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 800 字。材料类型:社会现象类、评论型、任务驱动型(延续 2016、2017 的类型)话题词:“被需要”的心理材料类型:社会现象类 评议对象类材料指向: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材料的侧重: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 “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
2、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 “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自我需要 被需要定义“需”是一种客观需求, “要”是一种主动索取。人有各种需要,从物质到精神,但都比较低层次。 “被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是知平凡又不甘于平凡的心理,是日渐满足自身需要时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价值物质充盈时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是心理需要。主观原因 要让自己更有价值,才能让
3、别人需要我们没有自我价值,就没有被需要;当你有自我实现时就会被需要周国平:体现自身价值的是独特的灵魂,我们要打磨自己的灵魂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对社会交流的需要,怕孤单-空虚感,并非真正想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从“被需要”中得到虚荣心的满足刷存在感-人心浮躁 个人-“被需要”是种自尊需要客观原因 实质自我价值不只存在于他人需要中(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 “冲动”“狂热” “轻信”的特点-群众也会陷入疯狂,青年人应该擦亮眼睛。做无知山谷中的先驱者,站在十字街头向十字街开火,在追逐真善美中寻求自我价值。自我的价值,不只是被需要;马克思学说创始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我们无法做到
4、完全不被需要。芥川龙之介“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 ”-坚守独特的灵魂人必须自足在自我价值之上,而非他人眼中的“我”的价值;我们价值应合乎全人类的需要,而非困于一时的“被需要”(信息媒体爆炸的时代,媒体宣扬社会阴暗面,激发出个人英雄主义,人们缺乏对善良与光明的信任,丧失安全感,害怕自己也遭受到如此待遇,所受社会影响-怕丧失自我价值,与社会脱轨-海明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通过他人需要体现自身价值-自身价值更多存在于被他人需要之中“被需要”是因为急于找寻自身价值和社会归属感导致的-渴望被他人需要,以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 实质:自身需要以发声呐喊但海洋
5、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反对杀虫剂的例子自以为“被需要”证明价值,却给人造成伤害,自以为的英雄主义并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暴力慈善)作用意义目的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 提升价值,燃烧自己,进而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认清自我需要的真谛,才能摆脱“被需要”的心态我们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被需要”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个人存在世界上,在践行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因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目的:
6、体现自己的价值危害:“被需要”是遏制了天性-不理性;不独立;个人-过于依赖;社会-思想趋同夸大“被需要”的后果(人的异化变形记)关系有的人不需要他人真的需要,仍然愿意体现自身价值,为了不特定的人的需要,其实也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居里夫人、王昭君、史可法、李自珍、毛泽东-伟大的人无需他人的需要,他们自己证明自己。无论别人怎么看,依然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依然去做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全人类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总是通过“被需要”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背后缺失的是对我的价值定位和认识。 自身需要与被需要相辅相承,别人的需要会成为自己的被需要,被需要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的一部
7、分-生活既要强调自身需要,亦需通过“被需要”,自身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两者的结合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自我需要是自我的不断满足,而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舞-(深入)不被当时所需要,但可以被“永恒”所需要,被“历史”所需要,被“未来”所需要被需要是积极的,被肯定,就继续向前;被否定,就自我反思。所以“被需要”的存在是为我们自身需要服务,正因为我们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需要”让我们看重“被需要”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关注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綻放自己。与此同时,在“被需要”之际
8、能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做法反求诸己:“小园香径独徘徊”树立自己价值观;“衣带渐宽终不悔”,努力追寻“键盘侠” “佛系青年”,网络时代“被需要”心态下另一种奇怪心态(缺乏实际行动的一类人)所以我们要有“被需要”的心态,同时用实际行动被他人需要。理性对待被需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价值。有了价值,自然有人被需要总而言之, “被需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最终不应拘于一时的”被需要” ,更应从长远角度看自己是否真正“被需要” ,让自我价值最大化,被个体、社会、国家需要。3、积累素材(1)王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
9、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无数英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2)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 94岁高龄之际損岀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10、3)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4)需要是一中索取,被需要是一种付出。两者是相互制衡的,相辅相成的,单纯的需要就会变成贪婪,而贪婪的人生最终将被毁于贪婪,单纯的被需要就变成了一种无畏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不可取的,任何人都不能被随意肆意地消费。世间万事万物平衡。我们既要去付出,也要去勇敢地索取,去追求自己需要的,去追求自己幸福。我更注重关注自己的需要,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都不爱,那他来谈爱别人都是妄谈。大河有
11、水小河满,你必须自己先有满满的爱,被这个世界爱过,温柔以待过,你才知如何去爱人1.“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流必不可少,这其中便产生了“需要”和“被需要”的心态,可以说“被需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需要” 。所谓“被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能成为他人赖以实现存在价值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普遍而常见的,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一员而发展出的特有机制。无论是父母无私的爱还是来自朋友亲切地关心,这当中都有“被需要”的影子。那么,这种“被需要”的心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往往是源于人们自我发展,即人们内心对寻求肯定、实现价值的渴望。倘若我们付出的努力能得到肯定,那么我们将愿意投入更多
12、,当人们对自己行为对错或存在意义产生怀疑时, “他人”这个参照物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参照常常被反应为“被需要” ,让人们不至于迷失自我。当然,人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交流在这里也起了一部分影响因素。这里指的社会交流,是人基于自我向外界寻求联系的方式,而“被需要”正作为一座桥梁,架起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稳固社会地位的纽带。 “需要”是相互的,别人的“需要”是会成为自己的“被需要” ,长久建立的关系也造成了我们对这种心态的需要。因为它成为了我们努力动力的一部分。由此可见, “被需要”的心态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都十分积极。在“被需要”后得到肯定,继续向前;若得到否定,则会促进自我反思。归根结底,
13、这种“被需要”的存在依然是为我们自身“需要”服务,正是我们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的需要,让我们看重“被需要” ,让“被需要”的心态成为一种“需要” 。然而,一些人过度夸大和在意“被需要” 。这时,他们忘记了自己人生活的价值和初衷,成为了那样一味附和、没有自我之需的人,或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需求与否,或不明“被需要”应更好地为自己,而不是他人所用,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断异化。正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还想着如何向上司请假,这些人失去了对“人”的认识,成为别人需要的附属品,如此不自知,即使“被需要” ,于自我又有何价值?诚然, “被需要”的心态在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交流上至关重要,但当下的人
14、更需要关注的是自身的需要,因为伟大的思想和超前的观念无需被他人需要,他们自己便证明了自己。当托尔斯泰放弃贵族身份呼吁关注人民时,他唾弃那些被贵族需要的眼光,选择拥抱人民的需要。当布鲁诺被教会处死,即使没有被任何人需要和拥护,他的理论都长存。这些走在光荣荆棘路上的勇士,何尝不渴望“被需要” ,可都在真理面前选择了献身。“被需要”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需要,或许认清了自己需求的真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2.做自己的主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但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做自己的主人有“被需要”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它与
1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这一需求即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也显而易见,四百多年前,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的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但是,从更大的角度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宣传人们作为一个集体的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和认同感。然而,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
16、。一个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的灵魂死后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何必动用烤架,他人就是地狱。 ”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这种在别人的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人是
17、自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一丝一毫的价值,而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没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3.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
18、的价值。这种心态很普遍,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我认为仍需辩证地去看待这种现象。首先,这种心态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蒲娇、冯骥才抢救颛危村落是被传统文化的需要;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担任村官是被农村需要;钱伟长放弃文学转学物理设计导弹是被国家需要。他们都如同鲁迅一样,单纯地抱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精神追求着,这些“被需要”既体现了自我价值,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如今,渴望“被需要”的心态复杂了许多。这些人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为融入群体而选择大部分人所秉持的心态;抑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善于利用别人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应明白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自己的皮囊里,他人
19、眼光与我无关。当我们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奋斗的时候,便脱离了自己的皮囊更应该提醒自己,渴望被需要也是一种自我的需要,无节制地放大“被需要”的渴望,过分地追求“被需要”的心态的满足,不管披着怎样的“利他”外衣,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有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在被他人需要的生活里,证明自己的价值,越被他人需要,越觉得自己有价值,满足了被认可的虚荣心,却忽略了对“被需要”的辨别力。这些“被需要”是真正的“被需要”吗?如此被需要是因为我的能力还是因为我的“来者不拒”?对他人需要的回应是否应该有门槛和底线呢?渴望被需要的心态,显然优于犬儒主义者的愤世嫉俗和佛系青年的得过且过。犬儒或佛系,弊
20、端都是浮于表面的,但这种心态的弊端却隐于暗处。有一种空巢主义者,他们大多是青年人,这类人往往内心空虚,缺乏自我认同,缺艺安全感,生怕自己被世界抛弃。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有“被需要”时,他们才真正地“活着”,才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我想人生的价值并不一定仅仅体现在这里。 “当他拿起画笔时,就感觉自己是国王。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是说。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舍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谁能说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呢?价值的根基,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他人的需要上,而忽略了自身的需要,只关注“被需要”,我们又能
21、真的幸福、真的自由吗?总之,我们要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努力向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奔跑,但不必过分放大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否则迷失了自己,又陷入另一种欲望的深渊。4.需要甄别的“被需要” 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我认为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需要我们甄别。众所周知,蚁后被需要担负起族群的繁衍而产卵,工蚁与兵蚁被需要支撑起族群的活动而往复奔忙,而雄蚁则被需要时刻准备着为繁衍而付出生命当繁衍结束,他们不再被需要时,其生命便也随之凋零了。其实何止蚂蚁如此,“被需要”三个字仿若万物初生时便写下的命运代码。自诩为
