专业人才培养才能紧贴时代和社会实际,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步伐。2、注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属于

27、典型的技能型专业,技能应用水平是其能力的最基本表现,也是关系学生利益、用人单位利益的决定性因素。而技能的应用不能仅仅只是在学校课堂上获得,它必须在生产实践这个大熔炉中反复锻炼才能形成,所以“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注重能力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教育过程中真实经验与模拟经验的培养-根据调研了解到,具有真实项目经验的学生远比只是具有实验室模拟经验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实验室模拟经验只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封闭形成的,面对开放的、充满各种变数的社会生产,毕业生仅仅依靠模拟经验是无法解决生成实际问题的。2)专业知识结构及能力现状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才

28、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完整结构,专家们指出,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知识” 、 “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着手。3)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这个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直为教育界人士所争论。我们认为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仔细研究具体对象才能获得,能力培养应从专业细节入手;而且创新是很具体的工作,必须从细节开始,逐步扩大。高职人才培养首先是专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随后才能随着个性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发展为通才培养。3、注重个性。教育的基本职能理应是两个、一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所以教育必须是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

29、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注重个性化在当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1)尊重个性与人格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2)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3)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4)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5)解决好原则性和灵活性问题。作为指导专业教学开展的文件,教学计划无疑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但从专业教学改革和“产学结合”需要的角度出发,教学计划又必须具有一定得灵活性,教学计划的执行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而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2-3 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1、专

30、业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序号 项目 来源部门 级别 负责人 时间1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 院级 苟伟 20072 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国土资源管理专业 院级 苏丽丹 20073 测量综合实训省级精品课程 测绘工程技术教研室 省级 杨木生 20074 高等应用数学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国土资源系 院级 吴雁莎 20065 地籍测量与管理课程建设 国土资源系 院级 王建飞 20066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精品课程建设 信息工程系 院级 董钧祥 20067 GIS 示范实训基地建设 信息工程系 省级 董钧祥 20082、教改项目序号 项目 来源部门 级别 负责人 时间

31、1 高职高专测量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国土资源系 省级 殷瑛 20072 高职测绘专业核心能力递进、组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国土资源系 省级(二等奖) 苟伟 20093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观念变革研究 学院 省级 李华 20084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学院 省级 杨晓兰 20083、相关论文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 刊物名称发表年/卷/期1 基于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绘制图综合方法 李和忠 地矿测绘 2006 年第 5 期2 土地更新调查中 MAPGI 与 VCT 数据格式转换浅析 李和忠 云南土地 2007 年第 3 期3 3S 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李和

32、忠 云南土地 2001 年第 4 期4 WTO 与高等职业教育 李和忠 地矿测绘 第 19 卷第 3 期5 GPS 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杨木生 云南测绘 省级刊物6 内蒙古农牧业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与评价 董云 生态经济 2008 年第 5 期7 测量坐标转换模型及其应用 董钧祥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 2006 年第 3 期8 MAPGIS 数据向 ORACLE SPATIAL 空间数据的转换 董钧祥 长江科学院院 报 2006 年第 2 期9 基于 GPS 多天线阵列的变形监测系统 向更明 地矿测绘 2005 年第 4 期10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NETWORK GIS)关键问题综述 张述清 地矿

33、测绘 2006 年第 3 期11 基于 TGO 系统的地方坐标系约束平差解决方案 张述清 地矿测绘 2006 年第 2 期12 与时俱进,加快测绘事业单位改制 张述清 地矿测绘 2004 年第 4 期13 LANDSAT ETM+在水库库区及周边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张述清 地矿测绘 2005 年第 1 期14 嵌入式通过人机界面开发研究 张述清 地矿测绘 2006 年第 9 期15 隐马尔可夫模型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应用 张述清 地矿测绘 2006 年第 9 期16 GPS 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张述清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 2007 年第 2 期17 EXCEL 在测量中的应用 张述清

