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507539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专题片文案脚本(二稿)1、本文为初步文案,时长 55 分钟左右。成稿保持框架不变,但具体落实到每段文案,根据视频剪辑的特点会有较大改动。2、如按照穿越昆仑模式,其行文风格和采访点以传播为主,相对偏向于精炼、直白的大白话,势必舍弃掉很多信息点,请指挥部明确。3、如有遗漏、增补或删减,请指挥部书面形式反馈一个附带文案。编号 内容要点 备注 时长第一部分:引言 7 分钟1、 横断山脉、三江断裂带概况;2、 当地缺电少电事例;3、 川藏联网政治背景与工程目标;4、 工程情况概述。7 分钟第二部分:工程情况 36 分 30 秒(一)引言 1、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地理、气候环境概述。 2

2、分钟(二)勘测设计 1、设计单位背景;2、案例:勘测设计单位实地测量+ 航飞制作 1:1 万地图满足工程使用;3、设计过程中针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进行的设计创新。5 分 30 秒(三)基础施工 1、横断山脉地理地貌对工程基础施工带来的影响;2、案例:组合式轻型旋挖机的研制和功效;3、案例:针对当地低温情况下作出的应对措施。6 分钟(四)运输 1、承接上文过渡、工程沿线交通情况及背景介绍;2、运输线规划、兵站式管理、三级危险评定管理方法介绍;3、工程索道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4、马帮运输简要介绍;5、工程交通运输大数据。6 分钟(五)环保 1、承上启下过渡、案例:施工现场植被保护情况介绍;2、案例:

3、川藏联网工程线路为保护竹巴龙保护区绕路;4 分钟3、环保水保总体情况大数据。(六)医疗 1、承上启下过渡、高原对于施工人员的生理风险介绍;2、三级医疗体系的及功能介绍;3、电塔组立过程中研制的高塔供氧系统介绍;4、医疗保障体系大数据7 分钟(七)组塔放线 1、承上启下,引入工程针对特殊环境积极进行科技攻关;2、碳纤维抱杆的使用和在川藏联网工程中的意义;3、八旋翼无人机放线在工程中首次得以运用;4、防跳槽多轮组合式滑车在工程中得以实践并将大范围推广;5、塔身碳纤维拉线支撑等施工工艺创新及意义。6 分钟第三部分:工程意义 6 分钟(一)工程大数据 1、提炼整个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指标; 1

4、分钟(二)民生意义 1、当地汉藏两族群众通过工程受惠的现实案例; 2 分钟(三)经济意义 1、电网通联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2 分钟(四)结语 1、拔高体现工程实现后的政治意义、标杆意义。 1 分钟第一部分:引言有人说,如果把青藏高原比喻成地球上一颗高昂着的头颅,那么横断山脉就是皱纹最深的地方。褶皱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横阻断路, 横断山脉由此得名。(3D 动画制作片头,主要反应主体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精细程度一般模型即可)在藏语中,昌都,意思是“水汇合之处” 。三江并流的昌都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貌结构和气候类型。这里有水草肥美的辽阔牧场,麦浪起伏的千顷良田,也有一望

5、无际的翠峰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也蕴含了丰富的矿藏、水利和光能资源。 (根据文字内容使用对应实拍空镜头,主要展示植物覆盖和地貌空景)作为西藏的东部门户,昌都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隔金沙江相望,是连接藏、青、滇、川的枢纽,更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里非常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呈现出独具神韵的色彩,当所有的人被这神秘和魅力陶醉的时候, (宗教色彩空镜头)却不知道长期以来,昌都和一江之隔的四川甘孜南部地区长一直被电力短缺所困扰。 (村庄空镜头)横断山脉区域,虽然物资矿产丰富,但境内并没有能够支撑能源转换的煤、油、天然气等资源储备,能源结构单一,当地的供电一直以来都靠

6、地方小水电勉强支撑。 (山区空景+水空镜头)实际上,昌都和甘孜南部地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水力资源,穿境而过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蕴含了巨大的水力资源,仅“三江”干流预计装机容量就达 4000 万千瓦以上,未来规划的水电发电量,更是占到了整个西藏自治区的 30%。 (水电站和水空镜头)但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如此丰富的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却很低,昌都地区最高电压等级为 110 千伏, 可靠性较低。同时,当地电网长久以来处于孤网运行状态,没有外援,不具备调剂能力。发电量受季节影响很大,丰水期大量水力资源被浪费,而枯水期又面临着无电可发的窘境。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就好像是“抱着

7、金饭碗要饭” 。 (购买大型水电站航拍空镜头)缺电之痛、停电之苦,在这里不限一点,而是一线、一片。事实上,稻城以西,理塘、巴塘,直至西藏昌都地区,虽有着天堂般的美景,但已成常态的缺电、停电是 70 万农牧民数十年来既习以为常、又挥之不去的梦魇。电能的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风景空镜头和村庄空镜头)巴中心校离巴塘县城仅仅二十分钟车程,新建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本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乐土,然而长期以来的停电却成为困扰师生的常态。本该是正常的晚自习时间,但突然的停电打断了学生们的晚自习。仅有的一台发电机供电仅能保证宿舍楼的照明,藏文老师仁青拉姆只得把学生疏散到寝室休息。 (学校空景)

8、采访同期(普巴志马):学校经常停电,回到家也经常停,作业做不成,书也看不成。以后不停电就好了。学校虽然配置了电脑、洗碗机、消毒柜、冰箱等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但长期突如其来的断电,不仅让设备使用率不高,也容易造成损坏。无独有偶,318 线上的所波大叔也深受停电之苦。所波大叔经营着一家在驴友骑友圈中小有名气的客栈。这位藏族大叔为过往客人烹饪的牛肉炖土豆被他们所津津乐道,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采访同期:经常停电,往往一停就是一晚上,客人过来住,没电,没网,不要说热水电视了。对生意多少有影响。听说电网要通了,我多盖了栋房子,把设备都装上,给过往旅客提供更方便的环境。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藏区发展和民生

9、改善,2010 年 1 月 18 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推进西藏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昌都和甘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在此之前,西藏电网已形成藏中、阿里和昌都三个区域性电网。2011 年,被称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将较大的藏中电网与西北 750 千伏主网架联通,电力人将目光从严重缺电的藏东昌都电网投向了相邻的四川电网。 (2D 动画制作,将两个省份的电网相连接,使用省份地图进行连接) 经过周密论证、科学决策,国家电网最终选择了川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将新建巴塘、昌都 2 座 500 千伏变电站,在邦达、玉龙建设 2 座 220千伏变电

10、站,新建乡城至巴塘至昌都 500 千伏线路 1009 公里;昌都至玉龙、昌都至邦达 220 千伏线路 512 公里,整个工程动态投资约 66.3 亿元。 (3D动画制作,在地图上反应线路架设情况,并注明数据)通过川藏联网工程,在冬季枯水期,昌都电网将与四川电网相连,从根本上解决昌都、甘孜南部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在夏季丰水期,又能将昌都和甘南丰沛的水电外送出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四站三线”也将使昌都、甘孜南部从电网最薄弱的地方一步跨越几十年,进入最先进电网行列。 (3D 动画制作,在地图上反应变电站架设情况,并交代线路)仅在甘孜州,就有 898 个边远乡村 21.47 万人的用电

11、问题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2012 年 5 月,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川藏联网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国家发改委于 2013 年 8 月批复项目建议书,2014 年 1 月批复可行性研究方案,3 月 18 日,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AE 素材合成和开工仪式空镜头)60 年前,11 万军民历时四载修建的川藏公路北线正式通车,60 年后,4 万电力员工将奋斗在这一壮丽严峻的高原上,再造一条和联系藏汉人民的纽带。 (历史素材和集合空镜头)第二部分:工程情况这是全球最脆弱地质条件下的超级工程、这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项目。 (3D 动画地形示意,反应整体施工环境恶劣)在 1

12、500 多公里的工程沿线,奔腾的三江水冲出陡峭的峡谷奔流而下,数亿年前版块运动形成的险峰沟壑纵横交错,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边缘最为险峻的复杂地貌。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历史素材) 。仅 2013 年,工程沿线区域就发生 3 级以上地震 60 余次,最强达 6.1 级,地质灾害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风险。 (2D 动画 AE 示意图)工程要面对的,是沿线平均达到 3850 米的海拔高度,最高的施工点,高度达到了 4980 米;复杂的地形,也带来了极具变化的区域小气候,日极端温差近 60 摄氏度。伴随着海拔的极具上升或下降,施工区域的天气情况瞬息万变, “一

