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三章 散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9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9套.zip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9套.zip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一准解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4.doc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一准解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课件20181215275.ppt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三熟技巧破解形象概括要点归纳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8.doc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三熟技巧破解形象概括要点归纳题课件20181215279.ppt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二依通法突破理解词义句意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80.doc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二依通法突破理解词义句意题课件20181215281.ppt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四找角度智取鉴赏语言技巧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6.doc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四找角度智取鉴赏语言技巧题课件20181215277.ppt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阅读素养提升_抓住两大着眼点落实读文三步骤课件20181215273.ppt
  • 全部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一准解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4.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一准解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课件20181215275.ppt--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三熟技巧破解形象概括要点归纳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8.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三熟技巧破解形象概括要点归纳题课件20181215279.ppt--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二依通法突破理解词义句意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80.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二依通法突破理解词义句意题课件20181215281.ppt--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四找角度智取鉴赏语言技巧题再提升训练20181215276.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提分点四找角度智取鉴赏语言技巧题课件20181215277.ppt--点击预览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三章散文阅读阅读素养提升_抓住两大着眼点落实读文三步骤课件20181215273.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准解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故乡的井姚秦川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井的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田畦里玉米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临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水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未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得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的鱼。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穿上一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2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圈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人是物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往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讲述了故乡一口老井的变化:起初它带着使命服务于大寨田,东北角塌陷后它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最后它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B.文章回忆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田中疯跑,井里嬉戏,井边捞鱼捡鱼、卧钩垂钓,冰面上划冰车、转陀螺,表现了儿童的纯真,也展现了老井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C.文章第 8 段看似闲笔,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环境闭塞的故乡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人们”的不满,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故乡落后的忧患,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主旨。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叙事件脉络清晰,描写人物生动鲜活,抒发感情细腻动人。 “井”在文中不仅是故乡风物,更是记忆的符号、情感寄托。解析:选 C。结合文本内容“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分析可知,曲解文意,原文确实隐晦地表现了故乡环境闭塞和人们知识匮乏,但并没有不满和忧患。2.文章围绕“故乡的井”来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①笔力集中,内容丰富:文章围绕“故乡的井”展开,既写出了老井的命运变3迁,又写出了作者井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②结构完整,首尾圆合:文章起笔与收束都写到了“故乡的井” ,中间部分的童年生活的追忆也围绕“井”展开, “故乡的井”是线索,贯穿全篇。③凝结情感,表现主旨:“井”象征着故乡,表现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追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对世事变迁的失落。3.有评论家认为姚秦川的散文兼具“乡土” “诗意”的特色,请结合这篇作品从选材、主旨、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 答案:①选材上,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饱尝失意的时代产物——村中老井”“土生土长的乡里娃” “浓重乡土特色” ;又富诗情画意,如“五彩的云霞” “点水的蜻蜓”“水面的涟漪”等景物描写。②主旨方面:文章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眷念,对富有乡土特色的童年生活的怀念等乡土情结;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理想乐园消逝的无限怅惘等诗意情怀。③语言方面:遣词造句口语化,如“一撅屁股” “一猛子扎进水里” “来一小仗”等极富乡土气息;句式整散结合,如“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等充满诗情画意。C B 1熟技巧,破解形象概括、要点归纳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再谈北方山水舒国治在荒旷处找山水,是为游赏北方山水之宜。北境地土迢辽,行路多赖车马,不靠舟楫。明人袁小修《游居柿录》中所记种种纵一苇之所如,随荡随泊,以舟作屋,则是“南船”之玩法了。