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8458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5.1 曹刿论战 素材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

2、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3、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

4、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54 年) ,共 200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

5、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三、语音 刿(gu) 孚(f) 辙(zh) 轼(sh) 遂(su) 盈(yng) 靡(m) 玉帛(b) 鄙(b) 又何间(jin)焉 小惠未徧(bin) 弗(f)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 ,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

6、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遂逐齐师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忠之属也 (

7、 )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虚词:(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

8、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徧

9、(同“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

10、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 ”(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 (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

11、,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

12、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 4 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

13、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9.既克,公问其故。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12.彼竭我盈,故克之。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13.夫

14、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公元前 684 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

15、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

16、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

17、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

18、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二、问题研究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

19、,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

20、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2怎样评价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

21、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 200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

22、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

23、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

24、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 1 例,即可得 2 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 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 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25、)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 2 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 3 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 2 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

26、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 “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 ,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 ,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

27、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14、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 (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

28、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 2、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 不设统一答案。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4 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

29、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 ,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 ,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

30、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 ,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3 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 “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 “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

31、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32、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33、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五、指出

34、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6、再而衰 古义: 今义:7、必以情 古义: 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

35、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A. 小惠未徧,民

36、弗从也。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14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例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答到一点即给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