13、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恶劣的施工环境,为正常的施工部署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海拔最高点空景和恶劣天气变化) 【设计】在如此复杂而又脆弱的地质条件下进行高原电力施工,在国际上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这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川藏沿线尤为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国家电网派出了最强设计阵容,由甘肃、西南、四川、西北和中南五家电力设计院联合组成了设计团队。这 5 家设计单位都具有高原电力设计经验,而其中西南电力设计院更是参与过中国第一条特高压直流线路以及青藏联网等重大电力工程设计的任务。设计团队信心满满,一定要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啃下来。 (会议镜头和西南电力设计院空镜

14、头)但是,当设计人员来到规划路线现场,打开地图时才发现,现有的地图根本没法用。采访同期:设计单位在对比地图和实际地形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讲 1 比 10 万的地图在高原误差很大,无法运用于实际施工环节。地图上的 1 厘米只能代表现实上的一公里,而一个铁塔塔基仅有 20 乘以 20 平方米的大小。 (AE 动画地图示意)整个沿线地形起伏剧烈,很可能在一百米的范围内就有几百米的高差,在地图上就根本看不出塔位变化,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如果塔位稍微出现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塔基立不起来,立不起塔基,就等于架不起电网!现有的地图无法使用,所有的地形数据全靠重新测量搜集。地处横断山脉的施工区域往往是不通道路的

15、无人区,这意味着必须派出“地面部队” ,用双脚一寸寸丈量土地,生生踏出一条“电力天路” 。 (前期勘测照片合成 AE)采访同期:勘测人员在进行现场勘查时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主要表现风餐露宿的艰难,克服地质、气候、环境等不利环境所采取的办法,折射勘测人员扎根高原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全线进行了航飞,通过强大的空中遥感系统对地形地貌数据进行搜集,与地面勘测的数据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幅精度达到 1:1 万的地图,设计人员就可以在这张 1 厘米代表 100 米的精准地图上进行三维选线和比选。 (3D 动画制作,反应全线航飞搜集数据)与整个工程设计时刻相伴的,是科研人员的锐意进取和大

16、胆创新。川藏联网是世界海拔最高的 500 千伏交流输电项目,自然生态条件恶劣,沿途穿越众多无人区。 (藏区空镜头)结构、地质、水文、电气、环保、地质灾害、交通可通达性、天气等等一系列指标,都需要全盘综合考虑。采访同期:“例如,针对高原浮冰程度不同,就需要根据气候和地理条件“量体裁衣” ,分类进行了规划,仅塔形就设计了 8 种。 ”(AE 加实景合成特效处理)西南电力设计院成立了七八个专业小组,开展了多达几十项的专项研究。为保证安全性和经济性、工程首次在高海拔上使用了复合绝缘子,而与之相关的高原绝缘子研究项目也将申报本年度的四川科技进步奖。实际上,在本次川藏联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施工方也提前介入

17、,参与了整个设计工作。对一些难点问题,设计方和施工方共同考察、共同科技攻关,探讨出了解决办法。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做到对重点难点问题成竹在胸。 (施工现场交流沟通空镜头)经过两年时间的勘测设计,川藏联网工程施工图阶段设计于 2013 年 8 月完成,线路方案跃然于蓝图之上。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蓝图空镜头,带蓝图特写空镜头)【基础施工】2014 年 3 月 18 日,国家电网在北京召开视频动员大会,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宣布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巴塘、西藏芒康、昌都等地,2 万余名电力铁军已吹响集结号角,这项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

18、的输变电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开工仪式空镜头,AE 特效合成)从四川乡城,到西藏昌都,川藏联网工程将横跨令人为之色变的横断山脉、三江断裂带,在平均海拔 4000 米高度上架设总长 1500 多公里的输电网络。 (3D 动画制作,反应出海拔高差大,线路长)在这片地质条件异常脆弱、气候条件异常复杂、运输条件异常恶劣、保障条件异常艰难的高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输变电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每一个环节,都书写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新篇章。 (现场施工工人在恶劣环境下施工空景)苏哇龙,地处川藏交接之处,海拔 4100 米。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小块平地上,电力施工人员正在开掘架设电塔所必须的基坑。施

