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疑入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2168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疑入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疑入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疑入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疑入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疑入手,以疑激趣,培养释疑解疑能力揭开雷电之谜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的是科学家的小故事。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富兰克林是 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并介绍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课文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再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 ,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内容中涉及到较深奥的

2、物理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字典、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理解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是这个单元的训练点。虽然这一训练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有过,但许多学生掌握地并不牢固,因此在这个单元中,还应加强训练。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找关键的字、词、句、标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本课中着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提问题,边读边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的能力。三

3、、教学目标: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目标三: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目标四: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四、教学流程: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一)揭示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雷电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告诉有一位美国科学

4、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才揭开了雷电之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学习第一小节,通过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罗列自己觉得读懂这一小节的障碍点,后面的学习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二)深入研读,释疑解疑: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学习第2 小节,解决“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时,采用通过理解关键词,然后理解句子的方法来解疑。学习第 3、4 节,解决“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这些疑问时,通过再针对关键句质疑问难,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释疑。在整个研读的过程中,都将读作为手段,引导学生品读句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

5、。在解疑时,设计了让学生“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学生在质疑、解疑后,对富兰克林制作风筝的方法、原理有了了解,依托文本,能找到适当的语言加以表述。不同的是,在复述时,需加入简单的原理,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要求,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想象:当他实验成功后,谁会说什么,引导学生从看他做实验的儿子、曾经嘲笑过他的人、别的科学家等不同的角度说话,让学生既能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让学生从文章中找表明他是“勇士”的句子,能引读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勇士” ,更能从动作、精神深层次去关注,从而理解“勇士”的真正含义。(三

6、)总结课文:通过朗读板书,让学生再一次了解富兰克林的精神,产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五、教学片断:片断一: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 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句,需要大家一起解决的吗?生 1:为什么称富兰克林是“勇士”?师:好的,你针对其中的一个词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知道原因的。生 2:什么是“摄取”?师:谁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答?生 3:“摄取”就是“吸引” 。师:对, “从天空摄取雷电” ,就是“从天空吸引雷电” 。生 4: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师:你不仅想

7、知道“雷电之谜”的内容,还想知道“揭开雷电之谜”的原因,在下面的文中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生 5:我想知道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生 6:富兰克林冒着什么生命危险做的实验呢?师:这个问题在文章中也会有答案的。说明:本课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喜欢质疑,但往往问的问题质量不高,主要是没有很好的质疑的方法,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的这句质疑的句子,是学生读书读不懂或不易关注的,但却又是在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等问题,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疑能力能在无形中

8、提高。在学生质疑时,我还不断地指导评价学生质疑的方法,点明是对字词质疑,有的是对句子内容质疑,这就告诉学生可以从字、词、句、标点等方面提问,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提的问题中,有的比较简单,如“摄取”的意思,我就让学生及时用近义词的方法解决,有的问题需阅读下面的文章才能解决的,把方法告诉他们,能提示学生以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提出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片断二:学习第 3、4 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1)师:为了揭开雷电之谜,1753 年 7 月的一天,富兰克林亲

9、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 3 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交流,出示句子: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指名读,及时正音:丝绸、系住、末端自己轻声读,针对内容提出问题。交流。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2)自己轻声读第 4 节,解决问题。(有的立即请学生回答,有的内容可以在课后请学生查找资料回答)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

10、一小段丝线?结合“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回答“安尖细的铁棒” 、 “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的原因和冒“生命危险”的原因。板书:勇于献身科学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另外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去探究。六:反思总结: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学

11、习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在本节课中,着重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想法和体会。一、质疑问难要讲究方法:让学生提问,要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对着文章随便提问,往往都是比较琐碎的,或者说是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还浪费了时间。因此,在让学生质疑问难前,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字、词、句、标点等方面提问。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提问,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二、质疑问难要选择内容:我觉得质疑问难不能把它看成是“万精油” ,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提问,或者是让学生针对整篇文章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五花八门,甚至是与语文学习关系甚远的问题,

12、看似空间很大,但针对性不强,反而效果不佳。在教学中,我选择的几句要质疑的句子,是学生读书读不懂或不易关注的。这样质疑时的问题看似没几个,但正是学生迫切要解决的,也是课文学习的难点。通过解决这些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解疑能力在无形中提高了。在教学中,进行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以往,也出现过,问题管问题,教学管教学的现象。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板书时就心中有数,逐个有条理地板书,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我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正是因为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才敢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在生生间,师生间的思想互相碰撞中冒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