今人游武夷山,以小舟慢划九曲溪,抬头转脖张口盯看奇景罗列,与时更换天然屏风,可谓目不暇接之极例;好则好矣,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过于紧密的经验,即使绝佳,令人往往刻记不住。逃难中一碗绿豆稀饭常更久存念中。唐人张文成小说《游仙窟》 ,场景在今甘肃近青海的积石山,黄河走经。今天游人学者会去的“炳灵寺石窟” ,周围形势,当得仿佛。只是今人多以快艇疾行于刘家峡水库,波涛激溅下抵达,这种自海上望见陡崖石刻,备感惊奇,然途程也稍便捷了些。 《游仙窟》开卷谓“嗟运命之迍邅 ① ,叹乡关之眇邈……日晚途遥,马疲人乏……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 ,显然是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积石山在兰州西南,往河西走廊、往丝路而去的游人,常因径奔西北而略过不去。今日群山荒凉,却又水深岩峭,真是千秋奇景。山后有山,正发人无限遥想也。在荒旷空枯上行旅,常能获得一袭渐近绝景前的隔,如张文成所谓“张骞古迹,千万里之波涛;夏禹遗踪,二千年之磴” 。而日晚途遥,常是感怀奇景的微妙时刻。长程跋涉,步步攀爬,到了高处,最是令人各念俱涌,甚至慷慨欲悲,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然要有天地悠悠之感,风景应不宜过于灿丽。最好不要“如入山阴道上” 。西安是游人多去之城,外地观光客在三五天内遍游了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及城内大小雁塔、清真寺、碑林等,不知何所收得?其实关中山水也有可流连者。于右任二十年代初所写诗中,多记耀县五台山(药王山、山有五台,曰端应台、起云台、升仙台、显云台、齐天台)及淳化县的方里镇等处游踪,看来是当地人眼界里的“自家山水” ,或许值得一探。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距西安北边一小时车程,陇海铁路通车后,主干不经,益增其幽也说不定。更北的耀县及淳化,自然不易有外方游客。北京西郊亦多名山,昔人好称“西山八大处” ,今日不甚显名,游人只知去八达岭长城。西山之胜,在平淡、在不远、在不高,也在攀登。不攀登,不得感受其简淡中多致之胜。2两年前在上海福佑路古董地摊见一迭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开本摄影风景,其中一本西山风景多见奇石松,天成布列,如户外大园林,阅后颇心羡之。当时逛得匆匆,不暇思及购买,想来可惜。清人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一文,讲这座西郊名山, “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不孤巉,近人情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想来这山是不错的。山要谐俗,中国山原本都做得到;只是文人把它写高写清了,仙人将之修真炼异了,鹤猿将之飞绝栖灵了。看来翠微山端的是北京好后山,骆驼祥子的远亲还能住在那儿,曹雪芹的足迹或许还留在那儿,今日老百姓仍随意爬爬,却又没有北京城内名胜随时听到的呱噪,诚是郊游的佳处。【注】 ①迍邅(zhūn zhān)一是指处境不利,困顿;二是指欲进不进,有如行路很艰难的样子。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所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是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游赏山水美景过于繁密而目不暇接也是一种审美的缺憾。B.文中引用的《游仙窟》开卷“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这两句,因为这两句最能呈现张文成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C.本文谈论北方山水,其意并不在描摹北方山水的壮美,作者旨在表达行旅中领会北方山水特点的方式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较少运用修辞,其朴素的白话文中带有文言的韵味,简净疏隽,别有意趣。解析:选 B。 “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这两句是抒情句,并不能呈现张文成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 “日晚途遥,马疲人乏……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才是所见之景。2.文中尾段引用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的文段,有什么作用?讲简要分析。(6 分)答: 答案:①引文中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感受相互印证,更表现西山不孤高、近人情、不争雄、不依附的特点。②引文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文章的文化内涵。③现代散文中引用古文,使文章表达富有变化、摇曳生姿。★3.在作者看来,如何才能领略赏味北方山水的妙处?请简要概括。(6 分)3答: 解析:先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再分角度(风景特点、游人状态、游人心理)整合信息,再按由实到虚排列顺序。答案:①风景不宜灿丽繁密,要在荒旷处找山水。②经历跋涉或攀登,在“行旅”过程中感受有多样韵致的胜景。③感怀奇景,生发各种感念。1依通法,突破理解词义、句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祈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2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在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⑨后来他成为一名作家,这名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解析:选 A。A 项,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2.文中的“红腰带” “布鞋” “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 ‘布鞋’ ‘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 ,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合生活常识来回答。答案:①“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②“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③“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3.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6 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答案:①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1找角度,智取鉴赏语言、技巧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白玉盅林清玄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③苦瓜俗称“锦荔枝” “癞葡萄” ,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 ,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作“白玉生吃” ,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 ,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2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 。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 ,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 ,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 ,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解析:选 D。该项错在“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2.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 分)答: 3答案: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⑥对比,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相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3.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6 分)答: 答案: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4着眼点 用 词 之美 文章善于运用生 动 的 动词 ,如 “ 托 ”“周旋 ”“ 逗趣 ” 等,生 动 活 泼 。句式之美 整散 结 合,增 强 了文章的表 现 力。修辞之美 比 喻 、 拟 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 言精美、凝 练 、生 动 。引用之美 引用古文、 诗 歌, 营 造文化意境。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