19、工点所在的位置,坡度接近 70 度,重型挖掘机具根本上不去。直径 10 米,深度达 20 余米的基坑,全靠施工人员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 (苏洼龙现场施工空镜头)采访同期:川藏联网工程指挥部坚持以人为本的施工理念,涉及到参建人员安全的环节,在投入上不计成本。在开挖时,全程在基坑四周浇筑混凝土防护墙,确保施工万无一失,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一场由工程指挥部主导的科研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整个川藏联网工程所处的横断山脉,形成于亚欧与印度洋版块冲击碰撞,是典型的褶皱山脉。这种地形沟壑纵横,大多属于破碎地质,给施工带来的巨大影响。 (地质条件恶劣空镜头)采访同期:三江断裂带地质条

20、件非常特殊,一方面,复杂多变的地势不允许采用重型施工机具,整个工程 90%以上的基坑全需人工开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破碎地质很可能造成在施工过程中的坍塌,对施工人员生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为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研发适合此类地质环境的工程机具。在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轻型组合式旋挖机在短短的 100 天之内被研制成功。这种机具总重量不到 XXX 公斤,拆卸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运输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的施工点上。施工人员不用下井,在地面上就能控制机具完成基坑挖掘工作,彻底避免了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原本需要 2个人花费 10 天才能挖掘的基坑,采用这台设备,仅 2 天就能完

21、成,施工效率得以极大地提高。 (旋挖机空镜头和现场施工人员作业施工镜头)工程机具的创新,只是一个缩影。川藏联网的整个施工过程,也是一次不断发现难题、不断破解难题的探索。 (施工大景空镜头)采访同期:川藏联网工程处于高寒缺氧川藏高原,气象条件非常复杂,极限温差达到约七十度。所以这种条件下,基础施工的技术控制非常难,特别是我们这个工程去年八月份开工以后,基础施工的高峰期,正好又处于冬季,所以如何保证冬季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工程进行整体基础浇筑的施工时间,正处于气温极低的季节,夜间温度可达零下 20 度。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不易充分凝固,易出现开裂、强度降低等问题。国家电网在青藏联网工程的

22、成功经验之上,在川藏联网工程中大规模采取了混凝土保温措施并使之成为工程施工中的标准程序。工程人员采取油汀、电热毯等工具为混凝土加温,甚至是就地取材采取燃烧牦牛粪等方法保温。此外,施工人员还在混凝土中加入抗冻剂、保温剂,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双管齐下,铁塔基础得到充分强化,工程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基础成品保护空镜头及恶劣地区施工空镜头)【运输】2013 年 11 月,昌都地区和甘孜南部地区已经进入漫长的冬天。工程沿线,数百处施工点仍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建设工作,以赶在来年春天进行组塔工作。此时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丽江还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一支由重型卡车所组成的车队整装待发,车上装载的,是这

23、次川藏联网工程所需的装备。大到铁塔、小到螺丝钉,所有的物资都必须从全国 80 多个生产商处运到成都,再辗转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运上施工第一线。 (3D 动画制作,反应交通线路)采访同期:这个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加上本地的物质匮乏,建设物资匮乏,我们 40 余万吨的物资,通过成都,通过大理丽江,运到现场。317、318 国道,连接川藏的咽喉要道,因路况艰难、事故多发,又被称为“死亡之路” 。在这条路上,川藏联网工程物资运输需穿越横断山脉和“三江”断裂带,所经区域高山约占 50%、峻岭约占 18%、山区约占 32%,最高海拔达到 4980 米,相对高差 3001500 米,地形陡峭。沿途还需

24、翻越 16座海拔超过 4000 米的大雪山以及多个原始森林、冰川峡谷,这些地区人烟稀少,部分地段阻车、断通情况时有发生。历史统计数据显示,川藏公路几乎每年都会因为自然灾害而断通。采访同期:川藏联网工程沿线,约百分之八十处于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之中,所以交通运输条件极其复杂,极其困难。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物资运输,采用兵站式管理的,大件物资采用兵站式管理运输。兵站式管理,借鉴于解放军川藏行车的经验。沿着长达 1000 多公里的运输线路,指挥部建立了十多个运输兵站, (2D 动画制作,反应眼线的运输兵站的建设情况)沿线所有运输车辆经过时必须进入兵站,完成车况检查、维修保养、油料补给后方可放行。兵站

