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7.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6.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8.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0.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4.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3.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5.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2.doc--点击预览
- 河北省曲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140216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S-32 Cl-35.5 Cu-64一、单选题(本题共 18 个小题,每题 3 分,共 54 分)1. 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2.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3.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以下自救方法得当的是( )A.用湿毛巾或蘸有纯碱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B.用湿毛巾或蘸有烧碱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C.向地势低的地方撤离 D.观察风向,顺风撤离4.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0 -8 ~10 -7 m 之间的分散系 B.可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C.溶液是混合物,胶体是纯净物 D.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5.下列实验中,①pH 试纸的使用 ②过滤 ③蒸发 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均用到的仪器是( )A.蒸发皿 B.玻璃棒 C.试管 D.分液漏斗6.海带中含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有如下步骤:①通入足量 Cl2,②将海带焙烧成灰后加水搅拌,③加 CCl4 振荡,④用分液漏斗分液,⑤过滤。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 HCl 、固态 NaCl 均不导电,所以 HCl 、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3 、CO 2 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 NH 3 、CO 2 均是电解质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8.下列溶液中 c(Cl -)与 50 mL 1 mol/L AlCl3 溶液中 c(Cl -)相等的是( )- 2 -A.150 mL 1 mol/L 的 NaCl 溶液 B.75 mL 2mol/L 的 NH4Cl 溶液C.150 mL 2 mol/L 的 KCl 溶液 D.75 mL 1mol/L 的 FeCl3 溶液9.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35、中子数为 45 的溴原子 8035 Br B.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高一期中 化学 共 4 页 第 1 页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 146、质子数为 92 的铀(U)原子14692U10.同温同压下,甲、乙两容器分别盛有 CH4 和 NH3,已知它们所含原子数相同,则甲、乙两容器的体积比是( )A.4:3 B.5:4 C.4:5 D.1:111. 若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l2 作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 NAB.在 0℃,101kPa 时,22.4L 氢气中含有 NA 个氢原子C.14g 氮气中含有 7NA 个电子D.NA 个一氧化碳分子和 0.5 mol 甲烷(CH4)的质量比为 7︰412.在探究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氯水呈浅黄绿色 氯水中含有 Cl2B 向 FeCl2 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成棕黄色 氯水中含有 HClOC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 AgNO3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氯水中含有 Cl -D 向氯水中加入 NaHCO3 粉末 ,有气泡产生 氯水中含有 H+A.A B.B C.C D.D13.下列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 A.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去 B.在转移溶液过程中,不慎有少量液体洒在容量瓶外,可忽略不计继续进行操作 C.向容量瓶中加人蒸馏水至刻度线以下 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D.用胶头滴管加水后,发现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赶紧用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出- 3 -14.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 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 BaCl2 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 SO 24- C.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 ,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 Cl - 15.黑火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干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了爆炸。反应方程式为S 2 KNO3 3C K 2 S N 2 3CO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 在反应中被还原B.S 和 KNO3 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CO2 是反应的氧化产物 D.K2S 和 N2 都是反应的还原产物16. 在一定条件下,PbO 与 Cr3 反应,产物是 Cr O2 和 Pb 2 ,则与 1molCr3 反应所需2 2 7PbO2 的物质的量为( )A.3.0mol B.1.5mol C.1.0mol D.0.75mol高一期中 化学 共 4 页 第 2 页17、某温度下,将 Cl2 通入 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 NaCl、NaClO、NaClO3 的混合溶液,经测定 ClO- 与 ClO3 - 的浓度之比为 1∶3,则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 )A.4∶1 B.3∶1 C.11∶3 D. 21∶518.已知 X2、Y2、Z2、W2 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W2Z2X2Y2,判断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的是A.2W - +Z2===2Z - +W2 B.2X - +Y2===2Y - +X2C.2Y - +W2===2W - +Y2 D.2Z - +X2===2X - +Z2二、填空题(本题共四个小题,共 41 分)19.(10 分) 现有以下物质:① NaCl 晶体; ②液态 SO 3 ; ③液态醋酸; ④汞 ⑤ BaSO 4 晶体;⑥纯蔗糖; ⑦酒精; ⑧熔融 KNO 3 ; ⑨O 2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写):⑴.以上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之比为 9:6:1。则 M 元素有__________种互为同位素的核素;- 4 -⑶.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⑷.以上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⑸.以上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20.(11 分) 完成下列各小题。⑴.已知自然界中氧的同位素有 168O 、 178 O 、 188 O ,若氢的同位素只有 H 、D ,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共有__________A.3 种 B.6 种 C.9 种 D.12 种⑵.某元素 M 形成的气态分子 M 2 有 3 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70、72、74。它们物质的量M2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其中质量数较小的核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为__________。⑶.现有 m g 某气体,它的一个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 Mg mol 1 。设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N A ,则:①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 。② 该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总数为 个。③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L 。⑷.两个同容积的密闭容器 A 、 B ,在 25℃条件下, A 中充入 a gA 气体, B 中充入a g CH4 气体, A 与 B 内的压强之比是 4:11, A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21.(9 分) 草木灰中含有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是 K 2 SO4 、K 2 CO3 、KCl )。某学生按下列操作提取草木灰中的钾盐:①取草木灰加水溶解;②过滤取滤液;③蒸发滤液;④冷却结晶。⑴.在操作①、②、③中均用到玻璃棒,该仪器的作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一期中 化学 共 4 页 第 3 页⑵.为检验草木灰中的阴离子,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并把溶液分成三等分: ①取一份溶液,加入适量 HCl ,观察到__________,证明含有碳酸根。②取另一份溶液,为检验 SO 42 ,应往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③取剩余的一份溶液,加适量的硝酸银,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该生由此证明溶液中一定含Cl 。你认为该生所得的结论是否严密?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 _________- 5 -22.(11 分)Ⅰ.下列 A、B、C、D 是中学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基本装置。请根据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原理,回答在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哪种装置。将 A、B、C、D 填入适当的空格中。(1)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离酒精与水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离植物油和水___________; (4)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制精盐________________。Ⅱ.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要用到量筒和图Ⅱ仪器等。(1) 配制某浓度的稀硫酸,用 1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如图Ⅰ所示, A 与 B,B 与 C 刻度间相差 1mL,如果刻度 A 为8,量筒中浓硫酸的体积是________mL。(2)要用 CuSO4·5H2O 晶体配制 480mL 0.1mol/L CuSO4 溶液,应该用托盘天平称取 CuSO4·5H2O________g(3)图Ⅱ所示仪器的名称是 ,若实验中图Ⅱ仪器有下列情况,对配制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A.