34、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 2000 年第 4 期18 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TGO 功能扩展应用 张述清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 2006 年第 10期19 RTK 与城市一级导线测量的比较及精度分析 杨润书 地矿测绘 2006 年第 1 期20 GPS 基线结算的优化技术 杨润书 测绘通报 2005 年第 5 期21 高山区高等级公路 GPS 测高的分段拟合及精度分析 杨润书 测绘通报 2005 年第 12期22 GPS/GLONASS 组合定位系统及应用前景 杨润书 地矿测绘 2003 年第 4 期23 九顶山隧道轴线点的 GPS 复测与精度分析 杨润书 测绘通报 2002 年第 8 期24

35、GPS 网平差软件中的观测量权配置 杨润书 测绘通报 1999 年第 6 期25 GPS 网归心改正的一种实现方法 杨润书 地矿测绘 1999 年第 2 期26 临沧飞机场跑道轴线方位角 GPS 测量 杨润书 地矿测绘 1998 年第 1 期27 高等级公路隧道 GPS 控制网的建立与数据转换 杨润书 地矿测绘 1998 年第 2 期28 从 DAT 数据文件到 RINEX 数据格式的转换 杨润书 地矿测绘 1998 年第 3 期29 GPS 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布设及混合平差 杨润书 地矿测绘 1998 年第 4 期30 F-F 检验法与序贯平差 杨润书 昆明理工大学学 报 1997 年第 2

36、期31 多个粗差剔除前后的平差值转换 杨润书 勘察科学技术 1997 年第 2 期32 基于 GIS/GPS/GSM 的昆明市 120 急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杨明龙 测绘工程 2007 年第 1 期33 基于 GIS 应急处理系统的设计 费丽娜 安全生产科学 2007 年第 2 期4、出版教材序号 教材名称 作者 主编/参编 出版社 备注1 实用测量学 李和忠 主编 云大出版社 省高职高专专业课系列教材2 测量技术 李和忠 主编 地质出版社 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教材3 实用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董钧祥 苟伟 主编参编 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高职高专系列教材5、近几

37、年完成的重要产学结合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主持人 完成情况 项目投资(万)1 泸西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 国家级 苟伟 完成验收 742 宁洱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 国家级 杨木生 待验收 723 景洪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 省级 李和忠 完成验收 964 云南邑土地整理 1:2000 地形测量 省级 苟伟 完成验收 325 勐海县林权制度改革使用权调查 国家级 杨木生 完成验收 686 剑川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 国家级 董钧祥 完成验收 637 富源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 国家级 董钧祥 完成验收 728 景洪市避寒山庄 1:500 地形测量 省级 李和忠 完

38、成验收 28在实验区创建工作中,我们利用学院取得的测绘资质及其它技术服务资质,积极争取相关的专业生产项目,以其为教学平台,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究设计,形成融课程教学与专业技术生产实践于一体的“产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组织师生在完成项目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教学。通过近三年大小约 20 个“产学结合”项目,先后共有 04、05 和 06 级的约 150 名专业学生和 23 名专任教师参与(参与面 100%) ,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双师素质逐渐形成,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思想素质得到较好培养;项目实现产值 600 多万,并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约 100 万;通过项目完成的科研

39、项目 11 项,其中一些成果已转化为应用技术;通过成果验收,各项目一次通过率达 95%,返工率仅占 4%,项目开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作为合格公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具有工程师应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完成工程建设各阶段测绘工作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制作各种图件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够从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施工放样等测绘项目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发展前沿,具有较好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40、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与他人合作共事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3-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2+1”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达到不少于总课时的 50,安排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课程教学按照“专业课程包”的“递进、组合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开展。1、专业技能课程构建(1)以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形成模块内课程包;(2)以项目驱动教学,每一课程

