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一双手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191165.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一双手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66.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一双手教案3北师大版201902191167.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我们的手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191163.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我们的手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64.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手上的皮肤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191161.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手上的皮肤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62.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手语文天地教案北师大版20190219116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一双手》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 4 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 5―7 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 17 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 24 厘米,宽 10 厘米,厚 2.5 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2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2)比手感知――大。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 24 厘米,宽 10 厘米,厚 2.5 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3)生活感悟――硬、粗。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3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1)计算启情。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 次)。[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2)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 33 垧,44.5 垧,1300 立方米,3500 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4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①咱们学校占地 13 亩,这 33 垧有 38 个学校那么大,44.5 垧,就相当于 50 个学校这么大。②把张迎善生产的 1300 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 400 层。(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 26 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 1988 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 1981 年到 1985 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5四、作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板书一双手硬 美丽 1 天 3000 次 26 万多棵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 天 30000 次 33 垧 44.5 垧木色 了不起 20 天 60000 次 1300 立方米大 奇 26 万棵 780000 次 3500 层积立方米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总评: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透过《一双手》我们认识了张迎善,那么透过徐老师这些平实的课堂引导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爱心和用心,它将教师的情感、思想化作了学生的智慧、灵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一车车的木材,6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1《一双手》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欣赏学生仿照《我们的手》创作的小诗。二、导入1.板书课题。2.回顾初读课文中的问题。(1)这是谁的“一双手”?(2)张迎善是谁?三、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质疑:(1)提出问题。(2)梳理问题。2.结合学生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1)这双手什么样?自主学习:默读描写这双手的样子的段落画出重点词句做批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到,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这双手“活像半截老松木”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2做批注汇报交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提问:现在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4.总结全文。四、安排课后参与学习活动五、板书设计一双手张迎善的手( )的一双手1《一双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2)学习会写的字: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均()程()奖()张()钧()逞()桨()章()(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二、预习汇报、提高: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5、交流资料。三、巩固小结。2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 26 万多棵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4、小组讨论并汇报:(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扣准课题思考问题)(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 1、2、3 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6、本文要告诉我们: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修改自己的笔记。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三、布置作业:3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双手(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1《我们的手》教材分析:《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 4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 4 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1、 学习第一节。2(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2、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总评:本诗清新明朗、意境丰富、图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间。林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展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3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先师生互动,再让学生合作创编,接着又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1《我们的手》教材分析:《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 4 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的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流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2、板书、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探究识字。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己的新收获。(2)展示读。(3)读后评价。(或自评,或同学评,或老师评)2、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出示本课词语:传递彼此的问候跨越托起星辰欢乐地飞翔(1)学生自由认读。(2)自主、探究性识字。三、精读课文,深化目标。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出示读书建议:?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2、交流汇报。(1)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2(2)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评价。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整首诗歌把我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2、小组展示编写。评价。五、感情升华。大家通过自己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我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关于手的歌《手心手背》和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六、作业: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2、继续完成仿编。总评:本诗歌内容浅显,却意境深远,为了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给学生创造美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激起学生的感情。此外,在仿照诗歌续编环节中,让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感觉教师在对教材深远意境的感悟、引申上有所欠缺。1《手上的皮肤》教材分析: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和褶皱、指纹、指甲等,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从而感受手的奇妙,珍爱我们的手。学情分析:“双手”是学生做常见,最常用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形影不离。正因为手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因而容易被忽视。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手的特点和作用;本文较其他两篇文章而言,内容浅显,属略读课文,因此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巩固批注学文的学法,熟练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方法;文章属于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中包含的科学知识较感兴趣,因此可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准备: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搜集有关手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入新课。