25、还会根据天气、道路以及驾驶员的身体状况等综合指标,妥善安排运输计划,安全、高效地进行运输调度。所有的运输车辆都装备了 GPS 定位系统,通过指挥中枢,调度人员在大屏幕上即可了解到每一辆车的所在位置和运行情况。工程指挥部对危险路段均进行了评级,根据路况和风险划分为 A、B、C 三个等级,一旦车辆进入危险路段,系统会自动向车辆发出提示信号,同时限制车辆速度,保证安全驾驶。川藏联网工程物资运输如同一场浩大的奔跑接力赛,在铁路、公路运输完成“马拉松”之后, “接力棒”将交给最后一个运输环节小运,即物资卸载后运抵施工现场。工程中大多数铁塔的架设点多数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百米之内的海拔落差往往达到三四百米,

26、60%的塔位车辆无法到达。采访同期: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大概百分之八十,是处于崇山峻岭和沟壑纵横。因此呢交通运输条件十分困难。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索道运输,而且创新的是一种智能化的索道,我们全线大约建了有九百多条索道,合计约一千一百多公里,这个在输变电工程建设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采访同期:包九段索道施工负责人员介绍点位上的情况。在位于芒康县的一处施工点,地形条件极度恶劣,采用架设索道的方式风险和成本极高,为了保证工期进度,指挥部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畜力运输方式。每天,由数百匹骡马组成的运输队伍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将工程所需的水泥、钢筋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施工点。据不完全统计,川藏联网工程总

27、运输量超过 40 万吨,总运输里程超过 450 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 110 圈。 (2D 动画制作,凸显数据大)在这片海拔最高、地形条件最恶劣的电力施工现场,国家电网人再次开创了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的工程之最。【环保】高原上的春天总是比内地来得更晚,2014 年 3 月,川藏高原上的冰雪尚未消融,但工程沿线的各个施工点上,已经是一片繁忙,施工人员争分夺秒,要抢在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让藏区群众用上稳定的电力。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厚厚的冰雪在高原纯净的阳光下逐渐消融。工程沿线,雪域高原特有的壮美景观让所有外来者为之震撼。这片圣洁的土地,也是数十种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乐土。在位于察雅的一处施工点上,

28、野草正在阳光的照射下疯长。在地质、气候条件特殊的川藏高原,这些草皮的形成,往往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很多草皮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高原上将留下触目惊心的伤痕。采访同期:对于工程施工者来说,我们不仅要把川藏联网工程建成百年精品工程,更要把川藏线沿线建成环保型绿色长廊。按照工程指挥部编撰的施工流程,施工人员绝对不能随意胡乱开挖,动土之前,必须先将 30 厘米厚的表土移出,集中放置在指定地点由专人养护,待工程施工完成后再将其填埋在裸露的土层之上,让生态系统恢复原样。仅在巴塘变电站一处施工点,就有超过 2 万平方米的草皮进行了人工修复工作,仅此一项,就让整个工程预算提高了 200 多万元。实际

29、上,川藏联网工程早在规划之初就已经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全盘的统一规划。在川藏两省接壤之处,有一片在施工蓝图上被特别标明的区域竹巴龙自然保护区。这块面积 142 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甘孜州巴塘县腹地,紧邻金沙江,与昌都地区接壤,生活着矮岩羊等四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按距离最近的设计原则,川藏联网线路将穿过保护区,沿金沙江进入西藏自治区,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不打扰到这片土地原有的宁静,也为了降低施工对高原生态的影响。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最终选择绕开保护区。采访同期:“如果直接从这片区域走线,整个工程的施工线路就可以减少 XXX 公里,总造价会减少 XXX 元。但为绕过保护区,线路需两次

30、跨越金沙江放线,比直行放线成本要高出两倍左右。 ”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电网建设,也必须以当地生态和谐为先,整个川藏工程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了 XXX 亿元,占整个工程动态投资的 1/X。绿色工程、生态工程、和谐工程的理念,贯穿整个川藏联网工程的始终。【医疗】在逼仄的河谷中,金沙江水沿着崇山峻岭奔流而下。数亿年前,地壳板块的相互运动,冲击形成了现在的川藏高原。以横断山脉、三江构造带为界,这条电力天路将径直穿过这片中国版图上地质条件最为恶劣的区域。高海拔、低气压、强紫外线、风蚀效应、滑坡泥石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壮美的高原景观,也给川藏联网的工程建设者们带来了近乎严苛的考验。2

