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优编增分练 第二部分 打破界限,立体训练 专题一 单文精练(打包11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打包11套.zip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打包11套.zip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一篇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语言表达20181216128.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20181216134.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三篇甘森的西红柿散文阅读20181216133.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九篇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6.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二篇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20181216137.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五篇流光似水小说阅读20181216129.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八篇乐毅论文言文阅读20181216138.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六篇铁公鸡施粥小说阅读20181216135.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十一篇满庭芳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1.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十篇途中见杏花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2.doc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四篇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20181216130.doc
  • 全部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一篇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语言表达20181216128.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20181216134.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三篇甘森的西红柿散文阅读20181216133.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九篇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6.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二篇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20181216137.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五篇流光似水小说阅读20181216129.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八篇乐毅论文言文阅读20181216138.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六篇铁公鸡施粥小说阅读20181216135.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十一篇满庭芳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1.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十篇途中见杏花古代诗歌鉴赏20181216132.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二部分打破界限立体训练专题一单文精练第四篇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2018121613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单文精练训练寄语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总希望多做题,以为题做得越多,得分就会越高。可是,我们别忘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题目固然要多做,但更要精做题,精选几道题,把题目做准、做透。尤其在二轮复习阶段,时间少,任务重,更需要精做、做透。为此,我们特意精选部分文本,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重组、迁移、变式训练,努力把一篇文本的理解与训练价值发挥到极致。第一篇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语言表达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上半部分展现了滑冰运动员的造型②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③下半部分表现了滑雪运动员的英姿④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⑤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⑥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A.①⑤③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⑥②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①⑥④⑤③答案 B解析 根据上文可知,首句不能是②句,故排除 C、D 两项。再根据上、下、中的说明顺序及②和⑥句的衔接关系,可以确定答案为 B。22.下列对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了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答案 C解析 “线条”寓意的解释牵强附会。3.下面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标识以中国书法中行书字“冬”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激情与活力,更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风采神韵。 “BEIJING2022”标明了地点和时间。4.2022 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申办会徽(见下图)即将发布,如果你是该会徽的设计人员,你将如何向大家解释你的设计?请用一段 120 字以内的文字阐述这枚会徽的设计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该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又像一个人在滑雪,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 2022,生动自然,其下方则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1第七篇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寄欧阳舍人书 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2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 ② 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 ③ 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 ④ 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有改动)注 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第一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尊敬B.恶人无有所纪 纪:法度,准则C.有名侈于实 侈:夸大D.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答案 B解析 纪:通“记” ,记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转折连词,但是/假设连词,如3果。C 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 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答案 A解析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 之 难 如 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若 先 生 之 道 德 文 章 固 所 谓 数 百 年 而 有 者 也答案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第二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4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C.有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答案 B解析 本:根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连词,就/连词,却。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 项介词,用/连词,因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扬欧公便水到渠成。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扬了自己的先祖。答案 C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 “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误。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至 于 通 材 达 识 义 烈 节 士 嘉 言 善 状 皆 见 于 篇 则 足 为 后 法 警 劝 之 道 非 近 乎 史 其 将 安 近答案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2)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参考译文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6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舛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1第三篇 甘森的西红柿·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房屋的精致稳固、庭院的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2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谊。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 ”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 ”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 。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 230 多公里,距格尔木市 270 多公里,海拔 2 910 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 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 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 800 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 60 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有删改)第一组1.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既表现出沙海中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了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2.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案 (1)旅途中自然景物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生机勃勃。(2)衬托。(3)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3.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环境条件之苦: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2)发展之变: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4.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点题。②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③西红柿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颂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第二组1.简析文章首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描写了旅途中的单调荒芜。②衬托(反衬)出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或:与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形成对比)。③为下文表现甘森生活的美好及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做铺垫。2.赏析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从视觉上写出了西红柿形状的可爱,从味觉上写出了西红柿的美妙滋味。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西红柿的形状与皮质;排比,强调了西红柿的美妙滋味;对比、反问,写出了甘森西红柿的醇正味道。③表达了作者品尝甘森西红柿时的满足与惊叹。3.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②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与责任感。③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44.谈谈你对文章末段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甘森的西红柿品质好、味道美。②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珍贵成果。③西红柿象征着甘森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④表达了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赞美。1第九篇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 ① 回寄蔡氏昆仲 ②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 ①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第一组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 《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 ”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诗人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话反说亦可)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2)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2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第二组1.全诗形象新颖,语言_____,结构工巧。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答案 含蓄而有韵味 借代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先写游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诗歌开头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诗人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诗人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诗人对锦江的留恋之情。1第二篇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及到提高或者是既普及又提高的新里程。②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 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1957 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1992 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③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④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⑤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 200 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所以,对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亟待加强,要让人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⑥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 。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2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 “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⑦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率还只有 40%左右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而对于相当多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则要注重逐步提高水平。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 ,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选自 2017 年 09 月 10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第一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B.当前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使用普通话,不能顾此失彼。C.为了提高普通话测试的成效,必须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D.对于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要做的工作不是普及,而是提高的问题。答案 B解析 A 项第②段的中心句是“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 ,即推普的方针在不同的时期有变化,并不是“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 。B 项对应的信息在第③段, “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文本认为“规范”更重要,所以选项中的“注重”正确。C 项对应的信息在第④段, “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是为了“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 ,选项弄错了两者的关系。D 项在第⑦段中有“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 ,所以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应该也要做好普及和提高的工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加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才能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B.如果经常开展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3平。C.使用的普通话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就可以称之为“美丽”的语言。D.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那么汉语就能健康发展。答案 A解析 A 项说话绝对。据第⑤段末句可知, “加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 ,并非是“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的唯一条件。3.根据文章,说说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并作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人员方面:提高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对其他岗位和阶层提高测试要求。(2)认识方面:加大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力度,使人们对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3)行动方面:积极开展旨在提高普通话规范的活动;对普通话普及率低的地区要大力推广,对其普及率高的地区要逐步提高。第二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现在到了规范使用,进一步提高的阶段。B.教师、演员等是职业语言工作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决定了全社会普通话的水平。C.普通话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合乎普通话水平规范标准的程度。D.规范使用普通话,既要遵循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又要符合修辞语用规则。答案 D解析 A 项“已经基本普及”于文无据。B 项“决定了全社会普通话的水平”错,应是他们能带动整个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C 项“提高合乎普通话水平规范标准的程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指标,而不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就要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的结合。B.要提高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就要提高普通话测试等级并更有效地执行其要求。C.规范使用普通话,就能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实现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D.普通话的推广应该是“普及” “提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祖国的语言更美好。答案 C解析 C 项原文第⑥段说“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选项将二者表述成了充分条件。3.请概括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依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 (1)普通话自身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2)进入新世纪,对普通话的水平要求更高,而各地推广与使用存在不平衡。(3)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社会知晓率与执行度并不高。1第五篇 流光似水·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流光似水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一艘划艇。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古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爸爸说:“恭喜。现在呢?”2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泄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 ”我说。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 ,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他们的爸爸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这证明他们成熟了。 ”他说。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3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选自《异乡客》 ,宋碧云译,有删改)第一组1.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的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丰富人物形象,写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②暗示父母具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在家中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父母每次出门看电影期间孩子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追逐新的目标;④正因为父母每周三去看电影,出事的那晚也恰好是周三,为文章中三十七个同学淹死的结局做了铺垫。2.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孩子不够理解的一面,也展示了母亲的无理强硬;② 反 衬 出 父 亲 比 较 注 意 教 育 方 法 ; ③ 暗 示 了 孩 子 们 在 开 始 追 逐 梦 想 之 前 并 不 优 秀 ; ④ 为 下 文孩 子 们 获 得 “金 栀 子 花 奖 ”和 成 为 全 校 典 范 做 了 铺 垫 ; ⑤ 点 明 了 追 逐 梦 想 能 够 成 就 卓 越 的 主旨 。3.简析父亲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小说描写了一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言出必行、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父亲形象。①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每周三都去看电影。②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即使在公寓里4买一艘划艇是多么不合实际。③注重教育方法:如将小艇放在车库,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4.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但在最后,又设计了除了托托和乔尔外,其他的三十七个孩子都淹死在光海中的结尾,请综合全文,探究结尾的深层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通过这个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旨,理性地探讨了如何追逐梦想成就卓越的问题。①追逐梦想成就卓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且要有计划和步骤,托托和乔尔从学习六分仪和罗盘针开始,然后购买了全套的潜水装置,才能在光海中游刃有余。②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高于世俗生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无论是窥视天竺葵盆栽还是唱嘲弄校长的校歌,还是偷喝爸爸的白兰地酒,都是孩子对成人世界行为的模仿,依旧没有逃出世俗社会的梦想。③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之所以被淹死,还在于孩子们扭开太多灯,而前文中两兄弟只让光流到近三尺或两寻的深度。第二组1.概括小说中兄弟俩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天真顽皮(或“好奇心强”);②富有想象力;③好学进取(或“积极向上”);④执着(或“执拗” ,或“行动力强”)。2.解释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礼拜三”的含义,简析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及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含义:隐喻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2)结构特点及作用:①按时间顺序叙事,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或“按时间展开故事,推进情节” ,或“以时间为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3.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 “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 。②5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写“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在光里航行象征现实中孩子们(或“人类”)对梦想的追逐(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4.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看法一:这是悲剧。①小说以三十七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②孩子们因追逐梦想(或“自由” ,或“快乐” ,或“诗意”)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③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的悲哀”)。④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看法二:这不是悲剧。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永恒”的快乐(或“自由” ,或“诗意”)。③兄弟俩掌握了光海航行术,勇敢而执着追梦的孩子或许能成功地找到灯塔与彼岸。④孩子们探索了航行术,看到了海,比起永远禁锢在大陆上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