41、包的教学都建立在相应的测绘项目(包括模拟的测绘生产项目)之上;(3)课程包教学按照相应的工作流程要求组织,按照工作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按照工作技术标准要求考核,实现教学与工作的对接;(4)根据专业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各课程包教学计划应实现动态可调;(5)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不改变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或改变某个课程包内容,以增强专项测绘能力培养,使学生职业技能更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6)按照高职高专学生认知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螺旋上升) ,各课程包教学主要采用工学结合模式。通过“递进、组合式”课程包教学模式的实施,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情况,使专业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42、,增强教学目的;建立在测绘生产任务之上的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包的动态可调为实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提供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能力、注重个性”的培养理念。课程包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结构图2、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在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中,我们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根据2006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操作性比较强的大比例尺数字成图 、 计算器编程 、 新编地图学等课程按运用方向进行拆分,然后配合原有的GPS 原理 、 地形绘图 、 地籍测量与

43、管理 、 工程测量 、 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 、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 6 门理论课程与地形测量 、 地籍测量 、 施工放样三个专项实习,重新组合后形成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放样测量、数字成图与地图制图四个“课程包” ,形成 “组合式”教学模式。四个“课程包”的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取将理论教学与实习融合起来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每个“课程包”中既含有理论教学又有实习实训教学,而且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为便于教学及便于学生快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我们将课程包的教学全部安排在武定综合测量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在需要时,也可以在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生产需要安排

44、在相应的测绘生产项目之中进行教学。(1)每个课程包内既有测绘数据采集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含有相应的测绘数据计算和图件制作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所以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组合式课程包教学,可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测、绘、算能力,强化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2)每个课程包的教学都是以当前各行各业最为普遍的测绘生产项目(包含模拟测绘生产项目)作为其教学平台的,所以通过课程包教学,可以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技术(下) (理论教学)计算器编程(下) (理论教学)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数字成图与制 图工程放样测 量地形绘图(理论教学)计算器编程(上) (理

45、论教学)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技术(上) (理论教学)大平板仪、全站仪地形测量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理论教学)地籍测量实习工程测量(理论教学)精密仪器检校(理论教学)工程测量放样实习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理论教学)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数字成图与地图制图实习数据采集能力制图成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GPS 原理(理论教学)职业技能的教学原则,有效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各课程包教学计划可根据社会生产市场的要求灵活调动,从而为实现专业“产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4)各课程包教学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故组合式课程包教学更加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

46、认知规律,教学质量可以得到较大提高。(5)在各个课程包中将理论教学与实习相互交融,按照递进关系分层教学,从而减少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避免了专业知识的分割教学,使学生易学易记,便于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各门专业知识前后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3、组合式教学模式的运行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如教师队伍的组织、实践教学场地及教学的管理、课程的考评方式等。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已于 2006 年开始运行3-2-2 可行性分析1、专业办学理念“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从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47、和紧迫性出发,从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入手,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办学理念符合教育部 16 号文文件要求,较好反映了创新人才培养规律。2、办学条件学院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背靠国土资源大行业,认真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在专业教学场地、专业教学设备、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资料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要。3、办学方式“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

48、式教学模式”以 “2+1”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建立在测绘生产任务之上的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包的动态可调为实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提供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能力、注重个性”的创新人才培养规律。4、教学效果2006 年 9 月开始试行教学改革方案至今,在测绘工程技术专业 04、05、06、07 四个年级共 328 名学生中开展“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工作。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专业课程分层递进教学的方式,从完

49、成课程包教学后的考核情况看,参考 328 人,及格率 94.3%,优秀率 39.7%,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现有 190 人顶岗实习、就业在生产单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有较好的专业素养,通过短时间的帮带后,大部分学生能独立顶岗工作。在课程包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有趣、能及时的通过实习印证理论,便于记忆,便于掌握要点,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普遍增强。在 04、05 级学生的测量工过级考核中,参考110 人,通过 110 人,通过率为 100%,其中通过高级工共 32 人,占考核学生人数的 29;同时,04、05 级学生就业率均达 100。4、保障体系4-1师资队伍4-1-1师资队伍结构随着实验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按照学院制定的“培养、引进、提高”的师资构建工作思路,积极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毕业生到校就业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