1、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介绍给大家。(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记录、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提高了兴趣,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习更加有效。]2、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共同读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清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实现自主实践运用 。]2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在学生已掌握批注方法的基础上,又教给他们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批注读文中不盲从 ,在读文中有效运用方法,体会学法的优势所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2)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带着问题有效合作,实现全员参与,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是对学生是否有效运用“金钥匙”的检验。]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由学生板书,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清晰的展现段落内容,为后面串联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几个问题的设计,紧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既具有活动性,又具有生活性,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了解社会,学会生活。]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 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拓展延伸。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五、布置作业。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 《手指》。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3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文选材源自生活,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小问题,从而了解不同的人,他们手上的指纹也是不同的;使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根据手上的皮肤而判断对方从事的职业;指导学生相信科学,破除迷信,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 。 ”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能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而这些方法的传授不是教师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实践运用,归纳概括,感受运用得出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有效的巩固了学法,学生从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1《手上的皮肤》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2、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双手的情感;3、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性目标:通过学习,要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感受手的奇妙,珍爱我们的手。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引入新课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是:“我的手。 ”下面进行发布会的第一个环节:在小组中交流“手的日记” 。 (学生自由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进行发布会的第二环节,请各位专家将自己知道的有关于手的知识向大家作宣传。3、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到的有关于“手”的知识,在学生交流完毕了之后问:“你们从刚才的介绍中都获得了那些有用的信息?”(这既是对学生倾听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刚才介绍资料的同学的一个评价。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体验。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同学门已经获得了那么多的信息,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来阅读一篇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3、交流识字方法。反馈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4、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落实教学目标中的“交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找出课文的总述段落或者是总述句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1、 “金钥匙”今天又有学习的好方法要教给大家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出示“金钥匙”中的学习方法,学生清楚之后,根据“金钥匙”的方法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句,记下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 (到了四年级一是要养成做摘录笔记的习惯,二是会做批注笔记,结合课后思考题和“金钥匙”的提示,通过批注体会和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以此减少环节,提高阅读效率。 )2、现在发布会进入自由交流时间,把你在学习中的所得和疑问提出来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先读出你划出的句子,再说一说你的批注。小组进行总结,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发言人,一名为记录人。 )3、进行全班交流。(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手的皮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2)朗读课文的起始段。(3)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进入“你问我答”阶段。你们小组在第二小节有哪些批注?请小组进行交流,先请一名同学读出课文的第二小节,再请发言人介绍小组合作2学习的情况,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根据学生的提问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学习,质疑答难。在第 2 小节中处理“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双手的特点?”为什么从手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3―5 小节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在第 3 小节中处理的问题是“如果有人要去看手相,你会怎样去劝他?”在第 4 小节中处理的问题是“手指肚的纹路作用有哪些?”第 5 小节处理的问题是“手指的作用有哪些?”四、总结课文,交流收获1、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2、你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你的双手?五、作业设置请回家之后仔细观察爸爸的双手,写一篇文章,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爷爷、奶奶。总评:在本课教学中邹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新闻发布会”的新颖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显著。1、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信息收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邹老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便是从预习习惯的培养开始的,同时基于“双手”是学生最常见的,而且是自己生活和学习形影不离的,但也因为双手是学生身体的一部分更容易被忽略掉,因此课前邹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第一、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第二、收集有关于手的信息资料。这个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其情感基础,在学生充分预习、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能力,让学习更加有效。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进行课文学习。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运用这一理论,邹老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立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努力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的联系。例如开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观察自己的手而记录的“手的日记” ,学文后又结合收获说一说自己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作业是让学生观察父亲的手写一篇文章,生活体验贯穿于教学始末,这样,使学生有了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使本堂语文课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天地教学目标: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 〉 ,体会手指的用途。3、习作。教学重点: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教学难点: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教学准备: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摘录笔记1、出示书中的例子。2、交流你这一单元的摘录笔记。3、指导学生在笔记中加入适当的插图。二、读读成语1、观察一下成语的特点。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3、选你理解的词语造句。4、你还知道哪些带“手”字的成语。三、初显身手1、分小组,选择一种有趣的游戏。2、合作完成游戏,另选一个有条理地记录下游戏的过程。3、组员共同思考,用简单的、准确的词语概括每一步。第二课时一、学习金钥匙的内容。1、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记下不懂得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这些都是做批注笔记。2、回忆这一单元此方法的运用过程。二、用批注的方法学习“手指”1、读文,用批注的方法自学。2、交流学习体会。3、朗读好词佳句。4、这篇短文让你懂得了什么?三、排演课本剧要求:以短文为依据,进行再创造,形式不限。五、 收集更多有关手的资料。第三课时2一、审题*———的手*想象作文:五指兄弟二、分析题目题目一:1、可补的题目范围很多。2、思路。题目二: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注意:想象要合理,要蕴涵一定的道理。三、 学生习作。板书设计:*———的手选定题目——描述手的特点——选择事例加以说明——总结手的特点*想象作文:五指兄弟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