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了解水浒传一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四点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复述、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了解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教学难点】 。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教学方法】 自主体验 探究点拨法。【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梳理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水浒传成书到现在,近 700 年来,人们常说
2、的一个成语“逼上梁山” ,充分反映了另一个成语“官逼民反”的真理。今天要学习的智取生辰纲 ,是主人公杨志被“逼”上梁山的前奏曲。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
3、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 ,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 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本
4、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节选部分有两种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一)两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二)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 )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 )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
5、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 )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结构示意图:(板书 ) 智取生辰纲天气酷热 智取 保护蒙汗药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讨论思考题。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 ,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 “天气未及响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
6、热”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是热不可当” 。在吴用 、晁盖等 杨 志志生 辰 纲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 ,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两“
7、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惟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
8、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 。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明确:杨志并非无“智”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伪装客商,智藏行踪;2)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
9、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小心谨慎,智变行程;3)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杨志也尽量减少途中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责打军健,逼赶路程;4)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僻路行走,智选路径;5)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遇到生人,心生警惕;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明确: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
10、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总之,通过“智”的“决斗” ,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6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 , “大热” ,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
11、笔。7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8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和作用?9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10 “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11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 ,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12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
12、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制造悬念,作者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作者把谜底放在最后揭晓,最后才说出人名,说明计策,上文则隐去人名,就显得扑朔迷离,神奇莫测。三、特色鉴赏1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等八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从最初重故事叙述,轻视人物描写,到后来人物和故事并重,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水浒是这方面的代
13、表。课文中故事的主人公杨志,由于出身“三代将门之后” ,一心希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 ,所以一抓到机会就想拼命表现,接受了押运生辰纲的危险差使。在这以前,他也估计到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曾多次推托;等到接受任命之后,为了预防“强人” ,又伪装成客商。这些做法都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精明。在押运途中,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令禁军赶路,不许歇凉,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显得十分横暴。虐待禁军,激化矛盾,是构成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杨志得罪了梁中书派来暗中监视他的老都管。当老都管和虞候、军汉们一起来反对他时,他就彻底孤立了。在黄泥冈这场智斗中仍然可以看到
14、杨志的谨慎和精明的性格特征。例如遇到树林,就担心其中有强人埋伏,不准军汉们到此歇凉;看到军汉们要买酒解渴,马上就想到蒙汗药的危险,断然禁止;看到卖枣子的客人喝了酒之后没有出事,才放心让军汉们去买酒喝;就连最后自己跟着喝酒,也都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的。再看以晁盖为代表的八条好汉,为了夺取生辰纲,他们早就集结到一起,共同定好在黄泥冈下手的计划。针对杨志一伙采取伪装客商妄图“智送”的做法,他们也巧妙地扮作小贩,来个“智取” 。他们充分得用天时(气候酷热) 、地利(山冈松林)和押运队内部的不和,以假对假,以智斗智,紧密配合,机智地采取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等一连串的攻心战术,使杨
15、志一伙终于进入圈套,而不费一刀一枪,夺得这十一担金珠宝贝,获得全盘胜利。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人物的性格都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展现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手法上成功的地方。2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汉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
16、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汉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四、课堂小结: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 ,与“官家”冲突,是
17、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五、反馈练习: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该书与_、_、_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作者是_朝小说家_(姓名)。2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区别。(1)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古_,今_(2)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古_,今_(3)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古_,今_3分析下列句子体现了杨志什么性格特征,填在后面括号里。(1)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2)杨志跳起来喝道:“哪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六、板书设计
18、: 智取生辰纲衬托杨志 吴用 送 取智 天 地 人 谋 班级: 九年级 姓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智取生辰纲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审 核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水浒传 一书的主题、成就等。 2理清课文故事情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了解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梳理结构。一、导入:从水浒传成书到现在,近 700 年来,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逼上梁山” ,充分反映了另一个成语“官逼民反”的真理。今天要学习的智取生辰纲 ,是主人公杨志被“逼”上梁山的前奏曲。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后半部
19、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三、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节选部分有两种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一)两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
20、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二)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 )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 )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 )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四、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是小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反映了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 板书
21、设计:智取生辰纲天气酷热 智取 保护蒙汗药教学反思:吴用 、晁盖等 杨 志志生 辰 纲班级: 九年级 姓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 智取生辰纲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审 核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2点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复述、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了解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讨论思考题。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
22、了“智” ,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 。(4)智用计谋。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6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 , “大热” ,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7
23、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8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和作用?9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10 “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11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 ,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12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三、特色鉴赏1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四、课堂小结: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 ,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五、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衬托杨志 吴用 送 取智 天 地 人 谋 教学反思: