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4再见了亲人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8384.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4再见了亲人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8385.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4再见了亲人教案新人教版20181201126.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金色的鱼钩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8388.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金色的鱼钩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8389.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金色的鱼钩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8390.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金色的鱼钩教案新人教版20181201125.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6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90128396.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6桥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8394.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6桥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8395.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6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1201124.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量教案1新人教版20190128399.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量教案2新人教版201901283100.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量教案3新人教版201901283101.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20181201123.doc--点击预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154501003767.zip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14、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 年 10 月 25 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 年 3 月 15 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3、读课题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② 加标点(板书:, )再读:再见了,亲人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24、提问: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板书:朝鲜人民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二、介绍背景 导入新课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 14 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2、学生自学,讨论。3、汇报交流。出示人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五、评读课文 加深理解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3① 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② 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六、小结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第二课时一、赏读课文 体会写作方法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 ,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4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最后三段 体会感情的升华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投影:英雄图)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3、师引读(投影句子)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三、回顾全文 归纳总结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四、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五、课外拓展1、阅读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2、阅读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方》 。5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娘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大嫂1再见了,亲人学习内容 14 再见了,亲人教材分析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 3 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 3 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 3 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学习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学习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学习过程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二、初读感知大意1.提出初读要求:2(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三、品读感悟亲情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3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C.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B.感情朗读,演读。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 1952 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B.感情朗读(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4.感情朗读 1-3 自然段,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4(2)激情配乐朗读: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四、抒情赞颂亲人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 1-3 自然段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5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3.创设情境引读。(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 4-6 自然段。四、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堂测试题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1)他是我们班( )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2)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 )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3)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 )地等待成绩的公布。3.改成陈述句:(1)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6(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4.按课文内容填空: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 )。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 娘 中国小金花 不是亲人 人胜似亲人 民大 嫂 志愿…… 军课后反思14 再见了,亲人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一、预习探究(一)导入新课简介抗美援朝战争: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1950 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 3 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送行的人成千上万,那场面十分感人。同学们,想跟随老师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板书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认读。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噩耗 刚强 大嫂篮子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二、合作交流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解课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谁能举例来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师小结: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 大娘 小金花 大嫂)三、品读体验(一)师过渡:是呀,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从课文的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又胜似亲人呢?(师板书 胜似亲人)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找画画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有感情地读读。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二)学生自学,讨论。(三)汇报交流。1.文中哪个小故事让你感动?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小故事?2.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2)交流: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应该怎样理解“雪中送炭”呢?“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课文中是指什么?文中的“雪中”指什么?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②“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唯一”怎么理解?)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③“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表达的感情又是多么的强烈啊!)(3)总结学习方法:读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来品味,有感情地朗读。3.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住文中感染人的词句来体会。(学生自学)交流: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老王愿意付出生命。抓“噩耗”“同归于尽”“ 跺脚”“抽动“表现了什么?(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读出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炮弹炸伤双腿。“这样高的代价”在文中指什么?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在比较中体会强烈的思想感情)。4.深入理解课题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四)品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四、巩固延伸(一)赏读课文,体悟写法1.体会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2.体会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直接抒情的写法。(二)大胆想象,学习表达1.师:整篇课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2.学生试写。(小练笔)3.学生交流。(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自己受感动的词句。五、板书设计 : 14 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洗补衣 几夜不眠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鲜血凝成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教学反思:115* 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认识 12 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直奔中心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三、精读品析 体会情感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2、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 ,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2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 、 “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 、 “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 ;吃了,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3(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 升华情感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五、创设情境 复述课文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六、布置作业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2、课后实践活动: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1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认识 12 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课文重点:“我”与老班长的对话感 情 朗 读 训 练 点 : 炊 事 班 长 的 外 貌 语 句读说结合训练点: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预习提纲。15*、金色的鱼钩【课前预习】1、认真读课文,能认识本课相应的词语。颧骨、斑白、搪瓷、收敛、粗糙、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盈盈、昏迷不醒、奄奄一息2、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了解故事背景等资料。3、学生课前预读课文和“资料袋”,标出自然段序号,给难读字注音,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做注解,有旁注。4、通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到了哪些内容?2【预习作业】一、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我觉着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2) 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3) 可是我的心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1)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2)□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2、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3(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 ,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 、 “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 、 “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4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 ;吃了,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5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六、限时作业同步学习 37 页 1.2.3.4 题。1金色的鱼钩年级 五 学科 语文 教师 上课时间 月 日版本 人教版 课 题 15.金色的鱼钩单元 第( 4 )单元 课 时 本课题教学共( 1 )课时,本课教学为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难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前准备教师准备: 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教 学 程 序 设 计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预设 期望的学生行为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2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 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自由提问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3(5)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 “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3)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1)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2)指导分角色朗读。①老班长“奄奄一息” ,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4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课堂小结1.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2.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