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四年级语文上册9.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011108.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011109.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3北师大版201902011110.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2月光曲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011111.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2月光曲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011112.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3林中乐队教案1北师大版201902011113.doc--点击预览
- 四年级语文上册9.3林中乐队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01111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教学目标1.识字 12 个,写字 12 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三、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激情导入1.师生共听《义勇军进行曲》。2.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3.自由发言,引入课文学习。(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②学习生字“聂”,相机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交流)22.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3.教师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各方面进一步了解国歌。(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1.师轻声唱国歌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就。”学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2.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读读自己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3.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魔爪”、“催人奋进”。4.教师小结: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5.齐读第三自然段,加深体会。(四)学习四~七自然段1.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 4、5 自然段。2.出示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成为。3.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 6 自然段,说说理由。4.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豁然开朗”。5.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引读课文最后一段。6.理解“居安思危”,(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7.齐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38.师生共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抄写本课生字词。2.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六)板书设计:中华民族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12 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二)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 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 指名回答。 (1) 《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 《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2(3)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知识拓展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并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布置作业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新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12 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二、新授(一)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3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二)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三、知识巩固师检查学生默写词语。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布置作业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月光曲》和《林中乐队》 。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 《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 《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 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学习他美好、 善良的心情 ;并通过欣赏《 月 光 曲 》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陶冶爱美的情趣 。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重点难点:《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9.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2、学生合唱国歌。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2、学生自读课文。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5、指名回答。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2、指名回答。(1) 《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2) 《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2(3)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5、全班交流。(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7、指名回答。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11、指名回答。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指名朗读课文。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2、指名朗读。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4、分组齐读。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4、听写词语。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月光曲》 。1《月光曲》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2、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月光曲)3、今天我们就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课文(一)学习“走进茅屋”这一部分。1、指名学生读,出示句子。2、通过姑娘和男子的对话,体会家境的贫寒和姑娘对音乐的爱。3、再次读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4、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走进了茅屋的?(二)学习弹第一首曲子。1、贝多芬弹后姑娘是如何赞美的?2、出示句子。(1)指名读。(2)从姑娘的内心世界看出对音乐的热爱。(3)贝多芬从姑娘的言语中得到动力,为即兴创作《月光曲》埋下伏笔。(4)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月光曲》1、指名读。2、出示句子。(1)了解月光曲下茅屋内的美景,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2)曲子的意境、感情是如何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皮鞋匠看到了什么?)(3)曲子是如何变化的?(风平浪静波涛汹涌)(4)盲姑娘为什么仿佛也看到了?(因为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了)(5)通过读来体验情感,为什么叫《月光曲》。2(6)播放月光曲,亲身体验和感受。3、曲终人去,贝多芬己去记录刚才的曲子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最大地收获是什么五布置作业板书:月光曲走近茅屋弹首曲子弹奏《月光曲》课题:《月光曲》 课型:新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3、 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4、 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月光曲》二、讲授新课。1、 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1)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2) 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板书:月光曲)2、 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3(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三、知识巩固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四、知识拓展 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1)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 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有哪些收获?六、作业布置19.2《月光曲》教学目标: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⒈读题。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⒋组织交流。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二、学习 2—7 小节,体会人物情感。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 ,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 (板书:情不自禁走近)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⑵指导分角色朗读。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说明:课文第 3 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2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⒊(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⒋学生交流。 (板书:弹再弹)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⑶指导朗读对话。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 4-7 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⒈诵第 8 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⒉出示第 9 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 (板书:记录谱成)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⒈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⒉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⒊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⒋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二、学习 8—10 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 ,指导“幽”的书写。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⑴自读第 9 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3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⒋理解“恬静” ,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⒌引读第 10 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1《林中乐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 14 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一)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二)详读课文(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2三、课堂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课题:《林中乐队》 课型:新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 14 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指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二、新授(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3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 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 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 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三、知识巩固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四、知识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 业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19.3《林中乐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2、师:你有什么感受?3、指名回答。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读生词。(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3、初步感知文意。(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2)四人小组交流。(3)指名回答。三、小结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第二课时一、看图说话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2、指明回答。二、细读理解课文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3、再指名读课文。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A 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B 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C 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2A、有感情朗读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C、学生想象后回答。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三、拓展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2、指名回答。四、小结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3、指名回答。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板书设计林中乐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