仪器中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_______;B.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______________;C.最终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题共一个小题,共 5 分)23、(5 分)乙酸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某乙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利用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乙酸( 1)乙酸的摩尔质量为 。化学式:CH3COOH(2)若该乙酸溶液的密度为 1.02g/cm 3,分析纯求此乙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某实验中要用 2 mol·L -1 的乙酸溶液 306ml, (500ml)- 6 -溶质的质量分数:则需取用上述乙酸溶液多少毫升进行稀释?36%高一期中 化学 共 4 页 第 4 页- 7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 54 分,每小题 3 分)1-5 C A A D B 6-10 B C D A C 11-15 C B C C A 16-18 B A C二、填空题(共 41 分)19.(10 分,每空 2 分,多填、少填都不给分)⑴④⑧ ⑵①③⑤⑧ ⑶ ②⑥⑦ ⑷ ①②③⑧ ⑸ ④⑨20.(11 分,除注明的外,每空 1 分)⑴ C (1 分) ⑵ 2 71 75% (每空 2 分)⑶ ① m/M ② 4m N A/M ③ 22.4m/M (每空 1 分)⑷ 44g·mol -1 (1 分)21.(9 分)(1) 搅拌,加速溶解 引流 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每空 1 分) (2)①有气泡产生(1 分) ②盐酸 氯化钡溶液 (2 分) ③不严密(1 分) 碳酸根、硫酸根也会和银离子结合成白色沉淀(2 分)22.(11 分)Ⅰ (1)C(或 CA) (2)A (3)C (4)BD (每空 1 分)Ⅱ ⑴ 7.2 (1 分) ⑵ 12.5 (2 分)⑶500ml 容量瓶 无影响 偏低 偏高 (每空 1 分)三、计算题(5 分)23 .⑴ 60g/mol (1 分)⑵ 6.12mol/L (2 分)⑶ 100ML (2 分)- 1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四;考试时间: 6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C.井田制度,天下归私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2、《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____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世袭制3、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4、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时间 史实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2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6、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A.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C.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 D.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7、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 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8、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1 页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9、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10、下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 D.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11、从 1895 至 1913 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 136 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 3 -但是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战略战术失误 C.社会制度落后 D.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13、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4、下表为抗战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新设高校分布情况,其主要作用是所属地区 四川 西康 贵州 云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新疆增设数量 17 1 3 2 3 10 1 1A.提升西部科研水平 B.保存国内教育资源 C.防止教育质量下滑 D.发展少数民族教育15、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B.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C.削弱了淸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 16、《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規定( )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2 页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18、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4 -1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八七会议 ——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20、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21、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下图是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B.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C.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22、“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54 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 1954 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人宪法23、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规定( )A.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C.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 5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25、1979 年 1 月 30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3 页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首先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 2 道小题,第 26 题 29 分,第 27 题 21 分,共 5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9 分)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0)(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6)(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7)(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有什么特点?(6)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 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认为,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1911 年 12 月,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会“误革命之大计”,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帝退位后,宋教仁说: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 6 -亦不得不就范。”孙中山等人觉得宋教仁的看法很有道理,转而全力支持他。因此,宋教仁率人赶制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很快获得通过。——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1)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同盟会内部存在哪一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能体现这一争论结果的内容,并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写入这一内容的意图。(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 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82 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2 分)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4 页- 7 -高一试卷答案1.【答案】B 【解析】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故材料反映了西周血缘宗法继承制度,故 B 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而非礼乐制,故 D 项错误。2、【答案】B 【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题干是强调建立周王室的屏障,故 A项错误;由题干中的“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可知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国保卫王室,故 B 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制度,故 C 项错误;世袭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3、【答案】B 【解析】西周分封制中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尽义务,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相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情况屡犯,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 D 项正确。5、【答案】B 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 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选 B。6、【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采取写文章取士的带来弊端,故 A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儒生地位变化,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以及其实施时间为隋朝,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及写文章,未提及儒学依附科举制,故 D 项错误。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御史监察机构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从而有助于加强皇权,故 A 项正确;依所学,御史主要负责监察,而非权力超越宰相,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强调地方官吏的腐败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着皇权来说,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 D 项错误。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议事效率,故 A 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说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体现了群相制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僚之间的摩擦,容易导致官僚之间的内斗,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 D 项正确。9、【答案】A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 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 B 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 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 D 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谕旨规定“福州不准开放”,反映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故 A 项错误;谕旨中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没有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B 项错误;谈判结果导致香港成为租借地,而非殖民地,故 C 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 D 项正确。- 8 -11、【答案】C 【解析】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不属于“从 1895 至 1913 年”阶段范围内,故 B 项错误;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可以在华投资设厂,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故 C 项正确;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不涉及此项内容,故 D 项错误。12、【答案】C 13、【答案】C 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不可能消除,排除 A;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淞沪会战的影响,排除 B;由“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说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选 C;材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 1937 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 D。14、【答案】B 材料数据反映了抗战期间我国四川和陕西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这是受到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出于保存国内教育资源的目的,将高校资源内迁,故 B 正确;“提升西部科研水平”不符合抗战的历史背景,故 A 错误;“防止教育质量下滑”不能解释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的现象,故 C 错误;西部地区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作用,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紧扣关键信息“抗战期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高校资源内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答案】C 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 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 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16、【答案】A 【解析】题干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故 A 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共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且《卿云曲》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时是中国民国初期,共和思想未深入人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出 D 项的意图,故 D 项错误。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临时约法》未置可否”可知约法对部分权责划分不明晰,故 A 项错误;由材料“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未置可否”可知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议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临时约法》的内容而非意义,故 D 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 A 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 B 项正确;1921 年中共一大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 年,故 C 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 D 项错误。19、【答案】B 【解析】A 项中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 A 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 A 项错误;B 项事件体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合作——对立——合作”的演变,故 B 项正确;C 项中南昌起义发生于西安事变之前,均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 C 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 C 项错误;D项中五四运动不属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故 D 项错误。20、【答案】A 在北伐战争的前期,蒋介石还是展现出了较强的革命性,所以得到了中共最强力的支持,故 A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的标志是 1927 年蒋介石于北伐战争后期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 D 项错误;B、C 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 9 -21、【答案】D 图片反映了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非常广泛,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监督民主的特点,故 A 错误;“中共领导地位”不是图片的直接反映,故 B 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故 C 错误。故选 D。22、【答案】23、【答案】B 从材料中来看,科学实验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这是进步的一点,但是阶级斗争依旧是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说明 1978 年宪法并没有完全做到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A 选项错误,阶级斗争的口号依旧存在,并不能代表成熟。C 选项错误,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实现;D 选项错误,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了。24、【答案】B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 A 项错误;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 B 项正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 C 项错误;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 D 项错误。25、【答案】B 从材料“1979 年 1 月 30 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台湾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尊重现实”的改变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故 B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 项错误;1979 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说法不能作为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C 项错误;D 项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26.(1).行分封(3);行郡县(3)行分封的理由: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2)行郡县的理由: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2).旧俗与汉法之争 。(3) 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3)(3).在地方实行行省制.(3)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2)(4).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6 分)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知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行分封和行郡县两种意见。“理由”,由材料信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得出,行分封的理由是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行郡县的理由:由材料信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10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推行郡县制的理由是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可知,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旧俗与汉法之争。“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是: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27【答案】(1)争论:政体之争(或答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3 分) 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如答确认国务员具有“副署权”)。(3 分) 意图:限制袁世凯权力(或答“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 分)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6 分,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 3 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 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6 分)【解析】(1)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一“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可得出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限制总统权力的责任内阁制。第三小问意图,临时约法是专门针对袁世凯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分析概括可得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小问成就,根据课本知识可得出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