31、014 年 3 月 18 日,川藏联网吹响开工的号角,数万名来自四川、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电力铁军集结高原,打响了这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的大会战。来自内地的施工人员,首先要适应的,是高原上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川藏联网工程全线平均海拔接近 4000 米,气压仅有 500 百帕,仅为内地的一半。高海拔地区缺少植被覆盖,空气中含氧量远不及平原地区。在这种区域,连走上两步都要喘息半天,更别说高强度的劳作了。参与建设的不少施工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到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考验着他们的生理极限。 采访同期:一线施工的工人讲述遇到的高原反应、紫外线辐射等各种生理障碍。1500 公里长的施工线,大多处于交

32、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从施工点到最近的县城,车程往往超过 8 个小时。一旦施工人员发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很有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采访同期: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建立起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共设现场保障医院 2 个,三级医疗站 4 个,二级医疗站 6 个,一级医疗站 14 个,医务人员 158 人,全线安装固定式高压氧舱 4 台。三级医疗保障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联动,遍布整个工程沿线。在高原医疗保障系统中,除了配备充足的氧气罐、制氧机等设备,野战手术车、体检车等设施设备也逐步投入使用。为了确保重度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川藏联

33、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分别在四川甘孜州的乡城县香巴拉镇、巴塘县夏邛镇和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措瓦乡、昌都县日通乡修建了 4 台固定式高压氧舱,担负川藏联网工程全线重症高原病的救治任务,是川藏联网工程参建人员的“生命之舟” 。此外,四川电力医院(国家电网公司高原病防治中心)将前方指挥部设在了巴塘。医院为工程专门引进 1 名具有 40 年高原病防治经验的全军高原病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程驻扎指导现场医疗保障工作,为川藏联网工程医疗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撑。2014 年,电力医院与甘孜州协调,抽调 57 名当地医务人员到达医疗保障体系的各个医疗岗位,确保工作开展。在后勤保障上,电力医院新购置了12 辆救护

34、车、11 种 86 台(套)医疗设备以及 74 种抗感冒、消炎抗菌等药品,以满足病患转运、紧急救治的需要。电塔的组立与架设,需要施工人员在远离地面数十米的高度进行长时间、高强度作业,在高危作业区域,不施工人员不可能背着氧气瓶上塔,一旦发生缺氧等生理反应,往往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昏厥等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指挥部紧急投入力量,研发出适用于高塔施工的吸氧平台。通过这种设备,位于塔基下的高压氧罐可随时向 40 米高的铁塔顶部供氧,施工人员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在铁塔的平台处就可以吸氧,极大地保证了施工安全。从内地赴一线的施工人员,大多并无高原生活经验,疾病预防尤为重要。驻扎前线的医疗团队改

35、坐诊为巡诊,各点位的医疗人员定期深入区域内的施工点,宣讲高原疾病预防知识、派发预防药品、检查施工人员身体机能,发现疾病苗头,在第一时间即可介入治疗。遍布全线的医疗保障单位发挥了强大的保障作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共救治病患 91000 人,其中高原反应 10000 人,将 27 名严重脑水肿、肺水肿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在医疗团队的高效运行之下切实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医疗保障,在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如此庞大的施工队伍之下,川藏联网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疫情的工程奇迹。【组塔、架线】川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地质条件脆弱、环境极端恶劣、一年中有接近 1/3 的时间是严

36、冬。在这种条件下兴建输变电工程,也是一项抓质量、抢工期、提效率的艰苦战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处不见施工人员因地制宜、以科技攻克难关的事例。抱杆是组塔施工的主要工机具之一。传统抱杆有铁和铝合金材质,一根抱杆的重量,往往达到 XXX 公斤,拆装也非常复杂。在高原特殊的地形条件下,这些材质的抱杆难以运输。川藏联网工程指挥部组织研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抱杆,并在工程中大规模使用。与传统材质的抱杆相比,新产品重量仅有一半,不仅运输上更为便捷,现场拼装节省了 2/3 的时间,施工人员也减少了两个。一些施工人员对抱杆的强度持怀疑态度,但经过工程的实际检验,新材料完全能够达到工程的要求。针对横断山脉地势崎岖的

37、山路,川藏联网工程大规模地采用了无人机作为放线的标准装备。高原上气压低、风力大,施工人员首次采用八旋翼无人机进行放线作业。这种无人机针对高原特点,对飞行控制系统、负载系统和续航能力上进行加强,最远放线距离能够达到 2000 多米。防跳槽多轮组合式滑车,也是施工人员为抢工期、提效率自主研发的换代产品。这种新型防线滑车可拆卸、可随意组合,安装便捷、运输方便,节省了装备成本。同时,特殊的结构设计让线缆能够牢靠地卡在线槽之间,极大地提高了放线成功率,提升了工程效率。通过该产品,导线在经过转角塔时,几乎不受冲击,减少了磨损率,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整个川藏联网工程 13 个放线区段,共有 23 个流程中广

38、泛应用了该项产品。这种滑车也将成为各种电压等级防线滑车的换代产品。横断山脉高崖绝壁众多,湖南送变电公司包段一处施工点铁塔位于 3800 米的悬崖边、地形狭窄,人工打拉线风险极高。另一方面,常规的拉线方法也将砍伐不少高原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在采取新材料的基础上,施工人员创新施工工艺,在塔身四角安装碳纤维拉线撑杆,不仅起吊重量没有降低,也解决了在高风险地区作业的安全问题。此类施工工艺,可为今后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提供新思路。第三部分:工程意义川藏联网工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输变电工程,也是党委政府的德政工程、藏族地区的民生工程、民族团结的联心工程,在沿线各地,处处可见藏区同胞捆绑在铁塔

39、上祈福的经幡。 采访同期:“川藏联网工程如果仅仅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建设的意义可能并不大。因为那么大的投资、那么少的人口,几百年都难以收回投资。但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必须要建,因为它能让 70 万藏族同胞用上稳定、可靠的电力,能让他们早日告别烧牛粪、点油灯的日子。 ”老百姓对于藏区电网建设的支持为其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我们协调了 460 件与川藏联网工程相关的事,听说电网工程是为藏族同胞送电后,群众都积极支持。 ”8 月 3 日,甘孜州巴塘县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曲批表示。川藏联网工程需要在竹巴龙乡水磨沟村村民拉姆家的地上安装一个索道,前期协调办去协调。 “我

40、们告诉她,这次施工是为了给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送去光明。 ”拉姆爽快地同意了。去年开始的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让藏区百姓初尝大电网带来的美好生活。雅江县红龙乡村民顿珠高兴地说,电视机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煮饭有电饭煲、打酥油茶有打茶机对于未来的生活,顿珠充满了期盼。甘孜州规模最大的寄宿制小学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校长达瓦扎西对于通电一年来的改变格外满意, “学生们可以在电教室学用电脑,食堂里的和面机、馒头成型机、绞肉机、气化灶等则为他们准备美食,电改变了很多。 ”甘孜州副州长张平森表示,甘孜州建立了从州到村的协调联络机制,以专题协调会的形式解决电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

41、“用水、用电、砂石供应,乃至道路交通的保通保畅,物资运输路线,甚至大批车辆入州后的油量供应问题都得到了全盘规划。 ”有了电,不少人在规划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巴塘县竹巴龙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乡,在不通电的日子里,村民们只能依靠小型发电机发电,但小型发电机的电不仅微弱,一天还只有两个小时。去年底, “电力天路”照亮了这个长期以来“为电所困”的村庄。 “下一步,我们乡准备发展旅游和农业深加工。 ”竹巴龙乡党委书记张学斌说。“今年底,95%的甘孜州人都能用上大电网的电,全州 2780 多个村,村村有电。 ”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相洛说, “我们现在正与国内 40 多家企业接触,招商引资总额达

42、20 亿元。 ”施工工程队租住着巴塘县泽仁拉姆家的几间房,听说今年冬天就不会再停电了,泽仁带两个小侄子爬到屋顶,去看那阳光下、山巅间,新矗立的一座座闪闪发光的铁塔。10 月中下旬,川藏联网开始试运行。11 月,川藏联网正式投运。这群世界屋脊的电力铁军向世界宣告,他们战胜了大风、缺氧、高寒病等困难险阻,完成了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超级工程,这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这些建设者的心血与付出,令人敬佩。我们难以忘记在穿越川藏的千里征途中,这些电网建设者挺立的背影和灿烂的微笑,这是这些目光远大的电网建设者,披荆斩棘,完成着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个使命和梦想。这通向雪域高原的每一尊铁塔,都像引领川藏两地人民走向幸福的路标,这一尊尊铁塔,就像无名挺立的纪念碑,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凝固成永恒。这一尊尊铁塔,又像一个个音符,将祖国团结和民族的富强跳动的旋律演绎的更加动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