22、“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在此列。即便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一生中的绝大部分事物都源自于不自觉地追求“被需要” 。年少时,我们会因“父母需要”我们乖巧懂事而在亲戚家不敢乱说乱动;如今,我们会因社会需要大量的金融、会计或是程序设计人才而在相关专业的招生环节激烈拼杀。待我们从高校毕业,又很快将投入到“要职”的竞争之中,力求成为那个最被需要的人。不难想见, “被需要”三个字定义了我们社会中的几乎一切成就与高下。以至于许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被需要看作自身价值的体现了。澳洲的生态学泰斗古德尔在一百零二岁高龄时,学校希望其能离职归家,以享天年。可老先生依然希望能在岗位上坚守下去于他而言,离开意味着他的才华不
23、再被需要。而被需要则意味着他的存在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直到今年,他的身体终于再也无法支撑他的工作、他再也无法被人需要时,老人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可“被需要”真的便是一切吗?难道我们的一生便只能定义在被需要,而不能存在任何属于自己的价值吗?历史已给了我们不少浪漫的答卷。梵高的一生可以说是并不被世人需要的他固然才华横溢,可从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存在与否而深受困扰。而他依旧在自己并不漫长的一生中为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泼洒着才华,从而留下了无数传世名作。李白一生坚信自己并非“蓬蒿人” ,而是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贤才。可他终究没能如愿成为这样一个“最被需要”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
24、失败。 相反,他在这一生中信笔为自己作下的那些浪漫洒脱的诗歌成为了他流芳百世的绝佳载体。无疑,如古德尔一般为世界奉献自己一生的伟人值得我们敬仰,可我们应当明白,这绝非唯一的选择。将一生挥洒在世人的需要之上固然壮丽,追逐属于自己的美好亦绝非坏事。所以我们需要甄别的“被需要” 5.谈“被需要”的心态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求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题干中的“不仅而且”已然泄露天机:当今社会,空前丰裕的物质条件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而能够被他人需要、承认,反倒成了最为紧要的精神追求。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前来参加高考的 00 后而言,被需要的心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
25、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这并非杞人忧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城市化让人们永久性地身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联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都让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逐渐解体。我们常说,年轻一代越来越有主见,但未曾关注到的,可能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当皮肤黝黑、颜值不高,却敢于表达自我的王菊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即引来万千羡慕而又振奋的目光。原因无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中最闪亮的存在,
26、不是吗?用“被需要”来驱散生命中的阴霾,自然无可厚非。于是,不少年轻人爱上了当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只求粉丝的点赞、公众的关注。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被需要”吗?须知,被需要,应源于自身真正的价值。当许多年轻人沉溺于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消磨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一位隐姓埋名 30 年,从不求功名利禄的 93 岁老人却受到了国人的瞩目与尊敬。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追梦之路,至今不悔。没有舞台耀眼的灯光,没有粉丝递来的鲜花,但他,却永远被国家、民族“需要” 。而即将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会忘却曾经的
27、理想?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世界的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成为重于泰山的存在,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自己被社会、被他人需要。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父母、朋友做起。走出考场时,我们将会迎来他们关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相信,这一场景会永远烙印在你的心底,因为,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6.从“需要”到“被需要”动物世界里有这样一幅让人忍俊不禁的图景:较小的剔牙鸟在庞然大物的鳄鱼口中取食,为其清理牙齿。看似难以相容的两种动物出于自身生存需要互相包
28、容而共生。与动物相似,人类也难免关注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建立利益联系。区别在于,人类不只关注“需要”,也常常渴望“被需要”被认可。正所谓“小人求诸人”若是一味地责求他人,与禽兽何异?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社会联系。人本主又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受人认可、获得尊重,从而融入社会,这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比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实现个体存在的价值,是为“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看未,这是“需求”的最高境界。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提出,爱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艺术。人类的爱的能力的完善是从“获取”到“给予”的过程,譬
29、如孩童的爱是建立在“需要”的前提之下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想要被你需要,因为我爱你”。人在从渴望无条件地被爱到给予爱、从“需要”到“被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生长、人格的完善,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无怪乎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设定为人的最高理想。然而,以“自我实现”为旨归的“被需要”建立在自我能力的基础之上。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正史里追求提升自身能力,致力于追求完满的人生价值目标.论语雍也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仁”拆作“二人”看:“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我”与“他人”二人之事。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这是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实现
30、自我价值的重要原则。“仁”是我国古代先哲塑造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已任的人;孔记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学识、修养、德行的自我完善为起点,从而为一家所需,为一国所用,继而以天下为己任,传递更为广博的爱。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荀子的“美身求道”亦是从“小我”到“大我”,探寻一条“自我实现”的坦途。所以,要想被需要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渴望“被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求”。社会是一张网,每一个体是其中的一个个节点。独善其身只限于成就“小我,“被需要”的心态则是我们兼济他人、实现更高的理想人格的内在动力,而人正是在从“需要”走向“被需要”的过程中逻渐成长为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